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觀古碑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shù)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譯文:歐陽詢有一天騎馬趕路,無意中看到一塊古碑。原來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他駐馬瀏覽,看了很久后離開。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下了馬站在碑前觀察,等到疲乏,又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離去。
----------------
注意這一句話
“數(shù)百步復返”譯文:他走離古碑幾百步又返回來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 密州出獵》
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以馮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邊殺敵,報效朝廷。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兩句是說馬飛快如的盧(的盧,良馬名),弓弦驚如霹靂。馬作的盧飛快:是運用典故,“的盧”是古代著名的快馬,相傳一躍三丈,這里用來比喻戰(zhàn)馬都像的盧那樣飛速奔馳。其所以如此組合,是為了突出“快”和“驚”,英雄們騎著快馬,拉著有力量的弓,飛馳戰(zhàn)場,英勇殺敵,生動地描繪了驚險激烈的場面,進一步刻畫了沖鋒陷陣、殺敵報國的抗戰(zhàn)英雄形象。使讀者對愛國將士們沖鋒陷陣,所向無前的英勇氣概,歷歷如在目前。
1、在大足石刻北山數(shù)珠手觀音石像,稱是“媚態(tài)觀音”。
她身高不過三尺,頭戴寶冠,腳踏蓮花,體態(tài)輕盈仿佛隨風欲動,眼角嘴角含顰欲笑而又略略帶羞。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關(guān)于這一尊石刻,有一個非常美麗的的故事,讓后世為之動情。
據(jù)說,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shù)珠手觀音的女神像??伤O(shè)計了許多小樣,都感到不滿意。
一天傍晚,他收工回來,悶悶不樂地坐到小溪邊洗腳,忽然身后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瞧您的褲角都濕了?!彼仡^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
小姑娘見老石匠不無謝意地瞧著自己,不由得抿嘴含羞一笑。她那善良的心地和嫵媚的樣子,一下子激發(fā)了老石匠的靈感。
老石匠忘卻了勞累,重返山上,披星戴月,鬼斧神工,照小姑娘的神態(tài)將這尊人情味極濃的女神石像一氣呵成。 2、大足石刻送子娘娘傳說 古印度王舍城外有位美麗動人的牧牛姑娘,天資聰穎,能歌善舞。
當為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赴會的五百人明知牧牛女已身懷有孕,卻偏偏要強迫她起舞。致使胎兒墜地而死,被丈夫遺棄。
她滿懷悲痛,發(fā)誓在來世一定要吃盡城中嬰兒。遂自殺身亡。
不久牧牛女變成了妖怪,與魔鬼半子迦結(jié)了婚,后有了五百個兒子??伤煌难?,每天定要去吃別人家的小孩。
弄得王舍城內(nèi)一片驚慌。此事驚動了釋迦牟尼,趕去勸她,但她根本聽不進去,不愿改惡從善。
釋迦牟尼見勸化不成,心生一計。趁牧牛女外出之機,將她五百個兒子中最心愛的一個藏了起來。
牧牛女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愛子不見,悲痛欲絕。此時,釋迦出現(xiàn)在她面前,對她說:“你有五百個孩子,僅失一子,就如此痛苦,你每天去吃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痛心嗎?”說完飄然而去。
牧牛姑娘聽后,將心比心,從此,便皈依佛門,改惡從善。不僅不再食小孩,還成了保護小孩的“訶利蒂母”。
群眾俗稱她為“送子娘娘”。 3、大足石刻九涅盤升天傳說 佛年高八十,自知不久人世,于是啟程回拘尸那城準備升天。
走至半途,于娑羅樹間涅般。眾弟子悲痛呼號,有人引火自焚;王公百姓呼天搶地。
大弟子迦葉遠來后至,以頭碰棺。佛感到不忍心,起而為眾人留下最后腳跡于無惱害國。
并說他此去,其母摩耶夫人攜諸天女來迎,將升于天辦之上。為止從人悲慟,以法力劃地為波濤洶涌的大河阻隔大眾,遂安詳寂滅。
此故事見于寶頂大佛灣第11號涅盤像,已不見弟子等悲號之情,刻眾弟子禮佛默衰送行,上有其母率天女來迎。氣勢宏大,肅穆神秘,突出了涅盤是到另一個理想境界的佛教教義。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在他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4寸見方有120個字的大木印。
這已經(jīng)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jīng)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jīng)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shù)對雕版印刷技術(shù)的發(fā)明也很有啟發(fā)作用??淌陌l(fā)明,歷史很早。
唐代初期在今陜西省鳳翔縣發(fā)現(xiàn)了10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
東漢時期石碑盛行。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jīng)》、《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7通儒家經(jīng)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于46通石碑上。
每碑高1.75米,寬0.90米,厚0.2米,容字5000個,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jīng)典,很多人爭相抄寫。
后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期,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jīng)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jié)果使其廣為流傳。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