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放要放在密封的器皿中,玻璃瓶也可以,里面要有藏紅花、孔雀毛以及七寶,如果不具備條件,藏紅花不能少;
2、每日念佛進行法供養(yǎng),如果做不到,就在旁邊安一部念佛機晝夜念佛;
3、擺放的場地,等同于佛菩薩像,“見舍利如見佛”。
佛菩薩的造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們信仰信心的一種方便法門。不過若放在家里,切記為了保持恭敬心和對佛菩薩的敬仰,有三個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臥室(有男女情愛)、廚房(有油煙污濁)、廁所(臭氣污穢),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廳和書房,也有人放在玄關等處,都是可以的。
順便談談擺放的方位和時辰。佛菩薩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無邊,如需供奉擺放,不需要選日子、挑時辰、看風水、定方向的,“一佛破萬煞”,不受限制的。因此,方位朝向其實無需講究的,你覺得擺的莊嚴就好;時辰也不需要挑選的,恭恭敬敬,哪一刻都是好時辰,所謂“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至于民間盛傳的那些講究時辰、方位的說法,都是世俗對佛法的誤解,所以我們不要把信仰和迷信、風俗混為一談。只不過民間還有一種習俗,讓佛菩薩像面向門窗,寓意“開門見福(佛與福諧音),這個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常人,對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東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墜掛件啊之類的)來增強;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沒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為睜眼閉眼、心內(nèi)心外都是佛。
1、存放要放在密封的器皿中,玻璃瓶也可以,里面要有藏紅花、孔雀毛以及七寶,如果不具備條件,藏紅花不能少;2、每日念佛進行法供養(yǎng),如果做不到,就在旁邊安一部念佛機晝夜念佛;3、擺放的場地,等同于佛菩薩像,“見舍利如見佛”。
佛菩薩的造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們信仰信心的一種方便法門。不過若放在家里,切記為了保持恭敬心和對佛菩薩的敬仰,有三個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臥室(有男女情愛)、廚房(有油煙污濁)、廁所(臭氣污穢),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廳和書房,也有人放在玄關等處,都是可以的。
順便談談擺放的方位和時辰。佛菩薩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無邊,如需供奉擺放,不需要選日子、挑時辰、看風水、定方向的,“一佛破萬煞”,不受限制的。
因此,方位朝向其實無需講究的,你覺得擺的莊嚴就好;時辰也不需要挑選的,恭恭敬敬,哪一刻都是好時辰,所謂“心誠則靈”,就是這個意思。至于民間盛傳的那些講究時辰、方位的說法,都是世俗對佛法的誤解,所以我們不要把信仰和迷信、風俗混為一談。
只不過民間還有一種習俗,讓佛菩薩像面向門窗,寓意“開門見福(佛與福諧音),這個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常人,對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東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墜掛件啊之類的)來增強;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沒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為睜眼閉眼、心內(nèi)心外都是佛。
舍利供養(yǎng)在佛教界有各種不同的格式。但一般來講,都是先放在一定的器具中,再將其供于塔內(nèi)。
供奉舍利的容器
舍利容器一般稱作舍利瓶、舍利壺、骨壺,多以金屬、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狀不一。據(jù)《長阿含》卷四《游行經(jīng)》記載,佛涅槃后,荼毗遺骸,香姓婆羅門用舍利瓶將佛舍利分給八國,婆羅門則自得舍利瓶而歸。今健馱邏出土的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個舍利瓶,而諸國代表圍繞其旁的相狀。另外,在吉希爾(田d1)摩耶洞壁畫中,上半部分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將受舍利的造像,下半部分則有八國代表騎馬,各于馬頸上綁著舍利瓶的圖像。
可見,舍利瓶為最早的舍利供養(yǎng)器具。我國早期也使用舍利瓶供養(yǎng)舍利,如《梁高僧傳》卷一的康僧會條記載,僧會潛心祈請二十一日,果然于銅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歷代三寶紀》卷九記載,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靈太后建造永寧寺,立九層木浮圖,浮圖上復有寶剎,剎上的金寶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在韓國也曾于慶尚北道發(fā)現(xiàn)金銅舍利壺,據(jù)考證為新羅時代所造,呈圓筒形,高約十一公分,直徑長約七公分,瓶蓋上有獅子鈕,瓶身陰刻四天王像。于日本,則多以琉璃瓶盛佛舍利。后世受中國傳統(tǒng)民俗的影響,瘞埋舍利的葬具開始用函棺,按其質(zhì)地則可以劃分為銀槨、金棺、玉棺等,而隨葬之供養(yǎng)品主要是金銀、琉璃、水精、瑪瑙、珍珠、琥珀等七寶。有學者認為,這種改變是從唐代開始的。隋文帝仁壽四年詔令全國務州郡建塔時,將舍利盛于特制的孟頂銅盒內(nèi),外面為石函,石函的周圍砌石或以磚墻護置。函的多少沒有定制。以大云寺為例,其藏舍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內(nèi)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銀槨、鎏金函、盈頂石函。而慶山寺石函則改為6塊青石組成“釋迦如來寶帳”,內(nèi)置銀槨、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綠玻璃瓶。
法門寺地宮瘞藏的四枚佛指舍利的呈放情況:一枚放置于八重寶函中,舍利套在銀柱上,其外分別是:小金塔、金筐寶鈿珍珠裝斌趺石函。金筐寶鈿珍珠裝金函、需頂金函、孟頂銀函、素面銀函、鎏金盈頂銀函、銀棱盈頂檀香木函,外用紅錦袋包裹:第二枚置于漢白玉雙檐靈帳之中,此靈帳是唐中宗景龍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于佛祖的,內(nèi)為孟頂鐵函,再內(nèi)是絲綢包裹的鎏金銀棺,棺內(nèi)盛入舍利。頂上有圓孑L,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項,與慶山寺”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大體相同:第三枚舍利置于玉棺內(nèi),其外依次是水晶棺、銀包角檀香木函、鎏金盞頂銀函,外裹織金錦,再外是鐵孟函,放置于后室秘龕內(nèi);第四枚舍利置于銀棺中,棺外包裹羅面絹里夾袱,置于鋼浮屠內(nèi)。浮屠外是漢白玉靈帳(亦稱阿育王塔)。這些主要由唐皇室為供養(yǎng)佛祖而敬造的舍利容器,比火云寺、慶山寺的舍利容器更加精美、華麗,它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以金棺銀槨或玉棺水晶槨為主要容器并構筑模擬中國式墓室的舍利瘞壩制度的形式,改變了印度次人陸時的原貌,是佛教中國化的重人轉折點。
尊敬的百度用戶您好! 歡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佛弟子應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崇奉佛舍利? 佛陀是佛弟子的本師,當我們學習佛陀教法的時候,我們懷著深深的感恩之心,感念佛陀的慈悲,引領我們趨向解脫。
所以,佛弟子禮佛、拜佛都是對佛陀深深的感恩,不是迷信。這就像中國古人對自己的老師行跪拜禮,表達對老師的恭敬是一樣的道理。
同理,佛弟子對于佛陀舍利的崇信、禮拜、供養(yǎng)是學生對老師的恭敬,是佛弟子對佛陀的深深懷念。印順導師在其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說到:“釋尊的般涅槃,引起了佛弟子內(nèi)心的無比懷念。
在佛法演化為大乘佛法的過程中,這是一項主要的動力,有最深遠的影響。佛弟子對于佛陀的懷念,是存在于內(nèi)心的,將內(nèi)心的思慕表現(xiàn)出來,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對佛陀遺體、遺物、遺跡的崇敬,就是懷念佛陀的具體表現(xiàn)。
對佛的遺體──舍利,作為供養(yǎng)、禮拜,啟發(fā)清凈信心的具體對象,可說是順應一般宗教情感的需要而自然發(fā)展起來的。阿育王時代,將舍利送到各處,讓每一地方的佛教,有佛的遺體──舍利,可以供養(yǎng)禮拜,如佛在世時那樣的成為信仰中心,三寶具足。”
有了佛舍利,就要建舍利塔供養(yǎng)舍利,供民眾禮拜。《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二三(大正二三.七五三上)說: “令洗手已,悉與香花,教其右旋,供養(yǎng)制底,歌詠贊嘆。
既供養(yǎng)已,……皆致敬已,當前而坐,為聽法故?!S其意樂而為說法?!?/p>
信眾們到寺院來,出家僧眾教導他們敬佛、禮僧、聽法、歸敬三寶,這是舍利塔普遍造立的實際意義。四面佛舍利塔 為什么佛弟子對佛陀的舍利、舍利塔要恭敬、供養(yǎng)、禮拜?這是佛弟子們以感恩的方式來憶念佛陀修行的功德——十力、四無畏,激勵自己依教奉行,離苦得樂。
因為看到佛陀的舍利,就證明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就佛道,是佛弟子們的榜樣。 雖然,佛陀涅槃了,但是,佛陀的法身舍利——三藏經(jīng)、律、論在世間流布,而且,佛法僧三寶具足,正法在人間,一切有緣的眾生都有機會學習佛法。
所以,對佛舍利的崇敬供奉,特別是對佛陀法身舍利——經(jīng)律論的深入研讀,并依教去實踐,那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yǎng)。不要做盲目、狂熱的舍利崇拜者 佛陀是福慧兩足尊,是悲智雙運修行圓滿,自覺覺他的圣人。
作為佛弟子,我們供奉佛舍利的目的就是要向佛陀學習,走向成佛之道,而不是狂熱、盲目的崇拜舍利。那種出于狹隘私心而希望舍利放光,保佑自己家宅平安、生意興隆等等的功利性想法,都是嚴重誤解了佛舍利對眾生解脫煩惱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佛弟子決不能迷信舍利而失去理智。否則,被人以禮拜佛舍利為由,蒙騙而不自知。
提醒自己作為佛教徒不要狂熱、不要盲目,要理智的學習佛法,做理智的佛教徒。否則,我們崇奉佛舍利到迷信的地步,甚至弄虛作假,完全背離佛陀的教義,這與崇奉舍利的意義相差實在太遠。
因此,對于那些利用“舍利崇拜”者的心態(tài)而謀取錢財?shù)牟环ǚ葑?,我們要小心、謹慎。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如果我們對佛舍利的意義很了解,如法理智的修行,那么,那些以“舍利”為誘餌的騙子就沒有機會對你下手了。 最后,希望每一位禮拜佛舍利的眾生,心中常生智慧,真正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如實而快樂的活在當下! 本解答由【謝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助人為樂也不易,萬分期待您的【采納】。
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9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