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方:鉆甲犁(千金拔)30克,伸根藤(伸筋藤)30克,雞血藤30克,片荷楓(楓荷梨)25克,吊子風(鉤藤根)30克,老鼠矢(鐵色金)根15克,白貓爪藤莖30克。
制法:上yao洗凈曬干,配豬腳1-2只或小狗崽一只,米酒(黃酒)4-5斤,慢火煮至yao味出,肉稀爛,備用。 用法:取湯和肉溫熱口服,1日2次,3-4日內用完。
功能:祛風散寒,化濕通痹,養(yǎng)血活血,補益肝脾腎。 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證屬風寒濕痹,氣血虛弱,肝脾腎虧損者。
注:此方y(tǒng)ao食同源,易(便)于服用。尤對腰臀以下痹證,行走不便者效佳。
其中鉆甲犁、片荷楓二yao很重要,民間曾有“雙腳不能移,要靠鉆甲犁;雙腳不能動,要靠片荷楓”之順口溜流傳。 總之,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的進行選擇,另外我院采用的“侯氏療法”極大地縮短了治療風濕疾病的療程,并將急性治愈率提高到97.2%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
風濕病臨床表現(xiàn)多端,臨證時要注意辯明標本,分清緩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皹吮尽痹谥嗅t(yī)學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可以說明多種矛盾間及矛盾雙方的關系。
但一般而言,“標”是疾病表現(xiàn)與臨床的現(xiàn)象和所出現(xiàn)的癥候;“本”是指疾病發(fā)生的機制,即疾病的本質,或者指先發(fā)的病癥及其病理表現(xiàn)。風濕病的治療,一般是按照“急則治其本”的原則進行。
病初邪盛標急時,但先治其標;病久勢緩不急時,當從本論治。但如病之時日已久,氣血已虛,正氣不足,復感外邪而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癥狀,可根據“急則治標”的原則,先以祛風散寒的祛邪之法逐其表邪,待發(fā)作癥狀緩解后,再予補氣養(yǎng)血等扶正法以治其本。
可見“急則治標”多為權宜之際,待標象解除,還應緩圖其本,以驅除病根。 風濕病發(fā)生的早期,就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防止病情發(fā)展。
因疾病早期病情尚輕,正氣未虛,病癥較單純,及時地給予治療,容易收到較好的療效,能盡快地解除患者痛苦。否則,隨著疾病地發(fā)展,病情日益復雜,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給治療帶來許多困難,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發(fā)病的前3年內是治療的黃金時期,此期如未能及時、合理的治療,則可能較快出現(xiàn)關節(jié)強直、畸形或致殘的不良后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魚,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素問·八正神明論?亦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成已成者敗?!?/p>
對于纏綿難愈的風濕病患者更要注意早期治療。 即在疾病傳變過程中趁癥候尚未顯露,或微露端倪之時給予預防性治療,防止并病和變癥的發(fā)生。
?金匱要略?所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溫熱經緯·外感溫熱篇?所云:“先安未受邪之地”,均是強調即病防變的“治未病”精神。因疾病是不斷變化的,肌體某一部位發(fā)生病變,必然要向相鄰的部位或有關臟器傳變,醫(yī)師當把握好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采取預防性的治療措施,阻斷和防止病變的轉移、擴大和傳變,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絕大多數(shù)風濕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各不相同,有的以關節(jié)癥狀為主,有的以關節(jié)外表現(xiàn)或內臟損害為主。臨床在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預防其可能發(fā)生的傳變,如風濕熱的心臟損害,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腎臟損害,干燥綜合征的肺部損害等。
風濕病的發(fā)病過程,實際上是正氣與邪氣相爭的過程,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祛邪是改變邪正力量的對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轉化的方法。
扶正,是運用補益藥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達到驅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的方法。扶正法適應于以正虛為主的病癥。
對于風濕病而言,針對病情相應采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助陽、補脾益腎、補益肝腎等法;祛邪,是運用宜散攻逐邪氣的藥物或其他方法(如針灸、推拿、藥熨),以驅除病邪,從而達到邪去正安目的的方法。祛邪法適用于以邪盛為主的病癥。
對于風濕病患者,根據入侵邪氣性質的不同,選用相應的方法。如祛風法、散寒法、清熱法、祛濕法、化濁滌痰法、活血祛瘀法等。
運用扶正法則,還必須根據邪正盛衰消長的情況,分清主次先后,分別采用以扶正為主兼顧祛邪,或以祛邪為主兼顧扶正,或扶正祛邪并重的方法。一般而言,風濕病發(fā)作期以祛邪為主,緩解期以扶正為主;邪實較急較重者,祛邪為主兼以扶正;正虛較急較重者,扶正為主兼以祛邪;若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者,正氣過于虛弱不耐攻伐,祛邪反傷其正,則應先扶正后祛邪;如邪實而正不虛者,或雖邪實正虛,如兼以扶正反而助邪,則應先祛邪后扶正,總之,應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原則。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89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