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復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fā)揮營衛(wèi)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現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于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癥都有立竿見影之效。
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療法對皮膚有一定的損傷,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過一段時間,一般為五至七天左右.注意事項工具、體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狀為長方形,邊緣鈍圓。
背部刮痧取俯臥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會出現青紫色出血點。
適應癥:感冒、發(fā)燒、中暑、頭痛、腸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勞損、肌肉驚攣、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病癥。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
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4.刮痧出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 七、不可片面追求出痧 刮痧治療時,不可過份追求痧的出現。
因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颊唧w質、病情、寒熱虛實狀態(tài)、平時服用藥物多少及室內的溫度都是影響出痧的因素。
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虛證出痧少;實證、熱證比虛證、寒證容易出痧;服藥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與肌肉豐滿發(fā)達者不易出痧;陰經和陽經比較,陰經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不易出痧。出痧多少與治療效果不完全成正比。
如實證、熱證出痧多少與療效關系密切,而對不易出痧的病證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確,就有治療效果。 八、危重病人采用綜合療法 危重病人,用經絡全息刮痧法緊急救治后,有條件者應去醫(yī)院由醫(yī)務人員采取其他療法綜合治療。
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病急性期、各種急腹癥、危重癥或診斷不明確的疑難病癥,須在專業(y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應用本法治療。 另: 1、要了解病情,辯證施治,審病求因,確定刮拭的部位。
2、根據病人的虛實、寒熱、表里、陰陽采取手法。 3、婦女懷孕者,腹、腰、骶部禁刮,婦女乳頭禁刮。
4、小兒囟門未合者禁刮。 5、皮膚有感染瘡療、潰瘍、瘢痕或有腫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靜脈曲張者,宜由下而上采取適當手法,手法要輕。 7、血小板低下者(容易出血不止)、病危的人要謹慎刮試。
8、不要面向電風扇刮痧、盡量避風。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銅錢、塑料晶、瓷器、紅花油等)。
10、頭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痧可以隔著衣服刮拭;治病出痧,必須使用專門的刮痧油。 11、刮完一次,務必在痧退以后再在同一部位刮痧,平時可以用輕手法補刮,促進微循環(huán),以加強退痧作用。
12、刮痧時,有時會有少許毛細血管出血,滲到附近組織,然后再行吸收,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種方法,屬于正常情況。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熱水澡或熱敷再刮痧,以減少疼痛。
14、刮痧后,會使汗孔擴張,半小時內不要沖冷水澡,不要吹冷風,可洗熱水澡,或者邊洗邊刮也無妨。 15、刮痧后喝一杯溫開水,以補充體內消耗的津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清腸排毒。
16、刮痧不必非要出痧,出痧是體內有毒素的外在表現,如果身體健康,即使用大力刮痧,也不會出痧,反之即使手法不重,出痧也很明顯。 17、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來,從頭到腳每個部位、每條經脈,都按順序柔和地刮拭數次,每天3-10分鐘,就自然地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了。
一、治療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
治療刮痧時應避風,注意保暖。室溫較低時應盡量減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溫時不可在電扇處或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響刮沁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fā)新的疾病。
二、治療刮痧后飲熱水一杯
治療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部分體內的津液,刮痧后飲熱水一杯,個但可以補充消耗部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三、刮痧后洗浴的時間
治療刮痧后,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侍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后,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干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注意保暖。
四、不同種類的皮膚病刮拭方法
皮膚病患行,皮損處干燥、無炎癥、滲液、潰爛者(如神經性皮炎、白癜瘋、牛皮癬等病癥),可直接在皮損處刮拭,皮膚及皮下無痛性的良性結節(jié)部位亦可直接刮拭。如皮損處有化膿性炎癥、滲液潰爛的,以及急性炎癥紅、腫、熱、痛者(如濕疹、皰疹、疔、癤、癰、瘡等病癥),不可在皮損處或炎癥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損處周圍刮拭。
五、糖尿病及下肢靜脈曲張者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膚抵抗力減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瀉刮法。下肢靜脈曲張局部及下肢浮腫者,宜用補刮法或平刮法從肢體末端向近端刮拭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
六、暈刮的防治
暈刮,即在治療刮痧過程中出現的暈厥現象。經絡全息刮痧法雖然安全、無副作用,但個別患者有時因其本身在某個時刻不具備接受治療刮痧的條件,或治療刮痧時操作者的刮拭手法不當、刮拭時間過長,則會出現暈刮現象。
刮痧是根據中醫(y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施術于皮部對機體的作用大至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一,預防保健作用 刮痧療法的預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預防與疾病防變兩類.刮痧療法作用部位是體表皮膚,皮膚是機體暴露于外的最表淺部分,直接接觸外界,且對外界氣候等變化起適應與防衛(wèi)作用.皮膚所以具有這些功能,主要依靠機體內衛(wèi)氣的作用.衛(wèi)氣出于上焦,由肺氣推送,先循行于皮膚之中,衛(wèi)氣調和,則‘‘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臟》).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強衛(wèi)氣,衛(wèi)氣強則護表能力強,外邪不易侵表,機體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現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及時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將表邪及時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進入五臟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療作用 刮痧療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節(jié)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節(jié),以促進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調整陰陽 刮痧對內臟功能有明顯的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jié)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fā)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使有關組織處于警覺狀態(tài),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tài)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fā)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fā)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 臨床經驗得知,凡有疼痛則肌肉必緊張;凡有肌緊張又勢必疼痛.它們?;橐蚬P系,刮痧治療中我們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緊張也就消除;如果使緊張的肌肉得以松弛,則疼痛和壓迫癥狀也可以明顯減輕或消失,同時有利于病灶修復. 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4.刮痧出痧后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并休息15-20分鐘.。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