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國家日漸衰落。當時的統(tǒng)治者紂王是個荒淫殘暴的人,他好喝酒吃肉,于是命人在王宮中建造“酒池肉林”,讓他享樂不盡。紂王貪戀美色,對寵妃妲己言聽計從,做了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叔叔比干看不過眼,多次進宮勸諫,沒想到竟被喪心病狂的商紂王掏了心。這件事鬧得盡人皆知,人心渙散,商王朝的氣數(shù)也隨之走到盡頭。
聽到這個消息后的周武王,已迫不及待,決定出師伐紂。武王的這一舉動得到許多方國、部落的響應,他們紛紛追隨武王。而此時紂王還在和他的姬妾飲酒作樂,在得知武王出師的消息后,紂王慌忙地組織大軍應戰(zhàn)。
但當時商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還在東南地區(qū)抵抗外敵,分身乏術,情急之下,紂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隸和俘虜編入衛(wèi)隊,以抗擊武王的大軍。
甲子日清晨,轟轟烈烈的“牧野之戰(zhàn)”拉開了序幕。周武王勢在必行的決心,影響著每一個士兵。將士們情緒高漲,勇猛地向敵人發(fā)起進攻。而紂王組建的70萬大軍雖然在人數(shù)上占有優(yōu)勢,但大部分是臨時拿來湊數(shù)的奴隸和俘虜,這些人對紂王的統(tǒng)治早已深惡痛絕。
兩軍交鋒時,商軍中的奴隸紛紛調(diào)轉(zhuǎn)戈矛,直指紂王。紂王眼看大勢已去,便逃回朝歌,在鹿臺引火自焚,結束了商朝長達500多年的統(tǒng)治,這就是著名的歷史事件——“武王伐紂”。
擴展資料
對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說是因為周武王討伐商朝時有精密的討伐策略,有說歸功于以周部落為主的強大聯(lián)盟軍,也有說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是因為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呈現(xiàn)白熾化,民心渙散,商朝的將士無心戀戰(zhàn),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zhàn)機,乘虛蹈隙,大舉伐紂,經(jīng)過牧野之戰(zhàn),一戰(zhàn)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tǒng)治。
武王伐紂同時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一個政治倫理的難題,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說:“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保ㄒ馑际怯帽┝砣〈┝?,卻不知這種做法的錯誤。)
如果最高統(tǒng)治者殘暴無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會繼續(xù)實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個暴君,也會傷害許多人,還不一定能成功。
或者說,這里有一個“度”:過了某個限度也許就可以采取行動了。但即便如此,也還有對暴力屬性的恒定評價。對于政治倫理的討論,不爭有時或許是明智的,但難題自然不會因為不爭論就消失。也許,我們可以同時觀照武王、夷齊兩方的各自意義,乃至同時保持兩種不同的觀點。
日常政治倫理中大家還是反對暴力,維護能夠保障人們安全與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緊迫的政治形勢下,政治家可能也會有因時制宜的“權”,還是不得不采取某種斷然的、道德上一般不應采取的措施。
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氣揚地去這樣做,更不要號召人們?yōu)榇舜蟪澑?,尤其是涉及大?guī)模暴力和戰(zhàn)爭的事情。故春秋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保ㄕZ出:《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一章》,是說兵器這個不祥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處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戰(zhàn)
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兒子武王即位。周武王拜太公望為師,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襫作他的助手。繼續(xù)整頓內(nèi)政,擴充兵力,準備討伐商紂。
第二年,周武王把軍隊開到盟津地方舉行一次檢閱,有八百多個小國諸侯,不約而同地來到盟津會師。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帶領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認為時機未到,檢閱結束后又回到豐京。
這時候,紂的暴政越來越厲害了。商朝的貴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擔心,苦苦地勸說他別這樣胡鬧下去。紂不但不聽,反而發(fā)起火來,把比干殺了,還慘無人道的叫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來,說要看看比干長的是什么心眼兒?;友b作發(fā)瘋,總算免了一死,被罰作奴隸,囚禁起來。微子看見商朝已經(jīng)沒有希望,就離開別都朝歌走了。
大約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聽到探子的報告,知道紂已經(jīng)到了眾叛親的地步,認為時機成熟,便發(fā)兵五萬,請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帥,渡過黃河東進。到了盟津,那八百諸侯又重新會師在一起。周武王還在盟津舉行一次誓師大會,宣布了紂殘害人民的罪狀,鼓勵大家同心伐紂。
在武王進軍的路上,忽然有兩個老人擋住了去路,要見武王。有人認出來,這兩個人本來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哥哥叫佰夷,弟弟叫叔齊。孤竹國王很鐘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老國王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愿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在周文王在世的時候,他們兩人一起投奔周國,定居下來。這回聽到武王要伐紂,便趕來阻止。
周武王接見他們時,兩人拉住武王的馬韁繩說:“紂王是天子,你是個臣子。臣子怎能討伐天子,這可是大逆不道的是啊?!?
武王左右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有的已經(jīng)把劍拔出來,想殺他們。
太公望知道這兩個人不過是書呆子,吩咐左右將士不要為難他們,把他們拉開算了。
周武王的討伐大軍士氣旺盛,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離朝歌僅僅七十里的牧野。
紂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拼湊了七十萬人馬,由他親自率領,到牧野迎戰(zhàn)。他想,武王的兵力不過五萬人,七十萬人還打不過五萬人嗎?
可是,那七十萬商軍有一大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俘虜。他們平時受盡紂王的壓迫和虐待,早就對紂王恨透了,誰也不想為紂王賣命。在牧野戰(zhàn)場上,當周軍勇猛進攻的時候,他們就掉轉(zhuǎn)矛頭,紛紛倒戈,大批奴隸跟著周軍一起攻打商軍。七十萬商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太公望指揮周軍,趁勢追擊,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紂王逃回朝歌,眼看大事已去,當夜,就躲進鹿臺,放了一把火,自己跳進火堆里自殺了
會于牧野,各諸侯國紛紛響應。
商朝就此滅亡,反戈一擊。紂王逃回朝歌。
可紂王的前鋒部隊等戰(zhàn)斗一打響。討紂大軍連克許多商朝城池,罔有敵于我?guī)?,周武王率兵計伐商紂王;武成》,忽然聽到周武王進攻的消息,就點火自焚了公元前1066年,攻于后以北,在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召開了誓師大會。
《尚書?,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狀。此時,調(diào)轉(zhuǎn)槍口攻擊自己,匆匆率領七十萬大軍趕到牧野迎戰(zhàn),知道大勢已去,前徒倒戈,末日不遠:軍隊背叛,血流成河,就倒轉(zhuǎn)矛頭。
前徒倒戈,結果商軍大敗,血流漂杵,商紂王正在和妃子飲酒取樂,慌了手腳。
臨陣倒戈,我通俗點給你解釋吧,就是上了戰(zhàn)場了,都差不多要打起來了,突然叛變投降人家了。
舉兩個例子: 1.甲老板派100個士兵去打乙,都已經(jīng)沖上去了,突然士兵投降乙了,轉(zhuǎn)過來打甲了。 2.罪犯嫌疑人請了個律師為自己辯護,結果開庭了,到律師發(fā)言了,律師突然不幫他辯護了。
追問: 能不通俗嗎 回答: 早在核彈之前統(tǒng)帥們就把“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視為至高境界。敵方臨陣倒戈因此成為夢寐以求的好事。
中國最早的記錄似乎出于 牧野之戰(zhàn) 。周武王兵臨朝歌,兩軍未交,紂王的烏合之眾就掉轉(zhuǎn)戈頭,“為王前驅(qū)”。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