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經濟學——economics,是研究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以利用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的生產資源來生產各種商品,并將他們在不同的人群中間進行分配的學科。
稀缺——scarcity,物品有限,欲望(需求)無限。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愿望和需要。
免費品——經濟品/稀缺品的反向事物。
經濟品——economic goods,即稀缺物品或供給有限的物品。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研究經濟的總體運行。(代表人物:凱恩斯)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市場、企業(yè)、家庭等單個實體的行為(代表人物:亞當斯密)。
規(guī)范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這類問題涉及倫理、價值而非事實,因此其答案也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它們只能靠政治辯論和決策來解決,而不能僅僅靠經濟分析。(涉及倫理信條和價值判斷),就歸于規(guī)范經濟學的范疇。
實證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對一些很難回答的問題,只要利用分析和經驗例證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就將這類問題歸于實證經濟學的范疇。
合成謬誤——如果你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謬誤”。
后此謬誤——如果我們僅僅因為一件事發(fā)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當然地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們就犯了所謂的后此謬誤。
“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當你分析一個變量對于經濟體系的影響時,一定要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熱切的心情、冷靜的頭腦——社會必須尋找市場的規(guī)則與福利國家的慷慨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只有在充滿熱情的同時保持冷靜的頭腦,經濟學才能發(fā)揮作用,社會的繁榮和公正才能得到保證。
經濟組織的關鍵問題
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可供選擇的經濟制度
指令經濟——command economy,是由政府作出有關生產和分配的所有重大決策。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一種由個人和私人企業(yè)決定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制度。
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市場經濟的極端情況,即政府不對經濟決策施加任何影響。
混合經濟——mixed economy,既帶有市場成分也帶有指令成分的經濟制度(所有都是此類)。
在生產可能性之間進行選擇——一個經濟體系必須決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資源。它必須在物品不同的潛在組合之間進行選擇(生產什么),在不同的生產技術之間進行選擇(如何生產),最后還必須決定誰消費這些物品(為誰生產)。
投入——input,生產物品和勞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商品和勞務。
產出——output,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各種有用物品和勞務,它們用于消費或者進一步生產。
生產可能性邊界(PPF)——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表示在技術知識和可投入品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經濟體所能得到的最大產量。PPF代表可供社會利用的物品和勞務的不同組合。
生產有效率與無效率——當一種物品的產量只有靠減少另一種物品的產量才能增加時,生產就是有效率的。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稀缺的世界中選擇一種東西意味著要放棄其他東西。一項選擇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
屬于,經濟學更偏重于理論,且經濟類專業(yè)的課程實用性都比較強。
本專業(yè)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yè)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了解中外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tài);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 經濟學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很好,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guī)劃和經濟管理工作其他的主干學科:經濟學。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tǒng)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fā)展經濟學、企業(yè)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社會調查、畢業(yè)實習,一般安排12周。學年:4年授予學位:經濟學學士備注:相近專業(yè):財政學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 國民經濟管理 貿易經濟 保險 金融工程 稅務 信用管理 網絡經濟學 體育經濟 投資學 環(huán)境資源與發(fā)展經濟學 房地產經營與估計業(yè)務培養(yǎng)目標業(yè)務培養(yǎng)要求畢業(yè)生能力相關專業(yè)本專業(yè)培養(yǎng)具備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jié)B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guī)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yè)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yè)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了解中外經濟發(fā)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tài);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1.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 2.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3.了解中外經濟學的學術動態(tài)及應用前景; 4.了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 5.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guī); 6.掌握中外經濟學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經濟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 國民經濟管理 貿易經濟 保險 環(huán)境經濟 金融工程 稅務 信用管理 網絡經濟學 體育經濟 投資學 環(huán)境資源與發(fā)展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國際文化貿易。
首先我要告訴你經濟學是一個很復雜的一個學科,并不能通過一兩本書就能掌握的,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以及數字方面的天賦,對很多方面都要掌握的很透徹,但是要是剛剛入門你可以看一下西方宏微觀經濟學,學習一下基礎知識! 那我給你推薦兩本入門書籍吧《牛奶可樂經濟學》和 曼昆 的《經濟學原理》。
尤其是后者,絕對是經濟學書籍中的百科全書。全書的知識和語言并不深奧,很易懂,但卻涵蓋了經濟學領域幾乎全部的知識。
而前者則能提高你學習經濟學的興趣。 一、入門教材:人大版《經濟科學譯叢系列》 1、曼昆《經濟學原理》 曼昆為哈佛高才生,天才橫溢,屬新古典凱恩斯主義學派,研究范圍偏重宏觀經濟分析。
該書為大學一年級學生而寫,主要特點是行文簡單、說理淺顯、語言有趣。界面相當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報刊文摘,與生活極其貼近,諸如美聯儲為何存在,如何運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應付經濟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經濟學道理。
該書幾乎沒有用到數學,而且自創(chuàng)歸納出“經濟學10大原理”,為初學者解說,極其便利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閱讀。學此書,可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思維,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可知經濟學之功用及有趣,遠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薦入門首選閱讀。
目前國內已經有某些教授依據此書編著《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書中出現“經濟學10大原理”一詞,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襲而來。 2、薩繆爾森《經濟學》(Economics) 薩繆爾森,新古典綜合學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為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
研究范圍橫跨經濟學、統(tǒng)計學和數學多個領域,對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獨到的見解。目前經濟學各種教科書,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觀經濟分析》發(fā)展糅合凱恩斯主義和傳統(tǒng)微觀經濟學而成的“新古典綜合學派”理論框架。
他一直熱衷于把數學工具運用于靜態(tài)均衡和動態(tài)過程的分析,以物理學和數學論證推理方式研究經濟。目前經濟學理論數學化大行其道,此翁實始作俑者。
《經濟學》由美國麥格勞——希爾圖公司1948年初版?,F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
國內50年代由高鴻業(yè)教授根據英文第10版翻譯,商務印書館于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諾德豪斯合寫,由蕭深教授翻譯,并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個單行本出版。
全書結構宏偉,篇幅巨大??芍^博大精深。
滲透老薩數十年經濟學見解。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
其中諸如“熱情的心,冷靜的頭腦”、“相關未必因果”等言語,可謂經濟學之《老子》。讀完該書,可了解經濟學所探討問題在經濟學體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之認識框架。
知識龐雜,有一體系框架,則適宜以后更進一步學習。學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
盡管該框架在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方面仍有斷層,但不失為一個好框架。此書國內有機工版發(fā)行之英文版。
建議直接閱讀英文版。 3、斯蒂格利姿《經濟學》及系列輔助教材。
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經濟學成就甚高,此書可作為前二者的補充,前二者所涉及經濟學內容主要是以價格理論及邊際分析為基礎,不包括不對稱信息經濟學、不確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經濟學》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4、《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及《經濟學原理與問題》、〈經濟學案例〉、〈經濟學小品〉、《經濟學悖論》、〈社會問題經濟學〉等。此類書之特點是先提問題,再論原理,主要是針對社會習見問題,逐步解釋原理,水平、內容大多較好,唯缺乏體系與框架,適宜略懂經濟學者補充學習。
5、國內老師自行編寫之《西方經濟學》教材:目前國內各大學自己編寫的直接冠以《西方經濟學》或〈經濟學原理〉均屬入門教材。如高鴻業(yè)、歷以寧、宋承先、梁小民、朱錫慶、尹伯成、司春林等等。
其中由教育部高教司組編的高鴻業(yè)一書屬最具權威.尤其適合參加國內各類經濟學考試參考書目.推薦閱讀! 說明: 1、越基礎性之教材越需深入淺出,將復雜抽象的道理聯系到生活實際上,才講的透徹,又能調起初學者之興趣。國外教材,形成一競爭市場,多極高明之著作,教材之撰寫也充分考慮學生學習之便利,如曼昆之教材,以完全不帶數學式而著稱,又或更新換版本極快,以及時吸收新知識,如斯蒂格利姿《經濟學》之增加不對稱信息部分。
低手所寫教材自然被市場淘汰。故市面之基礎教材,多為高手所寫就。
2、國內教材,建國以來,除商務系列叢書初期之100年前古典學派部分,政府同意翻譯以作為馬克思批判之反面教材得以出版外,80年代以前,近50年間國外經濟學研究學問之成就,國人皆不得見。80年代末期,鄒至莊先生力倡西方經濟學,國內始漸有〈西方經濟學〉之類教材出現。
3、按經濟學有入門低、中級、高級之分。高級乃指其運用之數學工具及闡述觀點之紛爭更多而言,并非此學問高人一等。
一如高等數學未必高初等數學一等之意。越是高級,則越多分歧,也越追求數理邏輯之嚴謹,反不如低級來的實用。
初級的入門教材一般是針對初學者,所以大多舉案例和現象,加以文字解釋,偶爾插加二。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盛5277
第一部分經濟學
第一章市場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數量。
2、影響需求變動的基本因素:消費者偏好、消費者的個人收、產品價格、替代品的價格、互補品的價格、預期、其他因素。
3、影響需求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該商品本身的價格。
4、市場供給是所有生產者供給的總和。
5、影響供給的因素主要有:產品價格、生產成本、生產技術、預期、相關產品的價格、其他因素,包括生產要素的價格以及國家政策等。
6、市場上商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和市場價格呈正向關系變化
7、需求價格彈性指,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需求量變動百分比與價格變動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價格彈性分為三種:
1)當需求變量百分數大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大于1時,叫做需求富有彈性或高彈性;
2)當需求變量百分數等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等于1時,叫做需求單一彈性;
3)當需求變量百分數小于價格變動百分數,需求彈性小于1時,叫做需求缺乏彈性;
9、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數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時間與需求價格彈性的大小至關重要。
10、影響供給價格彈性的因素:時間是決定供給彈性的首要因素、資金有機構成不同影響供給彈性的大小、供給彈性還受生產周期和自然條件的影響、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對供給彈性的影響也很大。153
微觀部分:
1、消費者選擇理論:偏好、效用、優(yōu)化選擇與需求、斯勒茨
基方程、跨期選擇、不確定性、消費者剩余
2、生產者理論:技術、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線、利潤最大化
與廠商供給
3、市場結構理論:完全競爭市場、市場需求與行業(yè)供給、均
衡與效率、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要素市場理論
4、對策論(博弈論):戰(zhàn)略式博弈、擴展式博弈、納什均衡、
重復博弈
5、一般均衡理論:交換經濟、生產經濟中的一般均衡、交換
經濟中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6、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
宏觀部分:
1、宏觀經濟指標
2、經濟增長理論:索羅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
3、失業(yè)、貨幣與通貨膨脹理論
4、總需求理論: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IS-LM模型與總需求、
財政、貨幣政策與總需求
5、總供給理論:粘性工資模型、價格錯覺模型、不完全信息
模型、粘性價格模型、菲利普斯曲線與總供給
6、開放經濟:國際收支、匯率、浮動和固定匯率下小國開放
經濟、國際利差
7、宏觀經濟政策爭論、政府債務與赤字
8、基于微觀基礎的宏觀經濟分析:消費、投資、貨幣供給與
貨幣需求
9、經濟波動理論的新近發(fā)展
這些都是重點,要是一個一個給你解釋、、、不太實際
朋友,我從我的理解來回答你的問題吧,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第一個問題我從微觀經濟學里面的規(guī)模成本遞減和壟斷的角度來考慮的。
都知道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產量到達一定的程度,產量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是遞減的。道理很簡單,產量越大,每個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就越小。超市相對于酒吧而言,批量采購,能夠實現規(guī)模經濟,特別是像沃爾瑪這種全球采購的連鎖超市,更是可以把供應商的價格壓得很低。酒吧餐館都是謝絕自帶酒水的,所以從一定程度來說是壟斷性質,所以價格自然就高了。
第二個問題,彩色顯示器在技術落后的時期,相對LED來說肯定生產成本更低,所以價格上更占優(yōu)勢,從供需的角度來說,供給一定的情況下,價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所以生產LED液晶顯示器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價格下降,所以LED逐漸的就取代了彩色顯示器的地位。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計算機或者電子產品行業(yè)反映,摩爾定律——每18個月,同等成本情況下,電子產品性能就將增長一倍,意味著同等質量,價格將下降一半。這也就解釋了這個問題。
個人理解,希望可以有幫助。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