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調(diào)指法:1內(nèi)弦空百弦 2內(nèi)弦食指 3內(nèi)弦中指 4內(nèi)弦無名指 5外弦空弦 6外弦食指 7外弦中指
D調(diào)是最基本的調(diào),先練好D調(diào)才能練別的調(diào)。度如果真的想系統(tǒng)的學,最好請一位老師,因為拉弦類的樂器很要求基本功。
附圖如下:
拓展資料:
二胡彈奏坐姿要求:
椅子的高度以兩腿放平,兩腳著地為標準。坐椅子的時候,只可坐椅面的三分之二,而不要坐滿椅面或后靠在椅背專上;兩腿應與肩同寬;兩腳應平放于地面,左右腳前后相距半腳的距離,一般都以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屬。身軀要正直,一定要使上身保持自然、挺拔,肩、肘、胯、膝、踝等部位都要自然、松馳,不可養(yǎng)成駝背、斜肩、歪身、低頭等不良習慣。
2. 左手技術(shù)。主要訓練四個手指按弦的靈活、快捷、富有彈性。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掌握音準,學會揉弦、換把、顫指及各種滑音。對每一種指法都要反復練習,直到嫻熟。兩手配合技術(shù)。兩手配合的技術(shù)是在弓法、指法的訓練中結(jié)合進行,也要練習一些專門為兩手配合寫的練習曲。要把手指按弦離弦與換弓、換弦的兩個時間點對齊。這一點在換把、換弦和拉快弓時尤為重要。另外,在一些特殊奏法的技巧中,也要求兩手的默契配合。
掌握二胡操作的技術(shù)和技巧,是打好基本功基礎的重要階段,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除了按正確的方法進行苦練,沒有捷徑可走。需要的是駕馭二胡的決心和勇氣,再加上耐心和毅力。二胡的基本功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使掌握了各種弓法、指法的操作技術(shù),還有速度和熟練的提高,技術(shù)難度的攻關問題。練習曲就如同各級的練習題,從初級到高級,不可能一蹴而蹴。在掌握了初級、中級的二胡技法之后,就可以按照獨奏曲的要求,將有關的操作技巧組裝起來,進行綜合運用了。
不管學習任何東西都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的。只要過程是好的,那么您想要的結(jié)局一定很完美。親,加油!
二胡是件難學的樂器,要想熟練地駕馭它就更難了。
由于二胡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選材、制作的隨機性,使每一把二胡的音質(zhì)和音色,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要想熟練地駕馭自己的二胡,必須要經(jīng)歷一個對二胡熟悉、、調(diào)整、控制的過程,以及通過訓練,全面掌握二胡的操作技術(shù),具有演奏二胡能力的過程。
下面,我們從二胡的調(diào)整、操作和表演等幾個方面,來討論提高自己演奏二胡的能力。 一、將二胡調(diào)整到最佳狀況 無論是專業(yè)的,或者是業(yè)余的二胡愛好者,都希望自己擁有一把得心應手的二胡。
面對一把新買的二胡,首要的任務就是進行磨合。在磨合期,最關鍵的是蟒皮的磨合。
因為新蒙的琴皮一般都比較硬、比較緊,需要通過不斷地拉琴,使其纖維組織適應各種作用力的傳導,引起琴皮的振動。無論是內(nèi)弦、外弦、高音區(qū)、低音區(qū)、長弓、短弓、重弓、輕弓、慢弓、快弓、頓弓、顫弓等弓法和指法,都要練習。
這樣琴皮才能適應各種力度的變化,使琴皮的振動頻率,在不同的音高點上、在不同的力度下,都能夠產(chǎn)生最佳的振動效果。當琴皮的彈性處于最好的狀況時,琴皮也就被完全‘振’開了,琴的聲音就會越拉越好聽。
如果琴皮較厚、蒙的又緊,還需要用力度較大的弓法來磨合。 在磨合期間,要注意對所有音高點都要照顧到。
可以多拉一些音階模進練習曲,有助于各音區(qū)的磨合。由于二胡外弦的音色普遍優(yōu)于內(nèi)弦,內(nèi)弦高把位的按弦、音準、運弓的力度控制等,都比外弦難度大。
因此,應多注意內(nèi)弦的訓練。我曾遇到過一把拉了30年的老二胡,外弦的音色很好,而內(nèi)弦第二把位以上,噪音很大。
一問琴主,他說基本上沒怎么拉過內(nèi)弦的高把位。這說明他的內(nèi)弦沒有經(jīng)過很好的磨合。
內(nèi)弦的磨合,除拉練習曲外,常拉一拉劉天華的《獨弦操》,會有很大幫助。一把新琴,琴皮與琴弦、琴碼、琴軸等部件,都是全新的組合。
除了琴皮之外,其他部件也要通過磨合,使其達到最佳的適應狀態(tài)。琴軸的松緊度,通過轉(zhuǎn)動使其緊固,不跑弦;琴弦通過磨合,使其伸縮性達到穩(wěn)定;琴碼得底面要通過處理,中間要比四周得弧度略高一點,使其與琴皮的接觸面,達到嚴絲合縫。
關于磨合的時間,與各人的基礎和功力有很大關系。在一般情況下,對于二胡高手,幾個月或半年就可以了;中級程度,需要一年左右;初級程度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這僅是一種估計。另外,磨合的周期還與琴皮的厚度、蒙皮的松緊度有關。
新琴磨合到什么程度才算磨合好?這無法與新汽車跑固定的公里數(shù)指標相比較,只能靠定性的感覺來判斷。新琴的聲音發(fā)‘生’,發(fā)硬,發(fā)澀,不柔和;發(fā)噪,不圓潤、不流暢。
有的琴音量也不大,狼音也比較明顯。經(jīng)過磨合以后,琴的音質(zhì)和音色都會得到改善,聲音變得圓潤、流暢、柔和、通透、響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增強,狼音也會減弱或減少。
達到這樣的效果,磨合期就算結(jié)束。這是筆者個人的看法。
二、把二胡整合到最佳狀態(tài) 每把二胡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就和人一樣,只有相似,沒有完全一樣的。因此,要對自己二胡的特性,進行全面了解和熟悉。
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調(diào)整,使其達到最佳狀態(tài)。我們可以把二胡的組成部件,看成是一種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資源。
二胡的琴身、琴筒和琴皮,在出廠時就已經(jīng)定型了,其材質(zhì)和工藝決定了琴的品質(zhì)和擋次,我們已無法改變。但對千斤、琴弦、琴碼、琴弓、濾音墊的配置,我們還是有機會、有可能去選擇、調(diào)整和改善,這就叫優(yōu)化組合,或者叫資源的整合。
如果方法得當,配置合理,調(diào)整得恰到好處,就能夠把琴的特點和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好的水平。當然,這種整合、調(diào)整,只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脫胎換骨。
前面已經(jīng)講過,琴的品質(zhì)在出廠時,就已經(jīng)定型了。不可能指望換個好琴碼、好琴弦,就能把一支抵擋琴的音質(zhì)、音色調(diào)整到高檔琴的水平。
千斤的位置:教材上說,用自己的肘部抵住琴筒,手臂與琴桿平行,以小指根部的高度確定千斤的位置。但每個人的手指長短不一,還要進行微調(diào),手指長的上調(diào),手指短,特別是小指比常人短的,應該將千斤下調(diào),直到按弦音準合適為準。
綁千斤的線材對音質(zhì)多少有些影響。綿線柔和,尼龍線明亮,用金屬掛鉤,聲音清脆。
可根據(jù)個人喜好選擇。 琴弦的選擇:不同牌子的琴弦,各有特點。
例如,上海的敦煌弦,線徑較粗,手感比較硬,聲音明亮;廣州弦手感比較軟,音色柔和;北京星海弦軟硬適中;中藝科技的琴弦,音色經(jīng)過處理,音色純正,手感也很好,內(nèi)弦與外弦的音色差異較均衡。因此,它的價位也高。
我認為,應根據(jù)自己琴的品質(zhì)特點來選擇琴弦,哪種琴弦適合你的琴,就配哪種琴弦。琴皮松的,配硬些的弦,琴皮緊的,應配軟些的弦。
琴弦的選擇,最好通過對比試驗來決定,可以買幾種不同牌子的琴弦來試用挑選。為了確定適合的琴弦,花點投資也是值得的。
琴弦也有一個與琴皮、琴碼磨合、適應的過程,不要拉幾首曲子就換掉,要等弦的張力穩(wěn)定以后再作決定。合適的琴弦,應該達到外弦、內(nèi)弦音色差異不大,高低把位音量比較均衡,聲音圓潤優(yōu)美,加濾音墊后各音區(qū)無噪音,琴弦的手感符合自己的要求。
琴碼的調(diào)配:小小的琴碼對。
二胡怎樣才能按準弦(音準),這是二胡練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技巧有一些,但都是以勤學苦練為基礎的。注意幾點:
1、音階訓練。要能唱準音階,聽準音階。你開口唱,不管嗓音優(yōu)劣,但唱出來的音階是準確的,人家唱歌,音準不準,你要能聽得出來。試想,既唱不準,又聽不出準不準,拉二胡時,手指按下去發(fā)出的聲音就可想而知了,不是殺雞聲就是殺鴨聲,鬼哭狼嚎,污染環(huán)境。練習時,可跟著鋼琴、電子琴,一個個音符,仔細核對,看看自己唱得準不準,特別注意伴音4、7的音準。
2、在琴柱上做標記,僅僅是初學權(quán)宜之計。不可取。同樣是這個位置,手指壓線的力度、二胡定音的高低、右手運弓的力度不同,都會改變標記處的音高。最終還是不準,只有你對音階掌握好了,手指一按,發(fā)出的聲音準不準就能判斷出來,不斷修正錯誤的音,反復練習,才會有成效。
3、注意克服手指的肌肉張力。很多拉不準的,是四個手指沒有按音階的距離張開,縮水了,所以音不準。特別注意小指的伸展,二三指之間的距離別太近,還要注意半音4、7的位置。
4、注意換把,不要因為換把把音位按偏移了。
5、當然,也不是要求絕對準確,絕對準確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只要誤差在50音分以內(nèi),人耳是聽不出來的,二胡專業(yè)演奏家也有誤差,但一般在50音分以內(nèi)。
1.持弓方法問題。
小孩持弓不大重視大姆指、食指與無名指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如果在持弓中這 三指的要求、要領都模糊不清,對自己要求又不嚴,那么就很難起到力點、支點、重 點的杠桿作用的協(xié)調(diào)。
由于食指端不平(指弓桿)而造成手腕部下塌,運弓手腕 無力,力點不清,往往對弓桿失去控制而造成了弓桿的2咪在食指上打滑、轉(zhuǎn)圈或手 腕僵硬等毛病。教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有這些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給予糾正,讓學 生真正體會到:食指有種往上抬起的感覺,大姆指有種往下壓的作用,中指拉外弦時 有種往里勾的作用。
因此手指持弓一般就用“抬、壓、頂、勾”四個字來概括。因為 持弓的好壞直接影響二胡音色、音質(zhì)及二胡演奏樂曲的成敗的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 要反復檢查,反復糾正,直到真正符合要求為止。
2.運弓常見毛病。 少兒運弓往往存在弓速不穩(wěn)、弓向不直或忽快忽慢、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不規(guī) 范動作或者是拉弓快、推弓慢、出弓強、進弓弱、弓根重、弓尖輕的常見毛病。
這些 常見毛病都是要及時提醒,講清發(fā)生這些問題的根源,讓孩子把弓子先穩(wěn)下來,并按 拍子合理分配弓段,同時還要啟發(fā)學生把弓子拉直并向右前方伸展,琴弓與琴弦成直 角,在運弓中要信弓根部,弓根部越離開琴筒則用力也越大,相反越靠近琴筒力量要 逐漸減弱,使運弓的力度達到均勻、圓潤。 3.左手持琴問題。
左手持琴往往是由于左手虎口持琴的方法不當,造成了虎口緊夾琴桿,大姆指過 于上翹,發(fā)生了左手緊張,以使琴桿太直或者由于大臂的舒展松馳不夠,把琴桿推向 右側(cè),遮住了臉部,嚴重影響了演奏的形象。對這一毛病,教師要注意學生虎口平伸 、松開\,大姆指很自然的平放在琴桿的內(nèi)側(cè),使琴桿自然的倒向,演奏時虎口要盡 可能松動自如,減少磨擦,這對將來學習換把也是極有利的。
4.左手切弦的手形問題。 切弦的手形要求要規(guī)范,有些學生就不太注意自己的按弦手形,也不按教師的要 求去做,很隨意的橫側(cè)在琴弦上手心向里幾乎形成橫握琴桿,以致影響切弦的力度、 力點和操法,或者左手指伸得太直或分得太開,影響按弦音準和換把,正確的切弦手 形是,左手很自然以半握拳式平靠在琴桿的千斤下方,四個手指順著音位方向排列, 指關節(jié)彎曲,指尖應順排在各音的上方要求自然放松的持在琴桿上,這種切弦手形既 美觀 大方,又方便操作,對將來技術(shù)的發(fā)揮是大有好處的。
5.指力與音質(zhì)問題。 一般認為只要手指能觸及到琴弦上就行了,其切弦的指力與力點怎樣?音質(zhì)如何 ?不去分析。
切弦時常常出現(xiàn)音質(zhì)松垮、皮塌,手指無力,音型模糊不清等現(xiàn)象,或 者手指過分緊張,手指關節(jié)不靈,起落遲鈍、呆板。正確的切弦方法是在左手持琴規(guī) 范的基礎上,手指的起落要干凈利索,顆粒般清晰,手指的各關節(jié)都富有彈性,使其 力量全部輸送到指尖上。
反之,指力不到位,切弦的音質(zhì)顯得蒼白無力。總之,二胡 的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能顧此失彼,在注意右手運弓的同時,還要注意左手的各 種技能的發(fā)揮。
6.音準的問題。 二胡的音準是初學者遇到的一個較難的問題。
在一般情況下,只要學生聽力沒有 問題,在練琴時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音準問題是不難解決的。就怕在練琴當中不嚴 格,又不用耳去辯聽,養(yǎng)成了些不該出現(xiàn)的音準毛病。
如常見的指距不準確,一指容 易偏高,小指習慣性偏低,半音關系模糊,換把時忽高忽低等問題。在課堂上,教師 糾正一下好一點,一回家又回生了,這種反復不能及時糾正音準問題,對深化二胡學 習是很有害的。
對于音準教學,我一般是采用一聽、二看、三糾正的方法。即要求學 生重視聽覺,音準與否主要依靠耳朵來辨認,這是主要的方法。
其二是看,是借助目 測來鑒別音準(則利用目測指距、把位的方法)。三是經(jīng)常糾正,凡碰音不準就要及 時糾正,決不輕易放過每一個不準的音,開始糾正速度上可慢一點,到聽覺靈敏度提 高了,糾正的速度就快了。
7.節(jié)奏問題。 節(jié)奏問題也是少兒學琴又一個容易出現(xiàn)的毛病。
往往是由于識譜上的障礙而造成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要耐心地糾正節(jié)奏上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安排時間教學生的樂理和識譜,教師在上新課時,首先要讓學生唱譜,講解樂曲中的節(jié)奏和應注意的問題。少兒學琴一般在節(jié)奏上容易出毛病的是在換小節(jié)時拖節(jié)奏或搶節(jié)奏,切分音、休止符的節(jié)奏不穩(wěn)定,強弱拍節(jié)奏不清。
有些 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定的時間,對初學二胡的少兒來說,邊上專業(yè)課,邊上樂理課邊上識譜課是件非常有效的方法。往往能起到潛移默化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8.關于放松問題。 放松是二胡演奏中一個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有些孩子一拉琴,渾身緊張,從頭部到兩肩及整個身體都處于僵硬狀態(tài),僵硬的動作是沒有彈性的,音質(zhì)呆板,音色晦澀,其原因主要是不注意練習方法。
二胡的放松,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放松,演奏時兩肩、兩臂及手部(包括整個身體)都要松弛,運弓時,手腕不能僵硬,弓毛壓弦的力量不宜過大、過重,推拉弓要有程序(注意手腕靈活),演奏中還要注意呼吸均勻自如。放松是要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才。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cè)。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于靠近弓頭或過于靠近中弓。
2、弓子過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于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nèi)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于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jié)內(nèi)側(cè)、以及中指第一關節(jié)外側(cè)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于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于左斜或右斜;過于前傾或內(nèi)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于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jié)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jié)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jié)。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cè)(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nèi)弦卻處于虛按狀態(tài),常常因此而出現(xiàn)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于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tài)。
擴展資料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闭f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闭f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xiàn)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fā)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xiàn)力,確立了新的藝術(shù)內(nèi)涵。
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很快,為了大力發(fā)掘民間藝人的藝術(shù)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jīng)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shù)如雨后春筍迅猛發(fā)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現(xiàn)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yǎng)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fā)揮,并刻意創(chuàng)新,使二胡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二胡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cè)。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于靠近弓頭或過于靠近中弓。 2、弓子過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于向下“耷拉”,使弓桿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nèi)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于伸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jié)內(nèi)側(cè)、以及中指第一關節(jié)外側(cè)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于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于左斜或右斜;過于前傾或內(nèi)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于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jié)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jié)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jié)。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cè)(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nèi)弦卻處于虛按狀態(tài),常常因此而出現(xiàn)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于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tài)。
擴展資料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
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闭f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
劉天華先生是現(xiàn)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fā)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xiàn)力,確立了新的藝術(shù)內(nèi)涵。 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fā)展很快,為了大力發(fā)掘民間藝人的藝術(shù)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jīng)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shù)如雨后春筍迅猛發(fā)展起來。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現(xiàn)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yǎng)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
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fā)揮,并刻意創(chuàng)新,使二胡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胡。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