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技巧:
一、講理清晰,有理有據(jù)。要求我們要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二、有前有后,前后聯(lián)系。論述題的回答一般都要求要結合材料。
三、規(guī)范做題,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
四、認真審題,切中要害。做好論述題的首要條件就是審清題意、對癥下藥。
所謂的知識體系,也就是在熟練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對基礎知識能夠進行整合、遷移,從而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當然,知識體系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這就要求學生上課時一定要認真聽講,把握老師所講的各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整體的知識框架。如果審錯了題,那就會跑題千里了。所以,必須養(yǎng)成先認真閱讀材料,且能夠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仔細分析問題,嚴格按照要求答題。
如果只是講述道理而不結合材料,那也只能得一半分,所以必須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習慣,講述道理后就結合材料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做到首尾兼顧,得到高分。要想論述題得高分,必須在平時做題時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答題時思路要清晰,能夠分點作答,字跡要工整,卷面要清潔,這些都是保證得分的基本要素,所以必須從平時做起。
論述類文章,根據(jù)其論述的特點,可分為:解說性論述、證明性論述、思辨性論述。
它有一些基本結構形式,如并列、層進、對比、總分是其常見的四種結構體式:(一)并列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共同來闡述文章的中心論點。各個分論點平行列舉,各個闡述。
語言標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二)層進后面的論證是在前面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前后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
層進式結構中各個層次、段落之間的前后順序有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不能隨意變動。(三)對比把兩種觀點加以對比,通過二者的對比,突出論證其中一方面的正確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較多,作為論證的重點;而另一方面著墨較少,只作陪襯。(四)總分文章各層次之間有總說與分說的關系,總論點在各層次的分論點當中體現(xiàn),而各層次的分論點由總論點統(tǒng)領,可以先總后分,也可以先分后總,還可以先總后分再總。
論述類文章,根據(jù)其論述的特點,可分為:解說性論述、證明性論述、思辨性論述。它有一些基本結構形式,如并列、層進、對比、總分是其常見的四種結構體式:
(一)并列
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共同來闡述文章的中心論點。各個分論點平行列舉,各個闡述。語言標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二)層進
后面的論證是在前面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前后之間是逐層推進、逐步深入的關系。層進式結構中各個層次、段落之間的前后順序有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不能隨意變動。
(三)對比
把兩種觀點加以對比,通過二者的對比,突出論證其中一方面的正確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較多,作為論證的重點;而另一方面著墨較少,只作陪襯。
(四)總分
文章各層次之間有總說與分說的關系,總論點在各層次的分論點當中體現(xiàn),而各層次的分論點由總論點統(tǒng)領,可以先總后分,也可以先分后總,還可以先總后分再總。
如何對論述類文本閱讀主觀題進行有效作答:一、提綱挈領,明確目標,使閱讀有的放矢。
考綱對該類文本閱讀的要求是:能夠“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高考對此類文本的考查能力分為六個考點,分屬于理解和分析綜合兩個能力層級。
對文章閱讀來說,所謂理解,包括對詞句的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理解,對句間關系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和綜合是兩種密切相關的能力。
分析是把事物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方面、層次而分別加以認識的方法。綜合是把已獲得的關于關于事物的各個部分、方面層次的認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的方法。
對現(xiàn)代文閱讀來說,分析綜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層次,從而達到對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體把握??忌挥欣斫饬丝季V的考點和各個能力層級的內涵,那么就能夠在快速且有效的閱讀中抓住重點語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觀點,從而為答題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抓住文體特征,了解命題特點,進行有效閱讀。該文體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為主,這類文體常涉及的內容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文學、藝術理論、歷史、美學、建筑等各個方面,雖然文本會出現(xiàn)一些相對專業(yè)的術語,但作者在文本中所傳遞出的觀點還是比較明確的,考生在閱讀時,重點是要抓住文本的文體特征。
通常情況下,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作者在文章的開篇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以分論點或層層深入的形式進行詳細的論證,在結尾部分則進一步闡明論點。如2010年廣東卷《不可無“我”》一文,本文所選內容屬于文學理論范疇,選文在前兩段便提出觀點: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藝術活動時,要正確處理好“我”與“非我”之間的關系。
通常在文段中,能夠代表作者觀點的語句常在段落的開頭或結尾,如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的尾句。選文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對觀點的分析,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時,應注意“我”與“非我”的辯證關系。
在這幾段中,作者的觀點是通過一些關鍵性的提示語來傳達出來的,如第三、四、六段的“所以”,第五段的“仍”字,這些提示語對于梳理作者的觀點是至關重要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對全文的總結,作者進一步重申觀點。
此外,我們也應了解命題的特點,出題者在命題時往往是從局部到整體出題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論點→中心論題→作者傾向。但在平時復習時,我們最好從整體到局部進行,這樣才能完全讀懂原文,并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要點與重要信息。
即:作者傾向→中心論題→分論點→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因此,在解答主觀題時,應從整體上去把握文本內容,進行有效閱讀,這對作答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運用摘要與抽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效作答。一般來說,論述類文本中主觀題的答案,其關鍵性的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時,首要的是要鎖定好答題區(qū)間,找出與題干相關的語句,在此基礎上,對原句進行刪減或重組,尤其是要刪去冗繁的修飾性的詞語,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這樣會使得語言準確、精練。
我們稱這種概括方法為摘要概括,它與摘抄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另外,有些答案是從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較抽象的,我們要從原文相應的語言材料中,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用精練的語句表達出來,形成答案。
這種概括方法為抽象概括,答題時應將摘要概括與抽象概括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作答。如2010年北京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楔》(節(jié)選)第15題:根據(jù)文意,簡要說明藝術和科學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別是什么。
根據(jù)題干,本題的答題思路是較為清晰的,它明確提示考生在答題時應從兩個角度進行,一是藝術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一是科學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答題時可運用摘要概括的方法,根據(jù)第二段的“這些幾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詩歌在今天人們的心中仍然能夠引發(fā)強烈的感情共鳴”和第三段的“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兩個重要語句,我們可以刪除一些冗繁的詞句,保留一些關鍵性的詞語,如“情感”、“情感共鳴”等,然后將此重新組合成一句話,便能夠得出“藝術追求的是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優(yōu)秀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引起人們深層的情感共鳴?!?/p>
這一要點。同樣,由第六段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的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科學的普遍性?!?/p>
和第七段的“科學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越多樣化?!蔽覀兛梢缘贸觥翱茖W原理應用越廣泛,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式也越多樣化?!?/p>
這一要點。又如2010年廣東卷《不可無“我”》第14題:從藝術活動中,“我”與“非我”關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畫線部分的內容。
與本題相關的語段如下:表演藝術最能說明這種創(chuàng)作的辯證法。俗話說“裝龍像龍,裝虎像虎”。
演員演岳飛就應該像岳飛,演秦檜就應該像秦檜。但只是像岳飛像秦檜,而不能也不應該使自己就變成岳飛,變成秦檜。
演員不應該完全丟掉自己。他仍應該讓人透過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對他所演的角色的愛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務。
應該說,整個。
整體閱讀,從整體上把握語料: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么特點;閱讀科技說明文: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fā)展、現(xiàn)狀、評價等等,閱讀時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等。
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一: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辯明文體,選準角度.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jù)引論、本論、結論來劃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并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jù)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物發(fā)展,或按事理邏輯來劃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結句、過渡句、前呼后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文句)
技巧3:審辨標志性詞語。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lián)詞,C指代詞,D范圍詞,E類別詞,F(xiàn)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復出現(xiàn)的同義或近義的詞語。
技巧4:(1)從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視具有前后銜接、勾聯(lián)、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qū)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②掌握文章因文體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結構規(guī)律:議論文常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論證事理;說明文常采用總分總式或并列式結構來說明問題。
重難點二: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將文章的整體內容和文章的主題中心用簡明的語言表述出來。
1.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有文體特征意識:論述文,論題、論點(分論點)是主要信息,論據(jù)和論證是次要信息;說明文,說明的對象、說明的內容和對象的特征(特點)是主要信息,說明的方法及運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層分層意識:研究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同一關系取其一;相屬關系取其”屬”;相并關系取其”和”;主次關系(偏正關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體意識:分析歸納時,要從全文出發(fā)、整體把握,才能全面準確。
語言組織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點),進行壓縮;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層意思不可缺時,可將各層內容合并起來;
(3)采用提煉法:對于沒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語句間的關系,把握其內容的重點,選擇主要內容;
2.分析歸納中心意思,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尋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標題即是中心,有的開頭點明中心,有的結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內容,概括中心意思:尋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內容來提煉概括。
(3)采用整體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沒有主旨句,須將全文各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提煉。
重難點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是指作者對某具體事物的主觀傾向,或贊同或反對,或喜愛或憎惡,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表述因文體而有差異。有的直接說出,有的則分散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xiàn)。在具體的分析概括時,首先要抓住文體特點,其次,要抓住一些標志性詞句,如“認為”、“覺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思想、主題。分析的具體做法是:
① 統(tǒng)觀全文,篩選出能直接體現(xiàn)作者觀點和態(tài)度的句子;
② 從材料的中心內容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③從作品的表達方式入手來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