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秀與慧能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強調(diào)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shù)诙煸缟洗蠹铱吹竭@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jīng)》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chuàng)立了禪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攜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
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后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xù)趕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 終于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 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3、只因繩未斷 民國初年,有自恃聰明的年輕農(nóng)夫在村里閑逛時,偶然看到一頭瘋牛被人用粗繩拴在樹上,似乎很痛苦。
他靈機一動,想到了旁邊的寺廟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試探一下。 入廟后,見僧人正在樹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個招呼,并依剛才所見隨口問道: “阿彌駝佛!為何團團轉?” 沒想到僧人頭也沒抬,依然入定模樣,口中卻念念有詞: “阿彌駝佛!只因繩未斷。”
農(nóng)夫大驚,忙問道:“大師怎么知道我在問什么?” “我并不知道你在詢問何事?!鄙藫u頭說。
“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暈頭漲腦團團轉的,無論人神鬼畜,都是被什么東西羈絆住了,不是繩子絞索,就是名利貪欲。” 農(nóng)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
他嘟囔說:“大師,我說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樹上,所以團團轉?!? “萬事一理。
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萬有?!贝髱煴犻_眼,微微笑道。
“不論是牛,還是人,只要有所執(zhí)著,便猶如上了套,團團轉就是必然的了。所執(zhí)的東西越貪婪荒誕,團團轉的程度就越深。
如此下去,牛會成瘋牛,人會成瘋狗,最終墮至阿鼻地獄。如此而已?!?/p>
“哦,大師,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脫呢?”農(nóng)夫變得謙恭了,小聲說道。
僧人站了起來,輕咳一聲道:“阿彌駝佛,解脫之道很簡單。《西游記》世人皆知,里面有“悟凈”、“八戒”、“悟空”三位師兄弟,而悟空本領最高,那不就告訴你解脫之道么?” “先要誠心向善,滌除妄念,讓心境變得一塵不染;然后要戒除惡習,有所不為;再后才可以了悟萬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個無貪無欲的靈魂啊?!?/p>
僧人也不管農(nóng)夫是否能聽懂了,繼續(xù)說。 年輕的農(nóng)夫呆了,他原來看《西游記》只看個熱鬧,豈知其中竟有這么高深的佛理!此時,他腦子里想著樹下那頭牛,仿佛看到的是一個貪得無厭的鬼魂。
“我且問你。”農(nóng)夫耳邊響起僧人的話語,“我知道你們叫我們‘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么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請大師賜教。”
農(nóng)人趕緊說。 “和尚、僧都是外來梵語,和尚就是‘親老師’,僧就是‘清凈、干凈的人’,所以想不團團轉,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脫。
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經(jīng)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jīng)典二:不可說。
經(jīng)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jīng)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jīng)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jīng)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jīng)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jīng)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jīng)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jīng)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
這個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xiàn)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己找傘去!說完便去了。
第二天,這個遇到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fā)現(xiàn)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個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五祖將衣缽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弟子有一日出師遠行,五祖對弟子非常滿意,于是送行到江邊并欲親自駕船渡弟子過江。弟子雙掌合十:老師已經(jīng)度我,不必再渡。
然后飄然離去,始稱為六祖。簡單這一句話,六祖的境界已經(jīng)在五祖之上。
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們?nèi)松飞弦粯樱磉叺膩韥硗娜?,有多少是擦肩而過,有多少是刻骨銘心??墒沁@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些人陪我們渡過了我們?nèi)松械囊粋€片段,而人生的大部分路途,還是由我們自己走過來的。
一名日本武士問高僧白隱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白隱不正面回答,卻說你有把劍,可惜鈍得很根本砍不下我的頭.武士被激怒,拔劍相對。白隱方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
武士心中一震,當下大悟,遂收劍,白隱又說天堂大門由此敞開。地獄與天堂,只在劍出劍入之間,白隱之禪語,悟了乃對人彈琴,未悟乃對牛彈琴!心情之好壞,也只一念之間,我之禪語,悟了乃對人彈琴,未悟乃對牛彈琴! 在日本,游僧借宿寺院,須以法戰(zhàn)贏了寺院代表方可。
某日,一游僧在法戰(zhàn)中遇到寺院內(nèi)一個天生愚鈍的獨眼和尚。法戰(zhàn)畢,游僧跑到方丈那邊,承認自己被敗,并講述了法戰(zhàn)的整個過程:首先,我豎一指,表示大覺世尊,人天無二;他就豎起二指,表示佛、法二者,一體兩面,是二而一。
之后我豎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寶,和合而住,缺一不可;他就在我面前握起拳頭,表示三者皆由一悟而得。游僧去后,獨眼和尚找到方丈,要找游僧算帳,說他侮辱了自己:哼!他瞧我獨眼就豎起一指,諷刺我只有一只眼。
因他是客,我以禮相待豎起兩指,表示他有兩只眼,非常幸運。誰知他竟舉起三個指頭,暗示我有三只眼。
我受到侮辱,舉起拳頭正要打他,誰知他撥腿就跑到你這邊來了。每個人都能從指頭與拳頭里看到那個真我,品行幾多,道行幾多,學養(yǎng)幾多,全在你對指頭與拳頭的詮釋上了。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xiàn)在像什么?”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狈鹩《U師笑笑,沒有說什么。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tài)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p>
蘇東坡聽后頓時面紅耳赤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睅煾嫡f:“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fā)不了芽,隨性?!?/p>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里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后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p>
師傅說:“急什么,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卑胍?,一陣狂風暴雨。
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睅煾荡穑骸皼_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fā)芽,隨緣?!?/p>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p>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狈鸺叶U語與佛家 佛家是把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佛教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學派來稱呼的。
佛教的義理是哲學性的,對于佛教的義理通常稱之為佛學,所以,佛學可以說是一種哲學。佛學這一哲學流派就是佛家,由于其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所以有時又把佛家稱作“釋”,“釋”與中國本土哲學的儒家、道家一起被認為是中國哲學的主流。
佛教從本原的意義上說并非宗教而是哲學。這一點并不是一種共識,而是我們的理解。
宗教一般都有神的觀念。神是萬物的造物主,主宰著天地萬物。
人信神則會被保佑,死后靈魂升天,上天堂;不信神則要遭到懲罰,死后下地獄。宗教來源于神話,神秘的啟示等等,但不來自于人的思考。
人對于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思考。佛教產(chǎn)生于釋迦牟尼對生命的思考和領悟,釋迦牟尼本身并不是神而是人,佛是他領悟生命真諦后達到的境界,這種境界與儒家的圣人、道家的至人、神人、真人有相似之處。
由于佛家思想。
以前寫的幾篇關于禪的文章,僅供參考! 略談“禪” 編輯 | 刪除 | 權限設置 | 更多▼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志 轉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發(fā)表于2009年07月25日 20:25 閱讀(13) 評論(0) 分類: 個人日記 權限: 公開 寫這個題目是比較難,因為禪是不可以說,說者即不為禪。
但以我自己的感受體悟確實想說說。那么就班門弄斧地侃一下。
如果說錯了大家盡量包含。不昧因果,別落入野狐禪。
哈哈! 禪:(Dhyana)全稱禪那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
靜思維?!段鍩魰肪硪弧?/p>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 ”這大概是普遍認同禪宗的由來。
現(xiàn)在的禪宗一般指六祖慧能大師傳下來的頓悟法門,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破除一起執(zhí)著。歷史上禪宗最興旺的時期是南北朝,和隋唐時期。
特別在唐朝從皇帝士大夫,到市井百姓談玄論妙成為茶余飯后。禪最大的特點是破除執(zhí)著,破除常見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
一般來說參悟禪主要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
我用《五燈會元》卷十七一則語錄說明一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善知識,有道行的人),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體榭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這中境界三般見解是什么狀態(tài)?難言也。
前一種是常見。中間一種是掃除一切執(zhí)著,見到真實。
最后一種顯然不是同于第一種。而是證得一種更高的真實,這就是禪悟的境界。
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是一個經(jīng)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只能通過比喻來說明,而這種比喻又不是通過邏輯能表達的,佛家的比喻往往是追求結果,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只是過程。用通常的邏輯思維和慣性思維,來比喻超邏輯的慣性思維的結果,只有開悟的人才能感知印證開悟人。
即以心印心。所以說難言也。
關于禪,是不能用通常的科學思維去理解。我們相信科學,禪者也和常人一樣適用科學,也尊重科學規(guī)律。
但是講到禪,不同于一般的科學,因為科學是歸納法,是把概率作為宗旨,把實驗作為依據(jù)。立足于外部世界。
禪是內(nèi)部世界,是自我內(nèi)心世界的學問,如果這種歸類只有禪者可以講出。沒有禪實踐的人是無法了解的。
所以對于學人只能靠前人傳的經(jīng)驗來對照自己。至于禪有百千三昧(三摩地),究竟哪種是和自己相應的,這就要靠自己實踐了。
但禪究其根本不外乎止(舍摩他)觀(毗缽舍那)二字。 經(jīng)論中有許多關于禪的講述,有淺顯的,有深奧的。
一般學人都喜歡淺顯易懂的,不去深入探究。正如鳩摩羅什大師說的“秦人好間”(后秦的中國人喜歡簡單)。
《六祖法寶壇經(jīng)》之所以得到廣傳被大家喜歡,正是和我們的口味。大家都喜歡頓悟,恨不得你告訴我一個方法,馬上讓我開悟。
事實上哪有那么簡單的事情。 譬如一個人問月亮在什么地方,佛把手指向月亮說:“在那”。
那個人以為手指就是月亮。其實佛是要告訴他順著手指看。
《金剛經(jīng)》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這句話是說,誰要是把手指看成月亮了就是謗佛,因為他沒有理解我所說的。
因此我們看禪宗公案不能簡單參。其實禪宗公案都是遍學止觀經(jīng)論的大成就者。
在譬如有人問愛因斯坦什么是相對論。他回答說:“當你一個人在等人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慢,當一個美麗的姑娘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快”。
那人明白了什么是相對論。其實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根本不是他所講的那么簡單。
只是要通過一個比喻來說明相對論。如同上面的指月一樣。
一次妙境長老在講《瑜伽師地論》后,回答弟子關于禪方面有關問題的時候說到,“曾經(jīng)在佛學雜志上,看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法師講禪,結果一看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禪,而且講的道理一大套。非常是可嘆!”那是一位居士寫信給那位有名法師,請教關于禪的問題,那位法師寫信回答了那位居士,此居士認為這篇回信非常好,就發(fā)表在佛學雜志上了。
后來妙境長老看到了這篇文章。(注:妙境長老原美國法云寺佛學院院長,妙老講止觀修習方法,及弘揚唯識宗一系堪稱當今一位高僧。
2003年圓寂) 關于禪要真的談是非常復雜的,禪有百千三昧,按照三界劃分,有欲界的未到地定,色界的四禪,無色界的空四定。按照尋伺劃分,色界初禪以下是有尋有伺地,初禪和二禪之間中間禪是無尋有伺地,二禪以上是無尋無伺地。
按照修禪次第有師子奮迅三昧,不按照次第修有超越三昧。還有按照功德支分的,按照所緣境分的,按照對治分的,按照九住心分的,按照十六特勝分的,按照七作意分的,按照四十業(yè)處得分等等 上面提到的禪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自己學過的提及一下。
至于修末學實在不敢說參禪悟道,只能簡單介紹一下,供大家批評指正。 如何分別有尋有伺(初禪) 編輯 | 刪除 | 權限設置 | 更多▼ 更多▲ 設置置頂 推薦日志 轉為私密日志 覺道清凈禪 發(fā)表于2009年07月07日 15:33 閱讀(11) 評論(。
百丈和尚。
凡參次有一老人。常隨眾聽法。
眾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
師遂問。面前立者復是何人。
老人云。諾某甲非人也。
于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
也無。某甲對云。
不落因果。五百生墮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
脫野狐遂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
也無。師云。
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作禮云。某甲已脫野狐身。
住在山后。敢告和尚。
乞依亡僧事例。師令無維那白槌告眾。
食后送亡僧。大眾言議。
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人病。
何故如是。食后只見師領眾。
至山后巖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火葬。師至晚上堂。
舉前因緣。黃檗便問。
古人錯祇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合作個甚么。
師云。近前來與伊道。
黃檗遂近前。與師一掌。
師拍手笑云。將謂。
胡須赤更有赤須胡。
佛祖割肉喂鷹!達摩祖師一葦渡江。
鳩摩羅什譯《金剛經(jīng)》中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真正的佛法,佛用一句話說完了,就是不可思議。
后世到了禪宗,講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有一天上座說法,學生徒弟們都等他講,等了半天他沒有說話,忽然抓起面前講臺上一朵花,那么一轉,大家也不曉得他什么意思,誰都不懂,只有他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典籍的記述。這個「破」字形容得妙極了,大家等了半天,心情都很嚴肅,場面非常莊重,迦葉尊者忍不住了,一下子笑了出來。
這一下被佛看到了,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挂驗殄热~懂了,這是禪宗的開始。
五祖弘忍大師欲傳位給眾弟子,遂命寺中個弟子各作謁一首,以觀察各弟子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其中上座大弟子神秀最有可能接位,其作謁與墻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后來的禪宗六組慧能法師雖沒讀過多少書,但聽后作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遂暗示慧能半夜去其禪房,將衣缽傳位于慧能,是為六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