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識扶貧”是指通過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基礎知識、專業(yè)知識的教育,以及技術培訓、就業(yè)指導,逐步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的生產、生活能力,以增強貧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擺脫貧困。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經濟扶貧是授魚,而知識扶貧是授漁。知識扶貧是教給他怎樣去打魚,經濟扶貧只是給了他多少魚。經濟扶貧是治標,知識扶貧是治本。送人魚,飽一頓;教人漁,益終身。
由此,知識扶貧比經濟扶貧更重要!理由如下:
俗話說:“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新時期,幫助弱勢群體脫貧致富最根本的工作在于知識扶貧。通過知識扶貧,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提升文化素質,使之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提高再就業(yè)的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脫貧致富。
有關扶貧的工作范圍有,“三支一扶”。三支一扶是支教、支醫(yī)、支農、扶貧的簡稱。
2006年,中組部、原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門下發(fā)《關于組織開展高校畢業(yè)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y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以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統(tǒng)一派遣的方式,從2006年開始連續(xù)5年,每年招募2萬名高校畢業(yè)生,主要安排到鄉(xiāng)鎮(zhèn)從事支教、支農、支醫(yī)和扶貧工作。服務期限一般為2-3年。
扶貧工作0的含義:
中國政府和社會幫助貧困地區(qū)和貧困戶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其基本內容與特點為:
①有近期、遠期的規(guī)劃和明確的目標,并有為實現規(guī)劃要求而制訂的具體計劃、步驟和措施。②把治標和治本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治本為主。不僅幫助貧困戶通過發(fā)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qū)開發(fā)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③把政府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調動起來,互相配合,共同為貧困戶和貧困地區(qū)開發(fā)提供有效的幫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這種光鮮的背后卻是地區(qū)經濟的不平衡和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西部地區(qū)貧困戶越來越窮,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安定。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成為沒有退路的目標。
因此,脫貧已刻不容緩! 扶貧要“扶志”。農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大體可歸為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自然環(huán)境致貧;因缺勞動力致貧等等。
此外,農村還存在著本應該脫貧而一直未脫貧的一類人,這類人致貧原因主要是“因懶致貧”。他們不相信自己能脫貧,也懶得讓自己脫貧。
隨著國家財政支出向農村傾斜,“等、靠、要”的思想已在懶漢心頭扎根,在腦中生長。對于此類懶漢,政府應該改變政策的執(zhí)行方式。
改變直接給錢的政策扶持方式,拔掉懶漢心中“等、靠、要”的劣根;用政策的強制性督促懶漢脫貧;用政策的優(yōu)惠作為脫貧之后的獎勵。讓他們有志氣,愿意脫貧,相信自己能脫貧。
扶貧要“扶智”??萍佳该桶l(fā)展,然而在農村尤其是西部地區(qū)的農村耕作仍向古代一樣用牛犁地,用鋤頭挖土,農民仍是靠天吃飯,農民與土地難以割舍,這種粗放型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很難讓農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只有向集約型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才有一線生機。
政府就應該作為中間橋梁,使與科技脫節(jié)的農民與農業(yè)科研工作人員進行對接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政府還可以引進農林企業(yè)到農村發(fā)展,不僅可以使農村土地得到利用,農林企業(yè)到農村發(fā)展也會聘請一些當地的農民來管理。
農民不僅可以解決就業(yè),得到工資,還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了解市場動向,對于貧困戶脫貧及其今后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扶貧要“扶制”。
完善扶貧機制,使扶貧更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精準扶貧政策出臺之前,粗放扶貧政策占主導地位,出現了諸如貧困對象不明確,貧困人數不清楚,國家扶貧資金不到位的問題。
“年年歲歲喊扶貧,歲歲年年未脫貧”浪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收效甚微。精準扶貧作為粗放扶貧的補救措施,它使得貧困人數更清楚,貧困對象更明確,給貧困戶制定的脫貧措施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此外,扶貧措施讓貧困戶脫貧能“站起來”,今后的致富也就是“走下去”還需政府出臺優(yōu)惠政策進行鼓勵。
以甘肅省合作市為例。
1、健全一份責任制。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成立了精準扶貧專項督查組,按照一月一督查,一季度一考評,一年一考核的要求,督查鄉(xiāng)村兩級落實情況,確保精準扶貧目標任務落地生根。
2、用好一副指揮棒。健全了考核機制、“雙聯(lián)”幫扶機制等七項工作機制,把貧困人口減少、貧困面縮小等作為主要指標,在扶貧攻堅中識用干部。
3、選派一支幫扶隊。全面落實縣級領導包鄉(xiāng)(街道)、部門聯(lián)村、干部聯(lián)戶制度,組建16支由鄉(xiāng)級包村領導、掛職第一書記、雙聯(lián)干部、大學生村官等組成的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
4、密織一張人才網。制定了《精準扶貧干部人才支持計劃實施方案》,積極落實《合作市中長期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年)》和“1+7”人才引進辦法。加大對電子商務發(fā)展主體的培訓和扶持,開辟了電子商務促農增收的新途徑。
5、培訓一批引導員。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大力實施“民心黨建先鋒工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爭做“育民、惠民、富民、為民”先鋒,推動黨的政治優(yōu)勢轉化為發(fā)展優(yōu)勢,組織資源轉化為脫貧資源。
6、建強一個村班子。注把立場堅定、善做群眾工作、敢于擔當的黨員干部選拔到村級“兩委”班子。采取“支部+專業(y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形成了以黨組織為核心,產業(yè)協(xié)會、專業(yè)合作社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扶貧組織體系。
7、扶持一批帶頭人。鄉(xiāng)(街道)黨委在落實優(yōu)先優(yōu)惠政策中優(yōu)先傾斜農牧民黨員,扶持黨員帶頭致富,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發(fā)展新模式。
8、落實一套好機制。拓展深化“雙聯(lián)”行動六大任務,建立了各雙聯(lián)單位基層組織與雙聯(lián)村黨組結對幫扶機制,推動市場、信息、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牧村集中,形成了組織建設互促、黨員干部互幫、優(yōu)勢資源共享和科學發(fā)展共贏的結對幫扶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合作:堅持“八個一”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六看”:
一看貧困戶家里糧食和生活情況,是否缺吃。
二看貧困戶是否缺衣。
三看貧困戶是否有基本住房。
四看貧困戶家中學生能否上得起學。
五看貧困戶是否參加新農合。
六看貧困戶院子、屋內、廁所是否干凈。
“六問”:
一問是否知道幫扶責任人、幫扶責任人來過多少次。
二問是否有幫扶計劃、幫扶多少資金。
三問對干部幫扶是否滿意。
四問專項扶貧項目是什么,資金是多少。
五問你加入貧困戶寫申請嗎?貧困戶的評定標準是多少,是否公示上墻。
六問通過幫扶收入狀況如何,通過測算人均純收入情況,是否脫貧。
除了六問六看,還有六查。
“六查”:
一查到現場查看貧困戶的《扶貧手冊》。
二查看《扶貧手冊》填寫信息是否準確完整。
三查項目現場,查看到戶項目實施情況是否與方案一致。
四查檔案資料,查看檔案資料是否齊備、規(guī)范。
五查銀行卡上資金發(fā)放到戶情況。
六查網絡系統(tǒng)上貧困戶脫貧檔案及更新情況。
擴展資料
貧困戶的識別標準:按照“規(guī)??刂啤⑷罕娫u議、程序合法”的方法識別。既要考慮收入,更要綜合考慮住房 、教育、健康和致貧 原因等因素。
扶貧標準:我省執(zhí)行國家扶貧標準。2013年的扶貧標準是農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相當于2010年2300元不 變價),2014年、2015年、2016年扶貧標準分別為2800元、2855元、3150元。2016年我縣實現低保標準、農村五保供養(yǎng)標準、扶貧標準“三線合一”。
脫貧標準:以“兩不愁、三保障”(即中央提出的“穩(wěn)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 、基本醫(yī)療和住房安全”)為核心,綜合考慮群眾發(fā)展能力、增收渠道、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結構。居住地有相對完備的水、電、路、網等基本生產生活設施,以及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
參考資料來源: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六看六問六查”夯實扶貧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扶貧政策明白紙
構建“六大體系”助力脫貧攻堅,這些體系相互促進,互為保障。
一、建立精準的基礎工作體系。依據區(qū)域自然資源、產業(yè)發(fā)展類別、基礎設施條件、勞動技術資源等因素劃分貧困戶致貧類別,制定針對性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臺帳、一個脫貧計劃、一套幫扶措施。
建立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機制。全力推行扶貧開發(fā)信息化建設,通過互聯(lián)網 扶貧,建立精準扶貧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扶貧工作做到精準指導、精準管理、精準服務。
同時,不斷完善監(jiān)督機制,建立對貧困戶幫扶措施落實和成效進行評估總結的第三方評估機制。 二、建立協(xié)調有序的資金保障體系。
不斷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協(xié)調爭取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對貧困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投入,確保市縣兩級財政年收入增長20%以上。健全完善資金整合機制和多元投入機制,擴大扶貧資金整合范圍和規(guī)模,針對行業(yè)部門涉農資金,各項惠民政策、項目、工程及遼寧對口支援資金,保證優(yōu)先用于發(fā)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攻堅項目。
三、建立嚴格有效的項目、資金管理體系。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專家論證、科學決策”原則,科學制定項目規(guī)劃,建立扶貧開發(fā)項目庫。
加強項目監(jiān)督,嚴把項目建設“質量關”“驗收關”。建立扶貧資金違規(guī)使用責任追究制度,定期對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全面審計,強化縣(區(qū))政府對扶貧資金監(jiān)管,進一步加大項目督促檢查力度。
四、建立責任明確的扶貧評價體系。將貧困縣(區(qū))脫貧攻堅年度重點目標納入縣(區(qū))領導班子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提高扶貧成效在目標責任考核指標中的分值。
對提前脫貧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實行獎勵,并將其作為干部年終考評、評選先進、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對扶貧工作重視不夠、成效不明顯,未按期完成脫貧任務的貧困縣(區(qū))黨政主要領導實行誡勉問責。 五、建立強勁有力的社會幫扶體系。
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和對口幫扶“四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加大對縣(區(qū))行業(yè)部門指導,將責任、權力、資金、任務落到實處。市、縣(區(qū))人大、政協(xié)加大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監(jiān)督力度,形成了全社會關注、支持脫貧攻堅工作的合力。
六、建立完善有效的科技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大力推廣增產增收新技術,健全完善農牧科技服務和技術推廣體系。
實施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開展貧困地區(qū)產業(yè)技術支撐、科技扶貧示范、科技人才支撐、科技信息支撐等活動,支持科技特派員、大學生青春創(chuàng)業(yè)扶貧,不斷擴大創(chuàng)業(yè)扶貧覆蓋面。
就是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單純發(fā)放福利補貼,知識技能扶貧的效果更好。
比如說一個窮人他只會種地,其他任何東西都不會;他被招進工廠了以后,只能從事最簡單的搬東西或者其它只要有體力就能勝任的工作,那么他很可能將如此度過他的一生。
但是如果開展了知識技能扶貧,他就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變成技術工人,就可以從事一些技術工種,比如工業(yè)的鉗工、銑工、車工,又或者服務業(yè)的美容、美發(fā),廚師等工作。這樣再到了下一代,如果這個人的孩子學習成績夠好,那么就可以進入大學之中。
一旦進入了大學那么就可以成為知識性人才,這樣也許能成為教師、律師、醫(yī)生等高級工作,這樣從他的父親到他的兒子只用了兩代人,就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以至于如果他成了醫(yī)生或者律師,那么這個家族的第三代人就可以直接進入一些好的名校。
“1+18”實施方案,指的是《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和十八個配套實施方案,是為了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精神,深入推進“1636”扶貧攻堅行動,全力做好我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圍繞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結合我縣扶貧工作實際而制定的,涉及扶貧小額信貸、飲水安全、農村危房改造、交通道路、易地搬遷、貧困村動力電覆蓋、電子商務、生態(tài)環(huán)境、富民產業(yè)培育、教育、衛(wèi)生扶貧、貧困鄉(xiāng)村文化場所建設、社會救助、勞動力培訓、干部人才支持計劃及工作督查等十八個方面。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0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