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 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
墻下筍出成林。
連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覺夏深。
整首詩寫的是春末夏初的田園風光,意思是:連綿的春雨一直在下,今天終于放晴了,詩人推開窗,驚喜的發(fā)現(xiàn),原來窗前的青梅已經(jīng)成熟,墻角處的竹筍也已經(jīng)破土而出,蔚然成林了。原來,在綿綿的斜風細雨中春天早已遠去,天一放晴才知道,夏天已經(jīng)悄悄來臨了!
全詩寫出了詩人對于天晴的喜愛,突出了詩的主題,成為描寫夏天尤其是初夏時節(jié)自然風光的首選作品!
秋雨嘆杜甫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雨中百草秋爛死”,秋雨將一切生命都摧殘了,而“階下決明顏色鮮”,讓我們仿佛看見秋雨昏晝中一星微光,決明在雨水中顏色光鮮,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節(jié)的刃炫耀著初生的花葉?!爸~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贝溆鹕w是富家華美的裝飾,黃金錢更是富貴的象征,然而這不過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現(xiàn)象,決明仍“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著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鮮艷亮澤的顏色越是難久長而令人嘆惋,仿佛擁有了潤澤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時擁有了秋天的詛咒,若樂府中言:“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一待秋色深,便無復“翠羽蓋”與“黃金錢”,小植物便終究是小植物,在秋風中無助地凋零,甚至來不及嘆息,故言“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至此處決明之悲漸伏,而自身之悲漸起,決明之生命正如書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時獨居內(nèi)心一隅,經(jīng)營超然的詩書,本草書中言“決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詩書亦復如是。而詩書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shù)黃金錢”,在紙上何等煊赫!然而書生只是紙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當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頓的迷宮中,也只如波德萊爾詩中信天翁,墜落甲板,“笑罵盡由人”,才大無所用,只顯斯文之迂闊?!皼鲲L蕭蕭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懼,“恐汝后時難獨立”是殘酷的煩擾。“堂上書生空白頭”:“書生”是青春朝氣的稱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讀書終未能轉為功名或入世之資本,“書生”便只代表了迂腐與弱勢,在吳敬梓的小說中受人譏笑老死書齋,“堂上”這一溢著書香的地點也便成了隔絕、閉塞、無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頭”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歲的俊逸詩,皆隨頭發(fā)的白色化作一片虛無。書生面向渾濁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無底的淵蔽,獨立的出路是百繞的死結,在無盡的焦慮與無奈的盡頭他將關注點暫時轉向風中決明馨香的安慰:“臨風三嗅馨香泣”,那香氣瞬息、縹緲易逝的品質(zhì)也正如他的詩,和他的生命。 謝謝采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其一 · 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
1.望湖樓:在杭州西湖邊。
2.翻墨:像墨汁一樣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蓋,掩蓋。
3. 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4.跳珠:形容雨點像珍珠一樣在船中跳動。
5. 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6.卷地風:風從地面卷起。
7. 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解說]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中的“未遮山”以及“跳珠”、“亂入船”這幾處寫出了雨下得很急,烏云還沒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雨點便好似珍珠一般亂蹦亂跳地竄上了船。雨才剛剛下了一會兒,忽然卷地而來的一陣大風就把雨和烏云吹得無影無蹤,風雨后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
名句賞析——“白雨跳珠亂入船。”
這首詩歌,作者描寫了自己在望湖樓上飲酒時所見到的西湖山雨欲來和雨過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從暴雨臨前寫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滾,就像濃濃的墨汁在天邊翻轉,遠處的山巔在翻騰的烏云中依稀可辨,這個時候,如注的驟雨就已經(jīng)來到。大雨裹挾著白色的雨點砸在船上,水花四濺,仿佛千萬顆珍珠,從天上傾倒而下。正在人們感受暴雨的壯觀場面的時候,一陣狂風席地卷來,一下子吹散了烏云和大雨。云開日出,望湖樓下水面平靜如鏡,空氣清新,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詩人善于渲染氣氛,從陰云壓近湖面、急雨驟降的壯闊,寫到煙消云散,雨過天晴,用筆跌宕起伏,而又從容不迫,描寫天氣變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頗有戲劇性場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亂入船”一句,最為傳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賞這首詩,他50歲時再到杭州,特意又寫詩說:“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弊阋娝麑@首詩的喜愛。
望湖樓——在杭州塘門外西湖邊。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忽而雨,千姿百態(tài),分外迷人。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云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云、雨:墨汁一般的濃云黑壓壓洶涌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shù)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游入的船艙?!昂谠品焙汀鞍子晏椤?,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托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猛然間,狂風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昂觥弊钟玫檬州p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風呢?云呢?統(tǒng)統(tǒng)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fā)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讀起來,你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jīng)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光。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3.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有約 作者:趙師秀[南宋]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文欣賞;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包S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xiàn)得很“熱鬧”的環(huán)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后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nèi)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zhèn)?。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1 春夜喜雨: 這是一首描繪并贊美春雨的詩。
題目中的“喜”字統(tǒng)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xiàn)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首聯(lián)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fā)、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
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愿一般。 頷聯(lián)刻畫春雨的特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lián)寫春夜雨景:“夜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痹娙讼M糜昴芟聜€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lián)“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象:春雨過后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ㄊ侨绱?,那田里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
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2 夜雨寄北: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
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
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
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
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
“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3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們:春天來了。
當你放眼向郊外遠望的時候,山坡上,原野間,到處是一片片和新綠⑴一量你興沖沖地趕到近前,想好好觀賞一番,那綠色卻反而消失了,不見了――草兒雖然開始返青了,但畢竟還太小、太嫩呢。詩的前兩句寫細潤如酥的小雨,寫似有若無的草色,都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象,體現(xiàn)著詩人取材的典型了觀察的精微。
后兩句,詩人滿懷激情地贊嘆說: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時節(jié),遠元勝過那煙柳滿城的晚春!是啊,早春,這是春天的開始,回黃轉綠,生機勃勃,哪個時節(jié)能在人們心中喚起這么多的希望呢?所以,早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時節(jié),就像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時刻,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年華一樣。 4 聲聲漫: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xiāng)的惆悵。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
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
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
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nèi)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
“守著”句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
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
“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nèi)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
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涼風吹夜雨,蕭瑟必寒林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也可稱“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燒”.夏日炎炎夏天陽光強烈,十分炎熱.驕陽如火象火一樣的陽光.形容天氣非常熱.亦作 驕陽似火皎陽似火 皎:白而亮.太陽像火一樣燃燒.多形容夏日的炎熱. 赫赫炎炎形容炎熱熾盛的樣子.炎炎夏日 非常炎熱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灘上到處都是戲水的人潮.炎陽炙人 炙:烤.指炎熱的太陽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熱.形容非常酷熱. 烈日當空 炎熱的太陽高掛天空.形容天氣酷熱. 近義 火傘高張 狂風烈日 強風猛烈而酷熱的天氣.如:古代駱駝商隊行經(jīng)戈壁,常需忍受狂風烈日的惡劣天候. 火傘高張 比喻烈日當空.如:夏日炎炎,火傘高張.近義 烈日當空吳牛喘月《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彼)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吳牛:指產(chǎn)于江淮間的水牛.意思是,吳地炎熱的時候較長,水牛怕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就害怕得不斷喘氣.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氣酷熱.唐·李白《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流金鑠石 鑠、流:熔化.形容天氣酷熱,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辭·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亦作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爍玉流金例:“炎炎火日當天,爍石流金之際,只得趕早涼而行.”(《水滸》二十七回)五黃六月指農(nóng)歷五、六月間天氣最炎熱的時候. 浮瓜沉李 三國·魏·曹丕《 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種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涼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 暑日消暑的樂事.見“浮瓜沉李”.綠樹成蔭樹木枝葉茂密,遮住了陽光.正是盛夏季節(jié).熱不可耐形容非常熱,令人不可忍受.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著燙手,形容天氣炎熱.(ARTSDOME 2006年3月版)【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云如燒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官張火傘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 【更多相關的描寫夏天的成語和熟語】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參考資料:唐·白居易《司馬宅》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符惥盃T春余,清陰澄夏首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唐·白居易《宴散》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詠雨》
唐代:李世民
罩云飄遠岫,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嶺腹,斜足灑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
濛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譯文:遠處的山巒籠罩著一片烏云,大雨傾盆而下,河水上漲。烏云低飛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風吹雨斜撒滿了山的曲折處。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結在樹葉上;大雨在如鏡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陣陣漣漪。
柳絲在雨氣中一片迷濛(或說迷濛的雨氣使柳絲密密麻麻的分不出個來了),連綿的大雨如簾,風吹雨絲在空中織起了一片片羅幕。
擴展資料:
唐太宗寫的這首詩,每一句就如一段動畫,而整首詩又構成了一幅遠近景色結合的動態(tài)的“山雨飄灑圖”。這首詩還有一個寫作特點是每句都包含了一個動詞的片語,這些片語是 罩云、噴雨、低飛、斜足、泫從、起溜、濛柳、含吹。
這八個詞把雨寫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龍王、推云童子、布風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樣。萬事萬物在唐太宗的筆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特別看重農(nóng)業(yè)。新舊《唐書》及《貞觀政要》中均記載了唐太宗非常關心農(nóng)業(yè)的事跡。此詩前六句均寫景物,用詞生動且令人感覺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
尾聯(lián)為抒發(fā)個人的情感。此詩還有一個藝術特點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但卻通篇不用一個“喜”字。
這兩詩除了尾聯(lián)外,其余的聯(lián)句都采用對仗的方式來寫,不僅對仗工整,且音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描寫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韻通過詩句體現(xiàn)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永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