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意為閑居,無所事事,舉一例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或者是張說),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龊呢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按贯炚摺卑抵府敵瘓?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端居指平居閑處
這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詩句
我想出仕無人援引,猶如想渡湖卻沒有舟楫一樣,在這圣明之世置閑真使我慚愧不已
“欲濟無舟楫”,《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對洞庭湖,要渡過去卻沒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沒有人引薦.“端居恥圣明 ”,端居指平居閑處 ,在圣明時即太平時,閑著不做事是可恥的
在抒懷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薦,卻沒有一句求薦的話,而是結(jié)合洞庭湖的描寫,用“欲濟無舟楫 ”來暗示,并說自己不出來做事對不起這個時代.對方原是宰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
不能,原因: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注》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wěn)。”這評語很精到。這里本可用一個比較平穩(wěn)而渾成的“對”字。但“對”只表現(xiàn)“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于客觀描繪。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zhèn)鞒隹沾勃殞嫷娜藷o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凄愴,那種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觀精神狀態(tài)的刻畫。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fā)現(xiàn)這里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huán)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為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nèi)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并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寂居異鄉(xiāng),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diào)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于是在夜間,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diào)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里,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xiàn)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tài)。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坝曛小迸c“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xiàn)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xiàn)先前經(jīng)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nèi)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后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回環(huán)流動的美。如果聯(lián)系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么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xiāng)的詩人一身呢!
端居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譯文
愛妻從遠方的來信很久都沒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訊,只有在睡夢里才能回到家鄉(xiāng)以解鄉(xiāng)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發(fā)覺離別已是悠悠數(shù)年,顧望四周,只有空蕩蕩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對,不由得心生凄涼。
寂居異鄉(xiāng),平日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那一片綠意和秋天的紅葉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變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鄉(xiāng)愁的磨人呢?
《端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身處異鄉(xiāng)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全詩四句,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前兩句寫詩人得不到家人音書而產(chǎn)生歸家之夢,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兩句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此詩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種回環(huán)流動之美。
王國維詩選 端居(三首) 一 【原文】 端居多暇日,自與塵世疏。
① 處處得幽賞,時時讀異書。高吟驚戶牖,清淡霏瓊琚。
② 有時作兒戲,距躍繞庭除。角力不恥北,說隱自忘愚。
③ 雖慚云中鶴,終勝轅下駒。如此胡不樂,問君意何如?④ 【注釋】 ①“端居”二句:平常生活頗多閑暇的日子,自然與擾攘的塵世疏遠了。
端居:平常居處。兩句為組詩之緣起。
②“處處”四句:處處可得到幽雅的賞玩,時時可讀到新異的好書。有時高聲吟詠,聲震門戶,有時良友清談,傾珠吐玉。
幽賞:指清雅的游賞。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
異書:當指西方文史哲著作。霏瓊琚:形容談話如玉屑般霏霏而出。
③“有時”四句:有時還學兒童游戲,歡欣跳躍繞著庭院;互相較量力氣也不怕輸。我喜歡這隱居生活,忘掉自己的可笑。
距躍:跳躍?!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熬嘬S三百?!?/p>
向上跳為距,向前跳為躍。北:敗北,輸。
說(yuè)隱:喜愛隱居。④“雖慚”四句:雖然慚愧不如云中之鶴,但總勝于轅下之駒。
像這樣啊為什么不快樂,問一問您意欲如何?云中鶴:比喻志趣高遠的人?!赌鲜贰鳌芬齽⑿藭骸埃▌ⅲ┏C矯出塵,如云中白鶴?!?/p>
轅下駒:車轅下不慣駕車的幼馬。比喻局促小氣的人。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局趣(cù):拘束。
二 陽春煦萬物,嘉樹自敷榮。枳棘茁其旁,既鋤還復(fù)生。
① 我生三十載,役役苦不平。如何萬物長,自作犧與牲。
② 安得吾喪我,表里洞澄瑩。纖云歸大壑,皓月行太清。
③ 不然蒼蒼者,褫我聰與明。冥然逐嗜欲,如蛾赴寒檠。
④ 何為方寸地,矛戟森縱橫?聞道既未得,逐物又未能。⑤ 袞袞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⑥ 【注釋】 ①“陽春”四句:溫暖的春天養(yǎng)育著萬物,好樹也自開出花朵。
枳棘等惡木冒出在它旁邊,鋤掉之后又再長出來。煦(xù):溫暖,化育。
唐裴度《諸葛武侯祠堂碑銘》:“煦物如春,化人如神?!狈髽s:開花。
②“我生”四句:我生下來三十年,終日辛勞真苦于世事不平。為何作為萬物之長的人類,自己卻成了犧牲品?役役:勞苦不息貌。
《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睜蓿杭漓胗玫募兩蟆?/p>
牲:祭祀用的一般家畜?!稌の⒆印罚骸敖褚竺衲巳粮`神祗之犧、牲?!?/p>
③“安得”四句:我怎能做到摒棄了自己,使外表和內(nèi)在都清澈明朗,像微云歸于大谷,明月行于太空。吾喪我:《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
郭象注:“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
故都忘外內(nèi),然后超然俱得。”四句全用莊子意。
寫出詩人澄明的襟懷。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徹?!?/p>
與此同意。然詩中似亦有叔本華的“自失”(一譯“自我喪失”)的意味,“即是說人們忘記了他的個體,忘記了他的意志”。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④“不然”四句:若不然,老天爺奪去我的聰明,使我昏昏然追逐著嗜欲,像飛蛾般撲向寒夜的燈光。蒼蒼:指天。
褫(chǐ):奪去。嗜欲:嗜好與欲望。
指感官享受之欲。⑤“何為”四句:為什么在方寸之心中,總是戈戟森嚴縱橫交錯。
想要領(lǐng)會道理又未有所得,光去追求外物又未能做到。方寸地:指心。
聞道:領(lǐng)略道理?!墩撜Z·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p>
逐物:追求外物?!肚f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p>
四句寫精神的痛苦與矛盾。⑥“袞袞”二句:在流水般的百年人生中,持著這樣的態(tài)度,又能想有什么成就呢?袞袞:大水奔流貌。
形容歲月流逝。三 孟夏天氣柔,草木日夕長。
① 遠山入吾廬,顧影自駘蕩。晴川帶芳甸,十里平如掌。
② 時與二三子,披草越林莽。清曠淡人慮,幽蒨遺世網(wǎng)。
③ 歸來倚小閣,坐待新月上。漁火散微星,暮鐘發(fā)疏響。
④ 高談達夜分,往往入遐想。詠此聊自娛,亦以示吾黨。
⑤ 【注釋】 ①“孟夏”二句:初夏時天氣清和,草木日夜都在生長。孟夏:初夏。
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②“遠山”四句:遠山映入我的小屋中,顧望影子也感到心情舒暢。
晴天下的江水繞著芬芳的原野,一望十里,平坦如伸開的手掌。駘(dài)蕩:怡悅。
芳甸:花草豐茂的原野。③“時與”四句:不時跟兩三位朋友出游,撥開荒草,越過樹叢。
清朗開闊的自然環(huán)境令人俗慮全消,在幽靜豐茂的樹林中擺脫塵世的束縛。二三子:猶言諸君,幾個人。
《論語·述而》:“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庇纳`(qiàn):幽靜、茂密。
世網(wǎng):比喻人世上禮法、習俗等對人的束縛。陸機《赴洛道中作》詩:“借問子何之,世網(wǎng)嬰我身?!?/p>
④“歸來”四句:回來后閑憑在小閣上,等待新月升起。江上點點漁火像微星散墜,黃昏時寺院傳來疏疏落落的鐘聲。
⑤“高談”四句:余興未息,大家高談闊論直到深夜,所談的內(nèi)容往往能引發(fā)人悠遠的想象。我寫成此詩聊以自娛,也用來出示給我的朋友們看看。
夜分:夜半。吾黨:我輩。
端居意為閑居,無所事事,舉一例子: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或者是張說),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
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龊呢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
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
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
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
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
“垂釣者”暗指當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
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