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妒酚洝の⒆邮兰摇分杏小凹q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
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
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于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
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
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
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
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
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xiàn)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
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咸淡不可口又要發(fā)怒。
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
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
以后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xiàn)實意義,但依然富于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
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fā)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于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fā)明,也非妲已創(chuàng)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東北地區(qū)。
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發(fā)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斗,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
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xiàn)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
當年處于荒野的環(huán)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
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xiàn)。這是人類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必然發(fā)展。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統(tǒng)稱「箸」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注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jié)h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兩漢又出現(xiàn)了「筋」字.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云:「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我們知道,唐代「筋」與「箸」通用.不過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tǒng)一稱「箸」 五彩不銹鋼筷子但箸的名稱,并非保持到底,明代發(fā)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云: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己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筋,并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筷子的起源故事 1 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所以十分窮困。
而他的老婆實在無法跟著過苦日子,就想書死他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罷,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痛得,啊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
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又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
他知道這是一只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見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挾肉就在我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
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於是姜子牙將兩根細絲竹伸進碗中,剛想挾肉,只見絲竹嘰嘰地冒起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沒毒,你知道絲竹是不能碰肉的。
「真沒毒,那你吃一塊。」,說著姜子牙挾起肉就往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2 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為吃飯這件事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的酒宴,她都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又要發(fā)怒。
有次,姐己嘗到有碗佳肴太燙,可是撤換已來不及了,因紂王已來到餐席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挾起來吹了吹再送到紂王口中。
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后來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玉箸挾菜,這就是最初玉筷雛型,以后這種挾菜方式傳到了民間,於是中國產生了筷箸。
3 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發(fā)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困,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斗,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次大禹乘船到一個島中,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沸熟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湯中挾出,吃了起來。
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鍋中撈食,騰出時間處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細棍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菜,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也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箸的雛形。
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
《韓非子·喻老》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奔q王為商朝末期的國君,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xiàn)象牙筷子。
民間關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tǒng)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一、大禹與筷子
相傳大禹奉舜的命令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所以都在野外就餐,由于治理水患時間緊、任務重,有一次實在是饑餓難耐,變架起鍋煮肉。等肉好了之后,因為太燙手所以根本無法進食。但是自己又特別餓,還要等著去治理水患,等肉涼了再去吃真的很浪費時間,怎么辦呢?
這時候,大禹索性就從樹上砍下兩個樹枝把肉夾出來進食。從這以后,大禹為了節(jié)約時間便總是用樹枝從沸騰的鍋里夾出肉來吃。慢慢地,大禹便熟練的學會了使用樹枝來進食。他的手下看大禹這樣吃飯?zhí)貏e快,既沒燙到手還不會讓自己的手沾滿油漬,所以便紛紛效仿。這樣就慢慢流行開了,有了筷子。二、妲己發(fā)明筷子
商朝紂王,暴虐成性,整天花天酒地而且特別挑剔,總是說這個菜太涼啦、那個肉太燙啦,很多廚師就這么丟掉了自己的性命。妲己雖說是紂王至愛,但紂王發(fā)怒時還是會略有害怕,于是,每次都會在紂王吃飯前先嘗一嘗是否合口。
有一次,妲己感覺菜有些燙,可是紂王吃飯時間不能耽擱,急中生智,從頭上取下玉簪子,把菜夾起來吹涼后送入紂王口中。紂王大喜,認為這是一種享受,于是讓工匠制作兩根長玉箸,天天由妲己來喂自己吃飯。后來這種吃飯方式流傳到民間,普及開來。
在《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但是據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fā)現(xiàn)的鋼箸,經考證其年代是早于紂王時代的。
擴展資料:
據《文物》1980年8期記載:“安徽貴池里山徽家沖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由于歲月的腐蝕兩支銅箸長短不齊,但相差無幾,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為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雙竹箸,長17公分,直徑0.3公分。這雙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圓箸實物,現(xiàn)藏于湖南博物館,可謂彌足珍貴。漢代箸之形狀大多為首粗下足略細的圓形。而春秋時代的箸,多為上下一般粗細的圓柱體。
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銀箸。
古名醫(yī)陳藏器說:“銅器上汗有毒,令人發(fā)惡瘡內疽”。事實證明,銅氧化就會產生銅腥氣,鐵氧化銹跡斑斑,都難以進餐,故鐵箸銅箸漸漸為銀箸所替代。
和陪葬習俗也有很大關系。但從唐代出土大量的銀箸來看,筷箸在魏晉南北朝的階段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魏晉以前出土的多為竹木箸、牙骨箸和銅箸,而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的一雙銀箸。長29公分,兩頭細、中間粗,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銀箸。
這一傳說流傳于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
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苯友缆犃松聒B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
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妒酚洝の⒆邮兰摇分杏小凹q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
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
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于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
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飛來一只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
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么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
姜子牙知道這是一只神鳥,于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并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p>
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
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么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
后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xiàn)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
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咸淡不可口又要發(fā)怒。
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
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
以后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xiàn)實意義,但依然富于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
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fā)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于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fā)明,也非妲已創(chuàng)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于東北地區(qū)。
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發(fā)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
他日日夜夜和兇水惡浪搏斗,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舍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饑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
肉在水中煮沸后,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
從此,為節(jié)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
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于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xiàn)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樸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
當年處于荒野的環(huán)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
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xiàn)。這是人類在特殊環(huán)境下的必然發(fā)展規(guī)律。
從現(xiàn)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xiàn)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間關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 中國是筷箸的發(fā)源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我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并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做是我國四大發(fā)明之外的又一大發(fā)明。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