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3-8句用了4個典故 詩的一、二句寫景,境界開闊、清新。
詩人站在高峻的安定城樓上,俯瞰遠處綠柳環(huán)繞的山光水色,不由得感慨萬端。 以下六句皆是用典: 三、四句以賈誼、王粲比喻自己的不得志。
1、賈誼是漢代洛陽人,少有才學,漢文帝對他十分器重,為朝臣所忌。他在做梁王太傅時,曾上書議論時政,中有“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的話。
但后來由于仕途的不得意,他的意見并未為朝廷所重視,所以這里說“虛垂涕”。 2、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漢末長安大亂,往荊州依附劉表多年,頗不得志,曾于春日登城樓,有感于遠游不遇,作《登樓賦》以抒懷。
這兩句對仗工整,言簡而意深。 五、六句說自己常想作一番回旋天地的大功業(yè),到年老發(fā)白之后就功成身退,歸隱江湖。
3、“扁舟”乃是暗用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辭爵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記·貨殖列傳》:春秋時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歸隱五湖。
商隱用此事,說自己總想著年老時歸隱江湖,但必須等到把治理國家的事業(yè)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4、最后兩句則用《莊子?秋水篇》中的典故表達自己的憤懣、抑郁之情,說自己抱有大志,卻為追逐名利的世俗所猜忌。
《莊子?秋水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惠子為梁相,老朋友莊子去看他。有人告訴惠子說莊子來了是想謀他的相位。
惠子大驚,就在國中搜查莊子。搜查了三天三夜沒找到,這時莊子去見惠子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鳳凰),子知之乎?夫鹓雛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于是鴟(貓頭鷹)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這段對話中,莊子以“鹓雛”比自己,以“鴟”比惠子,以“腐鼠”比梁國的相位。視名利地位重于一切的惠子像“鴟”一樣誤以為“鹓雛”一般的莊子想要取而代之、奪取他的“腐鼠”,于是視朋友友誼于不顧,作出不仁不義之事。
豈不知超脫、自在的莊子,早已看透入朝作官不過就像貓頭鷹嘴巴里的腐鼠一樣沒有半點滋味,惠子的猜忌完全是多余的。這正是李商隱此時心緒的寫照呀。
由于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作者有相似之處,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賈生垂涕、王粲遠游,比擬自己的憂時羈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奮發(fā)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復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達出來,現(xiàn)在借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榮利的猖介品質(zhì),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態(tài),還反擊了政敵的惡意中傷,如此用典,既靈活,又確切,既含蓄,又銳利,充分發(fā)揮了典故的功能。
《安定城樓》
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鴛雛竟未休。
全面分析就很多了,先單講這首詩吧~
這首詩是李商隱詠物詩的代表作品,作于早期,李商隱開成2年考中進士后,又參加了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可是由于某種原因,本已經(jīng)被錄取的李商隱,被一名中書省的長官以“此人不堪”為由,取消了資格。懷揣著不滿與落寞的心情,來到了他的岳父,王茂源治下的涇州,這個安定郡就是當時涇元節(jié)度使府的所在地。
1.首先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首《安定城樓》先寫景,在敘事,繼而抒情,發(fā)出感慨。可以說,層次十分鮮明。有條不紊。李商隱的詩,可以用“隱秀”兩個字形容,因此,在讀他的詩時,往往帶著復雜的多義性與感發(fā)。因此,在理解他的詩文,有時候不能從理性去分析。
比如第一句中“迢遞”二字,本身,有高遠的樣子,同時也有遙遠的含義,故人有等高來抒發(fā)感慨的習慣沒那李商隱在這書法的是什么樣的感慨呢?他說我來到了這連綿的城墻,登上了那高高的城樓,此時,長安離他是那么遙遠,本應在長安做管得自己卻流落至此,心情可想而知,因此,緊緊“迢遞”這一個詞,就包含他很多的感發(fā)在里面,我們很難用具體的理性思維去分析它,同樣,下一句也是如此,暫時不過多敘述。
2.第二聯(lián),李商隱就開始敘事了,也就是自己感發(fā)的原因,而這里他又運用了一種在古詩文中十分常見的手法——用典。用典分很多種,直接用典,間接用典,用古典,用今典等,李商隱再用典上可以說的上是別具一格,也是他最慣用,與最擅長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典故的好壞其實完全在于你怎么用,我們看這兩個典故,一個是賈誼,一個是王粲,從年齡,背景,遭遇上看,都與此時此刻的李商隱十分的相似,那么,通過這兩個人的故事,我們不難1體會到作者當時悲慘的遭遇與內(nèi)心的憤懣。包擴后文中“入扁舟”“猜疑鹓鶵”的典故,也有十分獨到的地方。
3.第三聯(lián)可以說是全詩的精粹所在,這主要是體現(xiàn)了一種智慧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價值觀。李商隱后期的詩中很少出現(xiàn)這樣滿懷壯志的句子,這也與他的性格與人生遭際有一定的關(guān)心。另外,“永憶江湖歸白發(fā)”一句他用了倒置的句式手法,那正常的順序應該是“白發(fā)歸江湖”,這也是當時一些詩人習慣的修辭方式。
4.最后一聯(lián)他用一個典故寫的兩個句子,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讀出詩人的憤慨,可以說罵的很直白,甚至有些激憤。這也是李商隱詩中鮮少出現(xiàn)的情況。
其實關(guān)于他的詩歌藝術(shù)風格我大致上總結(jié)了幾點,純粹是個人意見。
第一:朦朧的意蘊與鬼斧神工的用典(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點,也因此具有了多義性,他的詩也由此最難理解,但又不同于近代朦朧詩派的那種枯澀與無法理解。)
第二:“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解釋下,就是他主張“兼才”,面對當時晚唐逐漸萎縮的詩壇,他提出應集眾家之所長,廣泛擴展自己的思路文路,他模仿杜甫的精神,模仿韓語的句式,模仿李賀的曲折,模仿齊梁詩文的華美,模仿《離騷》的香草美人等等,又在他們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第三:以駢文為詩(他最早寫古文,后改寫駢文,在他的詩中,不自覺的講文中的精致,比喻,陳鋪等種種手段融入詩中,形成另外一種韻味)
第四:矛盾的思想傾向(李商隱的本身的思想性格就是矛盾的,難解的,因此他的詩也充滿著這種矛盾在。)
《安定城樓》 唐代: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首二句登樓即景:登上高聳百尺的安定城樓,遠處綠楊樹邊的洲渚盡收眼底。按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壯志、無窮感慨都由此生發(fā)。
三、四句先以兩位古人自比。賈誼獻策之日,王粲作賦之年,都與作者一般年輕。用兩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當前的處境和心情,取擬于倫,十分貼切。這是第一層。
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負。這兩句詩,既灑脫,又遒勁。這兩句詩反映了封建社會里才志之士的積極向上思想,既懷著恬淡的心情,又有擔當事業(yè)的志氣,因為王安石也從這兩句詩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擊節(jié)稱賞。這是第二層。
七、八句借莊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祿,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測。這兩句詩,既闡明自己沒有患得患失的私心雜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寧靜,為上面“永憶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論證;又表示對世間一切惡濁事物,睥睨蔑視,決不妥協(xié)容忍;還尖銳地批判那些捧住權(quán)位不放的祿蠹,對他們盡調(diào)侃奚落的能事。
這首詩,筆力健舉:風骨清峻,結(jié)構(gòu)嚴謹,而語句靈活變化,特別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由于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與作者有相似之處,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賈生垂涕、王粲遠游,比擬自己的憂時羈旅之感,若合符券,而使一位奮發(fā)有為又遭受壓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復次,作者的曲曲心事,本不可能用片言只字表達出來,現(xiàn)在借助莊子寓言,不但足以表露他不汲汲于榮利的猖介品質(zhì),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狀態(tài),還反擊了政敵的惡意中傷,如此用典,既靈活,又確切,既含蓄,又銳利,充分發(fā)揮了典故的功能。
《安定城樓》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此詩抒發(fā)了作者雖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并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充分地體現(xiàn)了作者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fā)精神。全詩語言含蓄犀利,痛快沉著,用典工麗典雅,極富神韻。頸聯(lián)兩句寫平生抱負,筆力遒勁,境界闊大,意味深長,是歷來廣為傳誦的名句。
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晚唐的著名詩人李商隱考中進士以后,便到?jīng)茉垂?jié)度使王茂元幕下當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
安定城,故址在現(xiàn)今甘肅省涇川縣以北,是唐代涇源節(jié)度使的治所。在持續(xù)于中晚唐歷史上達數(shù)十年之久的“牛李黨爭”中,李商隱曾經(jīng)得到作為牛黨重要任務的令狐楚父子的幫助,而王茂元卻偏被人們看成是李黨人物。
因此,這一年李商隱繼進士及第后參加吏部考試時,便受到朋黨勢力的排斥,不幸落選,失意地再回到?jīng)茉础U谴猴L吹柳、楊柳婆娑的季節(jié),詩人登上涇源古城頭——安定城樓,縱目遠眺,看到朝政的混亂,腐敗勢力的橫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國憂時和自傷身世的無窮感觸,于是,詩人寫下了這首題為《安定城樓》的七律。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安定城樓 作者: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州。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李商隱的七律中,這首詩寫得較有氣魄,表現(xiàn)了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fā)精神。
他雖仕途受阻,并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并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詩中多用典故,這是他作詩的特色,但此詩流暢明快。
《蔡寬夫詩話》載:"王荊公晚年這次喜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永憶……扁舟'……之類,雖老杜無以過也。
"《李義山詩集輯評》引朱彝尊曰:"通首皆失意語,而結(jié)句尤顯然。……第六句尤奇,后人豈但不能作,且不能解。
"紀昀曰:"刺同侶猜忌之作。"《昭昧詹言》:"此詩脈理清,句格似杜。
玩末句,似幕中有忌間之者。然用事穢雜,與前不相稱 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寫于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時詩人年二十六。
安定城即涇州(今甘肅涇川),當時是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隱仕途受阻,遠道投王茂元幕,還被王茂元招為女婿,而在當時的牛李黨爭中,王茂元屬李黨。
據(jù)說李商隱就是因為這一原因,在應博學宏辭科試時受當權(quán)的牛黨排擠。這首詩就是在應試落選后重回涇州時所作。
詩中主要抒寫了詩人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志趣、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無端受讒的憤慨。它是晚唐時期年輕士子在朋黨爭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實寫照。
首聯(lián)扣題,寫登樓所見。頷聯(lián)以古人自況。
賈誼為漢文帝獻《治安策》,條陳時勢,中有“痛哭”“長太息”之語;王粲遠道避亂荊州,投依劉表,作《登樓賦》;兩人都有懷才不遇之痛。詩人化用杜甫“去國哀王粲,傷時哭賈生”的成句,寫得更具體更動感情。
上句一個"虛"字,既是對賈誼獻策未售、英才埋沒的惋惜,又是對自己報國無門的慨嘆。下句則借王粲十七歲時遠游荊州、十五年間不被重用、“冀王道之一平”的理想終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前途的隱憂。
頸聯(lián)由憂時感事、自嘆不遇轉(zhuǎn)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時范蠡輔越王勾踐滅吳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永憶”是“堅持地向往著”的意思。
這一聯(lián)所表現(xiàn)的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深得宋代王安石的激賞,以為“雖老杜無以過也”。但是,詩人這種要功名不要祿位的衷情,在朋黨傾軋的環(huán)境下卻屢遭歪曲,于是詩人憤憤不平地唱出了尾聯(lián)。
尾聯(lián)運用《莊子.秋水》中所寫的鴟鷹嘴含腐鼠忌鵷雛搶奪而鵷雛不屑一顧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譏諷。表明自己應試博學宏辭,不是為了區(qū)區(qū)祿位。
遠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飛黃騰達。對于那些利祿熏心的權(quán)貴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端造謠中傷,則表現(xiàn)了極大的憤怒。
全詩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四個典故,都能貼合自己的身份、處境與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聯(lián)系、構(gòu)思縝密。
如頷聯(lián)所用的賈誼、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齡同自己相仿,都是奮發(fā)有為的青年時期;二是經(jīng)歷遭遇同自己相仿,都在“虛垂涕”、“更遠游”之痛;三是與頸、尾聯(lián)結(jié)構(gòu)緊湊,頸聯(lián)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闡明“垂涕”“遠游”的目的,尾聯(lián)鴟鷹忌鳳凰之曲則速寫他人對“垂涕”“遠游”動機的歪曲。另外,此詩用典手法也多有變化,賈誼、王粲典是明用,好在準確深沉;范蠡曲是隱用,好在有意無意之間;出于《莊子》的典是活用,好在靈巧而流轉(zhuǎn)。
正由于能通過使典用事含蓄而深刻地抒情言志,《安定城樓》才成為李商隱七律代表作之一。 【品評】 李商隱于開成二年 (837)中進士,當時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以牛僧孺為 首的牛黨互相傾軋。
李商隱原來依附的令狐楚是牛黨。令狐楚死后,李商隱在 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府工作,并做了他的女婿,而王茂元被認為是李黨。
因此, 李商隱在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時,受到牛黨的排斥,不幸落選,于開成三年春 回到?jīng)苤荩鞔嗽姟_@時他二十六歲。
此詩以登高望遠,略寫春景發(fā)端,接著借兩位古人抒發(fā)懷抱。賈誼少年時 上《治安策》,指出可為“痛哭”“流涕”的種種政治缺失,并提出鞏固中央 政權(quán)的建議,卻未采納,其涕淚等于白流。
他自己也渴望濟人匡國,而應試落 選,無由進入仕途,憂時之淚也同樣白流。王粲少年時遠游荊州,依附劉表, 春日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發(fā)出“雖信美而非吾土”的慨嘆。
自己落第遠 游,寄人籬下,只能作一名幕僚,春日登安定城樓,也有滿腹積郁正待傾吐。 兩句詩用典精當,只述前賢遭遇,而自己的處境和心情已和盤托出。
五、六兩句為全篇警策。“永憶江湖”,是說他并不貪圖利祿,而是始終 向往江湖,希望過灑脫飄逸的生活。
但這有個前提,那就是“欲回天地”,即 希望大顯身手, 使國家由混亂轉(zhuǎn)安定、由衰弱轉(zhuǎn)強盛。 等到這一愿望實現(xiàn)的 “白發(fā)”之年,便“入扁舟”而“歸”江湖。
這里暗用了春私時代越國大夫范 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而句法回旋綜錯,境界闊大高遠,恰切地表現(xiàn) 了宏偉抱負和高尚情操。難怪王安石最喜吟誦,認為“雖老杜無。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蜀漢諸葛亮用“暗度陳倉”之計,布疑陣調(diào)動魏軍主力固守斜谷。曹軍中計后,諸葛亮親帥6萬大軍出奇制勝,猛攻祁山,魏“聞亮出,朝野震懼”,其轄區(qū)的南安、天水、安定(治今鎮(zhèn)原,轄今鎮(zhèn)原、寧縣、正寧等地)相繼降蜀,“舉軍應亮,關(guān)中響震”。后來,馬謖街亭敗績,蜀軍撤離漢中,魏將“曹真率張合等又收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當時,安定郡民楊條等人率眾在月支城抗擊魏軍,城陷后亦降。
【作品名稱】安定城樓
【創(chuàng)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李商隱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安定城樓》是中唐著名詩人李義山于公元838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體現(xiàn)了作者青年時期的高遠抱負和奮發(fā)精神,抒發(fā)了作者雖仕途受阻,遭到一些人的讒傷,但并不氣餒,反而鄙視和嘲笑讒佞的小人的堅定胸懷。
這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寫于公元838年(唐文宗開成三年),時詩人年二十六。安定城即涇州(今甘肅涇川),當時是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治所。三年前,李商隱仕途受阻,遠道投王茂元幕,還被王茂元招為女婿,而在當時的牛李黨爭中,王茂元屬李黨。據(jù)說李商隱就是因為這一原因,在應博學宏辭科試時受當權(quán)的牛黨排擠。這首詩就是在應試落選后重回涇州時所作。詩中主要抒寫了詩人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志趣、懷才不遇的苦悶和無端受讒的憤慨。它是晚唐時期年輕士子在朋黨爭斗中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的真實寫照。
尤其結(jié)尾一聯(lián),詩人把朝廷的祿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雛,也就是以鳳凰自比。這是詩人立身處世的極其鮮明、有力的表白,也是對當時排斥他的一些鬼蜮小人的當頭棒喝。這一聯(lián)既是他等臨時的自負和抑郁的情懷的深化,也是他通過登臨縱目而書寫的崇高理想的小結(ji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