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運用了三個典故,具體如下:
1、張翰棄官歸鄉(xiāng)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F(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2、許汜為劉備所羞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3、桓溫感嘆年華虛度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擴展資料: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宋代: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游子悲憤壓抑。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xiàn)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jīng)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用了晉朝張翰莼鱸之思的典故,求田問舍的典故,樹猶如此的典故。
1、莼鱸之思典故
張季鷹(張翰)被任命為齊王的東曹掾一職。在洛陽見到秋風吹起,于是思念起家鄉(xiāng)吳地的菰菜羹和鱸魚膾,說:“人生貴在順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為了求得名聲和爵位而羈留在離家鄉(xiāng)數(shù)千里之外當官!”于是駕起車子便回去了。
2、求田問舍的典故
劉備、許汜與劉表在一起共論天下之士。談到陳登時,許汜不以為然地說:“陳元龍乃湖海之士,驕狂之氣至今猶在?!眲潆m然對陳登十分熟悉,但他沒有立即反駁許汜,轉而問劉表:“您覺得許君所言對不對?”
劉表說:“如果說不對,但許君是個好人,不會隨便說別人假話的;要說對,陳元龍又盛名滿天下!”劉備問許汜:“您認為陳元龍驕狂,有什么根據(jù)嗎?”許汜說:“我過去因世道動蕩而路過下邳,見過陳元龍。
當時他毫無客主之禮,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顧自地上大床高臥,而讓客人們坐在下床?!眲鋺暤溃骸澳赜袊恐L?,F(xiàn)在天下大亂,帝王流離失所。元龍希望您憂國忘家,有匡扶漢室之志。
可是您卻向元龍?zhí)岢鎏镎萆岬囊?,言談也沒有什么新意,這當然是元龍所討厭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龍和您說話?假如當時是我,我肯定會上百尺高樓上去高臥,而讓你們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區(qū)區(qū)上下床的區(qū)別呢?”
劉表聽了,放聲大笑。劉備深情地說:“象元龍這樣文武足備、膽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尋求。當今蕓蕓眾生,恐怕很難有人及其項背了。”
3、樹猶如此典故
桓溫率兵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到為瑯邪內使時種下的柳樹,都已經(jīng)十圍之粗了,感慨的說:“樹尚且如此,人又怎么能忍受歲月的消磨呢!”手撫枝條,泫然落淚。
擴展資料
1、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2、譯文
楚天千里遼闊一派凄清秋色,長江水隨天流去秋色無邊際。極目眺望北國崇山峻嶺的風景,他們仿佛都在傳送憂怨仇恨,就好似碧玉發(fā)簪和螺形發(fā)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游子悲憤壓抑,吳鉤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欄桿,沒人能理會我登樓遠眺之心。
別提家鄉(xiāng)的鱸魚肉精細味美,盡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那將羞于見雄才大氣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就讓那紅巾翠袖多情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志時的熱淚。
3、作者
辛棄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莼鱸之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許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水龍吟 》運用了三個典故,具體如下:1、張翰棄官歸鄉(xiāng)“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
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2、許汜為劉備所羞“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3、桓溫感嘆年華虛度“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笢乇闭?,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擴展資料: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宋代:辛棄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譯文: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游子悲憤壓抑。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xiàn)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jīng)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羞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 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所用的典故有桓溫感嘆年華虛度、張翰棄官歸鄉(xiāng)、許汜為劉備所羞。 下闕中三個典故: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 便棄官回鄉(xiāng)。
(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xiāng)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xiāng)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xiāng)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jù)《世說新語·言語》,桓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xiāng),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
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
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jīng)過層層推進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最高潮。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的上片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三國時吳國國主孫權(字仲謀)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業(yè);另一個是用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貧,后來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并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為帝。
詞的下片,也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為其年號)事,他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另一個是用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名將廉頗的故實,他曾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后來,趙王以為他年老而不再用他。辛棄疾在此詞中運用這些典故,恰到好處,有助于詞人懷古傷今,表現(xiàn)其收復中原失地的強烈愿望與對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而使之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不止三個。
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zhàn)場上殺敵,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jié),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jīng)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fā)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tài)宛然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見《晉書。張翰傳》)現(xiàn)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xiāng),又談何容易!
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
《世說新語 言語》記載,桓溫北征,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水龍吟 辛棄疾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彼囊娊馐潜容^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tǒng)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系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余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后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余騎,于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于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jié)自負,以功業(yè)自許,執(zhí)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郁、悲憤和愁苦。于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yè)。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fā)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么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xiāng)了嗎?據(jù)《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xiāng)。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xiàn)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于腦后,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于許泛的譏諷?!度龂尽防镏v,當許泛向劉備述說陳登對于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赡銋s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么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泛,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瑯邪栽種的柳樹已經(jīng)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后片的最后一句與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緊相呼應。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fā)出辛棄疾功業(yè)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
1、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fā)了家國之恨和鄉(xiāng)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xiàn)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2、附原文:
水龍吟
宋.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cen)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ji)。
落日樓頭,斷聲鴻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鲙(kuai)、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淚。
【譯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xiāng)?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上耆A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3、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F(xiàn)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 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