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汗法是運用各種發(fā)汗藥物組成方劑,來開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種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涼,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湯,發(fā)一發(fā)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
因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熱喝下去,可以擴張周圍小血管,刺激毛孔發(fā)汗,驅散體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這樣。
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銀翅散等。吐法是利用催吐藥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從口涌吐而出的一種方法。
吐法大都用于病情嚴重急迫,必須迅速吐出的積結實證。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誤食的毒物還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
金元時代的大名醫(yī)張子和就很擅長這種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瀉劑和吐劑。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有記載:一位患風癇病的婦女,偶吃一種像蔥一樣的章,吐涎如膠,大約有一二斗,不想從此不再發(fā)病,而且身體也一天天健壯起來。
張子和對這件事很重視,他走訪了許多人才知道這種像蔥一樣的草叫“憨蔥苗”,在《本草經》中稱“藜蘆苗”。從這件事以后,張子和認識了吐法的重要,高興地說,“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運用瀉下藥物攻逐體內結滯(如宿食、水飲、瘀血等)的一種方法。這種治法可以排除蓄積,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儒門事親·偶有所遇厥疾獲療記》中記載,有一次,張子和看見一個小孩因為誤吞銅鐵而患病,身體很瘦弱,足不勝身。那時正好是六七月份,淫雨不止,沒有木柴煮飯,小孩挨餓幾天。
一天早晨,鄰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飯吃,病孩乘機飽吃一頓。不久,覺腸中痛,泄注如傾,瀉下所誤吞的東西。
張子和因而明白《內經》中所說的“肝苦急,食甘以緩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
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張子和高興地說:“亦偶得瀉法耳?!?/p>
和法是通過調整人體機能,達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種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氣血營衛(wèi)不和,或者臟腑關系失調,采用汗、吐、下、溫、清、補、消都不適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
目前許多中醫(yī)都用“加味逍遙丸”來治慢性肝炎,這種藥也是一種和劑。溫法是用溫性或熱性藥物補益陽氣、驅除寒邪的一種治法。
人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種燥熱的感覺,不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個身子都會有熱感,于是我們就說這類東西屬于熱藥。使用溫熱藥可以起到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涼藥物以達到清熱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人們在氣候酷熱、氣悶難忍的時候,常喜歡吹風納涼,冷飲冰水,目的是為了消除煩熱。
由此推論,遇到內熱燔熾、煩渴神昏的病證,服用苦寒清涼藥物,也能達到清熱的作用。補法是運用補藥補益人體氣血,增強體質,達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種治法。
補法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種種區(qū)別。醫(yī)圣張仲景用當歸羊肉湯治愈貧窮百姓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軟堅、化痰、化濕、利水等藥物,對慢性積聚脹滿進行漸消緩散而不傷正氣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yī)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對于上述八法的運用是相當靈活的。
由于有不少病的情況相當復雜,往往不是單獨使用某法,而是把許多治療方法配合起來使用,如汗下并用、溫清并用、攻補并用、消補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歷代醫(yī)家還提出了許多其他的治法,并且還創(chuàng)造了相當豐富的外治法。
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貼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撲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導引法等。中醫(yī)靈活運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時必須遵守一些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治病必求于本?!氨尽保傅氖羌膊〉谋举|。
“必求于本”,是強調一定要透過錯綜復雜的現(xiàn)象,抓住疾病的實質,找出治療的關鍵。有些疾病的癥狀往往是很復雜的,在一大堆頭緒紛亂的癥狀中,不僅有主次本末、輕重緩急的區(qū)別,而且有時候還會出現(xiàn)某些假象。
所以,中醫(yī)治病的時候首先要注意識別那些“真熱假寒”、“真寒假熱”、“至虛有盛候”(真虛假實)、“大實有贏狀”(真實假虛)的虛假證狀。否則寒熱不分,虛實不辨,以假當真,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會造成醫(yī)療事故。
第二條原則是扶正祛邪。中醫(yī)認為,一切病證都是正邪雙方力量的消長變化所造成的。
“正”,指人體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邪”,指病邪?!罢龤獯鎯龋安豢筛伞?,“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意思是說,人體的正氣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體的正氣就要受到損傷。
所以醫(yī)生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氣,增強人的體質,同時又要設法驅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復,使疾病朝著治愈的方面轉化。這一原則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時候,首先要看正邪雙方的盛衰情況,如果病邪顯著而正氣又不太虛,應以“祛邪”為主,如果正氣虛而病邪不盛,則應以“扶正”為主,如果正氣已虛而病邪又盛,就應該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則。但應該注意的是,扶助正氣不要造成“留邪”的惡果。
有些人得了病,總。
在治療方法上,針灸是我國獨創(chuàng)性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特點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位置,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這一療法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古人就已經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經驗,以后發(fā)展為針灸。周代以后逐漸形成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方法。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yī)籍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帛書,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已基本確立。
《內經》和《難經》中詳細記載了人身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和全身脈絡、腧穴以及它們的分布循行與針療、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體內容,并高度評價了經絡的“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要作用,對我國醫(yī)學和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針灸療法早在漢唐時就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宋元時期后又相繼傳到阿拉伯和歐洲,震撼了國際醫(yī)學界,影響了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故外國學者多稱譽我國為“針灸的中國”。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