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急救的現(xiàn)場注意事項: (1) 不要慌張,要鎮(zhèn)靜。
在急救的地方不要圍一大堆人,以免空 氣混濁并妨礙救護工作。急救時應(yīng)在出事現(xiàn)場進行,不要隨意把孩 子搬來搬去,既要注意就地原則,又要注意遠離危險環(huán)境。
(2) 要抓住重點,處理時應(yīng)分輕重緩急,先處理危及生命和對 病情影響嚴重的病項。 例如遇到重大外傷的孩子,應(yīng)首先檢查呼 吸、脈搏,如果孩子心跳、呼吸停止,則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 心臟按壓,其次檢查是否大動脈出血,若是,則要立即止血,至于小 量出血、骨折等可稍后處理。
(3) 不要一律平臥。一般人的習慣,對患病的孩子常出于愛護之 心讓其盡快平臥,殊不知,不同疾病的孩子對最適宜的體位要求也 不同。
例如當孩子是哮喘發(fā)作,應(yīng)讓其伏在椅上或半坐臥位。反之, 如硬使其平臥,只會加重病情;又例如腹痛的孩子,需要屈膝放松腹 肌,以減輕疼痛,不能強求其平臥;如果孩子臉色蒼白(組織血液灌 流量不足所致),提示可能發(fā)生了休克,則要平臥并取頭低腳高位; 對有惡心、嘔吐的孩子,則應(yīng)讓其側(cè)身躺著,以免嘔吐物誤入氣管, 等等。
(4) 不要亂用藥物。例如對急性腹痛的孩子,不要亂給止痛藥, 以免掩蓋癥狀造成誤診;對孩子的燙傷創(chuàng)面、外傷創(chuàng)口,不要胡亂 地把外用藥如紅汞、碘酒、萬花油、云南白藥等一起用上,這樣不但 起不到止血消毒作用,反而可能加重創(chuàng)傷,并影響醫(yī)生清創(chuàng)治療工 作,影響傷口愈合。
(5) 不要隨便給突發(fā)急癥的孩子喝水。有些父母不論孩子是否 清醒,認為給孩子喝點熱茶熱水會緩解病情,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例如給昏迷的孩子勉強飲水,可能會導致水入氣管而發(fā)生室息(短 時間內(nèi)嚴重缺氧);又如對急腹癥孩子強迫飲水,會加重病情;其他 可以喝水的孩子,需要喝水時,也要少量多次。 (6) 對于需要保暖的孩子,要充分利用毛毯、毛巾和其他保暖 衣物包蓋身體。
若孩子衣服己經(jīng)弄濕,應(yīng)先將濕衣服脫掉,換上干 凈衣服,再采取其他保暖措施。 (7) 要保留證據(jù)和現(xiàn)場情況。
例如保留孩子的嘔吐物、排泄 物、剩余的藥物等;對發(fā)生事故的地點、位置和現(xiàn)場情況作詳細記 錄。 這對醫(yī)生的診斷和有關(guān)單位的處理及解決問題會有幫助(如服 毒或中毒事故等)。
(8) 不要輕易放棄各種搶救方法,堅持至醫(yī)生接手為止。
甕葬
葬俗是人生禮俗的終結(jié),近現(xiàn)代的葬俗多能向邈茫悠遠中尋求源頭,如盛行于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甕葬"習俗(亦稱"啟棺拾骨"等),其歷史便可上溯至約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經(jīng)發(fā)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甕棺是初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甕棺葬",亦即后世"甕葬"的雛形。令人注目的是,當時的甕棺葬絕大多數(shù)是夭折兒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則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壙。以半坡遺址為例,已經(jīng)發(fā)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一百七十四座,兒童甕棺墓七十三座,幼兒土坑墓僅三座。眾多的兒童甕棺墓,既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水平低下兒童死亡率極高的現(xiàn)象,也說明兒童受到了特別的照顧。此外,無論是半坡遺址或北首嶺遺址的用于兒童葬具的甕、缽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蓋的盆上,大多有一個小孔,有的鉆成很規(guī)則的圓形,有的則是敲擊成不規(guī)則的形狀,小孔上往往還加蓋一塊小陶片,其內(nèi)表面還涂有紅色顏料。凡此種種,意義何在,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
一個月前,婆婆的嬸嬸,老公的叔奶奶,點點的老婆婆(我沒有見過,希望老婆婆原諒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壽(90歲)而善終,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習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個七天)給老婆婆舉辦一個儀式,所有的親戚朋友需要再度參加,奶奶要去幫忙辦飯(當天有二十多桌)因為當天遺體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師念經(jīng)和燒一些紙人等,點點也被帶著一起參加。
去的時候首先就要戴上一個布帽子,成年人帶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則是紅色。兒子輩的直系親屬、侄子、孫子、曾孫、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點點一開始很拒絕,我跟他說清楚參加葬禮必須要戴帽子,而且請他放眼看看周圍別的小朋友,他接受了這個規(guī)則,很配合的帶上了。
參加葬禮的點點神情肅穆 其他的時候點點就在很耐心的看著葬禮的各種儀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邊。不一會兒法師一聲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來了,爺爺立即把點點抱到了老婆婆令靈牌前,叫點點下跪。
但是點點無論如何也不肯跪下,爺爺按著寶寶的膝蓋,將點點往下按,點點一邊掙扎一邊大哭,惹來周圍人的側(cè)目。我趕緊起身走到點點身邊,跟他說:點點,這是老婆婆的葬禮,老婆婆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興了呀。
我剛說完,點點“撲通”一聲就自己跪下來了。由此我反思中國的死亡教育,從來都不肯跟寶寶說明這些儀式的真實意圖,(逼迫點點下跪),更沒有從情感的角度談及葬禮的禮儀。
中國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以下論點吸收了胡萍老師的《愛的誤區(qū)》第十章的部分內(nèi)容,特此致謝。) 第一,是對死亡的回避。
人們認為談?wù)撍劳鍪呛芗芍M的一件事情,點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軼事很有名,她的奶奶問詢:寶寶,你喜歡我嗎?將來要對我好啊。寶寶大言不慚的說:嗯!將來我多給你燒點錢。
奶奶氣了好久,即使童言無忌奶奶也認為這是大不敬大忌諱,耿耿于懷了好久。包括我在寫這篇博文的時候,點爸就說很不吉利,為什么要談及這個話題呢,我說因為我是孩子媽媽,將來我要教導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必須自己要有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的觀念。
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視,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個9歲的小女孩和我們一起去散步,路邊看到一些墳墓,不知道為什么我提及每個人將來都會死,她驚恐的看著我:我也要死嗎?!我說是啊,她沉默了好久,連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都無從知曉,我真為孩子擔心。第二,是關(guān)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導致了恐懼。
中國的鬼神都是兇神惡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變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親歷的親人死亡,她臨終的時候是一個很炎熱的夏天,我的小哥一邊給她握著她的手一邊給她扇扇子,那時候我已經(jīng)15歲了,可是我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去那個房間,沒有在最后陪她。
也沒有人意識到我深深的恐懼。今天想來還覺得很遺憾。
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傷心,我的感覺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見了嗎?我的心靈的掙扎更沒有人理會,一直以來,根本沒有人跟我解釋這個事情并教導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恐懼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參加葬禮都要鼓起很大勇氣。
第三,是死亡儀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貴和神圣。中國的葬禮不乏呼天搶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對這一儀式的情感價值的認可,(很多人吃完飯后開始麻將。)
無法給孩子做出榜樣。再來看今天參加葬禮我們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著紙錢借機玩火,有的在撿地上的鞭炮屑繼續(xù)點燃,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無關(guān)自己的甚至是一個有趣的PARTY,我們的下一代就這樣被教育著。
死亡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部分,為孩子建構(gòu)的生命觀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幫助孩子建構(gòu)積極的生命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xiàn)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出自中國健康教育叢書,鄒宇華:《死亡教育》,2008,廣東人民出版社。) 究竟應(yīng)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1、不回避也無需刻意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內(nèi)容,只需要在孩子發(fā)問的時候給與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參加葬禮的契機跟孩子普及一些對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夠了,無需過多講解這些人為的將寶寶的情緒至于負面中,畢竟這只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一部分。2、根據(jù)孩子的特點而實施。
研究表明,3-5歲的孩子通常不能夠明白“活著”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歲的孩子能夠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來;而9歲以上的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死亡是誰也避免不了的。這些知識應(yīng)該在寶寶的這一階段就應(yīng)該掌握的。
胡萍老師還在書中推薦了一些關(guān)于死亡的繪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爺爺變成了幽靈》,《外公》?!对僖娏?,艾瑪奶奶》等。
可以結(jié)合這些對寶寶進行教育,。
一個月前,婆婆的嬸嬸,老公的叔奶奶,點點的老婆婆(我沒有見過,希望老婆婆原諒我在此提及您老人家)高壽(90歲)而善終,去世后三天安葬,按照習俗,要在“五七”(去世后的第五個七天)給老婆婆舉辦一個儀式,所有的親戚朋友需要再度參加,奶奶要去幫忙辦飯(當天有二十多桌)因為當天遺體已然安葬,主要日程是法師念經(jīng)和燒一些紙人等,點點也被帶著一起參加。
去的時候首先就要戴上一個布帽子,成年人帶的白色,而小朋友的則是紅色。兒子輩的直系親屬、侄子、孫子、曾孫、男女的帽子的系法都不相同,點點一開始很拒絕,我跟他說清楚參加葬禮必須要戴帽子,而且請他放眼看看周圍別的小朋友,他接受了這個規(guī)則,很配合的帶上了。
參加葬禮的點點神情肅穆 其他的時候點點就在很耐心的看著葬禮的各種儀式,我就一直陪在他的旁邊。不一會兒法師一聲令下大家呼啦啦的跪下來了,爺爺立即把點點抱到了老婆婆令靈牌前,叫點點下跪。
但是點點無論如何也不肯跪下,爺爺按著寶寶的膝蓋,將點點往下按,點點一邊掙扎一邊大哭,惹來周圍人的側(cè)目。我趕緊起身走到點點身邊,跟他說:點點,這是老婆婆的葬禮,老婆婆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下跪,不然老婆婆就不高興了呀。
我剛說完,點點“撲通”一聲就自己跪下來了。 由此我反思中國的死亡教育,從來都不肯跟寶寶說明這些儀式的真實意圖,(逼迫點點下跪),更沒有從情感的角度談及葬禮的禮儀。
中國的死亡教育有很大的缺失: (以下論點吸收了胡萍老師的《愛的誤區(qū)》第十章的部分內(nèi)容,特此致謝。) 第一,是對死亡的回避。
人們認為談?wù)撍劳鍪呛芗芍M的一件事情,點爸的小表姐有一件軼事很有名,她的奶奶問詢:寶寶,你喜歡我嗎?將來要對我好啊。寶寶大言不慚的說:嗯!將來我多給你燒點錢。
奶奶氣了好久,即使童言無忌奶奶也認為這是大不敬大忌諱,耿耿于懷了好久。包括我在寫這篇博文的時候,點爸就說很不吉利,為什么要談及這個話題呢,我說因為我是孩子媽媽,將來我要教導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必須自己要有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的觀念。
既然性教育都能被正視,為什么死亡不可以?有一天一個9歲的小女孩和我們一起去散步,路邊看到一些墳墓,不知道為什么我提及每個人將來都會死,她驚恐的看著我:我也要死嗎?!我說是啊,她沉默了好久,連基本的生死的自然規(guī)律都無從知曉,我真為孩子擔心。 第二,是關(guān)于死亡的黑色迷信導致了恐懼。
中國的鬼神都是兇神惡煞的形象,而且都是人死后變的。奶奶的死亡是我第一次親歷的親人死亡,她臨終的時候是一個很炎熱的夏天,我的小哥一邊給她握著她的手一邊給她扇扇子,那時候我已經(jīng)15歲了,可是我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去那個房間,沒有在最后陪她。
也沒有人意識到我深深的恐懼。今天想來還覺得很遺憾。
奶奶去世后,我哭的很傷心,我的感覺是不可能的,奶奶不可能去世的,人為什么要死呢?死亡之后奶奶去了哪里?奶奶呢,再也看不見了嗎?我的心靈的掙扎更沒有人理會,一直以來,根本沒有人跟我解釋這個事情并教導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恐懼至今依然存在。致使我每次參加葬禮都要鼓起很大勇氣。
第三,是死亡儀式缺少了死亡的高貴和神圣。中國的葬禮不乏呼天搶地,但是形式居多,成年人尤其缺乏對這一儀式的情感價值的認可,(很多人吃完飯后開始麻將。)
無法給孩子做出榜樣。再來看今天參加葬禮我們的下一代:有的小朋友有的在玩沙,有的拿著紙錢借機玩火,有的在撿地上的鞭炮屑繼續(xù)點燃,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無關(guān)自己的甚至是一個有趣的PARTY,我們的下一代就這樣被教育著。
死亡教育的意義是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部分,為孩子建構(gòu)的生命觀中必然包含了死亡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是幫助孩子建構(gòu)積極的生命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xiàn)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出自中國健康教育叢書,鄒宇華:《死亡教育》,2008,廣東人民出版社。) 究竟應(yīng)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1、不回避也無需刻意為之。
不要刻意增加死亡教育的內(nèi)容,只需要在孩子發(fā)問的時候給與正面的回答,或者借助于參加葬禮的契機跟孩子普及一些對死亡的基本道理就足夠了,無需過多講解這些人為的將寶寶的情緒至于負面中,畢竟這只是教育系統(tǒng)的一部分。 2、根據(jù)孩子的特點而實施。
研究表明,3-5歲的孩子通常不能夠明白“活著”和“生命消亡”有什么不同,5-9歲的孩子能夠明白死亡是什么?知道人死后就不回來;而9歲以上的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會死,死亡是誰也避免不了的。這些知識應(yīng)該在寶寶的這一階段就應(yīng)該掌握的。
胡萍老師還在書中推薦了一些關(guān)于死亡的繪本,如《我的狗狗死了》,《爺爺變成了幽靈》,《外公》?!对僖娏耍斈棠獭返?。
可以結(jié)合這些對寶寶進。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3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