“禍起蕭墻”這一典故出版于《論語·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譯文: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p>
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yīng)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jīng)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笨鬃诱f:“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
’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yīng)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
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tài)度。
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nèi)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fā)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吳剛伐桂 【簡介】 神話傳說中月亮上有吳剛,因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以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吳剛伐桂的傳說】 傳說之一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xué)習(xí),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shù)?!?/p>
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fù)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天咫》。
傳說之二 吳剛又叫吳權(quán),是西河人。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xué)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fā)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
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nèi)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
見《山海經(jīng)》 傳說之三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jīng)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亮樹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亮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亮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
衣服追回后,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生到樹上去了。從此,每當吳剛快要砍光大樹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fù)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
要是誰拾獲這片月亮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傳說之四 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
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他就把桂樹的種子傳到人間。 古時候在杭州的兩項山下,住著一個賣山葡萄的寡婦,她為人豪爽善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人們尊敬她,稱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冰封雪凍,清晨,仙酒娘子剛開大門,忽見門外躺著一個骨瘦如柴、衣不遮體的中年男子,看樣子是個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還有點氣息,就慈心大發(fā),也不管別了怎么議論她,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熱湯,又喂了半杯酒。
那漢子慢慢蘇醒過來,激動地說:謝謝娘子救命之恩。我是癱瘓人,出去不是凍死,也得餓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guī)滋彀伞?/p>
仙酒娘子為難了,因為常言道,寡婦門前事非多,像這樣的漢子住在家里,別人會說閑話的。可是再想想,總不能看著他活活凍死、餓死??!終于點頭答應(yīng),留他暫住。
果不出所料,關(guān)于仙酒娘子的閑話很快傳開,大家對她疏遠了,到酒店來買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 但仙酒娘子忍著痛苦,盡心盡力照顧那漢子。
后來,人家都不來買酒,她實在無法維持,那漢子也就不辭而別,不知所往。 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到一位白發(fā)老人,挑著一擔干柴,吃力地走著。
仙酒娘子正想去幫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滿地。老人閉著雙目,嘴唇顫動,微弱地喊著:水,水……荒山坡目哪來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頓時,鮮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邊,老人忽然不見了。
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貯滿許許多多小黃紙包,另有一張黃紙條,上面寫著: 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福高桂樹碧,壽高滿樹花。
采花釀桂酒,先送爹和媽。吳剛助善者,降災(zāi)奸詐滑。
仙酒娘子這才明白,原來這癱漢和擔柴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事一傳開,遠近都來索要桂子。
善良的人把桂子種下,很快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無限風光。 對那些心術(shù)不正的人,種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發(fā)芽,使他們感到難堪,從此洗心向善。
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動了月宮里管理桂樹的吳剛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間,從此人間才有了桂花與桂花酒。 當年,吳剛的妻子緣婦由于內(nèi)心負疚,便叫三個兒子,一個叫鼓、一個叫延、一個叫殳斨,飛往月亮,陪伴他們名義上的爸爸,度過那漫長無盡的清冷歲月。
吳剛的三個兒子叫鼓的變成了“蟾蜍,叫延的變成了小兔,叫殳斨的變了叫“不詳”天癸。從此殳斨開始制作箭靶,鼓、延開始制造鐘、磬,制定作樂曲的章法。
所以寂寞的廣寒宮時常仙樂飄飄。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宮的時候把這些游樂曲記錄下來,回到人間,創(chuàng)作了《霓裳曲》。
傳說唐明皇漫游月宮的時候,吳剛還接見了他呢!只不過當時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頭已經(jīng)生滿了黑銹,破舊的衣袖也因為沒有人縫補而破爛不堪罷了。 這便是中華遠古五帝時代吳剛第一位做成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的事??!。
吳剛伐桂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
相傳月亮上的吳剛因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以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傳說之一 吳剛伐桂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fā)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
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jīng)過了這么久,吳剛?cè)匀粵]能砍倒月桂樹。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
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的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傳說之二 吳剛又叫吳權(quán),是西河人。
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xué)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下了三個孩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fā)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nèi)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亮,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變成了蛇, 見《山海經(jīng)》。 傳說之三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jīng)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于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
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后,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
于是,從此之后,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fù)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
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傳說之四 神話故事 吳剛伐桂釀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吳剛每天伐樹不止,千萬年過去了,那棵神奇的桂 吳剛伐桂 樹依然如舊,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吳剛知道人間還沒有桂樹,他就準。
典故 “禍起蕭墻”這一典故出版于《論語·季氏》。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兩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譯文: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p>
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yīng)該責備你嗎?先王曾經(jīng)任命顓臾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人都不想呢?!笨鬃诱f:“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
’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yīng)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
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笨鬃诱f:“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借口的態(tài)度。
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fā)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nèi)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p>
后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nèi)部禍亂之意,《后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fā)蕭墻,而禍延四海也?!薄?/p>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
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
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fù)鼓琴。
擴展資料:
1、伯牙
伯牙,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fā)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于戰(zhàn)國鄭人列御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guān)于伯牙撫琴的故事。
經(jīng)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鐘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xiāng)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于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2、子期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qū)集賢村)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币蚺d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后,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伯牙子期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