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發(fā)源地:淮陽縣(點擊進入淮陽縣旅游指南) 總體概述 胡-百家姓排行第13,約有人口130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1%。
一般認為胡姓起源: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
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
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
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lián)軍去攻打吳國,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zhàn),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
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后,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xiàn)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
晉代以后,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
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復姓所改。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1、來源于胡母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齊國齊宣王之弟后裔胡母氏,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
2、來源于姬姓:公元前763年,鄭國恃強攻入胡國。姬胡亡國后,胡國子孫仍以國號為氏。
3、來源于歸姓,出自商、周時期歸夷族,屬于以國名為氏。歸胡國,史書又稱妢胡國,故址在今穎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一帶地區(qū),是西周初期分封的歸姓諸侯國。
4、來源于媯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媯滿。西周初年,陳國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為氏,稱胡氏。
5、來源于官位,出自西周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吏胡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胡史,亦稱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設施的官位,專職掌管君王貴胄的餐飲,以及祭祀大典的犧牲
6、來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7、來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擴展資料
胡姓的名人:
1、胡毋生:字子都,西漢齊(今山東臨淄)人,生活于公元前2世紀左右。專治《公羊春秋》。漢景帝時博士,曾與董仲舒同業(yè),仲舒著書稱其德。受業(yè)于公羊高玄孫公羊壽,口傳《公羊春秋》,使此學得以留傳于后世。
2、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 字雪巖,出生于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3、胡應麟(1551年-1602年),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后又更號為石羊生,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城北隅人。明代萬歷丙子舉人,是明代中葉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藝批評家、詩論家,明中后期“末五子”之一。
4、胡居仁,字叔心,號敬齋,余干縣梅港(現(xiàn)屬江西)人。明朝理學家。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卒于明憲宗成化二十年三月十二日(公元1484年4月7日),享年五十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胡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姓氏:胡
祖宗:胡公滿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 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tǒng)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并非后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后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陜西)、河東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
遷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 陽縣。從此之后,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后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后南達新蔡,北到山西,并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 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于西晉末年。胡氏的后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后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后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并且人數最多的,則是 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tǒng)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并非后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于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lián)軍去攻打吳國,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zhàn),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后,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xiàn)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后,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后,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
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3%。
■姓氏源流 胡(H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媯姓,以人名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滿受封于陳國,春秋末被楚國所滅,其后人有的以胡為氏。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
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tǒng)的虞舜后裔,黃帝子孫,并非后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2、出自姬、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 一個是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
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lián)軍去攻打吳國,后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zhàn),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 ② 一個是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
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 春秋末期,這兩個胡國先后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都以胡為姓,國人都以胡為氏,稱胡氏,形成兩支胡氏,世代相沿。
3、他姓改為胡姓。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紇)骨氏,入中原后改為漢姓,稱胡氏。
另漢代太御胡廣,本姓黃,后改為胡姓,其子孫以胡為氏。又在胡氏中,曾經出現(xiàn)過復姓胡母氏。
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
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后,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
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
4、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后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
漢代以后,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孫皆為胡姓。
得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
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省永濟南),所以后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奉守帝舜的宗祀。
媯滿所建的陳國即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云世后謚曰胡公,稱胡公滿。公元前478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媯滿謚號為氏,稱胡氏,此為河南胡氏。
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滿為胡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
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后,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后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
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后南達新蔡,北到山西,并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至漢時,遷入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
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后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后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
胡氏南遷,始于西晉末年。胡氏的后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后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
最后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
不過,居住較為集中并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臺灣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
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3%。 ■歷史名人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遵:文武雙全,位居于車騎將軍。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奮,他在晉宣帝時屢立戰(zhàn)功,官做到鎮(zhèn)南大將軍。
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貴嬪,從此成為外戚,權勢更加顯赫。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tǒng)治的北魏對清河崔、范陽盧、太原郭、河東柳幾個大姓重重打擊,而胡奮后裔胡國珍之女卻成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
從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臨涇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者多達十余人,還出了兩位皇太后、皇后,盛極一時。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國。胡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於今天的安徽阜陽,后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於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發(fā)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后來被別的吞并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於胡曹?!笨梢钥隙ǖ氖?,西周、春秋時出現(xiàn)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xù),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lián)系了起來。
胡姓目前在全國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區(qū)排列第30位。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為“胡人”,后來人們常把胡姓稱為“胡人”后代,其實這并不準確,胡姓中確有來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媯和姬姓:一是相傳為舜的后裔陳國開國國君胡公瞞(媯姓)的后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為胡子國,后人以胡為姓。據現(xiàn)有史料記載,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時梁朝胡穎,于梁武帝蕭衍天監(jiān)初年任蘭陵令,距今已達1500年。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題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進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書畫家,宋代胡宿、胡世將、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常州地區(qū)與胡姓有關的地名、史跡有43處。
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國。胡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陽,后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發(fā)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后來被別的吞并了。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笨梢钥隙ǖ氖牵髦?、春秋時出現(xiàn)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xù),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lián)系了起來。
胡姓起源
1出自媯姓,
得姓始祖為胡公滿。胡公滿又叫媯滿,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后裔,父親虞閼父曾做過周朝的陶正。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把媯滿封在陳國(今河南淮陽),侯爵,并把大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死后謚號胡公。后人以其謚號為姓,為胡姓。
2以國為姓
春秋時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內曾經建立過兩個胡國。一個為歸姓胡國,另一個為姬姓胡
國。兩個胡國后裔有以國號為姓
3他姓改胡姓。
李唐皇室的后裔胡昌翼為胡三公拯救于危急之中,其后發(fā)達,遂為明經胡氏。
4少數民族胡姓
在歷史上,鮮卑、契丹、溪、高車、滿、苗、瑤、普米、彝、回、赫哲、達斡爾、傈僳、白、錫伯等古今民族中,都有胡姓的存在。 鮮卑族改為胡姓 古代文獻上較早記載少數民族改易姓氏。后魏獻帝時七分國人,分其氏,北魏教文帝詔定代人姓族,為其典型標志,其中有紇骨氏改為胡氏。鮮卑族本無姓氏,而以部落為號,其后代因以為氏。魏初統(tǒng)國36,大姓99。《魏書·官氏志》記載有118姓,其中宗族 10姓,胡姓為宗族10姓之一。其中長兄紇骨氏,后改為胡姓。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云:“拓跋氏出自鮮卑西部,其種本雜有丁令(即高車);疑獻帝‘七分國人’時,以其長兄攝高車紇骨部,因以為氏。后魏孝文時有永城侯胡泥,傳稱代人;孝明時有酋長胡琛,據高平。疑皆此族人?!?契丹族胡姓 宋人葉隆禮《契丹國志》就說:“故北番惟耶律、蕭氏二姓也?!敝劣谄醯ぷ迤?胡環(huán)《出獵圖》
他姓氏,則是與漢、奚等族通婚、融合而逐步產生。胡姓在契丹族中產生較早,五代后唐時,即遼初已出現(xiàn)了著名的胡姓人物胡環(huán)。 瑤族胡姓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長期的融合過程中,在姓氏上逐漸形成十幾個大姓,而胡姓在瑤族中堪稱大姓。其中有胡姓的主要是盤瑤、花蘭瑤。
胡姓目前在全國排列第13位,在常州地區(qū)排列第30位。
先秦時期,漢族通稱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為“胡人”,后來人們常把胡姓稱為“胡人”后代,其實這并不準確,胡姓中確有來自胡人的,但更多的胡姓乃出自媯和姬姓:一是相傳為舜的后裔陳國開國國君胡公瞞(媯姓)的后代;二是周(姬姓)封宗室為胡子國,后人以胡為姓。據現(xiàn)有史料記載,常州最早的胡姓,是南北朝時梁朝胡穎,于梁武帝蕭衍天監(jiān)初年任蘭陵令,距今已達1500年。
第一位常州籍金榜題名的胡姓,是宋景德二年(1005)高中進士的胡晏。古今常州胡姓多書畫家,宋代胡宿、胡世將、胡交修、胡宗愈四代人均是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
常州地區(qū)與胡姓有關的地名、史跡有43處。胡姓來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
據說,那時有一個以白頭翁為圖騰的部落,便是胡姓的先民。有確切記載的是西周、春秋的胡子國。
胡子國有兩個:一為歸姓,位于今天的安徽阜陽,后被楚國所滅;一為姬姓,位于今天的河南郾城,是周王室之后。 胡姓與陳姓有著不解之緣,稱陳姓先祖胡公滿為先祖。
胡公滿又叫媯滿,舜帝之后,是周武王姬發(fā)的乘龍快婿,被分封在陳國(河南淮陽),為陳姓之祖。但陳姓有五個分支,號稱“媯 五姓”,胡姓便是其中之一。
經過若干年的變遷,胡姓便獨立為一個大姓了。 以白頭翁鳥為部落圖騰的胡姓部落后來被別的吞并了。
據推斷,胡姓是“東夷族中鳥夷的一支”。胡姓的最早祖先叫胡曹,有記載說:“胡之得姓,莫古于胡曹?!?/p>
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春秋時出現(xiàn)的胡姓諸侯國,是胡部落名稱的延續(xù),這就和以白頭翁為圖騰的胡部落聯(lián)系了起來。
源于媯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媯滿。
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后,訪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大姬嫁給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鎮(zhèn)),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陳國,侯爵,以備三恪,又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因此又稱胡公滿、陳胡公。
陳國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為氏,稱胡氏。擴展資料姓氏名人1、胡宗憲祖籍安徽績溪,家族世代錦衣衛(wèi)出身,在東南倭亂時期任直浙總督。
為官二十五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書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謚襄懋。
2、胡適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宣城市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
1952年返臺,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北病逝。
3、胡耀邦中國湖南瀏陽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胡姓。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
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3%。
目錄[隱藏]胡姓探源以謚為姓以國為姓改姓為胡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宗祠堂號概述安定堂澹安堂廬陵堂績溪堂胡氏郡望安定郡定城郡和義陽郡胡姓楹聯(lián)四言通用聯(lián)五言通用聯(lián)七言通用聯(lián)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胡姓探源 以謚為姓 以國為姓 改姓為胡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宗祠堂號 概述 安定堂 澹安堂 廬陵堂 績溪堂胡氏郡望 安定郡 定城郡和義陽郡胡姓楹聯(lián) 四言通用聯(lián) 五言通用聯(lián) 七言通用聯(lián) 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編輯本段]胡姓探源 談及胡姓的肇端,根據《通志·氏族略》所總結的數十種姓氏的規(guī)則,胡姓來源可以歸納為:以謚為姓、以國為姓、改姓為胡。胡姓以謚為姓 胡公滿本姓媯,名滿,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謚號。
公當為爵位,而媯是舜所得之姓。據說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后裔于陳,西周 仍舊承認這一事實。
陳國王室為媯姓,胡公滿之后裔有不為國軍而不能姓媯者,則以謚號為胡,即為胡姓。以國為姓 春秋時期,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境內曾經建立過兩個胡子國。
一個為媯姓胡子國,另一個為歸姓胡子國。異姓兩個胡子國,依據姓氏形成的一半規(guī)則,其中應有以國為姓的。
可是胡氏的各種家譜、族譜中幾乎沒有以胡子國的國君為本家族的祖先的記載。改姓為胡 由他姓改從胡姓,是胡姓的又一重要來源。
傳說東漢的重臣胡廣本姓黃或王,他的胡詮親身父母因為貧困而不能養(yǎng)育他,于是將他置于翁中,投入河里。至于翁中的嬰兒沿河順流而下,有一胡姓長者聽到嬰兒的哭聲,撈起浮翁,將孩子養(yǎng)育成人,這位黃姓的子孫便改從了胡姓。
李唐皇家的后裔為胡三公拯救與危機之中,其后發(fā)達,遂為明經胡氏。隨著少數民族的漢化,貴姓胡氏者甚多。
最初見于史籍記載的北魏之紇骨氏取華夏之姓,為胡氏。此外,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人改姓為胡的。
[1][編輯本段]遷徙分布 胡氏以起源地為中心,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后南達新蔡,北到山西,胡遵并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
至漢時,遷入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后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后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
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姓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姓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于西晉末年。
胡氏的后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后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后由福建遷居入臺灣。
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并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臺灣排名第三十八。
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3%。
約有2000多萬人。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