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故事,在潮州府志、縣志和潮汕史籍中,已有不少記述。
現(xiàn)當代潮人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大都是“五四”以后,在全國民間文學運動的影響帶動下開展起來的?!拔逅摹鼻跋Γ?918年春,北京大學成立歌謠征集處,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附登《歌謠選》。
兩年后,歌謠征集處改為歌謠研究會,1923年冬編印了《歌謠周刊》,并從單純刊登歌謠擴大到登載民間故事等多種民俗學資料。但最早刊載民間故事的,還是《婦女雜志》,該雜志1921年(第一卷)就刊出了民間故事的很多資料。
民間文學運動初期,1921年1月,顧頡剛在《現(xiàn)代評論二周年增刊》發(fā)表了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孟姜女故事研究》,是當時學術(shù)界射出的一道強光,許多學人從心里感到驚異佩服。(1)1927年以后,隨著北方一批民間文學的專家、教授到中山大學任教,南方的民俗學活動也活躍起來,他們組織了民俗學會,成員有顧頡剛、容肇宜、董作賓、楊成志、鐘敬文等先輩,并編輯了《民間文藝》(后改為《民俗》)。
潮汕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就是在全國這一背景下展開的。揭陽林培廬,可謂此項活動的先驅(qū)。
林培廬(1903—1938)原名植桐,揭陽桃山蘇坑(今揭陽登崗鎮(zhèn))人,早年就讀于北平國立平民大學(6年),畢業(yè)后致力于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與民俗學的研究,先后在本地和香港、天津、紹興、山西等地報紙主編民俗周刊、旬刊與民間文藝特刊等,并編著《耒臿集》、《揭陽鄉(xiāng)土記》、《潮州七賢故事》(包括《潮州前七賢故事》、《潮州后七賢故事》、《潮州歷代文人故事》)、《民間世說》、《嶺東畬歌集》、《潮州民間文學概論》、《嶺東文學史》、《揭陽鄉(xiāng)土地理》等。這些專集,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成果結(jié)集兼而有之,內(nèi)容十分豐富。
林培廬的《潮州七賢故事》,由著名民俗學研究專家容肇祖、周作人、趙景深等為之作序。容肇祖在《序言》中寫道:“捧誦之余,欽佩無量。
故事之造成,地方風俗之習慣與崇尚,即可于說話之間,粗得一些梗概?!彼牧硪槐緯督谊栵L土記》頗受推崇,周作人評道:“自有民俗學以來所未之有也?!?/p>
林培廬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在民俗方面的卓越貢獻是必須充分肯定的。與林培廬同一時期在民俗學活動中辛苦耕耘、并有建樹的潮人,還有編著《潮州習俗》、《潮州俗謎》的楊睿聰,編著《潮州歌謠》的丘玉麟,編著《潮歌》的金天民,另有揭陽的黃昌祚、徐志庵,潮陽的姚亞民等。
正是這批民俗學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使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掀起潮汕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研究的熱潮。 潮汕地區(qū)全面開展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
1984年5月,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wù)委員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聯(lián)合向各省市、自治區(qū)發(fā)出關(guān)于編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的通知,潮汕各縣市都成立專門機構(gòu),培訓骨干,派出專人,撥出專款,發(fā)動群眾,用兩年時間完成普查、搜集、整理編輯任務(wù)。據(jù)統(tǒng)計,全地區(qū)所屬9縣市177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普查的170個,占96%,共挖掘征集民間故事3761篇,經(jīng)回爐篩選之后結(jié)集12本近百萬字;采錄歌謠8894首,諺語5738條(經(jīng)鑒別、合并、篩選和剔除重復的,整理出諺語3000條選本。)
另汕頭市“集成辦”積累有諺語資料2000條左右。(2)各縣市分別把搜集到民間故事、歌謠、諺語等整理后編成縣市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先打字油印綜合本,復審后再按門類分別出書。
當時統(tǒng)轄各縣市(縣級市)的汕頭市,再從全地區(qū)的資料本中篩選較精萃的,按三個門類編印成三本書。 在搜集與整理民間故事過程中,由于某些故事涉及鬼神、封建倫理道德、色情、封建迷信等內(nèi)容,因此本地報刊發(fā)表了學者與讀者的文章,對民間文學的“精華與糟粕”、“繼承與批判”等有關(guān)問題進行討論,以明辨是非,劃清界限,統(tǒng)一認識。
各縣市民間故事集編印以后,普遍開會總結(jié),或請學者、干部、教師舉行座談會,聽取意見。他們還在報刊上宣傳、評介縣市出版的民間故事集,如陳詩侯的《揭陽民間故事集成的特色》、陳創(chuàng)義的《瑰麗的潮陽民間傳說》、馬風的《出土明珠光熠熠·〈饒平民間故事〉(第一輯)》、李純的《澄海民間傳說藝術(shù)特色》、蔡澤民的《潮州民間故事的多功能作用》、蠡測的《花開兩朵,再表一枝。
讀〈饒平民間故事〉第二輯有感》等。這些評價文章,都以鮮明的觀點,飽滿的熱情,豐富的材料,從各個方面述說了民間文學的主題、題材、思想性、地方性、藝術(shù)特色和作用,有宣傳、總結(jié)意義,也有指導閱讀賞析的作用。
民間故事傳說經(jīng)大量搜集和整理之后,如何對它開展研究,是民間文學工作者、研究者需要進一步做的工作。上述報刊民間文學的討論與評介文章,雖有一定的研究意蘊,但它的側(cè)重點在評介及對某些問題的界定,就研究而言,是遠遠不夠的。
早有專家指出,如果把民間故事傳說的研究局限在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上,就會落入舊研究方法的窠臼,就會千人一面,成為“民間故事傳說特點”的解讀。當然也不能獲得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民間故事傳說產(chǎn)生于不同時代,它反映了不同區(qū)域。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shù)。”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的砍下去 。
玉兔搗藥
傳說之一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xié)調(diào)。
韓愈走馬牽山 唐代韓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qū)懥艘黄嗾聞窕实鄄灰鸸?,以免勞民傷財,荒廢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氣,就把他從京城貶到潮州來做刺史。
韓愈上任時,正逢潮州大雨成災,洪水泛濫,田園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視,只見北面山洪洶涌而來,心想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難免受害慘重。
于是他騎著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勢,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隨從張千和李萬緊隨他的馬后,凡馬走過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為堤線的標志。 韓愈插好了堤線,就通知百姓,按著竿標筑堤。
百姓聽了十分高興,紛紛趕來,豈料一到城北,就見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條山脈,堵住了北來的洪水。 從此,這里不再患水災了。
百姓紛紛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边@座山,后來就叫做“竹竿山”。
韓愈祭鱷魚 潮州的韓江,從前有很多鱷魚,會吃過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做“惡溪”。 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
韓愈知道后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后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shè)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布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里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
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夭之內(nèi),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嚴處!” 從此,江里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現(xiàn)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韓愈設(shè)水布 古時候,韓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時跳下江,霎時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濕了干,于了又濕,常常得肚痛病和風濕病。于是他們做工時便索性光著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邊挑水,洗衣服的婦女,看見放排工赤身裸體,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來,放排工只好照舊又穿上衣服。
韓愈來到潮州后,這件事傳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邊實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著一身濕衣服,不鬧出病來才怪呢! 回衙后,韓愈便作了個決定,叫人到江邊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間扎塊布能遮羞就好了。
這塊布后來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農(nóng)民勞動時帶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韓愈與叩齒庵 韓愈來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面貌長得十分兇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更是使人駭怕。
韓愈本來就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為迎接釋迦牟尼的骨頭過份勞民傷財,才被貶到潮州來的,早已對和尚沒有好感 了,一見這副“惡相”,更是討厭,他想這決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長牙。 韓愈回到衙里,才下轎,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剛才有個和尚要送給老爺?shù)摹?/p>
韓愈打開一看,里面非金非銀,是一對長牙,正好和那和尚的兩只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并沒說出來,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
見面交談后,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聲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顛和尚;是個學問很深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
這以后,兩人終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齒庵”。
“來不及”是潮州菜中一道以香蕉為原料的菜肴,關(guān)于這道菜肴的成因,則有一段民間傳說。
據(jù)說明末清初時期,潮州意溪有一陳姓富戶人家,一日正午從省城來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趕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廚準備午宴。家廚殺雞宰鴨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離市一則太遠,二則市場也恐怕已收市,此時家園中的香蕉一串串掛在香蕉樹上,正是收獲時節(jié)。
家廚見狀,靈機一動,便割下香蕉,略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噴噴的菜肴來。 這道菜外酥內(nèi)嫩,香甜可口,客人從未吃過這樣的菜,品嘗之后,贊不絕口,忙問主人這道菜的名稱,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廚喚來詢問。
家廚便如實說是因為來不及到市場購買肉菜,見到園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臨時烹制出來的。 客人聽了,哈哈大笑,說:“來不及,來不及,就把這道菜稱為‘來不及’吧!” “來不及”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從中間切開,夾上一塊同樣大小的冬瓜冊,掛上蛋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護國菜”是潮州名菜,相傳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個皇帝――趙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對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又饑又餓,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子,去掉苦葉,制成湯菜。少帝正饑渴交加,看到這菜碧綠清香,軟滑鮮美。
吃后倍覺爽口,于是大加贊賞。宋少帝看到廟中僧人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宋朝,在無米無菜之際,設(shè)法為他制做了這碗湯菜。
十分感動,于是就封此菜為“護國菜”,一直延傳至今?,F(xiàn)在廣州和潮州地區(qū),許多菜館都有此菜供應;。
其三、裝飾工藝豐富多彩,最突出的是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琉璃、彩畫等工藝。對各種裝飾工藝 ,是根據(jù)它們的材料性能、特征,合理地布置在相應的部位上,如屋脊、山墻等部位,常用嵌瓷和灰塑加以裝飾。嵌瓷是一種用彩色瓷片鑲嵌在灰泥上,塑造出各種平面或立體的造型形成的一種藝術(shù)品種;灰塑則是用紙筋、草筋灰泥直接在構(gòu)件上塑造出各種藝術(shù)造型。這兩種工藝多采用紅糖水或糯米水為粘凝劑,成型后非常牢固,不怕風吹雨打。相反,嵌瓷經(jīng)過雨水沖淋之后,更顯出它的光澤。室內(nèi)的桁、梁、屏、門、神龕等,則多采用木雕裝飾。
其四、精益求精的營造思想。明代初年,朱元璋申明官民第宅之制有明確的規(guī)定?!睹鲿洹份d: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huán)”;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huán)”;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huán)”。同時規(guī)定,“一品官房……其門窗戶牖并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妝飾”。明中葉以前,在潮州的民居的營造型制和裝飾尚較為樸素,使明末以后,潮州民居裝飾日顯細膩繁復,斗拱及彩色妝飾比比皆是,從封建禮制角度看已是僭越,較為典型的有已略黃公祠、從熙公祠等,其裝飾工藝可謂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細、不厭其煩。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法和裝飾內(nèi)容,使潮州藝人大顯身手。同時,在營造過程中注入了競爭機制,一般較為大型的民居多用兩組藝匠,以中軸線為分隔,在統(tǒng)一的尺度、材料和既定的題材,兩組藝匠爭奇斗巧,這對于提高潮州民間工藝水平的提高起著刺激作用,也體現(xiàn)了潮人精益求精的營造思想。
3、恪守禮制,重視教育。
嘉慶《澄海縣志》曰:“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資費”因為宗祠是聯(lián)系族人、舉行宗族活動之紐帶,也是衡量宗族實力之窗口。它在強化封建禮制上的作用與影響不言而喻。在民居中,禮制秩序,對其建筑格局和使用功能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如百鳳朝陽式宅院、門廳會客、后廳設(shè)龕祭祖、中廳可行各種大禮;中廳西側(cè)大房,乃家長之居室,前院為客房,后院為內(nèi)眷,火巷排屋則為族人、傭人之住所,這種格局,切實地體現(xiàn)了父權(quán)統(tǒng)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別的倫理秩序,即便是最基本的“下山虎”、“四點金”,上廳正屋,一定要高于下廳,大房的縱深長度也一定要超過下房,上下的尊卑等級絕不能越雷池半步。
在教育方面,清代乾隆年間周碩勛《潮州府志》有這樣的記述:“望族營造屋廬,必立家廟,尤加壯麗。其村坊市集,雖多茅舍竹籬,而城廓中,強半皆高閏閎,厚墻垣者。三陽及澄、饒、普、惠七邑,閭閻饒裕,雖市鎮(zhèn)也多鳥革翬飛。家有千金,必構(gòu)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臺竹樹?!薄皶S”、在潮州民居確是常見,其作用主要就是教育。自韓昌黎刺潮之后,潮汕之民風丕變,好學成風,宋朝鄉(xiāng)賢王大寶尚書曾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總結(jié)。及至明清,潮州的經(jīng)濟增長促使了文教的發(fā)展,更有薛侃等一大批先賢致力于教育,儒家文化滲透到下層社會,追遠報本、光宗耀祖的理念普遍為潮州人所接受。民居中設(shè)書齋足可以看出潮州人尚學的精神主流。
4、講究實用,突出兼容。
潮州地處亞熱帶,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境內(nèi)河海交匯,雨水多、臺風多,洪患多,建筑物須立足于實用、牢固上。又因潮州森林資源不豐,故建筑材料以石材、泥沙、貝灰為主,《周志》稱“民居輒用蜃灰和沙土筑墻,地也如之,堅如金石。即遇颶風推撲、列火焚馀,而墻垣卓立無崩塌者”貝灰沙的廣泛應用,是潮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潮州民居屋頂多采用硬山式,因為它所有的屋頂形式中有更好的搞風防火性能,而且出椽不長,不易受淋,為了防風,屋頂偏于平緩,又適當降低高度。檐口加封檐板以阻擋氣流進入;屋瓦鋪雙層,以利隔熱,瓦面交接處抺灰做成瓦垅,以增加屋面重量以及前述的輕巧造型、通透石雕、木雕構(gòu)件等等無不體現(xiàn)潮州民居講究實用的特色。
至于突出兼容,明中葉以前,潮州民居建筑多受八閩文化和中原文化輻射,此后由于潮商在江南一帶活動頻繁,則受到江南文化較大影響,近代則較早吸納了一些海外文化因素,正是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兼容,才使潮州民居的不斷發(fā)展,顯得絢麗多彩又風格獨具,近代以來,海外的建材、模式以強勁的勢頭進入本土,許多民宅紛紛使用“紅毛灰”、玻璃、瓷磚,如古城區(qū)東平路蒪園建有玻璃廳(民諺有“起大厝,激玻璃”之句),澄海陳慈黌故居的拱門、檐梁內(nèi)容中甚至用了英文字母,門窗飾件兼用嵌瓷與石膏構(gòu)件、地板用馬賽克。赤鳳鎮(zhèn)白蓮村順德居的書齋裝飾,以及遍處皆是的古城區(qū)沿街騎樓等……。但是這些居宅、園林的總體布局和外觀,大都以潮州建筑傳統(tǒng)風格為基調(diào),反映了潮州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對外來文化的善于融合吸收的能力。
鄉(xiāng)邦先賢 唐伯元(1535—1592年):澄海區(qū)溪南鎮(zhèn)仙門村人,明朝潮州名賢之一。
公元1574年(明萬歷二年)中進士,歷任萬年、泰和知縣。一生著作甚豐,著有《醉經(jīng)樓集》、《二程語錄纂》、《禮篇》、《易注》、《銓曹儀注》、《陰符經(jīng)注》、《白沙文篇》等。
盧侗(1023—1094年):澄海區(qū)上華鎮(zhèn)冠山人,潮州前八賢之一。博通經(jīng)史,尤精《周易》。
張夔(1068—1157年):澄海區(qū)蓮華鎮(zhèn)隆城人,潮州前八賢之一。公元1118年(宋徽宗政和八年)進士,歷任茂名知縣、廉州通判等職。
林大春:潮陽區(qū)棉城鎮(zhèn)人,公元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中舉人,二十九年登進士,后官拜戶部主事。四十二年回家為母服喪,后出任河南睢陳道僉事,因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依法處置了宰相高拱的家臣,被高拱設(shè)計撤職。
蕭端蒙:潮陽區(qū)棉城鎮(zhèn)人,公元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中舉人,翌年登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二年任山東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務(wù)治安。
三十二年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侵,他奉詔進京,挑選訓練延安、綏德精兵,保衛(wèi)京城,皇帝賞賜金綺。嗣后奉旨巡按江西,依法查處江西藩王,深得人心。
周光鎬:潮南區(qū)峽山鎮(zhèn)人,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中舉人,公元1571年(隆慶五年)中進士。萬歷二十年,陜西寧夏衛(wèi)原副總兵哱拜父子反叛,周光鎬升調(diào)陜西按察使,駐咽喉要地臨鞏(今蘭州附近),專職兵備道。
寧夏之亂平定,次年晉都蔡院右僉都御史,任寧夏巡撫,佐理軍務(wù)。修城堡,整軍備,制外敵,飭內(nèi)政。
后晉大理寺卿。公元1596年秋(萬歷二十四年)告老返抵潮陽,在家鄉(xiāng)興辨公益,于峽山筑明農(nóng)草堂,讀書著述。
鄭信(1734—1782年):生于泰國阿瑜陀耶城。父鄭鏞為澄海區(qū)上華鎮(zhèn)華富村人,公元1723—1735年(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娶暹羅女洛央為妻,生鄭信。
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qū)為基地,組織軍隊抗擊緬軍,于當年收復大城,并遷都吞武里。
12月28日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稱鄭信為達信大帝。此后陸續(xù)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于1770年統(tǒng)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外擴張,成為泰國歷代幅員最大的王朝。
學術(shù)科技 郭任遠:潮陽區(qū)銅盂鎮(zhèn)人,中國心理學奠基人。 李新魁:澄海區(qū)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趙汀陽:市區(qū)人,中國著名哲學家。 林倫倫:澄海區(qū)人,中國著名語言學家。
劉遵義:潮陽區(qū)谷饒鎮(zhèn)人,世界著名經(jīng)濟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吳貫因:澄海區(qū)人,著名史學家和語言學家。
黃際遇:澄海區(qū)人,著名數(shù)學家。 杜國庠:澄海區(qū)人,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澄海中學校長。
鄭麐:潮陽區(qū)人,中國政治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精研古代歷史哲學、英譯先秦古籍。 文化影視 鄭正秋:潮南區(qū)成田鎮(zhèn)人,中國電影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1913年編導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20年代創(chuàng)辦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和明星新戲?qū)W校,培養(yǎng)出胡蝶等一大批電影藝術(shù)家。代表作有《自由之花》、《姐妹花》等。
蔡楚生:潮陽區(qū)銅盂鎮(zhèn)人,1931年加入聯(lián)華影片公司,任編劇和導演,曾編導出轟動一時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yōu)秀影片,建國后曾擔任國家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lián)誼會主席等,對我國電影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 秦牧:澄海區(qū)人,1938年到廣州參加抗加救亡宣傳活動,后輾轉(zhuǎn)于粵、桂、川各地從事編輯、教育工作,積極創(chuàng)作文藝作品。
建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廣州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主編《廣東教育與文化》、《作品》等雜志,后任廣東省文聯(lián)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藝海拾貝》、《語林采英》等數(shù)十部。
工商翹楚 謝國民:澄海區(qū)人,正大集團總裁,世界上最大的農(nóng)牧工商一體經(jīng)營公司,有“世界三大飼料廠”之稱,在泰國十大集團中被稱為“飼料王國”的最大跨國公司——泰國正大(卜峰)集團,以總資產(chǎn)超過35億美元和年營業(yè)額50億美元,躋身世界500強大企業(yè)行列。這艘“企業(yè)巨輪”的掌舵人謝國民,以他的精明能干和富于創(chuàng)新的經(jīng)營策略享譽世界,《亞洲金融》雜志曾評他為“亞洲最杰出企業(yè)家”,泰國國王曾親自授予他泰國政法大學“商業(yè)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對泰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
因為泰國人每日三餐都少不了正大集團的食品,謝國民被人稱為“農(nóng)牧巨子”。投資大陸五十億美元,建立兩百多家企業(yè)。
高繩芝:澄海區(qū)人,清舉人。歷任汕頭總商會會長、汕頭民政長、全潮民政財政總長,是清末民國初期潮汕著名的華僑實業(yè)家和社會活動家。
蟻光炎:澄海區(qū)人,著名愛國僑領(lǐng),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領(lǐng)導泰國華僑開展抗日救國運動,1939年為日偽槍殺。 陳有漢:潮南區(qū)峽山鎮(zhèn)洋東鄉(xiāng)人。
泰國最大銀行盤谷銀行總裁。出生于泰國曼谷,為著名僑領(lǐng)陳弼臣之次子,1971年晉升為泰國盤谷銀行常務(wù)董事兼助理總裁,1974午任副總裁,1980年任總裁。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曾先后獲泰王授予三等白象勛章、二等白象勛章、一等皇冠大綬勛章和一等白象人綬勛章,并獲紅十字會一等獎?wù)录白杂瑟務(wù)碌葮s譽。1992年被授予汕頭市“榮譽市民”稱號。
鄭午樓:潮南區(qū)沙隴人。
無丑唔成戲
“涼茄消風豆 應菜熱過火”
“龜圓鱉扁蟹無毛 鰻長斑短鲇無耳”
“有錢稚鴨姜 無錢應菜茄”
“出空番薯入空芋”
個府城碩輸過一個庵埠傻
惜落順勢
做起按察面就烏
靜過老三正
猛過紙影擔竹椅
讀書畏考,作田畏薅草
各人各人尚 青盲買手電
十 嘴 九 腳 倉
無好家神通外鬼
祭到五都 食番薯圈
“放屎畫大豬”
狗離唔虧(開)東施路
妖(餓)雞(唔畏)棰 妖人勿面皮
離父離母慘過臺
癡哥外媽惜外孫
雞糟無隔夜厚穩(wěn)
雞啼有猛慢 天光都燒同
鳥家枝毛也象燒
鳥飛噲落毛 人行有腳跡
姑惜孫(侄)同姓
蟹無腳賣行
蟹有殿怕 人有碩憨
蛤婆好食路上跳
蛇無頭賣伸
木虱咬生人
“來不及”是潮州菜中一道以香蕉為原料的菜肴,關(guān)于這道菜肴的成因,則有一段民間傳說。
據(jù)說明末清初時期,潮州意溪有一陳姓富戶人家,一日正午從省城來了一位往年同往京城趕考的朋友,匆促中急忙招呼家廚準備午宴。家廚殺雞宰鴨之后,嫌菜肴太少,但家中離市一則太遠,二則市場也恐怕已收市,此時家園中的香蕉一串串掛在香蕉樹上,正是收獲時節(jié)。家廚見狀,靈機一動,便割下香蕉,略為加工,烹制出一道香噴噴的菜肴來。
這道菜外酥內(nèi)嫩,香甜可口,客人從未吃過這樣的菜,品嘗之后,贊不絕口,忙問主人這道菜的名稱,主人也不清楚,便把家廚喚來詢問。家廚便如實說是因為來不及到市場購買肉菜,見到園中有香蕉,便就地取材,臨時烹制出來的。
客人聽了,哈哈大笑,說:“來不及,來不及,就把這道菜稱為‘來不及’吧!”
“來不及”這道菜肴的制法是,把香蕉去皮,切成寸段,再從中間切開,夾上一塊同樣大小的冬瓜冊,掛上蛋糊,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撒上香芝麻即成。
“護國菜”是潮州名菜,相傳在公元1278年,宋朝最后一個皇帝――趙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廟里,廟中僧人聽說是宋朝的皇帝,對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勞不堪,又饑又餓,便在自己的一塊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鮮的番薯葉子,去掉苦葉,制成湯菜。少帝正饑渴交加,看到這菜碧綠清香,軟滑鮮美。吃后倍覺爽口,于是大加贊賞。宋少帝看到廟中僧人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宋朝,在無米無菜之際,設(shè)法為他制做了這碗湯菜。十分感動,于是就封此菜為“護國菜”,一直延傳至今。現(xiàn)在廣州和潮州地區(qū),許多菜館都有此菜供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