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齊國的成語典故——雞鳴狗盜 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
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嘗君率領(lǐng)眾賓客出使秦國。
秦昭王卻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
妃子答應(yīng)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
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shè)法終于說服秦昭王放棄殺孟嘗君。孟嘗君立即率領(lǐng)手下人連夜離開。
到了函谷關(guān)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guān)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guān)外的雄雞都打鳴了。
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guān)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guān)門,放他們出去。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擴展資料 雞鳴狗盜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微不足道的本領(lǐng)。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原文出自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關(guān)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翻譯: 齊國孟嘗君出使秦國被秦昭王扣留,孟嘗君手下一門客鉆狗洞進入秦宮偷出白狐裘用來獻給秦昭王的愛妾為孟嘗君求情。孟嘗君逃到函谷關(guān)時秦昭王又下令追捕。
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學雞叫引起關(guān)內(nèi)的雞一起啼叫騙開城門,孟嘗君才能逃回齊國。
安步當車 出處《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曰:“蜀愿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p>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zhàn)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
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nèi),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么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quán)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
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quán)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并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jù)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
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jīng)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zāi)刮迨揭詢?nèi)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zāi)苟疾蝗绨?。?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
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zhàn)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
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guān)鍵。
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wù)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jīng)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p>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
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士人生在窮鄉(xiāng)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wěn)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并不比權(quán)貴差。
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p>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安居樂業(yè)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
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
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于對當時的現(xiàn)實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
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zhì)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于是這樣描繪他所設(shè)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
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于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
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安然無恙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fā)生意外。
恙,疾病,借指災(zāi)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負責處理。趙威后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
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后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再出兵。
趙威后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xiàn)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 威后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么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jié)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后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處理。
趙威后是一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guān)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fā)起進攻。趙國處于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后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才肯出兵。趙威后哪舍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zhì)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后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后思前想后,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后,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后來,有一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后。趙威后見到使者后,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么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后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么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后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后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你,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戰(zhàn)國策》記述的這個故事中,趙威后在問齊國使者時,問到年景、百姓和齊王,都用了“無恙”二字。原話是“歲亦無恙乎?民亦無恙乎?王亦無恙乎?”據(jù)古書記載,“恙”是一種小蟲子,多滋生在荒野濕地里,人如果讓它蜇了,輕者生病,重則死亡。因而后來“恙”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詞,在很多地方使用;“無恙”就指無病、無憂、無災(zāi)。想一想
趙威后見到齊國使者后,為什么先問齊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后才問到齊國的國君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
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后處理。 趙威后是一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guān)鍵時候深明大義。
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fā)起進攻。趙國處于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
齊國國君要趙威后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然后才肯出兵。趙威后哪舍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zhì)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后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后思前想后,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
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后,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后來,有一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后。
趙威后見到使者后,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么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
他對趙威后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么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后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后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
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你,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戰(zhàn)國策》記述的這個故事中,趙威后在問齊國使者時,問到年景、百姓和齊王,都用了“無恙”二字。
原話是“歲亦無恙乎?民亦無恙乎?王亦無恙乎?”據(jù)古書記載,“恙”是一種小蟲子,多滋生在荒野濕地里,人如果讓它蜇了,輕者生病,重則死亡。因而后來“恙”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詞,在很多地方使用;“無恙”就指無病、無憂、無災(zāi)。
想一想 趙威后見到齊國使者后,為什么先問齊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后才問到齊國的國君。
晏嬰智斗齊王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
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guān)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
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
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將要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么派你來呢?!?/p>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后跟,怎么能說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會派遣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里去,沒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jīng)]賢能的國王那里去。我晏嬰是最沒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對手下的人說:“ 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說:“當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微臣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問:‘做什么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楚王又問:‘犯了什么罪?’回答說:"犯了盜竊罪。
"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武士押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
楚王問:“押著的是什么人?”武士回答說:“是齊國的人,犯了偷竊罪?!背鯇﹃套诱f:“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子生長在淮南是橘子,生長在淮北就變?yōu)殍鬃?,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果實的味道完全不同。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吧?,F(xiàn)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就偷竊,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竊嗎?”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jié)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p>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p>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zhàn)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地說: “怎么,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 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田忌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p>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
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慌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zhàn)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jié)果是三局兩勝,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diào)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zhuǎn)敗為勝的結(jié)果。
孫臏的故事 孫臏是孫武的后世子孫,生於阿鄄一帶,曾和魏國將軍寵涓一起學習兵法。
龐涓深感自己的本領(lǐng)不如孫臏,怕他超過自己,就派人將他召到魏國,施以臏刑,即將他的膝蓋骨剔掉,使他因此致殘。想讓他從此隱居,不在出外活動。
指導(dǎo)田忌賽馬 一次,齊國派使臣到達魏國,孫臏以刑徒的模樣暗地里會見了使臣。齊國使臣認為他是個奇才,便偷偷地將他運回齊國。
齊國將領(lǐng)田忌以賓客的高等禮遇待他。田忌常與齊國的諸位王公子弟賽馬賭勝,且賭金甚高。
他對田忌說:“將軍這次押上重金,我能讓將軍得勝?!碧锛煞浅P湃嗡阊荷锨Ы?,等到開賽前,孫臏說:“您用自己的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用自己的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自己的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
結(jié)果一負兩勝,贏了齊威王一大筆錢。以往比賽,田忌都輸給了齊威王,這次齊威王對田忌突然贏了自己感到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麼辦法。
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qū)O臏詢問兵法,發(fā)現(xiàn)他果然是一位奇才,就拜他為軍師。
桂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53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屬河北),趙國向齊國求救。齊於是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去援救趙國。
田忌的意見是率軍直趨邯鄲,孫臏卻說:“欲使雜亂的結(jié)子解開的人不會去生拉硬拽;欲勸阻別人打架的人不會去參與搏擊。避開其強勢,直接攻擊其空虛部位,利用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停止,則自然便解決了。
現(xiàn)在魏國和趙國互相攻打,精銳部隊必然都在外面戰(zhàn)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領(lǐng)軍隊直接攻打魏國首都大梁,那麼魏國必然撤軍自救。
這樣我們便一舉解了趙國的圍而且也坐享魏國疲憊之師的利益?!碧锛陕爮牧怂慕ㄗh,魏國果然撤軍邯鄲,回來救大梁。
齊軍在龐涓回師必經(jīng)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伏兵截擊。田忌聽從了他的意見,結(jié)果將魏軍打得大敗。
“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zhàn)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比直趨邯鄲參戰(zhàn)確實高明得多。 馬陵之戰(zhàn) 西元前369年,魏國與趙國聯(lián)合進攻韓國。
韓國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戰(zhàn)法,率軍直趨大梁,迫使攻韓魏軍回救。
與桂陵之戰(zhàn)不同的是,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不但決心擊敗齊軍,而且確定了乘勢吞并莒地的戰(zhàn)略意圖。孫臏認為,魏軍強悍驍勇,輕視齊兵,應(yīng)因勢利導(dǎo),示弱避戰(zhàn),於是采取退兵減灶的辦法,引誘魏軍追擊。
龐涓果然中計,率軍緊追,后見齊軍逐日減灶,更以為齊軍逃亡減員嚴重,就索性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趕。齊軍將其誘至今山東剡城附近的馬陵道伏兵以待。
此處山巒起伏,道狹地險,適於伏兵。因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入齊軍伏擊地域后,齊軍萬箭俱發(fā),魏軍大亂,龐涓智窮兵敗,自殺而死。
齊國管仲 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齊襄公被人殺死,他的弟弟小白在鮑叔牙的護衛(wèi)下,從莒國趕回齊國爭做國君,路上遭到管仲的攔截。管仲一箭射在小白的帶鉤上,小白裝作中箭,悄悄進入了齊都,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
管促又叫管夷吾,齊國潁上人,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早年生活貧困,做過買賣,在周游各地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jīng)驗,后來公子糾的門下。
鮑叔牙是管仲的摯友,向齊桓公推薦管仲。齊桓公久聞管仲的才能超人,競不顧“一箭之仇”,誠心誠意地委任管仲為相,尊稱他為仲父,放手讓他治理齊國。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許多改革。他在部分地區(qū)廢除了按夫征糧的稅法,改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fā)徭役,不準掠奪家畜。
他鼓勵開墾土地,煮鹽、冶鐵,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在行政上,他把齊國的士、農(nóng)、工、商按地區(qū)編制起來,分為21個鄉(xiāng),工商6個鄉(xiāng),士農(nóng)15個鄉(xiāng),便于管理。
同時,他又按5家一軌,5鄉(xiāng)一軍,把服兵役的15個士農(nóng)鄉(xiāng)組成三軍,每軍1萬人,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增強了戰(zhàn)斗力。因此,齊國國力逐漸強盛起來。
管仲看到周天子的政治地位逐漸下降,北方游牧民族威脅著一些小國的安全,就輔助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在列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管仲死后,齊桓公的霸業(yè)也逐漸衰落。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