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
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中條山脈西接華山。
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
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放言五首 開放分類: 詩詞、古詩、白居易 放言五首 唐五代?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
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
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
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
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zāi)芙狻?。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之一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之二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wǎng)牽纏卒未休。 禍?;剡€車轉(zhuǎn)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yīng)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之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后,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之四 誰家第宅成還破,何處親賓哭復歌。 昨日屋頭堪炙手,今朝門外好張羅。
北邙未省留閑地,東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賤貧夸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
之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顏子無心羨老彭。 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何須戀世常憂死,亦莫嫌身漫厭生。 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詩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時有《放言》七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
……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睋?jù)序文可知,這是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
當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quán)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zhèn)?、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宣泄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詩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zhèn)巍酝诮浪^識別兩面派的問題。
放言五首并序①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钡资拢问?,指的是朝真暮偽的事。
首聯(lián)單刀直入地發(fā)問:早晨還裝得儼乎其然,到晚上卻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②,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
雖前輩深于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圣接輿狂,”③斯句近之矣。
予出佐潯陽④,未屆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xù)其意耳⑥。 這第一首著重講要善于辨別真?zhèn)?,識別兩面派。
其中“草螢”、“荷露”二句頗富哲理的思考:螢火蟲拖著一條發(fā)光的尾巴,似火而實非火;荷葉上渾圓晶瑩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螢火和荷露只是由于其表面上帶著火與珠的某些非本質(zhì)的特征,因而形成某些假象,于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誤以假為真,混淆黑白。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騙人和受騙都是不會長久的,只要經(jīng)過實踐的經(jīng)驗,真?zhèn)渭茨艽蟀住? 注釋 ①、據(jù)序文可知,這組詩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貶謫去江州(潯陽)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組詩之作。
這是一組哲理的政治抒情詩。在這組詩中,白居易根據(jù)自己的閱歷,分別就社會人生的真?zhèn)?、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已見,以表達對當時政治的抨擊并告誡世人。
其中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fā)。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其間曾作《放言五首》,見《元氏長慶集》卷十八。長句詩:指七言詩,相對五言詩而言;五言為短句。
③、李頎:見前關(guān)于他的作者介紹。此舉其兩句詩見于他的《雜興》詩。
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入今山東省境內(nèi)。《元和郡縣志》:“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謂之清河,實菏澤。
汶水合流,亦曰濟河。”河:黃河。
白居易《效陶潛體十六首》有云:“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迸c李頎此詩上句之意相近。
周公:見后本題第三首注。接輿狂:接輿,傳說是春秋時楚國的一個隱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說“接輿狂”。
其真實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著孔子的車而歌,故稱接輿(見《論語.微子》、《莊子. 逍遙游》)。輿(yú)本指車箱,亦泛指車。
④、予:我。出佐潯陽:被貶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馬,輔助治事。
潯陽:指江州。隋設(shè)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
治。
鐘嶸《詩品序》讀解 南朝梁鐘嶸的《詩品》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一起,代表了齊梁時期文學批評的最高成就。
宗白華曾在《美學散步》中說:“中國藝術(shù)和文學批評的名著,謝赫的《畫品》,袁昂、瘐肩吾的《畫品》、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都產(chǎn)生在這熱鬧的品藻人物的空氣中。” 可見,《詩品》產(chǎn)生的時期正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理論批評空前活躍的時期。
鐘嶸在《詩品序》中談到自己品詩的來由時曾說:“昔九品論人,七略裁士,校以賓實,誠多未值。至若詩之為技,較爾可知”。
可見“品”可以追溯到人物品評,因為在對人的品評中常用到自然喻象,所以到魏晉時期,品藻人物就開始由對人物的品評推及到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鑒賞。同時,因為齊梁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出現(xiàn)“準的無依”“不顯優(yōu)劣”“曾無品第”的局面。
鐘嶸寫作《詩品》的直接的目的就是“辨彰清濁,掎摭利病”,顯優(yōu)劣、列品第。鐘嶸的“品”可作動詞和名詞兩種方式來理解:作為動詞它為品嘗、品味之意。
它是個體的感覺,與個人的具體經(jīng)驗有關(guān);又是對感覺的進一步感覺,即是對具體經(jīng)驗去進行品味和回味;它是美感產(chǎn)生的開始;它又意味著分辨或區(qū)分,在其中擇優(yōu)取善從美,于是才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品九品之分。作為分辨區(qū)分的結(jié)果,就是名詞意義上的“品”了。
鐘嶸總體上把五言詩的詩人劃分為三品,一品即為一類,各類中再以風格的不同分細類,所以其理論文本的結(jié)構(gòu)就是“三品論詩”。這是《詩品》體例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
把三大類別的詩歌的文學風格總結(jié)為“國風”、“楚辭”和“小雅”,“國風”類的詩歌溫柔敦厚且富于文采變化,鐘嶸又將其分為質(zhì)樸(古詩一派)與華麗(曹植一派)二派?!俺o”類則注重抒發(fā)個體遭遇和個性情感的抒發(fā),以李陵為代表。
“小雅”類將個人情感上升為哲學思考,憂患意識較突出,此派獨阮藉一人。這是《詩品》體例結(jié)構(gòu)的“緯”。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論專著,接近于純粹的文學批評。與《文心雕龍》就文章立論不同,《詩品》專就五言詩立論,鐘嶸認為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全書分總論(詩品序)及正文兩部分??傉撚懻撛姷谋举|(zhì)、五言詩的歷史、品詩的標準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概念。
正文以“品”為經(jīng),以風格類別為 “緯”,形成了一個較完善的理論構(gòu)架。它一共品評了從漢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詩人(包括《古詩》的無名作者),論其優(yōu)劣,定其品第。
《詩品序》中一篇重要的詩論。它包含以下重要的詩學觀點: 其一、“吟詠性情”說。
鐘嶸對詩歌和人的感情的關(guān)系有深刻的認識,提出: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祗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
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這幾句說明詩的產(chǎn)生源于“氣”。
“氣”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氣,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變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氣,作用于文則形成文氣、體氣和骨氣。創(chuàng)作主體感于外物的變化,內(nèi)心產(chǎn)生情感的動蕩,于是形成了詩。
所以,通過這句可以看出鐘嶸的詩歌本質(zhì)觀,即它是表達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產(chǎn)物?!皠犹斓?,感鬼神,莫近于詩。”
說明詩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這句話原出于《詩大序》,但《詩大序》中還有“正得失”一句,鐘嶸刪去不用,因為“正得失”中有政治教化的色彩,可見鐘嶸是特別強調(diào)詩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個性品質(zhì)的。
正因為鐘嶸強調(diào)了自然情性的真實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對“理過其辭”的玄言詩,反對在詩中用過多的典故。 其二、在鐘嶸的物感說中包括現(xiàn)實生活這一層意義。
造成詩人性情搖蕩的原因,應(yīng)該是自然和社會生活共同使詩人觸動并感發(fā)。他說: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
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蜇摳晖馐瑲庑圻?。
塞客衣單,孀閨淚盡?;蚴坑薪馀宄龀蝗ネ?。
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p>
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 這一段充分說明了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對于詩人的情感沖擊會有多么強烈,詩人的創(chuàng)作沖動也是在觀于外物和體驗人生的之后產(chǎn)生的。
在人生經(jīng)歷上,鐘嶸尤其強調(diào)了“怨”,這是從孔子“興觀群怨”說發(fā)展而來的,但孔子之“怨”因為與“事父” “事君”有關(guān),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鐘嶸之“怨”,則完全是一種個體的精神痛苦了,更具體的說,是一種“離怨”。鐘嶸舉了屈原流放、昭君辭漢、征夫戌邊、閨婦傷別等等為例,說明這樣一種離怨,是非得以放聲歌唱才能抒泄出來的。
詩歌因而可以使“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 其三、“即目直尋”與“自然英旨”說。
鐘嶸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以自然為最高美學原則,提出“即目直尋”說和“自然英旨”說。 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jīng)、史。
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蘊含人生哲理的詩句如下:
1.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____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5.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____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6.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7.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____惠能《菩提偈》
8.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____蘇麟《斷句》
9.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1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____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11.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____羅隱《蜂》
1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____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13.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____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14.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____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1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____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16.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____蘇軾《南鄉(xiāng)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17.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8.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____李商隱《樂游原 / 登樂游原》
19.世人結(jié)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____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2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____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2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____李白《行路難·其一》
2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____盧梅坡《雪梅·其一》
2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陸游《游山西村》
24.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____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____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26.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鶴《小松》
2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____杜甫《望岳》
28.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皮日休《汴河懷古》是指隋朝滅亡與大運河無關(guān),如果煬帝不那么驕奢淫逸的話,建大運河的功績簡直可與圣君禹治水一較高下 . 胡曾《汴水》指隋朝滅亡與大運河有密切關(guān)系,煬帝乘龍舟通過大運河幾次到發(fā)達的地方游山玩水,不顧身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疾苦啊…… 這首詩的表面看作者認為隋朝滅亡在于大運河的開鑿。
但實際上大運河的開鑿大大有給予中國的南北交通,可以說是一件利在千秋的事。隋朝的滅亡不能僅僅歸罪于這條運河。
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隋煬帝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好大喜功再加上一些天災(zāi),使得當時的農(nóng)業(yè)社會不堪重負,終于造成了隋朝的滅亡。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進船》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有其利則必有其弊。
大運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帝業(yè)興亡幾時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
----宗元鼎《煬帝?!纷髡邔λ鍩鄣脑鲪菏鞘置黠@的,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諷刺了隋煬帝生前享盡天下榮華富貴,而死后卻落得個身首異處,只有一個孤墳的悲慘處境,也是勞苦大眾對其身前做惡太多的無情鞭笞。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7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