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律及歷法。
在秦朝時,他曾擔(dān)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后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
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jīng)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后來張蒼因為犯法應(yīng)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嘆張蒼長得好。
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這樣,張蒼便跟隨沛公向西進入武關(guān),到達咸陽。
沛公被立為漢王,進入漢中,不久又還師平定三秦。陳余打跑常山王張耳,張耳投歸漢王,漢王就任命張蒼為常山的郡守。
又跟隨韓信攻打趙國,張蒼擒獲陳余。趙地被平定之后,漢王任命張蒼為代國相國,防備邊境敵寇。
不久,又被調(diào)任趙國相國,輔佑趙王張耳。張耳死后,輔佐趙王張敖。
然后又調(diào)任代國相國,輔佑代王。燕王臧荼謀反時,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臧荼有功,在高祖六年(前201)中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后來,張蒼被升任為管理財政的計相。一個月之后,張蒼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計,他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達四年之久。
此時蕭何擔(dān)任相國,而張蒼是從秦時就擔(dān)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圖書和各種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計算、樂律和歷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負責(zé)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黥布謀反未成而逃跑,漢高祖就立他的兒子劉長作淮南王,命令張蒼為相國來輔佐他。
十四年(應(yīng)為十六年)之后,張蒼調(diào)任御史大夫。 周昌是沛縣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時擔(dān)任泗水卒史。
等到漢高祖在沛縣起兵的時候,打敗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監(jiān),這樣,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資歷追隨沛公,沛公命周昌擔(dān)任一名管旗幟的職志,周苛?xí)簳r在帳下當(dāng)賓客。后來他們都跟從沛公入關(guān),推翻強秦的統(tǒng)治。
沛公被封為漢王,漢王任命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 漢王四年(前203),楚軍在滎陽把漢王團團圍住,情況緊急,漢王悄悄逃跑出圍,命令周苛留守滎陽城。
楚軍攻破了滎陽,想任命他為將領(lǐng),周苛痛斥道:“你們這些人應(yīng)該趕快投降漢王,不然的話,很快地就要做俘虜了!”項羽聽罷大怒,立刻就烹殺了周苛。于是,漢王就拜周昌為御史大夫。
周昌經(jīng)常跟隨漢王,并且多次擊敗項羽軍。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時,周昌和蕭何、曹參一起受封,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周苛的兒子周成因父親為國捐軀的原因,也被封為高景侯。
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于直言不諱。自蕭何、曹參等人對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周昌曾經(jīng)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時進宮奏事,高帝正和戚姬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高帝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后,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么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高帝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等到高帝想廢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后來,幸好張良為呂后定下計策,使高帝暫時把此事放下。
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極力爭辯,高帝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絕……絕……絕對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絕……絕……絕對不能接受您的詔令。”
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后,呂后因為在東廂側(cè)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jù)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此后,戚姬的兒子如意立為趙王,年紀十歲,高祖擔(dān)心如果自己死后,趙王會被人殺掉。當(dāng)時有一個名叫趙堯的人,年紀輕輕,他的官職是掌管符璽的御史、趙國人方與公對御史大夫周昌說:“您的御史趙堯,年紀雖輕,但他卻是一個奇才,您對他一定要另眼相待,他將來要代替您的職位。”
周昌笑著說:“趙堯年輕,只不過是一個刀筆小吏罷了,哪里會到這種地步!”過了不久,趙堯去侍奉高祖。有一天,高祖獨自心中不樂,慷慨悲歌,滿朝文武不知道皇帝為什么會這樣。
趙堯上前請問道:“皇帝您悶悶不樂的原因,莫非是為趙王年輕而戚夫人和呂后二人又不和睦嗎?是擔(dān)心在您萬歲之后而趙王不能保全自己嗎?”高祖說:“對。我私下里非常擔(dān)心這些,但是卻拿不出什么辦法來。”
趙堯說:“您最好為趙王派去一個地位高貴而又堅強有力的相國,這個人還得是呂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說道:“對。
我考慮此事是想這樣,但是滿朝群臣誰能擔(dān)此重任呢?”趙堯說道:“御史大夫周昌,這個人堅強耿直,況且從呂后、太子到滿朝文武,人人對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夠擔(dān)此重任。”高祖說:“好。”
于是高祖就召見了周昌,對他說:“我想一定得麻煩您,您無論如何也要為我去輔佐趙王,您去擔(dān)任他的相國。”周昌哭著回答:“我從一開始就跟隨陛下,您為什么單單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給了諸侯王呢?”高祖說:“我非常了解這是降職,但是我私下里又實在為趙王擔(dān)心,再三考慮,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誰。
全文
張丞相好書而不工.當(dāng)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dāng)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zhí)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翻譯
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人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dāng)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詢問張丞相念什么字.張丞相仔細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么字,于是就責(zé)罵侄兒說:“你怎么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么。
丞相張蒼是陽武人,他非常喜歡圖書、樂津及歷法。
在秦朝時,他曾擔(dān)任過御史,掌管宮中的各種文書檔案。后來因為犯罪,便逃跑回家了。
等到沛公攻城略地經(jīng)過陽武的時候,張蒼就以賓客的身份跟隨沛公攻打南陽。后來張蒼因為犯法應(yīng)該斬首,脫下衣服,伏在刑具上時,身體又高又大,同時還有一身如同葫蘆籽一樣肥碩白皙的皮膚,湊巧被王陵看見,驚嘆張蒼長得好。
因此,王陵就向沛公說情,赦免了他的死罪。這樣,張蒼便跟隨沛公向西進入武關(guān),到達咸陽。
沛公被立為漢王,進入漢中,不久又還師平定三秦。陳余打跑常山王張耳,張耳投歸漢王,漢王就任命張蒼為常山的郡守。
又跟隨韓信攻打趙國,張蒼擒獲陳余。趙地被平定之后,王任命張蒼為代國相國,防備邊境敵寇。
不久,又被調(diào)任趙國相國,輔佑趙王張耳。張耳死后,輔佐趙王張敖。
然后又調(diào)任代國相國,輔佑代王。燕王臧荼謀反時,高祖帶兵前去攻打,張蒼以代國相國的身份跟隨高祖攻打臧荼有功,在高祖六年(前201)中被封為北平侯,食邑一千二百戶。
后來,張蒼被升任為管理財政的計相。一個月之后,張蒼以列侯的爵位改任主計,他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達四年之久。
此時蕭何擔(dān)任相國,而張蒼是從秦時就擔(dān)任柱下史,非常熟悉天下的圖書和各種簿籍,再加上他很精通計算、樂律和歷法,因此就命令他以列侯的爵位在相府辦公,負責(zé)管理各郡國交上來的會計帳簿。黥布謀反未成而逃跑,漢高祖就立他的兒子劉長作淮南王,命令張蒼為相國來輔佐他。
十四年(應(yīng)為十六年)之后,張蒼調(diào)任御史大夫。周昌是沛縣人,他和堂兄周苛都在秦時擔(dān)任泗水卒史。
等到漢高祖在沛縣起兵的時候,打敗了泗水郡的郡守、郡監(jiān),這樣,周昌、周苛二兄弟也就以卒史的資歷追隨沛公,沛公命周昌擔(dān)任一名管旗幟的職志,周苛?xí)簳r在帳下當(dāng)賓客。后來他們都跟從沛公入關(guān),推翻強秦的統(tǒng)治。
沛公被封為漢王,漢王任命周苛為御史大夫,周昌為中尉。漢王四年(前203),楚軍在滎陽把漢王團團圍住,情況緊急,漢王悄悄逃跑出圍,命令周苛留守滎陽城。
楚軍攻破了滎陽,想任命他為將領(lǐng),周苛痛斥道:“你們這些人應(yīng)該趕快投降漢王,不然的話,很快地就要做俘虜了!”項羽聽罷大怒,立刻就烹殺了周苛。于是,漢王就拜周昌為御史大夫。
周昌經(jīng)常跟隨漢王,并且多次擊敗項羽軍。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時,周昌和蕭何、曹參一起受封,周昌被封為汾陰侯,周苛的兒子周成因父親為國捐軀的原因,也被封為高景侯。
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于直言不諱。自蕭何、曹參等人對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周昌曾經(jīng)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時進宮奏事,高帝正和戚姬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高帝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后,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么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高帝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等到高帝想廢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后來,幸好張良為呂后定下計策,使高帝暫時把此事放下。
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極力爭辯,高帝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
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后,呂后因為在東廂側(cè)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jù)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此后,戚姬的兒子如意立為趙王,年紀十歲,高祖擔(dān)心如果自己死后,趙王會被人殺掉。當(dāng)時有一個名叫趙堯的人,年紀輕輕,他的官職是掌管符璽的御史、趙國人方與公對御史大夫周昌說:“您的御史趙堯,年紀雖輕,但他卻是一個奇才,您對他一定要另眼相待,他將來要代替您的職位。”
周昌笑著說:“趙堯年輕,只不過是一個刀筆小吏罷了,哪里會到這種地步!”過了不久,趙堯去侍奉高祖。有一天,高祖獨自心中不樂,慷慨悲歌,滿朝文武不知道皇帝為什么會這樣。
趙堯上前請問道:“皇帝您悶悶不樂的原因,莫非是為趙王年輕而戚夫人和呂后二人又不和睦嗎?是擔(dān)心在您萬歲之后而趙王不能保全自己嗎?”高祖說:“對。我私下里非常擔(dān)心這些,但是卻拿不出什么辦法來。”
趙堯說:“您最好為趙王派去一個地位高貴而又堅強有力的相國,這個人還得是呂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說道:“對。
我考慮此事是想這樣,但是滿朝群臣誰能擔(dān)此重任呢?”趙堯說道:“御史大夫周昌,這個人堅強耿直,況且從呂后、太子到滿朝文武,人人對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夠擔(dān)此重任。”高祖說:“好。”
于是高祖就召見了周昌,對他說:“我想一定得麻煩您,您無論如何也要為我去輔佐趙王,您去擔(dān)任他的相國。”周昌哭著回答:“我從一開始就跟隨陛下,您為什么單單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給了諸侯王呢?”高祖說:“我非常了解這是降職,但是我私下里又實在為趙王擔(dān)心,再三考慮,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誰也不行。
真。
【詩歌原文】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詩歌譯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詩歌賞析】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yīng)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虛”,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渾太清”即水天相接。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撼”,搖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fēng)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fēng)吹起層層波瀾,遙遠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yīng)當(dāng)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濟”,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詩人借了這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dāng)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dāng)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貴涂,亦作“ 貴途 ”。指升官晉爵的途徑。
晨門,掌管城門開閉的人。
抱關(guān),其意思和晨門一樣,指掌管城門的人;這里是用典,指的是像侯嬴那樣的賢人。
柱下史:
1、官名。即御史。《史記?張丞相列傳》:“蒼,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謂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為周柱下史。今蒼在秦代亦居此職。”簡稱柱史。
2、后世以柱下史、柱史為御史的別稱。
朱文,李賢 注:“朱文,畫車為文也。”,亦即“朱紋”。
軫,古代指車箱底部四周的橫木;借指車;引申為方形:車軫。軫石(方石)。
最后兩句,唐人注曰:言貧賤之人,多被淪(缺字),所以晨門之下必有抱關(guān)之賢,柱下之微永無朱文之轍也。
俺試著翻譯如下:
既然這樣,那么有賢德的人因為出身卑微而多被遺忘(即指上文中的“柳下惠見抑于臧文”),出身顯貴的人因為有升官晉爵的途徑而易被引薦(如上文中的“淳于長受稱于方進”)。所以,掌管城門的貧賤之人中有侯嬴那樣的賢人,而殿柱下面沒有華麗的朱紋車軫。
(最后一句俺覺得應(yīng)該也有典故才對,比如一些有才學(xué)有品行的人曾愛乘坐朱文的車子之類的,但是俺找了好久,沒有看到相關(guān)的注釋,所以請看上面那句唐人注釋,相信自己也能理解出那個意思的吧~~)
原文
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當(dāng)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dāng)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zhí)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gòu)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譯文
張丞相喜歡寫草書,字卻寫得不工整。當(dāng)時的人們都譏諷嘲笑他。張丞相像原來一樣不改。一天(靈感突發(fā))想到好句,就拿起筆迅速地寫下來,整張紙上龍飛鳳舞。(然后)就讓侄子來抄錄。當(dāng)抄到書法中筆畫怪誕的地方,侄子十分疑惑,就停了下來,拿著張丞相所寫的字問他:“這是什么字?”張丞相仔細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認識自己寫的是什么字。于是責(zé)罵他的侄子說:“你為什么不早一點問我,我也忘記了。”
注釋
好:喜歡,喜好 流輩:人們 自若:像自己原來的樣子,不改常態(tài) 得句:想到佳句。得:想到 索:找到 龍蛇飛動:形容字龍飛鳳舞,沒有字體 使:讓 波險處:書法中筆畫怪誕的地方 罔然:迷惑的樣子 執(zhí):拿,持 熟視:仔細地看 詬:責(zé)罵 胡:為什么 余:我 皆:都 工:規(guī)范
啟示
1.不要隨便把錯誤歸結(jié)在別人頭上;2. 做事貴在勤于用功,到關(guān)鍵時才派得上用場;3.無論任何事情,都要以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去做;4.當(dāng)聽到旁人對自己的批評時,要虛心接受,并改正.該文應(yīng)責(zé)怪的人是張丞相。原因有二:1.自己書寫不好,還驕傲自滿,不聽勸告,不改正錯誤。2.自己字跡潦草,還埋怨侄兒不早點問。
希望采納~
成語釋義: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 成語出處:《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成語釋義: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fù),說話不流利。 成語出處:《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期期艾艾這個成語是兩個故事的“集合”,故事都來自有口吃的歷史人物。 “期期”來自漢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他在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歸劉邦,并從劉邦入關(guān)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周昌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 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后,有一個寵妃叫戚姬,戚姬生了個兒子叫如意。劉邦就想廢掉原來的太子,立如意為太子。 于是,上早朝時,劉邦就說了這件事兒。不料,眾臣皆反對。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孫通說:“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 這時,周昌也出來說話,明確表示反對無故廢太子。周昌本來說話就有點口吃,表達意思很吃力,最后說急了,他脫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這一結(jié)巴,反而把滿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劉邦也跟著笑了,于是這件事暫且被擱在一邊。
期期是擬聲詞,沒實在意義。
這句成語是由“期期”和“艾艾”結(jié)合而來的。“期期”見于《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不奉詔。”“艾艾”見于《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據(jù)《史記》記載:漢初有個將軍叫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為泗水卒史,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歸劉邦,并從劉邦入關(guān)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周昌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當(dāng)時,漢高祖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如意為太子。周昌對此堅決反對,并向劉邦提出勸諫,說:“我不善言辭,但知此事不能這么辦,如陛下想廢太子,我就不服從您的命令了。”因為周昌口吃,在說上述話時,把本不需重疊的“期”字說成了“期期”。
據(jù)《世說新語》記載:三國時,魏將鄧艾口吃,但應(yīng)對巧妙。他在自稱名字時,常常連說:“艾……艾”。有一次,晉文王和他開玩笑說:“你老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呀?”鄧艾回答說:“‘鳳呵,鳳呵’本來就是一個鳳。”
根據(jù)以上記載,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這句成語,形容口吃的人說話不流利。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