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xù)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xù)拜程頤為師。
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
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
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
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jīng)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
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jīng)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fā)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
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
隨從們勸他說:“已經(jīng)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
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xiàn)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
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古代同學禮儀的小故事:
1、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元伯是好朋友。兩人一起學習,后來都請假離開太學返鄉(xiāng),范式對張劭說,"二年后回到太學讀書,(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見一見你的幼子."于是一起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范式。母親問:"兩年前分手時,千里之外約定的話,你就那么確定他會來拜訪嗎?"張劭回答:"范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范式果然來到。大家登上大廳一起飲酒,最后開心的分別了。
2、李氏之友
黃生,是李氏兒時的朋友。(分別)十年后,二人在路途中相遇。李氏把他請到家,殺雞當作食物。到了晚上十點左右,黃生的肚子疼,流下的汗滴像珠子般大小。李氏夫婦非常驚恐,想要找醫(yī)生(趕快)來看看。黃生堅持不讓他們?nèi)ィㄕ裔t(yī)生),說是老毛病又犯了,沒有關系。李氏不聽從,堅持去請醫(yī)生。當時正在下暴雨,漫天烏黑,山道崎嶇,路滑難行。過了大半夜,帶著醫(yī)生回來了。醫(yī)生給(黃生)針灸,一會(病)就好了。黃生(對李氏)說:“你為我吃苦了!我拿什么報答你?”李氏夫婦說:“你是我朋友,應當很仔細耐心地對待你,有什么可以報答的?”第二天天晴了,黃生就告辭離去了。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買賣。管仲家里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里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愿讓給他。”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jīng)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jīng)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后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里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并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劇=K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lián)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lián),這兩幅對聯(lián)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guī)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fā)現(xiàn)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
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并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三、青鳥傳書 據(jù)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jù)說,西王母曾經(jīng)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
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愿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信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jīng)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yǎng)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于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
張浚來到軍營后,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tǒng)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
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后,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只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只鴿子,很快,其余的四軍也火速趕到。
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夸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只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五、置郵而傳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
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現(xiàn)在,正當其時。
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六:紙鳶飛空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制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chuàng)造。
它的發(fā)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
戰(zhàn)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制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于戰(zhàn)爭。
據(jù)南朝無名氏《獨異志》載:“侯景圍困臺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yè)(今南京)內(nèi)的臺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七:除此之外,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還有: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zhàn)事緊急。雞毛信:一般用于民間。
羽書:用于征調軍隊。信鴿傳書:多用于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xiàn)在的信封。急腳遞:用于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希望能幫到你,你的及時采納是對我們迅速、詳細回答的最大鼓勵。
希望對你有幫助八拜之交 在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份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
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后,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
見了李稷之后,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
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
后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其他: [八拜之交]語出《紫釵記·吹臺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軍之事。”
元曲《凍蘇秦》:“你不知這張儀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廂記·張君瑞鬧道場》:“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
俗稱結拜兄弟為八拜之交;按古無八拜的禮,以互相四拜算為八拜 我知道的是以下八對: 羊角哀,左白桃; 俞伯牙,鐘子期; 齊桓公,管仲; 孫策,周瑜; 張橫,孔融; 廉頗,藺相如; 陳重,雷義; (元伯,巨卿;); 最后,是三位古人大家都知道呵呵,就是劉、關、張 八拜是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表示無論何地我們都生死與共.也有向古代八個結拜兄弟學習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鐘子期-----知音之交 廉頗 藺向如-----負荊之交 孟良 焦贊 -----永伴之交 劉備 關羽 張飛---桃園之交 管仲 鮑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壽 ----- 患難之交 程櫻 公孫杵臼----拖孤之交 另外還有別的說法,例如: 劉備 諸葛亮------魚水之交 介子推 重耳(晉文公)----切膚之交 以宋江為代表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忠義之交 以秦叔寶 羅成為代表的賈柳樓四十六友----- 合志之交。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國的管仲與鮑叔牙是好朋友,但是兩人各事其主。后鮑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為被立為齊桓公,鮑叔牙卻向齊桓公薦管仲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最終成為“九分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家,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后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
管寧割席: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fā)現(xiàn) 地里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 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