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苗木用途,若是銷售,計入庫存商品,若是自己種植,計入原材料--種苗,領用時
借:生物資產
貸:原材料--種苗
借:原材料——苗木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應付賬款——XX
苗木成長到可出售: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XX
應付職工薪酬——
制造費用(不清楚該用哪個科目替換)
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
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XX(同上)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銷項稅)
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生物資產要分清是消耗性生物資產還是生產性生物資產。是農業(yè)企業(yè)的話生物資產科目即是生產成本,無需折舊;是其他性質的話恐怕不應計入生物資產,可能是計入費用類或資產類賬戶,在資產類賬戶時,應按會計估計進行折舊。
擴展資料:
企業(yè)在籌建期間發(fā)生的開辦費,包括人員工資、辦公費、培訓費、差旅費、印刷費、注冊登記費等,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企業(yè)行政管理部門人員的職工薪酬,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科目;
企業(yè)按規(guī)定計算確定的應交礦產資源補償費,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應交稅費”等科目;企業(yè)行政管理部門發(fā)生的辦公費、水電費、差旅費等以及企業(yè)發(fā)生的業(yè)務招待費、咨詢費、研究費用等其他費用,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研發(fā)支出”等科目。
期末,應將“管理費用”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借記“本年利潤”科目,貸記“管理費用”科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管理費用
苗木隨著成長其價值增加應屬于增值產品吧,所以我覺得還是庫存商品吧,但購入時,還是應該計入原材料樣,苗木成活的就是商品,沒栽活的就是損毀吧,發(fā)生的成本 買入時的單價乘以數(shù)量加運費,購入后需要人種植,看護、施肥、澆水,也就產生了人工費用,但購買肥料、澆水又產生了一筆新的費用,這筆費用應計入生產成本吧。1購入時:
借:原材料——苗木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應付賬款——XX
或者,貸:銀行存款——XX
或者,貸:庫存現(xiàn)金——XX
2苗木成長到可出售:
借:生產成本
貸:原材料——XX
應付職工薪酬——
制造費用(不清楚該用哪個科目替換)
借:庫存商品
貸:生產成本
3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XX(同上)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銷項稅)
4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個人觀點:僅供產考?。?/p>
購買的樹苗分為自購營造或委托他人繁殖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guī)定確定:
1. 自購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fā)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2. 2.委托他人繁殖的產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成齡)前發(fā)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3. 3.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xù)穩(wěn)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
4. 4.所以依照會計學分錄可作如下安置:
5. 購入一批樹苗可作為
6. 借: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
7. 貸:銀行存款 / 庫存現(xiàn)金 等
8. 借: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
9. 貸:庫存現(xiàn)金 / 應付勞務費 等
10. 借:庫存商品
11. 貸: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
12.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13. 貸:庫存商品
購買的樹苗分為自購營造或委托他人繁殖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下列規(guī)定確定: 自購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fā)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
2.委托他人繁殖的產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成齡)前發(fā)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3.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xù)穩(wěn)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
4.所以依照會計學分錄可作如下安置:購入一批樹苗可作為借: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貸:銀行存款 / 庫存現(xiàn)金 等借: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貸:庫存現(xiàn)金 / 應付勞務費 等借:庫存商品貸:消耗性生物資產—樹苗借:主營業(yè)務成本貸:庫存商品。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