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檢查實驗報告范文
篇一:口腔檢查實驗報告
[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口腔、頜面部、頸部、顳下頜關(guān)節(jié)及涎腺的檢查方法和正確的描述方法,初步掌握病史書寫基本格式。
[實驗內(nèi)容]
1. 口腔檢查。
2. 頜面部檢查。
3. 頸部檢查。
4. 顳下頜關(guān)節(jié)檢查。
5. 涎腺檢查。
[實驗用品]
教科書、器械盤、口鏡、鑷子、探針、橡皮手套或指套。
[方法和步驟]
1. 口腔檢查
(1) 口腔前庭檢查:參照口腔內(nèi)科檢查方法,取正確的醫(yī)病體位,用口鏡、指套依次檢查唇頰粘膜、牙齦、唇頰溝及唇頰系帶情況。注意有無顏色異常、瘺管、潰瘍或新生物,腮腺導管口有無紅腫、溢膿等。
(2) 牙及牙合關(guān)系檢查 ①牙:參照口腔內(nèi)科檢查,用口鏡、鑷子、探針以探診和叩診的方法檢查牙體硬組織、牙周和根尖周等情況。注意是否有齲壞、缺損、探痛及牙松動等。②牙合關(guān)系:參照口腔正畸科檢查,區(qū)別正常牙合和牙合錯。③張口度:用直尺測量上、下正中切牙切緣間的垂直張口度。
(3) 固有口腔及口咽檢查:借助口鏡依次檢查舌、腭、口咽、口底等部位的顏色、質(zhì)地、形態(tài)和大小,注意有無充血、腫脹、潰瘍、新生物和缺損畸形;注意舌質(zhì)和舌苔的變化;觀察舌、軟腭、舌腭弓、咽腭弓的運動,有無肌肉癱瘓。必要時還應(yīng)檢查舌的味覺功能。在檢查口底時應(yīng)注意舌系帶和頜下腺導管開口的情況,用雙合診的方法檢查唇、舌、頰及口底是否存在異常腫塊。
2. 頜面部檢查
(1) 表情與意識神態(tài)檢查:根據(jù)面部表情變化,判斷是口腔頜面外科疾病的表現(xiàn),還是全身疾病的反映。同時可了解意識狀態(tài)、體質(zhì)和病情輕重。
(2) 頜面部外形與色澤檢查:觀察與比較頜面部的外形、左右是否對稱、比例是否協(xié)調(diào)、有無突出和凹陷。皮膚的色澤、質(zhì)地和彈性變化等。
(3) 面部器官檢查:觀察眼、耳和鼻等情況。如用尺或目測瞳孔大小、用尺測量瞳孔是否位于同一平面,用電筒測對光反射是否存在等,觀察眼球的上下左右運動、視力及有無復(fù)視等;分別用額鏡及擴鼻鏡檢查耳、鼻有否液體滲出、畸形及缺損等。
(4) 病變的部位和性質(zhì):病變的部位、大小、范圍、深度、形態(tài)及有無移動度、觸痛、波動感、捻發(fā)音等體征,另外還需進行面部左右對稱部位的棉絲拂診試驗及“板機點”檢查。
(5) 語音及聽診檢查:檢查有無病理語音、舌根部腫塊的含橄欖語音、蔓狀血管瘤的吹風樣雜音、顳下頜關(guān)節(jié)的彈響等。
3. 頸部檢查
(1) 一般檢查:注意觀察頸部的外形、色澤、輪廓、活動度、有否腫脹、畸形、斜頸、潰瘍及瘺管。
(2) 淋巴結(jié)檢查
1) 明確淋巴結(jié)捫診的重要性,了解淋巴結(jié)的引流解剖區(qū)。
2) 捫診手法應(yīng)注意輕柔,醫(yī)師可站在患者的右前方或右后方。
3) 捫診順序:環(huán)行鏈淋巴結(jié)--枕部、耳后、耳前、腮腺、面頰部、下頜下、頦下。縱行鏈淋巴結(jié)--頸深上、中、下淋巴結(jié)以及脊副淋巴結(jié)和鎖骨上淋巴結(jié)。
4) 捫診時注意使患者肌肉放松,如檢查下頜下三角時囑患者低頭偏向患側(cè),以食指、中指輕捫下頜下區(qū),如檢查頸深淋巴結(jié)群時應(yīng)請患者頭偏轉(zhuǎn)向患側(cè),以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置于胸鎖乳突肌前緣,向后及深部觸摸,自上而下仔細檢查。
5) 記錄各區(qū)淋巴結(jié)的數(shù)目、大小、性質(zhì)、硬度、活動度等情況。
4. 顳下頜關(guān)節(jié)檢查
以兩手小指伸入外耳道內(nèi),向前方觸診,以兩手拇指分別置于兩側(cè)耳屏前關(guān)節(jié)外側(cè),囑患者作張閉口運動,檢查髁狀突的動度及有無彈響、摩擦音等;各關(guān)節(jié)區(qū)及咀嚼肌群有否壓痛;張口度及側(cè)向運動度;另外還需檢查面部左右是否對稱、下頜骨各部位有否畸形、上、下頜中線及切牙中線是否居中,下頜運動有否偏斜及關(guān)系是否良好。
5. 唾液腺檢查
腮腺觸診一般以示、中、無名三指平觸為宜,忌用手指提拉觸摸;下頜下腺及舌下腺的觸診則常用雙手合診法檢查(見教材中圖示)。另外還需檢查各腺體的大小、形態(tài)、有否腫塊,口內(nèi)的導管有否充血、腫塊、變硬、有否結(jié)石,以示、中、無名三指平觸并由后向前檢查腮腺及下頜下腺的分泌液情況等。
6. 簡述門診病史及病房病史書寫的格式與要求。
(1)門診病史:初診病史通常由主訴、病史、檢查、診斷、處理、建議和治療計劃、簽名7部分構(gòu)成。
(2)病房病史:通常由一般記錄、主訴、現(xiàn)病史、過去史、個人史、生長發(fā)育史、月經(jīng)生育史、家族史、體格檢查(全身檢查與專科檢查)、記錄實驗室及影像學等檢查結(jié)果、診斷、治療計劃和簽名等諸多部分構(gòu)成。
篇二:口腔檢查實驗報告
實驗一 雕刻的基本手法及器械的使用
[目的要求]
熟悉常用的雕刻工具,掌握雕刻的手法,訓練操作技術(shù)和工具的正確使用。 [實驗內(nèi)容]
1.雕刻器械的認識 2.雕刻器械的使用。 [試驗器械]
石膏塊75mm*40mm*30mm 直尺 雕刀 石膏勺墊板石膏切刀
[實驗方法]
1、雕刻器械的認識
認識雕刀、蠟勺、石膏切刀的名稱、作用及使用范圍。
2.握刀的基本方法
(1)掌拇指握式:將刀柄全部握在第二、三、四、五指內(nèi),刀的根部位于食指的第二、三指間關(guān)節(jié)處。用刀時刀口向著雕刻者,對準石膏塊,同時用左手握著石膏塊,以握刀手的拇指頂住石膏塊作為支點。此種方法多用于修牙冠各面。
(2)握筆式:最常用的一種雕刻方法,和握鋼筆的方法基本相似,稱為握筆式。用拇指、食指、中指握刀,無名指和小指做支點。此種握刀法用于比較細微的雕刻,也可以用中指作為主要的支點。 (3)切割式:食指按于刀背,其余四指平握刀柄,手掌的小部分壓住刀柄的遠側(cè)部。此種握刀方法多在切石膏或石膏時使用。
3、根據(jù)以上雕刻的手法,利用所發(fā)石膏進行練習。
[注意事項]
使用雕刻工具時,應(yīng)注意支點的掌握,只有支點穩(wěn)定,才能有節(jié)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脫誤傷手和牙齒。
實驗二 上頜中切牙的雕刻
[目的要求]
通過對上頜中切牙牙體外形的雕刻,掌握該牙的解剖形態(tài)及其生理功能 的特點;熟悉雕刻的方法與步驟,訓練操作技術(shù)和工具的正確使用。 [實驗內(nèi)容]
雕刻右上頜中切牙。 [試驗器械]
石膏塊75mm*40mm*30mm 游標卡尺 雕刀 墊板 [實驗方法] 1.石膏塊雕刻
(1) 了解上頜中切牙各部位的數(shù)值。(單位:mm)
冠長 冠寬 冠厚 頸厚 根長 頸寬近中頸曲度遠中頸曲度 數(shù)值 10.58.5 7.0 6.0 13.0 7.0 3.5 2.5 (2) 畫出唇面外形線。
按照放大三倍的數(shù)據(jù),參考唇面的外形,畫出上頜中切牙外形線。
(3) 初步形成唇面
從垂直方向沿著劃線切掉多余的石膏,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劃線整體以外1mm切割。
(4) 畫出近中面外形線
從石膏塊最頂端開始畫出冠長,根長,按照鄰面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用圓滑的曲線畫出鄰面的外形線。
(5) 初步形成近中面
從垂直方向沿著劃線切掉多余的石膏,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劃線整體以外1mm切割。
(6) 完成輪廓外形
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舌面以及遠中面的雕刻,切掉各面多余的石膏,初步形成中切牙的輪廓外形。
(7) 完成牙冠個軸面外形
將各個軸面角刮圓鈍,并完成各個軸面的外形高點及鄰接點。
(8) 完成切緣、切嵴和切角
切緣平直,遠中略偏向于舌側(cè),切嵴不宜太薄或者太厚,近中切角近似直角,遠中切角園鈍。
(9) 繪出頸緣曲線
完成頸部的雕刻,使牙冠在頸緣處較牙根在此處稍微園而突出,使牙冠牙根過渡自然。
(10) 雕出牙冠唇面形態(tài)
將牙冠上未雕刻出的結(jié)構(gòu)按照其所在的位置雕刻出
(11) 完成牙冠舌面形態(tài)
畫出舌窩的位置和形態(tài),先將舌面雕刻成凹面,然后用雕刀雕出舌窩。
(12) 完成牙根外形
由頸緣向根尖方向刮去,注意頸部不能刮的`太多,保證牙根在頸三分之一處最粗。
(13) 修整完成
仔細檢查各部分的尺寸,精修完成,完成的中切牙應(yīng)該具備以下特點
A、 唇面:呈梯形,表面光滑,有兩條發(fā)育溝,近中緣長直,遠中緣短突;近中切角為直角,遠中切角圓鈍。外形高點在頸三分之一的唇頸嵴上。
B、 舌面:略小于唇面,其頸部較窄,有較大的舌面窩,外形高點在舌面隆突。 C、 鄰面:呈三角形,遠中面較近中面小而突。
D、 切嵴:切嵴由近中向遠中舌側(cè)斜行,切嵴在牙體長軸的唇側(cè)。
E、 牙根:為圓錐形的單根,唇面大于舌面,自頸三分之一向根尖部逐漸變細。
[注意事項]
1、嚴格按照牙的尺寸數(shù)值進行劃線,正確標出各個面的標志點。
2、 線條要圓滑清晰。
3、 使用雕刻工具時,應(yīng)注意支點的掌握,只有支點穩(wěn)定,才能有節(jié)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脫誤傷手和牙齒。
實驗三 上頜尖牙的雕刻
[目的要求]
通過對上頜尖牙牙體外形的雕刻,掌握該牙的解剖形態(tài)及其生理功能 的特點;熟悉雕刻的方法與步驟,訓練操作技術(shù)和工具的正確使用。
[實驗內(nèi)容]
雕刻右上頜尖牙。
[試驗器械]
石膏塊85mm*35mm*25mm 游標卡尺 雕刀 墊板
[實驗方法]
1、 了解上頜尖牙各部位的數(shù)值。(單位:mm)
冠長 冠寬 冠厚 頸厚 根長 頸寬近中頸曲度 遠中頸曲度 數(shù)值 107.5 8.0 7.0 17.0 5.5 2.5 1.5 2、畫出近中面外形線按照放大三倍的數(shù)據(jù),按照鄰面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用圓滑的曲線畫出鄰面的外形線。
2、 初步形成
近中面從垂直方向沿著劃線逐步切掉多余的石膏,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劃線整體以外1mm切割。
3、畫出唇面外形線。
在唇面上畫出上頜尖牙唇面的外形線。
4、 初步形成唇面
從垂直方向沿著劃線切掉近遠中面多余的石膏,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劃線整體以外1mm切割。
5、 完成輪廓外形
在此基礎(chǔ)上完成舌面以及遠中面的雕刻,切掉各面多余的石膏,初步形成尖牙的輪廓外形。
6、 完成牙冠
個軸面外將各個軸面角刮圓鈍,并完成各個軸面的外形高點及鄰接點。
7、 完成牙尖、切嵴和牙尖角
牙尖由四條嵴和四個斜面構(gòu)成,牙尖偏向近中,牙尖角近似直角。
8、 繪出頸緣曲線
完成頸部的雕刻,使牙冠在頸緣處較牙根在此處稍微園而突出,使牙冠牙根過渡自然。
9、 雕出牙冠唇面形態(tài)
將牙冠上未雕刻出的結(jié)構(gòu)按照其所在的位置雕刻出
10、 完成牙冠舌面形態(tài)
將舌面雕刻成凹面,根據(jù)舌軸嵴的位置畫出舌窩的位置和形態(tài),然后用雕刀雕出舌窩。
11、 完成牙根外形
由頸緣向根尖方向刮去,注意頸部不能刮的太多,保證牙根在頸三分之一處最粗。
12、 修整完成
仔細檢查各部分的尺寸,精修完成,完成的尖牙應(yīng)該具備以下特點
唇面:呈五邊形,表面光滑,一條唇軸嵴將唇面分成兩個斜面,每個斜面上有一條發(fā)育溝,近中緣長直,遠中緣短突;牙尖角為直角,近中斜緣短于遠中斜緣。外形高點在頸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界的唇頸嵴上。
舌面:略小于唇面,呈菱形,其頸部較窄,有舌軸嵴將舌窩分成兩個,外形高點在舌面隆突。
鄰面:呈三角形,遠中面較近中面小而突。
牙尖:側(cè)面觀牙尖在牙體長軸的唇側(cè),牙尖由四條嵴和四個斜面構(gòu)成,牙尖偏向近中。 牙根:為圓錐形的單根,唇面大于舌面,自頸三分之一向根尖部逐漸變細。
[注意事項]
1、嚴格按照牙的尺寸數(shù)值進行劃線,正確標出各個面的標志點。
2、線條要圓滑清晰。
3、使用雕刻工具時,應(yīng)注意支點的掌握,只有支點穩(wěn)定,才能有節(jié)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脫誤傷手和牙齒。
SRDP實驗報告范文
一、 實驗?zāi)康?/strong>
測定酸模、香蒲、毛茛、青島藨草、綠蘿5種濕地植物在污水凈化過程中根內(nèi)酸性磷酸酶、堿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
二、實驗方法
1.磷酸酶測定方法
(1)根中酸性磷酸酶的測定;(2)根中堿性磷酸酶;(3)水中酸性磷酸酶;
(4)水中堿性磷酸酶。
2.脲酶測定方法
(1)(1)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試劑顯色法;(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測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三、 實驗材料及試劑
1.實驗材料
實驗室條件下用自制污水培養(yǎng)的5種濕地植物(自移植至實驗室新生出的根系要達到一定量);
2.實驗中使用的污水是自配污水,配方如下:水1L、淀粉0.067g、葡萄糖 0.05g、
蛋白胨0.033g、牛肉膏0.017g、Na2CO3·10H2O(無水0.02g)0.067g、NaHCO30.02g、Na3PO40.017g、尿素0.022g、(NH4)2SO4 0.028g;
3.實驗試劑
磷酸酶、脲酶測定過程中需要試劑:
①0.2mol /L pH7.8磷酸緩沖液
②0.2mol·L - 1 pH 5.8醋酸鈉緩沖液
稱取醋酸鈉16.406g,容量瓶定容至1L,用0.3 mol/L的醋酸溶液調(diào)節(jié)pH =5.8(用pH計校正)。
③3N NaOH 溶液
④0.05mol·L - 1 pH 8.7Tris–鹽酸緩沖液緩沖液
稱取12.114克Tris,容量瓶定容至1L,取50毫升0.1M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溶液與10.3毫升0.1N鹽酸混勻后,加水稀釋至100毫升,再用pH計校正。
⑤奈氏試劑:稱取7g碘化鉀溶于10 ml水中,將10g碘化汞溶于其中。在100ml容量瓶中配置氫氧化鉀溶液,稱取24.4g加入含有70 ml水的容量瓶中,放置冷卻。把配好的碘化鉀和碘化汞溶液緩緩加入容量瓶,加入的同時要慢慢搖動,加水稀釋至刻度,然后搖勻。將溶液盛放在棕色玻璃瓶中置暗處保存兩天后再使用。
⑥10%三氯乙酸
⑦10%酒石酸鉀鈉
4.實驗儀器
高溫消解器、紫外分光光度計、離心機、恒溫水浴鍋、pH計、研缽、高壓滅菌鍋、50mL 具塞(磨口)刻度管。
四、 實驗過程
1.系統(tǒng)設(shè)置
取30個1L容量的大燒杯,洗凈。將生長態(tài)勢比較一致的5種植物從清水中取出,植物根部用15%的雙氧水滅菌處理10分鐘后,用蒸餾水清洗干凈,按照每組濕地植物濕重相等的原則,放入大燒杯。將燒杯分成5組,分別栽種香蒲、綠蘿、青島藨草、酸模、毛茛,每一組由兩小組組成,栽種香蒲的兩小組編號為X和X0,栽種綠蘿的兩小組編號為L和L0,栽種青島藨草的兩小組編號為Q和Q0,栽種酸模的兩小組編號為S和S0,栽種毛茛的兩小組編號為M和M0,每組中前者中加入250ml 自配污水,后者作為對照加入等量的自來水。
2.測定方法
2.1磷酸酶測定方法
2.1.1根中酸性磷酸酶:
酶液提?。悍Q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缽,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緩沖液(PH7.8),小心研磨至勻漿,再將其全部吸入離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轉(zhuǎn)速的條件下,離心30min,上清液為待測液,取0.5 ml。
具體方法:取配置好的pH 為5.8的0.2mol·L - 1 醋酸鈉緩沖液70ml ,以之為溶劑配成濃度為0.15g·L - 1對硝基苯磷酸二鈉(pNPP) 酶反應(yīng)液,加入0.5 ml酶液后將其用黑紙包裹,置于25 ℃下培養(yǎng)1小時。向其中加入1ml3N NaOH 溶液,以終止酶促反應(yīng),使用α-1860S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405nm 波長處進行比色測定。在單位時間內(nèi)單位重量鮮根水解pNPP 生成的pNP量來表示酶活性(μg·h - 1·g - 1鮮根)。
2.1.2根中堿性磷酸酶:測定方法與酸性磷酸酶的類似,唯一的區(qū)別是酶反應(yīng)液是由Tris-HCl緩沖液(pH = 8.7) 配制的。
2.1.3水中酸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為水中酸性磷酸酶的酶液。具體方法同根中酸性磷酸酶。
2.1.4水中堿性磷酸酶:取0.5 ml污水作為水中堿性磷酸酶的酶液。具體方法同根中堿性磷酸酶。
2.2脲酶測定方法
2.2.1根中脲酶活性:奈氏試劑顯色法。
酶液提取:稱取植物根系材料0.1g,放入研缽,再向其中加入1ml磷酸緩沖液(PH7),小心研磨至勻漿,再將其全部吸入離心管中,在0℃下1200r/min轉(zhuǎn)速的條件下,離心30min,上清液為待測液,取0.5 ml。
具體方法:取適量的干凈試管,并給試管編號,依次向其中加入2 mL 0.3 mol/L 尿素-0.05 mol/L 磷酸鹽緩沖溶液(pH 7),然后將試管放入37 ℃恒溫水浴鍋中,并預(yù)熱5 min。1號管作為空白對照,向其中加入0.5 mL 水,向其余試管分別加入0.5 mL酶液,將所有試管混勻后在37 ℃水浴鍋中恒溫水浴條件下反應(yīng)5 min。在反應(yīng)結(jié)束后向各個試管加入1.5 mL 10%三氯乙酸使反應(yīng)終止。取其中的1 mL 反應(yīng)液,加入9mL 蒸餾水稀釋反應(yīng)液,搖勻后先加入0.5 mL 10%酒石酸鉀鈉反應(yīng)一會,再加入1.0 mL 奈氏試劑顯色。在波長420 nm時測定各管溶液的吸光度,1 號管作對照。最后做出硫酸銨濃度標準曲線,據(jù)此方程計算酶活, 測得銨濃度與吸光度關(guān)系擬合方程為OD420=0.006C+0.0082(R2=0.9991)。
2.2.2水中脲酶活性:同根中脲酶活性測定方法,但酶液是直接取0.5 mL的污水。
五.實驗結(jié)果及分析
同樣每隔48小時測定濕地植物根內(nèi)及水體中的酸性磷酸酶、堿性磷酸酶和脲酶活力變化情況見圖2-1~圖2-15。
由圖2-1可知,不同濕地植物根中堿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趨勢不同。同一種濕地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的堿性磷酸酶活性的變化趨勢一致,且空白對照組中的該酶的活性高于污水處理組中的活性,兩者之間的差距隨時間增大。毛茛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的根中堿性磷酸酶活性變化趨勢相似,均先劇烈下降后緩慢增多或保持較小幅度的變化。在香蒲、青島藨草和酸模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波動較小,香蒲和青島藨草中的趨勢是先增加后降低,酸模中的趨勢是隨時間延長緩慢增加,在后期增幅較大。總體上5種植物根中堿性磷酸酶活性進行排序,綠蘿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后是青島藨草,接著是毛茛,最后是酸模。
圖2-2可知,整體上5種植物根中脲酶活性的變化趨勢較一致,大體上呈增加的趨勢,且在96小時至144小時之間根中脲酶活性增加顯著。5種植物的空白對照組中的根中脲酶隨時間延長呈遞增趨勢,與空白對照組相比,5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的根中脲酶活性波動較大,毛茛、香蒲、青藨和酸模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增加,而綠蘿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根中脲酶活性先下降后增高再略有下降。總體上對5種植物根中脲酶活性進行排序,綠蘿中最高,香蒲次之,然后是酸模,接著是青島藨草,最后是毛茛。
由圖2-3可知,5種植物的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沒有統(tǒng)一的變化趨勢,而每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酸性磷酸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毛茛、酸模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香蒲和青島藨草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除了香蒲的污水處理組中出現(xiàn)先下降再升高,水體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隨時間延長在逐漸增大。
由圖2-4可知,5種植物的水體中堿性磷酸酶活性沒有統(tǒng)一的變化趨勢,而每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和空白對照組中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毛茛和綠蘿的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堿性磷酸酶活性呈下降趨勢;毛茛和綠蘿的空白對照組和酸模、青島藨草的污水處理組及空白對照組中,該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香蒲的空白對照組和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均呈上升趨勢。
由圖2-6和2-7可知,總體上,除了酸模的空白對照組在后期出現(xiàn)下降,5種濕地植物的空白對照組和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脲酶活性均有上升的趨勢,在后期有較大增幅。毛茛的污水處理組、香蒲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青島藨草的空白對照組及污水處理組中,水體中脲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趨勢;毛茛的空白對照組中,酸模的污水處理組和綠蘿的空白處理組及污水處理組中,該酶活性呈上升趨勢;酸模的空白對照組中,該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旧?,5種植物的污水處理組中的水體中脲酶活性大于空白對照組中的。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