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fā)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yǎng)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yǎng)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于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yǎng)起仁德來。”
擴展資料:
孔子的仁義學說
孔子的仁說,體現(xiàn)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xiàn)了禮制精神,即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鬃觿?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guī)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岸Y”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nèi)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nèi)省、勇于改過等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孔子
仁的產(chǎn)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xiàn),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chǎn)生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必然促使生產(chǎn)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后,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鬃泳褪沁@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舍,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并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tǒng)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xiàn)了許多關于仁的思想記載?!对娊?jīng)·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jīng)·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lián)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秶Z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xiàn)在父子關系上就是愛親就是孝?!秶Z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xiàn)在處理國與國關系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guī)范,在當時他已經(jīng)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鬃诱窃诖嘶A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里,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并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nèi)涵。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xiàn)實基礎。馮友蘭曾說:“孔子對于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jù)。”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jù)”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于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發(fā)現(xiàn)仁,并且把禮樂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借助于仁,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順利地實現(xiàn)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數(shù)千年和孔子之后數(shù)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1、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偽裝在群鹿中間,于是取鹿乳來供養(yǎng)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兹趧e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p>
李賢注解的《后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坝捎诳兹谶@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xiāng)。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鼻瓓溆谑蔷腿L父親的糞便,發(fā)現(xiàn)味甜,內(nèi)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躥出一只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么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并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1、孔子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
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
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fā)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梢圆活欁约旱纳!?/p>
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 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yǎng)它呢?”孔子回答說:“培養(yǎng)仁德可以從頭做起。
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于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
這樣,才會培養(yǎng)起仁德來。”2、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fā)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
"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
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3、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
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xiāng)?;氐郊抑?,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y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于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
發(fā)現(xiàn)味甜,內(nèi)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
4、宋仁宗仁愛治國宋仁宗趙禎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對待下人的過失,趙禎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可見他的確很仁慈。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
嘉祐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shù)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噬霞炔魂P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p>
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
蘇轍一個小官,敢于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淳于恭東漢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
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饑荒,經(jīng)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
對于這些偷盜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寬善待的態(tài)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采摘,并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
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zhàn)亂中,生命難保,不愿意耕種的情緒。
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zhàn)亂不止,什么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于恭對鄉(xiāng)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么關系呢!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鄉(xiāng)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1、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y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shù)年后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后,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后人便以“杏林”作為醫(y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xiàn)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yī)生。
2、晉朝官員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避居鄉(xiāng)下,很窮困,甚至要挨餓。鄉(xiāng)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xiāng)人告訴他,現(xiàn)在大家都很窮困,如果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yǎng)活了。此后,郗公就一個人去吃飯,并把飯含在兩頰旁,回來后吐給倆孩子吃,兩個孩子因此活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郗公含哺”。郗公去世時,周翼任剡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靈床前鋪了草墊,為郗公守喪三年。
3、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在廣西柳州當政時,施行了仁政。他首先禁止買賣奴婢,又帶領百姓挖井開荒,制造船只,整修城墻街道,廣種林木;并親手在城郊種下黃柑二百株,在柳江邊栽植大量柳樹;還采取了其他一些安定民生,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經(jīng)過3年努力,柳州終于出現(xiàn)了一番新氣象:“民業(yè)有經(jīng),公無負擔,流逋四歸,樂生興事……豬牛雞鴨,肥大蕃息?!?/p>
4、宋朝大文豪蘇軾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準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痛哭原因,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了百年,剛剛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zhèn)骼衔?。于是蘇軾當即告訴老婦,自己乃是買房人。他還焚燒了房契,并讓老婦的兒子將母親迎回舊居居住,而且沒有將購房款要回。這年7月,蘇軾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內(nèi)。
5、南宋會稽郡山陰縣人嚴世期生性樂善好施。根據(jù)《宋書》記載,張邁等三人與嚴世期是同村,他們每人的妻子都生了一個兒子。當時正遇上災荒,他們害怕孩子養(yǎng)不活,便打算將兒子丟棄。嚴世期聽說后,趕緊前去幫助他們,并把自己的衣服食物分給他們。在他的幫助下,這三個小孩最終得以長大成人。同縣人俞陽的妻子莊氏90歲了,她的女兒俞蘭也70歲了,嚴世期細心照顧了這兩位無依無靠的老人20多年,她們?nèi)ナ篮筮€將她們安葬了。還有在災荒中,同鄉(xiāng)潘伯等15人都餓死了,無人給他們安葬。嚴世期便買來棺材安葬死者,并且收養(yǎng)照顧他們的孩子。元嘉四年,朝廷賜匾給嚴世期,上書“義行嚴氏之閭”,并且免掉了他本人的徭役和十年的租稅,以此來表彰他樂善好施的德行。
還有宋朝趙抃越州賑災、葉夢得許昌救民,明朝徐久思活民,清朝阮元拯嬰、吳璟救人……都是流傳千古的仁愛故事。
通行古文獻中,《尚書》較早出現(xiàn)了“仁”?!渡袝ぶ軙そ痣分?,周公說:“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備像你父親一樣的仁德,既有多種多樣的才能和技藝,又能夠尊奉鬼神、祭祀祖先。這里的“仁”,主要涉及王者為人的品格與德性。涉嫌為后人所偽造的《古文尚書》中,論及仁的主要有:“克寬克仁,彰信兆民”(《商書·仲虺之誥》);“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商書·太甲下》);“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周書·泰誓中》)。其中的仁,或指一種能夠見之于外的美善行為,或指一種深藏于內(nèi)心的良好德性。
《詩經(jīng)》中也曾提及“仁”?!多嶏L·叔于田》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贊頌“叔”美好而又具有仁德,俊秀而又有英武之氣?!洱R風·盧令》云:“盧令令,其人美且仁”,稱賞獵人既漂亮而又懷有仁德。這里的“仁”,已與“美”并列,指涉一種既合乎審美標準,又包含好善仁德的行為風格。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