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唐】鮑溶
蒙公虜生人,北筑秦氏冤。
禍興蕭墻內,萬里防禍根。
城成六國亡,宮闕啟千門。
生人半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無恩。
投沙擁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慘人魂,寒日易黃昏。
枯骨貫朽鐵,砂中如有言。
萬古驪山下,徒悲野火燔。
長城下
【唐】曹鄴
遠水猶歸壑,征人合憶鄉(xiāng)。
泣多盈袖血,吟苦滿頭霜。
楚國連天浪,衡門到?;?。
何當生燕羽,時得近雕梁。
飲馬長城窟
【唐】陳標
日日風吹虜騎塵,年年飲馬漢營人。
千堆戰(zhàn)骨那知主,萬里枯沙不辨春。
浴谷氣寒愁墜指,斷崖冰滑恐傷神。
金鞍玉勒無顏色,淚滿征衣怨暴秦。
登長城
【唐】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云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圣天子,不戰(zhàn)四夷平。
長城
【唐】羅鄴
當時無德御乾坤,廣筑徒勞萬古存。
謾役生民防極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璣旋見陪陵寢,社稷何曾保子孫。
降虜至今猶自說,冤聲夜夜傍城根。
長城
【唐】蘇拯
嬴氏設防胡,烝沙筑冤壘。
蒙公取勛名,豈算生民死。
運畚力不禁,碎身砂磧里。
黔黎欲半空,長城舂未已。
皇天潛鼓怒,力化一女子。
遂使萬雉崩,不盡數(shù)行淚。
自古進身者,本非陷物致。
當時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長城
【唐】汪遵
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
長城聞笛
【唐】楊巨源
孤城笛滿林,斷續(xù)共霜砧。
夜月降羌淚,秋風老將心。
靜過寒壘遍,暗入故關深。
惆悵梅花落,山川不可尋。
長城
【唐】于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筑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僵尸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長城
【唐】朱慶馀
秦帝防胡虜,關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盡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猶自哭風沙.
這有幾首你看著 哪個比較合適你的那幅畫
如圖:
出自:《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
原文: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賞析: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
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盀囦佟?,波光閃動?!翱彰伞?,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tǒng),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
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
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
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并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黨執(zhí)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
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xiàn)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
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guī)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
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tǒng)一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飲湖上初晴后雨
/2006-11/28424.htm (岑參-逢入京使) (滁州西澗)/2006-11/28469.htm (朱熹-觀書有感)/2006-11/28716.htm (陸游-示兒)暫時只能找到這一些了,在百度圖片上找古詩名字就行了,這是網(wǎng)址,上面有圖片。
這是一副山水畫。如果真的具體寫一副畫,這畫是哪副作品已沒法猜測了,但是根據(jù)所作詩句內容猜測,應該不是寫一副具體的畫,而是和出謎語的謎面一樣寫了一首五絕,謎底是 畫.
畫 作者: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鳥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畫得相當逼真、傳神的作品。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xiàn)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當讀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畫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個無生命的靜物。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jié),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guī)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七步詩》曹植
煮豆持做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金陵酒肆留別》
作者: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釋義: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釋義:經(jīng)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別處的云都黯然失色。
3.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jié)婦吟》
釋義: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遺憾沒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4.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釋義: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等到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5.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釋義: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