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的體裁】 我國的詩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
古典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現(xiàn)代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出現(xiàn)的新詩體,包括新體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詩。古典詩歌中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指唐朝以前的詩歌體,又稱“古詩”“古風”,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韻較寬,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廣義的古體詩還包括樂府詩,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講究平仄和對仗。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古體詩。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因在音韻格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又稱“格律詩”。
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別是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絕句有五絕(一句五字)和七絕(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詞是今體詩之后產(chǎn)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歌體,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
根據(jù)長短,詞又分單調(diào)(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一般分上下闕,59-90字)、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限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數(shù)”之分。是在宋金時期形成的新詩歌體。
與詞相比,曲可以在詞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情達意。【古典詩歌的題材】1.寫景:一般是通過寫景來抒發(fā)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時事,如,王維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潔;劉禹錫的《石頭城》在對古城蕭條景物的描寫中,寄托了對國運衰微的感慨。
2.記事(詠懷):通過敘述具體事件來抒寫胸臆,表達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xiāng)、離愁、感時等情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春望》、陸游的《書憤》、李白的《行路難》和《將進酒》等。
3.詠史(懷古):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多表達對古人的緬懷和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敘事后議論,也有只敘述和做對比而不加議論的。
詠史為題的詩歌以東漢班固的《詠史》和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現(xiàn)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等。
4.詠物: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趣和情懷。托物言志、象征、比擬是詠物詩的常用手法。
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xiàn),唐朝以后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5.山水田園:通過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來表達清閑恬淡的心境,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者,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朝時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6.邊塞: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生活的詩歌,或表達對塞外風光的熱愛,或表達戍邊將士的衛(wèi)國豪情,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都是邊塞詩的佳作。7.送別:送別詩是最早出現(xiàn)、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
古人很重視送別,士大夫送別,不光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或激勵勸勉,或表達深情厚誼,或抒發(fā)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伴,又稱“山水送別詩”。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等。8.哲理: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和議論,來寄寓或闡發(fā)某種哲理。
有的哲理詩點明主題,有的則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9.愛情:就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jīng)》開始,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fā)相思之苦。
如,李商隱的《無題》、秦觀的《鵲橋仙》等?!窘忸}規(guī)律】 對于古典詩歌的考查,《考試大綱》有兩點要求:1.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此類試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分析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關鍵詞作為切入點,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獨”“佳節(jié)”“遙知”等詞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游子形象。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點、色彩、空間、氣勢等來判斷詩中描繪的是哀景還是樂景。
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了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nóng)村勞動生活的場景。分析景物形象還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
押韻、對仗與平仄絕句為134句押韻 律詩為2468句押韻,1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無所謂對仗與否律詩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韻的。平仄就無所謂了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25 12:58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必須要對仗; 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根據(jù)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
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F(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雪、絕”等字,都是入聲。
現(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習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
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一般來說,在七言句當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再記住念對格律: 1、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 2、粘,我們習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
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系,即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綜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
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至于平仄的的變格和拗救,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
這個問題有點復雜,另用篇幅講它。 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這兩種。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
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
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個字用了仄聲倒也。
初學古詩
寫詩和寫小說不同,寫詩更多的是需要天賦和靈感。不是找到方法很努力很刻苦態(tài)度很端正,就可以做詩人的。
精神最重要吧,要有一顆感情豐富的心(其實我最想在這里用的詞是多愁善感,忍了),培養(yǎng)自己觀察世界體會世界的習慣。這幾天就多看些有感染力的文章或者電影什么的,讓心處于一種全面的感受狀態(tài),保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
要不就拿詩集來看,猛看,各種各樣的都看,多留心所謂的意象,到時候就拿來用。我們要相信,所有樣式的好詩,祖宗們已經(jīng)寫過了?,F(xiàn)代人再怎么創(chuàng)新,總會有讓人聯(lián)想起某首古詩的痕跡。所以偶爾直接拿來用也沒什么。。。@_@#
規(guī)則:
一,分清古風與近體詩
1,常見的近體詩包括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四聯(lián))、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體詩講平仄(四聲之中,— / 為平聲,v \\ 為仄聲),是以五言絕句為基礎的,有兩種情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種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實就是把第一種的兩聯(lián)對調(diào)。
絕句雙用為律詩。
七言絕句不過是在五言之前加雙仄或雙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種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雙數(shù)字必須講平仄,單數(shù)字可放寬,有“1、3、5不論”之說。
但要避免一句的后三字全平,否則為“三平調(diào)”,大忌!
3,近體詩講押韻,雙數(shù)句押平音韻,單數(shù)句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要避韻。
4,律詩的八句每兩句為一聯(lián),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其中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偶(最簡單的理解是:詞性相對,短語類型相對)。
5,排律除首尾兩聯(lián),中間不管夾了多少聯(lián),都必須對仗。
6,古風即古體詩,不做這么嚴格的要求,很靈活,李白的作品大多是古風,如《俠客行》《夢游天姥吟留別》等。
二,多讀,多模仿,是寫詩詞的第一步;多觀察,是創(chuàng)作的開端。不要怕出丑,把寫詩當成一種樂趣,一種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種文人間的交流。希望更多的人嘗試寫古詩詞,讓這一璀璨文化重放異彩!
這幾個網(wǎng)址也都有較詳細的說明的
【古典詩歌的體裁】我國的詩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
古典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現(xiàn)代詩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出現(xiàn)的新詩體,包括新體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xiàn)代生活的詩。古典詩歌中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指唐朝以前的詩歌體,又稱“古詩”“古風”,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韻較寬,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廣義的古體詩還包括樂府詩,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不講究平仄和對仗。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古體詩。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因在音韻格律方面有嚴格要求,又稱“格律詩”。
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別是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絕句有五絕(一句五字)和七絕(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詞是今體詩之后產(chǎn)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歌體,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
根據(jù)長短,詞又分單調(diào)(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一般分上下闕,59-90字)、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限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數(shù)”之分。是在宋金時期形成的新詩歌體。
與詞相比,曲可以在詞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情達意?!竟诺湓姼璧念}材】1.寫景:一般是通過寫景來抒發(fā)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時事,如,王維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潔;劉禹錫的《石頭城》在對古城蕭條景物的描寫中,寄托了對國運衰微的感慨。
2.記事(詠懷):通過敘述具體事件來抒寫胸臆,表達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xiāng)、離愁、感時等情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春望》、陸游的《書憤》、李白的《行路難》和《將進酒》等。
3.詠史(懷古):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多表達對古人的緬懷和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敘事后議論,也有只敘述和做對比而不加議論的。
詠史為題的詩歌以東漢班固的《詠史》和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現(xiàn)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等。
4.詠物: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趣和情懷。托物言志、象征、比擬是詠物詩的常用手法。
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xiàn),唐朝以后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5.山水田園:通過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來表達清閑恬淡的心境,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者,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朝時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6.邊塞: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生活的詩歌,或表達對塞外風光的熱愛,或表達戍邊將士的衛(wèi)國豪情,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
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都是邊塞詩的佳作。7.送別:送別詩是最早出現(xiàn)、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
古人很重視送別,士大夫送別,不光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或激勵勸勉,或表達深情厚誼,或抒發(fā)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伴,又稱“山水送別詩”。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等。8.哲理: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和議論,來寄寓或闡發(fā)某種哲理。
有的哲理詩點明主題,有的則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9.愛情:就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jīng)》開始,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fā)相思之苦。
如,李商隱的《無題》、秦觀的《鵲橋仙》等?!窘忸}規(guī)律】對于古典詩歌的考查,《考試大綱》有兩點要求:1.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2.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此類試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思考。
一.分析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關鍵詞作為切入點,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獨”“佳節(jié)”“遙知”等詞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游子形象。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點、色彩、空間、氣勢等來判斷詩中描繪的是哀景還是樂景。
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描繪了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nóng)村勞動生活的場景。分析景物形象還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
要求如下: 一、近體格律詩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逐漸向格律化方向發(fā)展。到了唐朝,詩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為這種受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約束的詩體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稱之為“近體詩”,而把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詩體。稱之為“古體詩”,“近體詩”稱之為“格律詩”,經(jīng)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體詩”,前人概括為四句話:“限字限句有定數(shù),平仄相間要協(xié)調(diào);對仗恰當要工整,用韻韻部要統(tǒng)一”。如果網(wǎng)友們喜歡“近體詩”的韻味,那么不妨下點功夫,弄明白這四句話。
如果不喜歡格律約束,就寫現(xiàn)代詩好了。 1、、什么是“絕句”? 通常說“絕句”,是指近體詩的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和五言絕句“五絕”。
不包括古體詩的七言四句古體“七古”,和五言四句古體“五古”。 2、絕句的句式 無論律詩還是絕句,常見的各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內(nèi)可平可仄 其組合起來也就是各四種格式 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簡說什么是平仄 平仄聲是詩詞格律的基礎,也是初學者最為頭疼的事。
來瑯瑯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韻。對于初學者來說,知道了漢語拼音中一聲二聲(陰平、陽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即可,至于入聲,那就學中慢慢掌握。
4、簡說什么是押韻 寫詩要求押韻,按照格律,一首詩的用韻應統(tǒng)一。也就是說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無韻或押其它韻部的字。
初學者應當買一本韻書《佩文詩韻》(平水韻),或從網(wǎng)上下載。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詩韻》找到。
絕句和律詩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韻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押韻。
做詩如果沒押韻,叫出韻或落韻,在古代科考時,出韻則判不及格。寫詩要押平聲韻。
現(xiàn)代人寫詩,可以按《平水韻》,也可以按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新韻,但不可混用。 5、律詩 律詩分為兩種,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通常所講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詩,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長律。
顧名思義,律詩和絕句一樣是格律化的詩體,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開頭和末尾兩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兩兩對仗,同時也不得押錯韻,哪怕是長達數(shù)百句,也要遵循這個規(guī)定。 6、黏(粘)和對 詩的一、三、五、七等奇數(shù)句稱為上(出)句,反之,偶數(shù)句為下(對)句。
上句與下句平仄相反,稱之為“對”,錯了就是“失對”。兩句為一聯(lián),后聯(lián)上句與前聯(lián)的下句平仄相同,稱之為“黏”錯了就是“失黏”。
以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
兩句為一聯(lián) (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句和上聯(lián)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7、拗救和變格 對于詩詞格律應嚴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和變格等。近體詩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
就是每句七言詩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須嚴格遵守(五言二四字)。但對于(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仄仄平兩種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須要用平聲。
否則即拗,也就是“孤平”,此乃詩家大忌。如果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聲字補償。
這為“孤平拗救”。 8、律詩的對仗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組成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頸聯(lián)、腹聯(lián)、尾聯(lián)。
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句要對仗。對仗按要求平仄聲相對、詞性詞意相對、語法句式相對。
對仗有兩忌:一是“合掌”,即一聯(lián)中上下句以同義詞相對,以致兩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兩聯(lián)對仗方式雷同。
兩聯(lián)的句式應有所變化,以免重復呆板。對仗以天然、工整、流暢為佳。
9絕句的寫作和章法 前人對絕句寫作有許多精辟見解,絕句之法,貴語淺情深,意不深則薄,語不 淺則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絕而意未絕。
絕句的章法是起、承、轉(zhuǎn)、結。一般首句起,二句。
第1步:確定寫詩的主題
在開始寫詩時,首選要選好你要寫的主題,到底是寫關于哪方面的,是關于工作、生活還是愛情題材的,這個一定要確定好,也是寫詩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第2步:選擇詩詞的類型
詩詞分很多種類型,是選擇古代詩,近體詩還是現(xiàn)在自由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一開始寫的作者,個人建議還是寫自由詩為妙,因為不用受那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
第3步:一開始從從模仿開始
要自己一下子自創(chuàng)一首好詩很難,所以可以先看看別人怎么寫,分析他們的寫法,挑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詞做分析,先分析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段落,字數(shù),押韻,只有讀懂了這首詩,模仿或者再創(chuàng)作就不是很難了。
第4步:開始寫的階段
一切準備妥當,就是開始寫詩的階段了,先從第一句開始寫,反復推敲和思考,不過想到中間或者結尾的句子時也可以用本子記錄下來,中間實在寫不出來時,也可以再看看參考的詩詞加深印象,比結合自己要寫的主題,相信很快就會繼續(xù)寫下去,雖然這過程有點枯燥,但一定要堅持下去;
第5步:不斷修改,逐步完善
修改可以出現(xiàn)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也可以在結尾階段,寫好之后,反復閱讀或者打聲朗讀也行,同時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句子來替代這一句,或者這一句哪個詞用的不好,換另外一個相近詞表達會不會更好,不斷修改,盡量做到自己覺得很完善的程度。
第6步:完成發(fā)布,問別人意見
寫好之后,可以發(fā)給好友看,讓好友評論給意見,也可以發(fā)布在百度、空間、微博、等社交平臺,讓更多的好友閱讀和評論,這也是很好提升自己能力的一個渠道。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jīng)》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甚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
"麻"、"家"、"瓜"的韻母是,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huán)的美。
但是,為甚么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fā)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xiàn)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云深處有人家(ji?。?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hu?。?。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á(s讀濁音),和現(xiàn)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要求如下: 一、近體格律詩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逐漸向格律化方向發(fā)展。到了唐朝,詩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
因為這種受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約束的詩體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稱之為“近體詩”,而把是沒有平仄、對仗、聲韻等嚴格的格律的詩體。稱之為“古體詩”,“近體詩”稱之為“格律詩”,經(jīng)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體詩”,前人概括為四句話:“限字限句有定數(shù),平仄相間要協(xié)調(diào);對仗恰當要工整,用韻韻部要統(tǒng)一”。如果網(wǎng)友們喜歡“近體詩”的韻味,那么不妨下點功夫,弄明白這四句話。
如果不喜歡格律約束,就寫現(xiàn)代詩好了。 1、、什么是“絕句”? 通常說“絕句”,是指近體詩的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和五言絕句“五絕”。
不包括古體詩的七言四句古體“七古”,和五言四句古體“五古”。 2、絕句的句式 無論律詩還是絕句,常見的各四種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內(nèi)可平可仄 其組合起來也就是各四種格式 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絕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絕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絕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絕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簡說什么是平仄 平仄聲是詩詞格律的基礎,也是初學者最為頭疼的事。
來瑯瑯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韻。對于初學者來說,知道了漢語拼音中一聲二聲(陰平、陽平)為平,三聲四聲為仄即可,至于入聲,那就學中慢慢掌握。
4、簡說什么是押韻 寫詩要求押韻,按照格律,一首詩的用韻應統(tǒng)一。也就是說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無韻或押其它韻部的字。
初學者應當買一本韻書《佩文詩韻》(平水韻),或從網(wǎng)上下載。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詩韻》找到。
絕句和律詩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韻的,也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須押韻。
做詩如果沒押韻,叫出韻或落韻,在古代科考時,出韻則判不及格。寫詩要押平聲韻。
現(xiàn)代人寫詩,可以按《平水韻》,也可以按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新韻,但不可混用。 5、律詩 律詩分為兩種,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通常所講的七律或是五律是指每首八句的律詩,另外七言排律和五言排律,是指在八句以上的長律。
顧名思義,律詩和絕句一樣是格律化的詩體,它的特點之一就是:除了開頭和末尾兩句以外,所有的句子都要兩兩對仗,同時也不得押錯韻,哪怕是長達數(shù)百句,也要遵循這個規(guī)定。 6、黏(粘)和對 詩的一、三、五、七等奇數(shù)句稱為上(出)句,反之,偶數(shù)句為下(對)句。
上句與下句平仄相反,稱之為“對”,錯了就是“失對”。兩句為一聯(lián),后聯(lián)上句與前聯(lián)的下句平仄相同,稱之為“黏”錯了就是“失黏”。
以七絕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為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句。和上句平仄基本相反(前四字)。
兩句為一聯(lián) (仄)仄(平)平平仄仄——上句和上聯(lián)的下句平仄基本相同。(前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和上句平仄相反。
7、拗救和變格 對于詩詞格律應嚴中有活,可以有拗救和變格等。近體詩中,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
就是每句七言詩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五言一三字)二四六字必須嚴格遵守(五言二四字)。但對于(仄)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仄仄平兩種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必須要用平聲。
否則即拗,也就是“孤平”,此乃詩家大忌。如果用了仄聲,就必須在本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用平聲字補償。
這為“孤平拗救”。 8、律詩的對仗 五律和七律每首八句,組成四聯(lián)依次為首聯(lián)、頸聯(lián)、腹聯(lián)、尾聯(lián)。
中間兩聯(lián)的上下句要對仗。對仗按要求平仄聲相對、詞性詞意相對、語法句式相對。
對仗有兩忌:一是“合掌”,即一聯(lián)中上下句以同義詞相對,以致兩句意思基本相同。二是兩聯(lián)對仗方式雷同。
兩聯(lián)的句式應有所變化,以免重復呆板。對仗以天然、工整、流暢為佳。
9絕句的寫作和章法 前人對絕句寫作有許多精辟見解,絕句之法,貴語淺情深,意不深則薄,語不 淺則晦。含吐不露,有弦外音,句絕而意未絕。
絕句的章法是起、承、轉(zhuǎn)、結。一般首句起,二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