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
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
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
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tǒng)。
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巖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xiàn),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于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后,勞動人民也不用它。
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搜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xiàn)實。
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于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xiàn)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
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于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并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fā)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
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xiàn)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yè)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
真正劃分為專業(yè)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yè)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yè)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
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
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
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xiàn)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于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yè)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
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
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于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chuàng)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
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xiàn)今西北地區(qū)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元代的小令流傳后世的很少,元代統(tǒng)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
一、民歌起源 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chuàng)作。
民歌,即民間歌謠,屬于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 民歌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
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音樂,唱出了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原始的民歌,同人們的生存斗爭密切相關,或表達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現(xiàn)獵獲野獸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它成了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階級的分化和社會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其社會作用也顯得愈來愈重要了。 二、民歌內容 民歌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按民歌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三、藝術特征 中國各民族的民歌在整體上具有如下幾個特征:第一,歷史悠久,蘊藏豐厚。第二,體裁豐富,風格多樣。
第三,手法簡潔,語言精煉。四、主要體裁 1、號子 2、田歌 3、山歌 4、內蒙古草原“長調” 5、信天游 6、甘、寧、青“花兒” 7、小調 8、西南高原山歌 9、多聲部民間歌曲 10、贛、閩、粵“客家山歌”。
山歌不是單指在山上唱的歌,它是勞動號子之外各種山野民歌的統(tǒng)稱。
山歌與號子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號子必須伴隨著勞動歌唱,而山歌卻可以在不與勞動相聯(lián)系的場合和情況下歌唱。它是產生在山野勞動生活(如人們在野外行腳、放牧、割草、拾柴、運貨,或者在農田里從事薅秧、耥稻等活動場合)的民間歌曲。
其音樂具有聲調高亢、嘹亮、節(jié)奏較自由,大多無規(guī)整的節(jié)拍,結構也比較簡單自由,帶有即興性,以對應性的上下兩句體和起承轉合的四句話為多,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的;演唱形式以獨唱為多,也有對唱及領唱與和腔等形式,因唱法不同而有以假嗓為主的“高腔山歌”和以真嗓為主的“平腔山歌”的分別。山歌具有直暢而自由無拘無束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由于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就遭受到同樣的命運。
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屢遭帝令禁唱。有關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
從出土文物考察,有關古代樂器的較多,而歌唱活動的較少。青海大通縣出土的那個有歌舞圖像的陶盆實在非常寶貴,它顯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
在原始時期歌與舞是結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保持歌舞不分的古老傳統(tǒng)。
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淮南子》這本書上,曾提到古人抬木頭時唱著勞動號子,可見早期民歌與勞動緊密相連。從兄弟民族來看,如陰山巖畫上的歌舞圖像、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有關古代的民歌,實際音響已不可能再現(xiàn),只有它的歌詞,從古代文學著作中可見到一些。至于曲譜是沒有的,因為民歌一直是口頭傳唱,就是有了記譜法以后,勞動人民也不用它。
宜到19世紀末才有民俗學家用工尺譜記錄幾首民歌。全面、有計劃的搜集、整理、記錄、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國才成為現(xiàn)實。
從歷史上看民歌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時詞以及明、清時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種民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民歌詞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五百年間流行于北方黃河流域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歌,它的鮮明特點是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階級矛盾以及勞動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與語言的整齊劃一上,不難看出這是經過選擇、加工整理過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紀出現(xiàn)了另一部長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辭》,這是一部在長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礎上經過偉大詩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詞集。
它的突出特點是充滿了古代的神話、傳說,富于想象,它開始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并且把《詩經》的四言體民歌發(fā)展成一種句式自由,韻腳多變的“騷”體歌,而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漢魂六朝時期(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樂府里,漢《樂府》民歌實際是淮河流域、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匯合。
這時已經有了故事歌,如《孔雀東南飛》、《本蘭從軍》等故事歌,其內容大多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以及封建禮教下的家庭悲劇。這樣的故事從公元初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為戲曲的著名劇目,可見其影響之深。樂府民歌的突出特點是不僅文字部分經過整理,而且在音樂方面得到當時漢代著名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絲竹樂器伴奏,稱之為相和歌。
從《詩經》民歌到漢樂府民歌,可以說是中國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內容之豐富,表現(xiàn)力之強烈,已相當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還有一個相當長的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音樂文化無專業(yè)可言,到奴隸社會,奴隸主有了專為他們享樂的樂奴,才開始有了分化。
真正劃分為專業(yè)音樂與民間音樂兩個范疇還是到了封建社會,有了專為帝王、貴族的祭祀、儀禮、宴會、娛樂等演奏、演唱的人員,尤其是有了記譜法與專業(yè)作曲人員,才逐漸形成了明顯的文野界限。在我國從漢代逐浙有了專業(yè)與民間音樂之分,漢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組織編纂的民歌集了。
早期民歌的音調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難確認,但是如今流傳在湖北秭歸縣紀念屈原的劃龍船歌(包括《起槳》、《游江》、《競渡》)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搖櫓號》、《拉纖號》等)的音調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吧!也許就是千古遺音。 從漢代到隋、唐當中有一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在歷史上這是我國各民族大融合時期,民歌明顯的分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與北朝民歌(北方民歌)兩大部分。
這一時期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不論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還是南方民歌的清新、活潑,都不是單一民族風格色彩。
這種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在今天現(xiàn)存的南北民歌中仍然能分辨出其深遠的影響。 唐代(公元615——967),宋代(公元960——1279)是中國封建時代文化興盛時期,尤其是盛唐時期,邊疆民族的歌舞藝術大量傳入中原,對于中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顯然內外文化交流對音樂的發(fā)展起著促進作用,唐代的專業(yè)音樂有了很高的成就。
唐、宋以宋民間音樂中的說唱與戲曲逐浙形成。有關唐代的民歌,我們從敦煌所藏曲子中可以找到一些,如《五更囀》之類。
另從當時流傳的《竹枝歌》也可了解一、二,竹枝歌是興起于長江中上游巴渝一帶的一種自由吟唱抒情山歌,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都吸收過這種民歌因素,寫過一些文人創(chuàng)作的《竹枝歌》。直至今天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的田歌中還能找到《竹枝歌》的曲式結構痕跡。
宋代的“曲詞”很盛行,當時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新型演唱形式。元代(公元1221——1368)以“小令”聞名,“小令”是民歌的一種,現(xiàn)今西北地區(qū)的民歌仍有以“令”命名的山歌。
元代的小令流傳后世的很少,元代統(tǒng)治者對民間帶有不滿與諷刺時事為內容的。
山歌多在戶外演唱,其曲調往往高亢、嘹亮,節(jié)奏自由、悠 長,是勞動人民用來直接而集中地抒發(fā)感情的民歌種類。
漢族許 多地區(qū)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間稱謂,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歌種”;。 例如陜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內蒙古的“爬山調”, 青海、甘肅的“花兒”、“少年”,湖北的“趕五句”,四川的“晨 歌”,安徽的“慢趕牛”、“掙頸紅”等等。
在我國南方還有許多 沒有特定稱謂的山歌,人們常冠以地名而稱之,例如興國山歌、柳州山歌、溫州山歌等。 山歌的音樂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現(xiàn)方法和熱情、奔放的音樂性格,往往曲調的一開始就出現(xiàn)全曲的最高音,熱情洋溢,自由 傾瀉,而不需要多層次的鋪墊或感情的節(jié)制,因而易于感人。
山 歌的音樂并不過多地講究形式上的修飾,表現(xiàn)手法較單純,具有 明確的表情目的。典型的山歌一般無規(guī)整節(jié)拍,節(jié)奏悠長、自 由,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互相依存的方面:一是在陳述唱詞的部 分,山歌音樂的節(jié)奏接近自然語言的節(jié)奏,目的是直接而清楚地 說出心中的話;二是在唱詞的詞組或句讀的后面,也常常是旋律 的樂節(jié)或樂句的尾部,山歌常常出現(xiàn)自由延長音,為的是盡情抒 發(fā)心中的慨嘆。
唱詞陳述部分有規(guī)律的密集型的節(jié)奏,與感情詠 嘆時的自由延長音形成了密集與寬放、規(guī)律與自由的鮮明對比, 并且由于二者頻繁而多樣化的交替,使山歌的音樂有時具有一種 戲劇化的沖突與激情,有時又表現(xiàn)出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式的意 境,強化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 在山歌中,最常見的是二句體和四句 體樂段結構。
北方山歌大多為對應式的上下二句體結構,例如信 天游、山曲、花兒。南方山歌較常見的是四句結構。
這些四句結 構多為二句結構的發(fā)展變化形式,例如上下上下式或起承轉合式 的四句結構。另外,南方山歌中還有五句子歌和聯(lián)八句的結構 形式。
音樂學者將山歌分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三類。 與歌種的民間稱謂相對應,音樂學者的分類也可以稱作“學術分 類'在上述三類山歌中,一般山歌是最基本、最典型的種類。
一般山歌下屬的主要種類有: 信天游——又叫“順天游”,主要流行在陜西北部和與之接 壤的寧夏及甘肅的東部、山西西部,以及內蒙古西南地區(qū)。 它的 音樂由上、下句樂段構成,唱詞字數(shù)雖無嚴格規(guī)定,但往往比較 對稱。
傳統(tǒng)信天游的內容主要在愛情和訴苦兩個方面,基本曲調 大約有100多種。 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和陜西北部榆林地區(qū)一帶。
與信天游相似,山曲的樂段也是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但曲 調具有自己的特點。 山曲的旋律音調有時受到蒙古族民歌的 影響。
花兒 又叫做“少年”,流行在甘肅、青海、寧夏一帶。 這里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qū),除漢族外,花兒在當?shù)氐幕刈?、?族、撒拉族、保安族、東鄉(xiāng)族、藏族、裕固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 行。
花兒(少年)的音域寬廣,旋律起伏度較大,常有跳進,音 樂的進行常曲折而多層次。 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兩句體,但須唱兩 遍方完成一段歌詞。
江浙山歌——是流行于江浙一帶山歌的統(tǒng)稱。與北方山歌不 同的是,江浙山歌沒有集中的歌種,基本曲調的數(shù)量也比北方山 歌少,常見的有徵調式、羽調式和商調式幾種。
在較少的基本曲 調的基礎上,江浙山歌音樂形式自由,即興性強,唱詞變化多, 句式結構變化幅度較大,以基本曲調的多種變化形態(tài)來適應不同 的情緒和唱詞。 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態(tài)多為四句體,旋法以級進為 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樂委婉秀麗。
閩、粵、贛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歷代戰(zhàn)亂而多次從黃河 流域南遷的漢族居民。歷史上,漢族居民大規(guī)模的南遷從東晉至 清朝共有5次。
這些居民由山西、陜西、河南、安徽一帶南下, 大多集中居住在粵東、粵北、閩西、贛南的山區(qū)。 由于山川阻 隔,交通不便,加上客家本身強烈的宗族觀念和長期形成的文化 禮俗,使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集團,保持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及 語言面貌。
同時,長期在南方的生活,又使客家音樂在一定程度 上融合了居住地土著居民的文化特點??图疑礁栊傻钠鸱?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西南山歌——我國西南地區(qū)位于多山地、多丘陵和高原地 帶,幾乎到處都可以聽見節(jié)奏自由而綿長、曲調高亢的山歌。同 時,由于我國西南地區(qū)不同省份的文化形態(tài)、民族分布及其風俗傳統(tǒng)等因素上的差異,這里的山歌在基本風格大體一致的基礎 上,又有著氣質和性格方面的不同特色。
概括來說,四川山歌剛 勁、幽默,并體現(xiàn)出深厚的漢族文化傳統(tǒng)。云南是我國擁有少數(shù) 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的漢族人民與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有著廣 泛的交往。
因此,云南的漢族山歌比四川和貴州的山歌要更豐 富多彩,并帶有山野的泥土氣息和邊遠地區(qū)的清新。 另外,歷 史上的移民,又使云南與江南有著文化上的關系。
這就使云南 的漢族山歌常常表現(xiàn)為兩種傾向:有的曲調起伏度很大,大音 程的跳進多,旋律起伏的過程往往很急促,非常開朗、豪爽; 有的曲調級進多于跳進,旋律的進行曲折婉轉,非常細膩,并 富于裝飾性。 有時,這兩種風格混合在一首曲調中。
與四川和 云南山歌相比,貴州的漢族山歌則顯得古樸、深沉,更帶有原 始的。
山歌是客家人在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作品,未經文 人雕琢,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固定的語句,人們觸景生情,借 物詠志抒發(fā)內心情感,因而感情真摯,淳樸熱情。
經常唱的有《客家山歌有名聲》、《山歌唱來心開花》、《妹唱山歌一片情》、《哥在門前唱山歌》等。 客家人尤其是客家的男女青年十分喜愛 唱山歌。
山歌的內容大體包括情歌、兒歌、勞動歌、訴苦歌等, 而其中情歌占大部分。山歌歌詞變幻無窮,豐富多彩。
就曲調 看,悠揚高昂,悅耳動聽,散發(fā)著濃郁的客家鄉(xiāng)土氣息。當夜幕 降臨時,人們在山村旁、山坡樹林中、山澗溪岸邊??陕牭揭恍?男女青年在引吭高歌,用歌表達自己對戀愛中或想象中的戀人的 愛戀之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唱。
也有的人在勞動間隙邊休息邊 對歌。這時他們唱的既是勞動歌也是情歌。
兒歌主要是小孩唱, 訴苦歌主要在回憶舊社會的苦難生活時唱。山歌既唱出愛也唱出 恨,愛憎分明。
山歌戲是在山歌基礎上吸收了閩西各地其他小調、說唱音 樂、竹板歌、民間音樂,以及江西采茶戲、湖南花鼓戲、廣東山 歌戲等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生活氣息濃郁,演唱風格清新,被稱 為閩西山區(qū)的一朵“山茶花”,受到國內外文藝工作者的贊美。
比較有名的山歌戲有《茶花娶新郎》、《愛情被偷去》、《三月 三》、《劉三姐》、《補籮記》、《五姑娘》和《兩兄弟》等。山歌 戲在唱詞、道白和唱腔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
唱詞、道白 多用比喻手法,形象鮮明。在表演形式上以舞蹈動作為主,融合 其他劇種的某些形式,載歌載舞,生動活潑。
在音樂唱腔方面節(jié) 奏較自由,旋律簡潔流暢。 。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5.0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