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我國古代成語,出自《莊子》,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成語典故
譯文 有一個姓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 的地方,都發(fā)出皮骨相離聲,進刀時發(fā)出(讀'huo')地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廚師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見一樣)。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F(xiàn)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jié)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lián)Q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F(xiàn)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牛身上的骨節(jié)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huán)顧,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來。” 梁惠王說:“好??!我聽了你的話,學到了養(yǎng)生之道啊?!盵1]
食指大動:
春秋時期,鄭國有兩位公子,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子家。一天早晨,他們一起上朝時,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動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說:“看來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嘗到什么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時,聽見內侍向廚房說:“昨天楚國派人送來一只大鱉,鄭靈公下令煮來讓文武百官一同品嘗?!?/p>
兩人聽到這番話,不禁笑了起來。鄭靈公問他們什么事情如此開心,子家趕緊向鄭靈公說明公子宋食指挑動果然靈驗之事。
鄭靈公聽完后,也笑了笑說:“公子宋的食指靈不靈,還得通過我這一關呢!”
后來鱉羹分配到公子宋時剛好分完,鄭靈公就大笑說:“這回你的食指不靈了吧!”
沒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鄭靈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湯來嘗一下,并說:“誰說我的食指不靈,我不是嘗到美食了嗎?”(這就是“染指”的來歷)
鄭靈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膽大妄為,藐視國君的權威,非常生氣。此時,鄭靈公已心生殺意。后來借著一些理由,鄭靈公想要派人把他給殺了,沒想到公子宋先發(fā)制人,殺了鄭靈公。公子宋一定沒有料到,他靈驗的食指雖然讓他品嘗到了美食,卻也讓自己最后背負了弒君的惡名。
為什么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鱉湯,鄭靈公就差點把他殺掉呢?這是因為鼎在先秦是權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經君王的允許隨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對君王權力的覬覦,是對統(tǒng)治地位的挑戰(zhàn)。因此,人們用“染指”來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這場變故后,鄭國大亂,公子宋最終也被殺,暴尸于朝。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