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專題片的解說詞一般要在字數上嚴格控制,要在有限的字詞中,讓信息能夠集中起來,讓觀眾看到視頻就可以領悟到該宣傳片講的什么。
1.在人們的印象中一般說解說詞,都要以書面表達為基準,但是企業(yè)解說詞要以口頭語大致表達,要符合人民的聽覺習慣,當然,也是可以用書面表達的,主要還是關鍵要以宣傳片的內容為主,在比較活潑的宣傳片里要以口頭的為主,使觀眾能夠有親近感,在嚴肅莊重的宣傳片里,還是以書面表達為主。
2.要盡量避免采用簡稱,有時候甚至不要用,有些企業(yè)會認為用簡稱表達起來方便,但在解說中,會容易給別人造成錯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3.要多采用短句子,使整體的解說詞都簡短有力,要多采取雙音節(jié),單音節(jié)比較短促,讓人聽不清楚, 也不符合日常習慣。
4.把握語言的節(jié)奏,要讓人閱讀聽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順暢悅耳,企業(yè)宣傳片要讓觀眾能夠聽出來開有所感悟,企業(yè)的宣傳片要有韻律感,不要求句句合理,但要有語言的感染力,解說詞最重要的是要有畫面感,它是鏡頭的補充與襯托,在解說詞中也起一定的主導作用在,注意,解說詞也 要注意不能喧賓奪主,壓過畫面的表現(xiàn)力,如同演唱部分一樣。
專題片配音是指配音員對各類專題片的解說詞進行聲音演繹的過程。
是對解說詞文字變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作,是對電視專題片整體的凝聚紐帶,是電視專題片聲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題片制作者通過聲音和視頻結合給受眾產生一種新的感受,以達到直接、生動、精確、有效推介企業(yè)、城市、個人、產品形象的目的。
專題片是運用現(xiàn)在時或過去時的紀實,對社會生活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給予集中的、深入的報道,內容較為專一,形式多樣,允許采用多種藝術手段表現(xiàn)社會生活,允許創(chuàng)作者直接闡明觀點的紀實性影片,是介乎新聞和電視藝術之間的一種電視文化形態(tài)。
解說詞是電視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電視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寫好電視紀錄片的解說詞,是電視臺編輯、記者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電視工作者應該潛心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這里本文不想對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寫作進行全面的研究探討,只想結合自身實踐對解說詞寫作中的語言要求談一些粗淺看法。
具體、形象、準確 具體。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也是從具體到抽象的。
直觀可見的畫面要有相應的具體解說,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說得栩栩如生,給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電視傳播稍縱即逝,不容觀眾仔細琢磨,要引起人們的感情共鳴,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體描繪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聲畫有機地融于一體,造成生活的立體感,從具體到抽象。
形象。畫面形象已經能夠造成一種如臨其境,且見其人、聞其聲的效果,那么解說詞的語言要形象化應該怎樣體現(xiàn)呢?這主要是說畫面的形象還不完整,比較單薄,就要借助于解說詞,采用一些修辭手段,比如用比喻、擬人、象征手法的解說詞,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得生動、活潑,熱情奔放。
準確。沒有準確的語言,解說詞就無法反映客觀事物。
但準確不是重復圖解畫面,而是畫面的補充延伸和提高。準確既要內容準確,表達意思準確,又要聲畫默契,結合準確。
如: 解說詞準確地交代了黃河壺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壺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從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壺口奇觀長期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和影響。 通俗易懂,順口順耳 解說詞的內容要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要讓電視播音員、節(jié)目主持人播出來,觀眾通過聽覺器官感知有聲語言,這就要求播音要順口,收聽要順耳,這就要求用群眾口頭上常用的語言寫解說詞,要做到口語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頭語。 在漢語詞匯里,有書面語詞匯,也有口頭語詞匯。
口頭語是和書面語相對而言的,就語言基礎來說,口頭語和書面語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但是口頭語言是說給人家聽的,書面語言是寫給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詞上和造句的習慣上都有一些差別。
注意研究這些差別,解說詞多用口頭語,使之符合人們的聽覺習慣,才能通俗易懂,親切生動。 當然,解說詞并不一概排斥書面詞匯,一些內容莊重、嚴肅的節(jié)目里書面詞匯還是要多用的。
多用雙音詞。單音詞聲音短促,一閃而過,不容易聽清,又不符合口語習慣。
雙音詞聲音較長,給人們的印象比單音詞強一些。單音詞的詞意比較寬,比較概括;雙音詞的詞意比較窄,比較具體,用雙音詞表達的意思更準確一些,這也是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
寫解說詞時多用雙音詞,可以使聲音響亮一些,容易讓人聽清楚;可以增加韻味,增強語言美感;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準確。 注意同音異義詞的使用。
漢語里有許多同音不同義的詞,對于這種語言現(xiàn)象如果不注意,就容易造成誤聽。寫解說詞要注意選擇那些意思準確而又易于聽覺鑒別的詞,盡量避免同音或近音相混的現(xiàn)象。
把“水力”聽成“水利”問題還不大,如果把“切忌”聽成“切記”,“阻止”聽成“組織”就麻煩了?!爱a品全部合格”可能會聽成“產品全不合格”,“期終考試”可以理解為“期中考試”,如果把“全部”改成“全都”,“期終”改成“期末”,就避免了誤聽。
慎重使用簡稱。 社會上廣為流傳的簡稱,人們會聽明白,人們不熟悉的簡稱,容易造成聽覺模糊,不易理解。
簡稱常常造成不必要的疑問和誤解,所以要慎重使用。 清晰響亮,聲感優(yōu)美 解說詞寫出來的是文字,而播出去的是聲音,所以,寫解說詞必須講究聲音清晰響亮,聲感和諧優(yōu)美。
多用響亮的字。漢字的聲音,有的響亮,有的不響亮。
一般地說,說話時嘴張得大的字,比較響亮;說話時嘴張得小的字,不夠響亮。寫解說詞時,要盡量把不夠響亮的字換成比較響亮的字。
如“與”、“如”、“至”、“日”、“立即”,可以改換成“和”、“像”、“到”、“天”、“馬上”。 多用響亮的字,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加語言美感,聽著順耳,感染力強。
注意選用平聲字和聲調變化。古人就很注意研究漢字的聲調,明人《玉鑰匙歌訣》中,對四聲的特點概括為:“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p>
普通話沒有入聲,陰平、陽平為平聲,去聲為仄聲。 平聲字音調能夠拉長,調值比較高,音感較為強烈。
仄聲字聲音短促不能拉長,調值比較低,音感不如平聲字明朗、清晰,聲感也不那么強烈。寫解說詞要多用平聲字。
有聲調變化,聲感優(yōu)美,是漢語語音的特點。不同聲調的配合使用,平仄交錯,有起有伏,就會造成抑揚頓挫,委婉動聽的音律美。
寫解說詞有必要利用調整平仄這個手段,讓解說詞寫得聲感優(yōu)美一些。這就要既注意一句話里的字平仄相間,有抑有揚,避免“單調”,又要注意一段話上下句有起有伏,句尾的字平仄相呼應。
要講究節(jié)奏感。一是要注意音節(jié)勻稱。
我們日常說話,句子里的音節(jié)總是兩個兩個、四個四個地結合在一起,這是漢語的一種特性。 大多數詞語是兩個節(jié)奏四個音節(jié),。
首先是信息不重復。在剪輯時經過精挑細選,所選擇的畫面必定是內容豐富但絕不重復,除非在強調某信息時,不會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鏡頭,否則便會讓觀眾覺得拖沓。在這樣的鏡頭基礎上,如果用現(xiàn)場音能說明問題的,一般不應再配上解說詞。如果需要配上解說詞的,解說詞一定不能使人有信息重復或是與畫面信息有誤的感覺。比如說,畫面上一位紅衣少女在植樹,解說詞就沒有必要再提到少女穿著紅衣,少女在植樹,甚至是“一位穿花衣的少女”,這時的解說詞可以是“王純今年十八歲,是武漢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這里,解說詞提供的信息是姓名、年齡、身份,都是畫面語言沒有提供的,同時也是觀眾想了解的信息。如此一來,解說詞首先在信息上與畫面搭成了配合。
其次,解說詞要精練。電視語言必須是直白的,直接的。讓人能在第一時間聽得懂的,抓得住的。這就要求:一是句子盡量短,一個長句子包含的三個或四個信息可以用四個包含一個信息的短句子來表達,比如說“今年快六十歲的王云慶老漢和他的兩個大學畢業(yè)的兒子合伙辦了一家養(yǎng)雞場”,可以改成“王云慶老漢快六十歲了,兩個兒子也都大學畢業(yè)了,如今,他們合伙辦了一家養(yǎng)雞場”。
解說詞還要注意的問題是,盡量少用類似下定義的句子,比如說:“京山縣農場有四千畝山林,種植著云杉和五葉松”,這句話雖然沒有不當乙處、但是過于平鋪直敘,換一種說法,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在京山衣場四千畝山林中,覆蓋著郁郁蔥蔥的云杉和五葉松”。帶“是”、“有”、“在”等的句子不宜
多用,“大熊貓都都是在成都動物園里出生的,是世界上年齡最大的熊貓”可以改成“熊貓都都來自成
都動物園,可以被稱為熊貓屆的老壽星?!笨傊?,精煉的語言加上感情色彩,觀眾一定樂于接受。
再是解說詞應盡量陳述事實,少發(fā)表或不發(fā)表編輯的主觀意見。比如說:“他此時心里一定激情澎湃”,“我相信,他的未來一定更美好”等。專題片是用來記錄現(xiàn)實的,把握住撰寫解說詞的原則,就
把握住了聲音和畫面完美配合的基礎。
1、電視新聞稿強調聲像對應,不能“兩張皮”;報紙新聞稿則沒有這個要求。
電視新聞有聲音和圖像兩部分。電視新聞稿(文字稿件)在電視新聞里面就是播音員播出的聲音(解說詞),新聞圖像是由電視攝像攝制的畫面。
一條完整的電視新聞是由聲音和圖像組成的,缺一不可,兩者都同等重要。同時,聲音和圖像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電視新聞才是成功的電視新聞。
2、電視新聞稿多用同期聲、現(xiàn)場聲、現(xiàn)場采訪;報紙新聞稿雖然也強調現(xiàn)場采訪,但同期聲是特有的。3、電視新聞稿的語言要求盡量口語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
電視新聞如同廣播新聞均屬流媒體,新聞稿是靠播音員用聲音去表達、傳播的,不同于平面媒體受眾可以隨意重看的。聲音和圖像都是“一晃而過”、“稍縱即逝”的,受眾反應時間也有限,不可能長時間琢磨、思考,因此電視新聞稿的語言應該盡量口語化,避免書面語言,而且里面的術語、描述要盡可能通俗化,不要太專業(yè)、太隱晦,同時句子不要太長。
1、電視新聞稿強調聲像對應,不能“兩張皮”;報紙新聞稿則沒有這個要求。
電視新聞有聲音和圖像兩部分。電視新聞稿(文字稿件)在電視新聞里面就是播音員播出的聲音(解說詞),新聞圖像是由電視攝像攝制的畫面。一條完整的電視新聞是由聲音和圖像組成的,缺一不可,兩者都同等重要。同時,聲音和圖像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電視新聞才是成功的電視新聞。
2、電視新聞稿多用同期聲、現(xiàn)場聲、現(xiàn)場采訪;報紙新聞稿雖然也強調現(xiàn)場采訪,但同期聲是特有的。
3、電視新聞稿的語言要求盡量口語化、通俗化,多用短句子。電視新聞如同廣播新聞均屬流媒體,新聞稿是靠播音員用聲音去表達、傳播的,不同于平面媒體受眾可以隨意重看的。聲音和圖像都是“一晃而過”、“稍縱即逝”的,受眾反應時間也有限,不可能長時間琢磨、思考,因此電視新聞稿的語言應該盡量口語化,避免書面語言,而且里面的術語、描述要盡可能通俗化,不要太專業(yè)、太隱晦,同時句子不要太長。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