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漢語二級字,拼音為hàn,基本意思是形聲,從水,翰聲;明代以來指戈壁沙漠;旬。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出蕭關(guān)懷古》、《淮南子·俶真》等文獻。
瀚海,其含義隨時代而變化。原指北方的大湖,或指貝加爾湖。唐代是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西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qū)的泛稱。亦多用為征戰(zhàn)、武功等典故。
名詞性
(1) 形聲。從水,翰聲。本義:瀚海,古代指北方的大海
瀚,瀚海,北海。——《廣韻》
(2) 明代以來指戈壁沙漠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唐·高適《燕歌行》
瀚海闌干百丈冰。——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孤城當瀚海,落日照祁連。——陶翰《出蕭關(guān)懷古》
又如:瀚漠(北方大沙漠)
相傳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王,就國南鄭南。韓信便到南鄭投靠劉邦,雖經(jīng)蕭何多次的引薦,但是劉邦并不韓信加以重用,韓信傷心就此逃走。蕭何聽到韓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在青橋驛附近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韓信的利害,因此說服劉邦,曰:“擇良日,設(shè)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少事項羽未被重用,逃歸劉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現(xiàn)留壩縣內(nèi)的樊河邊,夜間水漲不能渡,被蕭何追回。蕭何說服了劉邦,擇良日,設(shè)壇場,拜韓信為大將。
歷史記載
韓信,淮陰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與六國舊貴族起兵反秦,韓信投奔項梁部下,項梁敗后屬項羽.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王,都南鄭,韓信“亡楚歸漢”投奔劉邦。同年,劉邦采納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據(jù)《史記·淮陰侯列傳》載:“……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這兒說的“壇場”,即后人所稱的“拜將壇”。《漢中府志》載:“拜將臺,在南城下,相傳漢高祖拜韓信為大將,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將之后,韓信率兵伐魏、舉趙、降燕、定齊、滅楚,為劉漢王朝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楚王,與蕭何、張良稱漢興三杰。漢王六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降韓信為淮陰侯。漢王十一年,韓信被呂后計縛斬殺。
一代英杰早已長逝,但這座拜將壇卻長存人間。1938年,馮玉祥曾在拜將壇立碑,上刻:“蓋世勛名三杰并,登壇威望一軍驚,”(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拜將壇的保護工作,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壇的四周菜畦碧綠,榆柳成蔭,風景綺麗。拜將壇正以新的風姿,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人。
蘇東坡是我國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傳,有一次,他讓廚師做道魚肴開開鮮。廚師送來后,只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東坡食欲大開,正欲舉筷子品嘗忽見窗外閃過一人影,原來是好友佛印和尚來了。東坡心想:“好個趕飯的和尚,我偏不讓你吃,看怎么辦?”于是順手將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實早已看見,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東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來請教一個字?”“何字?”“姓蘇的‘蘇’怎么寫?”蘇東坡知道佛印學問好,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裝著認真地回答:“‘蘇’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邊左是‘魚’,右是‘禾’字。”佛印又問:“草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呢?”“那還念‘蘇’啊。”“那么魚擱在草頭上邊呢?”蘇東坡急忙說:“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說:“那就把魚拿下來吧。”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佛印說來說去還要吃他的那盤五柳魚。后來有一次,佛印聽說蘇東坡要來,就照樣蒸了一盤五柳魚,心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日我也難難你。于是就順手將魚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蘇東坡早已看見,只是裝著不知道。說道:“有件事請教:我想寫副對聯(lián),誰知寫好了上聯(lián),下聯(lián)一時想不出好句子。”佛印問:“不知上聯(lián)是什么?”蘇東坡回答說:“上聯(lián)是‘向陽門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蘇東坡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幾乎不假思索地說:“下聯(lián)乃‘積善人家慶有余’。”蘇東坡聽完,佯裝驚嘆道:“高才,高才!”原一你專罄(慶)里有魚(余)呀!快拿出來一同分享吧。佛印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蘇東坡的“當”。但他還想“戲弄”一下蘇東坡一看,一條清蒸的西湖鮮魚,身上劃了5刀。便笑咪咪地說:“五柳魚唄。”佛印笑笑回答說:“這條‘五柳魚’算給你‘釣’到了,不如叫‘東坡魚’算了。”
從此以后,人們把“五柳魚”又叫“東坡魚”,而且這道西湖名菜名氣也越來越大,一直流傳到今天。
◎ 瀚 hàn【名詞】
(1) (形聲。從水,翰聲。本義:瀚海:古代指北方的大海。明代以來指戈壁沙漠)
(2) 同本義。其含義隨時代而變。原指北方的大湖。或指貝加爾湖。唐代是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西至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qū)的泛稱。亦多用為征戰(zhàn)、武功等典故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唐· 高適《燕歌行》
(3) 沙漠。如:瀚漠(北方大沙漠)
◎ 瀚 hàn【形容詞】
(1) 水浩大的樣子;廣大
浩浩瀚瀚。——《淮南子·俶真》
(2) 又如:瀚瀚(廣大的樣子);浩瀚(廣大遼闊的樣子);瀚漫(廣大的樣子);瀚浩(浩瀚。廣大的樣子)
◎ 瀚 hàn【動詞】
澣。洗滌
空負黃花羞短發(fā),寒衣三瀚客心驚。——清· 宋琬詩
歷史典故 二桃殺三士 歷史傳說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jié)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tài)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jié)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后,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于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
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余,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炎黃子孫
在有關(guān)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lǐng)最大、發(fā)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fā)明了車、船、鍋、鏡子,制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伶?zhèn)愔谱鳂仿桑髶现贫鬃樱畬懥酸t(yī)書。
據(jù)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陜西。黃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達今山東地區(qū)。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lǐng)。九黎族活動的地區(qū),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fā)生了一次戰(zhàn)爭。炎帝族戰(zhàn)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并。
根據(jù)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后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后代,稱為“炎黃子孫”。
禹寸陶分
三過家門而不入
河圖洛書
堯舜禹的傳說傳說中,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后,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lǐng)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作“禪讓”。
相傳,堯很節(jié)儉。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
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于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擴展資料:
1、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jié)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jié)如一家,和睦相處。
2、虞舜,姓媯或虞姚,名重華。堯帝的女婿,因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堯用之,使攝位三十年,后受禪為天子,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
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號禹,后世尊稱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 。通過禪讓制得到帝位,傳說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領(lǐng),是子承父位、中國奴隸制的創(chuàng)始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堯舜禹湯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jié):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總結(jié): 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yè)就把 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總結(jié):環(huán)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總結(ji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總結(jié):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總結(jié):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nèi)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jié)起來、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敵。
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jié)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總結(jié):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東施效顰: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jié)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總結(jié):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jié)果自然再無所獲!總結(jié):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口糧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總結(jié):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