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Science)一詞原意就是“知識”、“學問”。
而《現代漢語字典》中則把“科學”一詞解釋為:人們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一方面,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是人們積極探索周圍世界、獲取知識、探求規(guī)律的過程。
另一方面,科學也是人們探索和認識自然世界的活動結果,它不僅表現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而且還包含有獨特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認識科學的本質。
綜合起來說科學的本質是探究與思維、態(tài)度與精神、知識與能力。 作為探究與思維的科學,我們應當了解和熟悉科學探究和思維的整體過程:即觀察和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實驗求證和得出并交流結論 作為態(tài)度與精神的學科,我們應當在學習和探究科學的過程中發(fā)揚求實、嚴謹、善于和敢于懷疑、創(chuàng)新、堅持、合作的習慣和態(tài)度。
作為知識與能力的科學,我們首先要認識正確的科學知識,并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來更新和完善舊的知識;。
科研方法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按其普遍程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哲學方法。又稱“全科學方法”是適用范圍最廣的方法,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思維科學都適用。哲學方法要求我們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一般研究法。
這是指對某類學科具體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煞譃槿箢愋停?/p>
1、經驗方法。即獲得經驗材料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專業(yè)的文摘、索引、工具書、光盤以及英特網教育信息資源等文獻的檢索來發(fā)揮文獻價值與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文獻的方法。
(2)、社會調查法。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對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從中獲得來自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和結構的直接資料的一種方法。根據調查目的、對象、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等多種方法。
(3)、實地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的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觀察儀器,直接了解當前正在發(fā)生,處于自然狀態(tài)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4)、實驗研究法。是實驗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改變某些社會環(huán)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方法。
2、理論研究法
就是把感性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加工,上升為本質的,深刻的和系統的理性認識的方法。一般有數學方法和思維方法。
3、系統科學方法。
主要是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信息論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來使用,來獲得感性資料,又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來使用。
三、專門研究法。專門問題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技術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學習反應分析法,概念圖分析法等。
科學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層面,具有各自的性質特征。
科學理論、觀點、學說、定理、原理、公理等,無論其歸屬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思維科學,都屬于認識論的范疇、思維科學的范疇,都是唯物辯證法的普遍真理所涵蓋的范疇??茖W具有以下性質特征:客觀性、真實性、普遍性、嚴謹性、邏輯性、規(guī)律性、簡單性、指導性、預見性、無敵性。
科學是建立在對事物的真相、本質、規(guī)律和事物間的相互關系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客觀存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它不是什么復雜深奧的東西,是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能認識和掌握的,也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既簡單又深刻道理,學會掌握和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就能打開科學奧秘的寶庫,發(fā)現人類追求的真理??茖W特別歡迎并且經得起任何反對者、批評者、質疑者的檢驗,檢驗的結果只能證明反對者的愚蠢、批評者的荒謬、質疑者的無知,卻絲毫不能動搖科學真理,所以科學真理所向無敵。
反之,一切害怕爭鳴、辯論、批評、質疑的所謂科學,即使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認同它、認定它,它都是不折不扣的假科學。人們要得到預想的成功,就必須尊重科學、遵循科學,按科學原則和規(guī)律辦事。
違反科學做事,必然勞民傷財一事無成,遭受客觀規(guī)律的懲罰。科學方法具有以下性質特征:科學方法是建立在對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和利用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科學原理基礎上的,能有效解決遇到的問題和難題,它目的明確、道理明確、范圍明確、程序明確、標準明確,具有明確性、簡單性、有效性、可靠性、實用性、標準性,易學、易懂、易操作,只要是正常人都能掌握,只要合乎科學方法的適用范圍,認真按照科學方法去做,都能實現預想的結果。
反之,一切復雜的技術方法,一切沒有實效的方法,無論它打著什么科學的幌子,怎么吹噓其科學,都是不折不扣的騙人害人的假科學。
科學方法的本質特征是什么?科學方法具有兩個重要標志:經驗觀察與自我校正。
正是這兩種特征使得科學方法優(yōu)于其它方式??茖W方法的第一個特征是強調系統的經驗觀察。
任何一種信念確立方法都不曾像科學方法那樣,依靠對現實世界的系統觀察所獲得的資料來確立信念。它要求研究者通過大量現象觀察、認真查閱文獻、系統的科學實驗研究之后,才謹慎地得出結論。
因此,科學方法的系統經驗觀察特征令信念確立過程獨具客觀性、可靠性??茖W方法的第二個特征是能夠自我校正。
由科學系統的經驗觀察所得出的科學事實具備兩個特點:可公開、可反復獲得。正是這兩個特點使得科學擁有了自我校正的屬性:經由公開的觀察,可以清楚地知曉備選信念,從而在新、舊信念之間不斷比較并決定取舍;經由反復的觀察,人們接受或排除信念的過程就倍顯慎重,只有多次驗證后再確立信念才可保證信念的可靠性,同時多次否定后再排除信念才可避免輕率地拋棄某信念。
因此,可公開、可反復獲得的經驗觀察是科學方法的基石,正是它使得科學擁有了自我校正的屬性。
現代科研組織是根據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特點,把人力、資金和設備科學地結合在一起,建立的科學研究的最佳結構.現代科研組織結構,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新型的科研組織結構和科研手段、科技信息的公用化.新型科研組織的結構包括:跨學科綜合研究組織結構、矩陣式組織結構、彈性組織結構.
跨學科綜合研究組織結構,是針對綜合性的科技領域、工程技術項目或長期的跨學科的研究任務,把有關的專業(yè)人員集中起來,建立綜合性的研究中心,技術開發(fā)中心,研究院、所或研究室.這種組織形式有利于促進各學科之間的交流、滲透、移植,形成新的觀點、方法與技術,開拓新的技術領域.
矩陣式組織結構,是在傳統的科研組織形式上發(fā)展起來的.傳統的科研組織有兩種形式,即按學科和專業(yè)組織科研機構,以及按產品和任務建立科研機構.矩陣式組織結構打破了傳統的限制,將按學科專業(yè)與按產品任務的建制作綜合考慮,采用縱向與橫向相結合的辦法,處理專業(yè)與任務之間的關系.在科研機構內,根據學科和專業(yè)建立研究室(組),以利于積累專業(yè)資料,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在承擔綜合性任務和研制產品時,把不同專業(yè)的人員重新組合,形成專題協作組.縱向是專業(yè)研究和職能部門的指揮線,橫向是項目研究的指揮線,縱橫交叉形成矩陣.這種形式能較好地適應綜合性的課題任務,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
現代科研組織的彈性結構,是為了學科發(fā)展的需要和完成不同性質的任務,更充分地發(fā)揮科技人員的創(chuàng)造性,對人員、設備、資金、組織形式等,適時進行調整和組合,為科技人員的合理流動和學術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求得科研工作的最大效益.
現代科研工作是以高明新技術實驗設備、檢測計量儀器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信息為基礎的.為了提高它們的利用率,就需要實現共用性的科研手段和科技信息的公用性.因此,必須建立各類實驗中心、測試中心、計算中心、數據中心、信息中心等開展專項技術服務的組織機構.
以地區(qū)性計算中心為例,它可提供的服務一般有:1)為本地區(qū)提供大、中型通用計算機的使用時間;2)為用戶編制不同類型的應用軟件;3)與信息部門合作,為信息服務提供技術手段;4)為本地區(qū)培訓計算機使用、維護和管理人員.
大型科研設備和科技信息公用化的優(yōu)點是:1)實行集中管理與開放使用,便于提高設備和信息的利用率;2)實驗儀器配套,實驗人員專業(yè)化,能保證實驗數據準確和實驗工作質量;3)科技服務工作專業(yè)化,可減輕科技人員的負擔,提高科研效率;4)可節(jié)省各部門裝備科研設備的資金,有利科研設備的更新換代.
科學方法是人類所有認識方法中比較高級、比較復雜的一種方法。它具有以下特點:
(1)鮮明的主體性,科學方法體現了科學認識主體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具有明顯的目的性;
(2)充分的合乎規(guī)律性,是以合乎理論規(guī)律為主體的科學知識程序化;
(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觀察和實驗以及他們與數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對研究對象進行量的考察,保證所獲得的實驗事實的客觀性和可靠性。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科學本身只是一個探索未知,揭示真理,構建知識的人類活動。探索未知體現為一種科學過程,過程就是一種發(fā)展性;揭示真理體現為一種科學本質,本質就是一種真實性;構建知識體現為一種科學結果,結果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茖W的發(fā)展、真實、創(chuàng)新本身之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中,表現出不斷地重復、延伸和深入,以一種螺旋形的交互式的多元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和不斷延續(xù)與派生,不斷淘汰與新生的發(fā)展方式,被人們所感知和把握。
對于技術,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以及改造自我的過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總和。其可包括物體形態(tài)、智能形態(tài)、社會形態(tài)三個方面。
根據生產行業(yè)的不同,技術可分為農業(yè)技術、工業(yè)技術、通訊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等;
根據生產內容的不同,技術可分為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三藥技術、材料技術、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與節(jié)能技術、環(huán)境保護技術、農業(yè)技術。
我們所說的“科學”指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技術泛指根據自然科學原理生產實踐經驗,為某一實際目的而協同組成的各種工具、設備、技術和工藝體系,但不包括與社會科學相應的技術內容。
科學與技術是辯證統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fā)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fā)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