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rèn)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rèn)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rèn)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dǎo)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dá)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dǎo)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yīng)主體,知是指科學(xué)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rèn)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rèn)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rèn)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xiàn)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認(rèn)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認(rèn)為,不僅要認(rèn)識(“知”),尤其應(yīng)當(dāng)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語出有典,無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jīng)·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睗h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p>
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zhǔn)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么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高山景行”即由此而來。
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釋義:君子言語要謹(jǐn)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說出來。
出自:戰(zhàn)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弊迂晢柧?。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p>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jǐn)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鬃诱f:“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說出來?!?/p>
2、思而后動,論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復(fù)之。
釋義:先思考而后行動,先討論而后踐行,既然踐行就一定要想到此事可以對人說,既然對人說了就一定要想到此語能夠兌現(xiàn)。
出自:陳桐生譯注《曾子·子思子》。
3、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釋義: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zhí)己見,那是普通人也應(yīng)該做到的啊。
出自:戰(zhàn)國孔子弟子《論語·子路》。
4、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
釋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語為行為的意向。
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5、言行者,立身之基。
釋義:一個人的語言行動是立身處世的根基。
出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jì)》。
《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恃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殆哉”
莊子和列子同屬道家,列子能御風(fēng)而行,莊子對于這一點,還是肯定了列子高于常人的水平的,但莊子所追求的“逍遙游”乃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只有這樣,才能游于無窮。所以顯然,對于列子御風(fēng)而行,莊子仍然認(rèn)為他所憑為世俗之物,還沒有完全拋棄外力而達(dá)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余萬區(qū),散處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資②待缺寄居者皆賦以祿使即民所聚選老弱病瘠者廩之仍書其勞約他日為奏請受賞率五日,輒遣人持酒肉飯糗慰藉,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
山林陂澤之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擅取。死者為大冢葬之,曰“叢冢”。
明年,麥大熟,民各以遠(yuǎn)近受糧歸,凡活五十余萬人,募為兵者萬計。帝聞之,遣使褒勞,拜禮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職也?!鞭o不受。
前此,救災(zāi)者皆聚民城郭中,為粥食之,蒸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數(shù)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簡便周盡,天下傳以為式。
弼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議,無容心于其間。當(dāng)是時,百官任職,天下無事。
六年三月,以母憂去位,詔為罷春宴。故事,執(zhí)政遭喪皆起復(fù)。
帝虛位五起之。弼謂此金革變禮,不可施于平世,卒不從命。
英宗立,召為樞密使。后請老,加拜司空,進(jìn)封韓國公致仕。
元豐六年八月,薨,年八十。譯文河朔發(fā)生大水,老百姓到處流浪討飯。
富弼規(guī)勸所統(tǒng)轄的民眾拿出糧食,加上官府府庫的糧食,獲得公私廬舍十余萬處,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燒火做飯.富弼對官吏中 已去職的官員、等待任命的官員、寄居的官員都給予俸祿,讓他們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對老病衰弱者給予糧食,記載這些官吏的功勞,約定到時候替他們上奏請求賞賜.一般五天,就派人拿著酒肉飯菜進(jìn)行慰問,出于最大的誠心,人人都盡力而為.山里森林池塘出產(chǎn)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聽任流民自行獲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將它叫作“叢?!?。第二年,麥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遠(yuǎn)近接受糧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萬人,招募流民為兵達(dá)萬人。
仁宗聽說后,派遣使者嘉獎慰問,授禮部侍郎。富弼說:“這是守臣的職責(zé)?!?/p>
辭謝不予接受。在此之前,救災(zāi)的都將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給流民煮粥吃,濕熱之氣蒸騰,導(dǎo)致疫病流行,以至于死者枕藉;有的等待救濟數(shù)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饑餓倒斃。
自從富弼確定了簡便周到詳盡的賑濟方法后,天下都學(xué)習(xí)它,用來作為樣板。富弼做宰相,遵守禮儀,按過去的辦法處理問題,以公眾的議論為輔助,對于毀譽不曾留心。
在這時,百官盡職,天下平安.嘉祐六年(1061)三月,由于母親喪事離職,皇帝下詔為此免除春宴。按著舊例,宰相遇到喪事都起任官復(fù)原位。
仁宗空著職位五次起用他。富弼認(rèn)為這是戰(zhàn)爭時期適應(yīng)特殊情況而設(shè)的儀禮,不能在太平之世施行,始終不聽從任命。
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后來請求退休,加任司空一職,進(jìn)封韓國公退休。
元豐六年(1083)八月,去世,終年八十歲。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典故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 大意是:東晉時,江蘇宜興女,祝英臺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xué),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jié)為兄弟并同窗三載。
后,祝英臺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臺以“妹”相許。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yuǎn)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臺相會,之后,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
祝英臺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臺入墳。 梁?;p舞。
關(guān)于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后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于亂刀之下。
百姓將其厚葬并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臺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 年久,該碑下沉于地下。
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后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瓘拇朔笱艹鰟尤说膫髡f。 --- 孟姜女哭長城 ---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fā)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傳說在秦代,江南有一戶姓孟的人家,老兩口無兒無女,相依為命。孟家的隔壁鄰居是姜家,說也湊巧,姜家也是老兩口過日子,沒有兒女。
一年的春天,孟爺爺在墻跟下種了一粒葫蘆籽。很快,葫蘆籽發(fā)芽長葉。
又過了些日子,葫蘆蔓順著墻頭長呀長,爬到隔壁姜家院子里去了。 這時,葫蘆蔓上開出一朵白白的花兒。
葫蘆花謝了,結(jié)出個毛絨絨的小葫蘆。孟爺爺在這邊施肥澆水,姜爺爺在那邊捉蟲搭架。
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大葫蘆,沉甸甸地把蔓兒都墜彎了。孟爺爺對姜爺爺說:“葫蘆長這么大,多虧了你的辛勤勞動。
咱們把它切開,一家一半吧。 ”當(dāng)他們把葫蘆打開后,奇怪的事發(fā)生了:葫蘆里睡著個白白胖胖的小閨女!孟家和姜家別提多高興了。
兩家一商量,就給這個葫蘆里生的閨女取名叫“孟姜女”。 一年一年的過去了,孟姜女很快長大成人。
她又聰明又伶俐,而且很愛勞動,不是紡紗織布,就是洗衣做飯。 那時,正是秦始皇到處抓人修筑萬里長城的時候。
一天,一個叫萬喜良的年輕小伙子,因為逃避官府抓人,路過孟姜女家。孟爺爺和姜爺爺見這小伙子忠厚樸實,就把孟姜女嫁給了他。
剛剛結(jié)婚3天,萬喜良就被官府抓住,押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了。 春去秋來,萬喜良一去半年多沒有消息。
孟姜女一心想著萬喜良,眼看冬天到了,沒有棉衣在北方怎么過冬呀!于是,就用自己親手織的布,給丈夫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棉衣做好,孟姜女背起包袱,拿著雨傘,就動身上路去給丈夫送棉衣了。
一路上,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只見成群結(jié)隊的民工,有的背著又大又重的城磚,有的抬扛著石塊,向高山坡上艱難地爬著。
他們衣衫破舊,揮汗如雨。經(jīng)過幾天的尋找和打聽,孟姜女才知道,自己的丈夫萬喜良,已活活地累死了!他的尸首就埋在了城墻中。
孟姜女聽到這一噩耗,真如晴天的霹靂。她悲痛萬分,一直在長城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這時,只聽“轟隆隆” 一聲響,城墻坍塌下來,修好的長城被孟姜女哭倒了800里。 這個動人的傳說故事,既是對秦始皇時代殘酷徭役的控訴,又說明了人民在修筑萬里長城中付出的艱苦勞動。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體現(xiàn)。為了紀(jì)念這位千里尋夫的孟姜女,后人在長城腳下修建了孟姜女廟。
廟里有孟姜女的塑像,廟旁還有傳說孟姜女尋夫時登高眺望的“望夫石”哩。 牛郎和織女 在很早以前,有一個青年叫牛郎,其父母死后和哥嫂一起生活。
哥嫂嫌他憨厚老實,就想方設(shè)法刻薄他,后來又提出與他分家,田產(chǎn)房屋一律歸哥嫂,一頭沒有用的老牛分給了牛郎。牛郎白天喂牛開荒,夜晚和老牛同睡在牛棚里,朝夕相處、相依為命,日子過得雖不甚好,但卻和老牛產(chǎn)生了感情。
一天夜里,牛郎忽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牛郎、牛郎!”他驚奇地望了望四周,不見一人,覺得很奇怪,這時他發(fā)現(xiàn)老牛的嘴一張一合地正在叫他,于是他和老牛攀談起來。老牛告訴他:“明天午后,天上有九個仙女要到清水河來洗澡,其中一個穿綠袍的仙女叫織女,她就是你的妻子。
”老牛叫牛郎第二天躲在河邊,等到仙女脫去衣服到河里洗澡時,將那件綠袍藏起來,時辰一到仙女就會穿衣回宮,等其他仙女走了,再把衣服拿出來和織女相見。 到了第二天,牛郎便按照老牛的話去做,果然有九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來洗澡了。
牛郎喜出望外,敏捷地藏好綠袍,不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一道霞光,仙女們一個個急忙穿衣回天宮去了。 只有織女焦急地還在河邊找衣服,這時牛郎托著綠袍跑出來喊道:“姑娘!你的衣服在這兒?!?/p>
織女見牛郎言語穩(wěn)重,一表人才,便起了愛慕之心,又見姐妹們早已走了,天門也關(guān)上了,她就只好和牛郎一起回家。 從此他們男耕女織,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財富,日子過得很幸福。
一天。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三兒子蕭綱聰明過人,六歲時就能寫文章,而且語句流暢,辭采華美。父親稱 贊他說:“我這個兒子快趕上七步成詩的曹植啦!“
蕭綱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看得極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蕭綱讀遍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學(xué)識十 分淵博。他尤其喜歡詩辭歌賦,下筆就能寫出一篇,而且寫得很精彩。他辦事也很干練,十幾歲就能 獨立處理事務(wù)。后來蕭綱繼承了王位,做了梁簡文帝。 據(jù)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 請一個叫嚴(yán)杰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yán)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jīng)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毙W嚲褪切Γ弧梆^”是借住的意思,嚴(yán)杰當(dāng)時 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xì)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一目十行 yī mù shí háng
近義詞: 十行俱下、一揮而就、不假思索 反義詞: 慢條斯理、老牛破車、蝸行牛步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解釋: 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出處: 宋·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例子: 那三官雙名景隆,字順卿,年方一十七歲,生得眉目清新,豐姿俊雅,讀書~,舉筆即便成文。(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謁后語:
謎語:
成語故事:
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記憶力很強。他讀書的速度相當(dāng)快,能夠十行同時閱讀下去,而且能夠做到過目不忘。11歲時就博覽群書,寫詩賦文章得心應(yīng)手。因此被任命為宣惠將軍,丹陽尹。
舉案齊眉--是贊美夫妻美滿婚姻的專用詞。
漢時梁鴻和妻子孟光的故事。每當(dāng)丈夫梁鴻回家時,妻子孟光就托著放有飯菜的盤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
為了表示對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視丈夫的臉,總是把盤子托的跟眉毛齊平,丈夫也總是彬彬有禮地用雙手接過盤子。琴瑟失調(diào)--琴瑟:古樂器名,比喻夫婦。
琴瑟演奏的不諧調(diào)。比喻政令不當(dāng),失去調(diào)節(jié)。
也比喻夫婦不和。成語出處:《漢書·董仲書傳》:“竊譬之琴瑟不調(diào),甚者必解而更張之?!?/p>
相敬如賓--同舉案齊眉說的是春秋時一個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飯送到田頭,恭恭敬敬地雙手把飯捧給丈夫,丈夫莊重地接過來,畢恭畢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飯。妻子在丈夫用飯時,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著他吃完,收拾餐具辭別丈夫而去。
這件事被當(dāng)時晉國的一個大夫看見了。左傳記載了這段故事。
琴瑟之好--琴瑟:古樂器名,比喻夫婦。比喻夫妻間感情和諧。
同琴瑟靜好、琴瑟和好、琴瑟之歡、琴瑟之樂、琴瑟和同、琴瑟和調(diào)。出處《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p>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薄厩偕o好、琴瑟和好、琴瑟之歡、琴瑟之樂、琴瑟和同、琴瑟和調(diào)】。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2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