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zhì)學富五車,知識廣博。他因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舊相識家里躲避。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質(zhì)不愿給朋友加重生活負擔,便想開個學館,收一些學生教讀,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騰出兩間空房作為教室,子質(zhì)所收的學生不分貧富,只要愿學的都可以拜他為師,一視同仁。
這個學館里有一棵桃樹。凡是來上學的學生都跪在桃李樹下認先生。子質(zhì)指著已結(jié)果的兩棵樹教導學生們說:“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jié)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yè)。
為了把學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質(zhì)認真教學。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學生們都發(fā)奮讀書,學到了不少真本領。后來,這些學生先后成才,成了國家的棟梁。他們?yōu)榱烁心钭淤|(zhì)先生的教誨,都在自己住處親手栽種桃樹和李樹。
子質(zhì)到各國游歷時,碰到了在各國當官的學生,并看到了學生栽的這兩種樹,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粋€個都很有作為!”從此,當先生(老師)的就以“桃李”代黎學生,并把學生多稱作“桃李滿天下”了。
這句成語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名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2、一日之師,終身為父?!?關漢卿
?3、為學莫重于尊師?!T嗣同《瀏陽算學館增訂章程》
?4、君子隆師而親友。——《荀子修身》
?5、疾學在于尊師。——《呂氏春秋勸學》
?6、事師之猶事父也?!秴问洗呵飫駥W》
?7、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秴问洗呵?勸學》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斯大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老師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
身為世范,為人師表
古人尊師的故事一: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fā)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報國的忠心。
古人尊師的故事二:尊敬師長名留后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古人尊師的故事三:立雪程門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并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yǎng)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于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fā)現(xiàn)雪已經(jīng)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后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yǎng)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yè);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古人尊師的故事四: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jīng)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彼运桶莨肿跒槔蠋煟遗膳臼谭罾蠋?。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古人尊師的故事五: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云發(fā),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jié)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注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焙髞硭麄兎驄D果真生了貴子,并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yǎng),一生衣食豐厚。
師恩難忘
劉紹棠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滿六周歲,便到鄰近的鄉(xiāng)村小學去讀書。
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內(nèi),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十七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
開學頭一天,我們排隊進入教室。田老師先給二年級和四年級同學上課,叫三年級學兄把著一年級學弟的手描紅。描紅紙上是一首小詩: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師給一年級上課了。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后,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我還記得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小孩子,牽著媽媽的衣襟兒去姥姥家,一口氣走了二三里地。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兒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進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腳。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著:“……八枝,九枝,十枝?!彼娇丛较矚g,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焙髞?,這兒的花越開越多,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fā)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那時候的語文叫國語。田老師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
有一年我回家鄉(xiāng)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著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識的種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老師的教誨之恩,我終生難忘!
程門立雪
原文:
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首先應該了解一下里面的幾個人物:
程頤(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陽人。學者稱伊川先生,與其兄被合稱為“二程”,他被稱為“小程”。
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楊時,北宋著名理學家,號龜山,曾受業(yè)于程灝、程頤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chuàng)理學的“道南系”。被尊為“閩學鼻祖”。
文章翻譯如下:
楊時在洛陽求教于程頤。楊時那個時候大概已經(jīng)四十歲了。一天他去拜見程頤時,恰巧程頤正在坐著打盹,楊時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邊,一直沒有走開。等到程頤醒來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jīng)有一尺深了。
1. 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因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無錢上學。周侗老師十分喜歡這個勤學的孩子,免費收岳飛為學生。周侗老師不僅教育他如何做人,幫助他樹立愛國愛民、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還教會他射箭的絕技。
周侗老師去世后,岳飛把他當父親一樣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會祭拜周老師。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 楊時:程門立雪尊師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jīng)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3. 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杰出弟子。后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長逝??鬃铀篮?,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jié)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后世便以“楷?!币辉~來紀念這位圣徒。
4. 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nèi)安定團結(jié)。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5. 魏昭: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jīng)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倍肿诤古3錀?,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后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并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藥給他吃。
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藥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說藥太苦。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藥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程門立雪
搜狗百科-端木賜
搜狗百科-劉莊
搜狗百科-魏昭
華佗的師傅是個老郎中,這人脾氣古怪,與眾不同。那時候,各行各業(yè)師傅收徒弟,是把徒弟當奴仆使喚,洗衣煮飯,掃地倒尿,什么累活臟活都做。這老郎中不是這樣,他在書房門口貼了一副對聯(lián):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訣竅
莫洗衣,見病如親學功夫
誰要是來學藝,就先到書房門口對聯(lián)下來“考”一下。
這天,華佗來投師,老郎中還是不改老規(guī)矩,把華佗帶到門口,讓華佗看了對聯(lián),問道:“華佗,你記住嗎?”
華佗說:“記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訣竅;莫洗衣,見病如親學功夫!”
“好。你懂這個意思嗎?”
“我不懂。我慢慢學吧!”
“好!”
老郎中高興了,因為好多年輕人來投師時,都說:“懂?!币欢蛪牧?,老郎中就不收了。因為講起來簡單,做起來復雜?。∮谑?,老郎中帶著華佗到后園,指指水檐下一塊青石說:“什么時候,水滴石穿,你就學好了?!薄班牛 ?/p>
第二天,老郎中開始門診了。一天下來,老郎中看了五個病人,全要華佗把病例記下來。記一個,老郎中問一下:“華佗,你怕麻煩嗎?”“不怕。”“華佗,你怕辛苦嗎?”“不怕?!背粤送盹?,老郎中把華佗叫到跟前,說:“華佗,你把今天五個病例,查對一下醫(yī)書,看看用藥有無差錯處?!?/p>
華佗在燈下,對著病例,翻著醫(yī)書,一行一行地看著。五個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盡。華佗伸個懶腰,打著呵欠,感到疲勞。于是脫衣上床。剛好上床,老郎中來了,他說:“華佗,我來給你講課。”華佗只得起來。講完課,老郎中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向外踱著,學著老夫子的腔調(diào),哼著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用功時……”華佗聽著老郎中的詩,不覺舌頭一伸:“好嚴的老頭兒,這比洗衣倒尿難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老郎中都這樣要求著,華佗勤奮學習,毫不松懈。
一年下來,華佗的病例已記了一千五百多個。這日,老郎中問道:“華佗,一千五百多個病例中,有多少黃疽?。俊比A佗說:“三十二個?!崩侠芍杏謫枺骸斑@三十二個用藥都相同嗎?”“沒有一個相同?!薄盀樯叮 薄案鶕?jù)老師教導,因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復發(fā)等不同情況,因此用藥各不相同?!?/p>
華佗像背書一樣地回答,老郎中高興得直點頭。直到晚年,他才收了這么一個稱意的徒弟。華佗的功夫過細、過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戲謔地說:“看樣子,快水滴石穿快了!”華佗謙虛地說:“早咧!”
一天,一個產(chǎn)婦難產(chǎn),去請老郎中和華佗。老郎中到了產(chǎn)婦家,沒費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來了,可是落地沒有聲音。老郎中招呼華佗說:“這是羊水悶的……”華佗沒等老郎中說完,就彎下腰,用嘴吮吸著胎兒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聲哭了。產(chǎn)婦全家高興極了,熱情地款待了師徒倆。
師徒倆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著青石說:“細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華佗點點頭!走到書房門口,老郎中指著那對聯(lián)說:“華佗,如今你領會了吧?”
華佗望著老郎中,懇求他說:“老師啊,我還是領會不深。”老郎中高興地說:“你的話對啊,學無止境嘛!當初我行醫(yī)時,就遵循兩條:一是多熟讀醫(yī)書,多臨癥;二是對病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你如今兩條都已具備,就出師去闖吧!常言說得好,‘只有狀元的學生,沒有狀元的老師’,我相信你將來會大有作為的?!?/p>
華佗牢記老郎中的話,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師傅。果然,他后來行醫(yī)出了名,名氣比他的師傅還響,還大,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p>
薛譚學謳
出自《列子·湯問》
原文: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翻譯: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jié),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云。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xù)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這篇古文告訴人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千萬不可稍有成績就驕傲自滿。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