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派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
秦軍先進攻了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上黨守將 馮亭見上黨很難保住,便想把它獻給趙國,以圖得 到趙國的保護。 趙國的平陽君趙豹認為,無緣無故接受人家 的好處,是禍患的根源,因此勸趙孝成王不要接受 上黨。
平原君趙勝卻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眼睛, 主張接受上黨。趙孝成王左右權衡,最后還是派 平原君接收了上黨的土地,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秦王得知后,立即派大將白起率軍大舉進攻 趙國。戰(zhàn)爭一直打了三年,最后趙國四十萬大軍 在長平全軍覆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趙長平 之戰(zhàn)。
后來,秦國的軍隊幾乎攻破了趙國的都城 邯鄲。 司馬遷在評論這一歷史事件時指出:“鄙語 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 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這段話的大意是:俗話 說:“利這個東西,能夠使聰明人沖昏頭腦,喪失理 智。
平原君貪圖馮亭的利誘,以致使趙國在長平 損失了四十多萬兵馬,甚至連國都邯鄲都幾乎 丟掉。 ”。
“利令智昏”四個字,是司馬遷對平原君和趙成王不能趨利而避害的一聲感嘆,其實,更是史學家對事物精準的洞察和對人善良的告誡。古人說“淡泊以明志”“無欲則剛”。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欲熏心,往往會頭腦膨脹、喪失理智,做出些愚蠢的事情來。 到了如今,諸如此類的事情也不少見。職場也好,商場也罷;富人也好,窮人也罷,總有一些人會讓這般故事輪番上演,且演得“活靈活現(xiàn)”。譬如說,小到小雞注水,大到奶粉害人……其實,故事的開始,無一不是見利忘義;而故事的結(jié)局,又無一不是害人害己。不管表演者如何粉墨,登場后便已無法逃脫這一命運的掣肘。
任何一個詞匯的形成都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一本厚厚的辭典,所有的詞匯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當我們翻開這部辭書閱讀的時候,遠不如現(xiàn)實的參照。漢語的詞匯極為豐富,我們的祖先習慣于形象思維,我們的文字就是從象形來的。 “利令智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語曰:‘利令智昏’”。鄙語就是俗語,來自民間。不管時間距離多遠,我們今天拿來,對比現(xiàn)實,好像是現(xiàn)代人的產(chǎn)權,像“哇塞!”一樣有時代感和沖擊力。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人的影響力的很大的,特別是對平民階層。這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平民階層的道德操守,但約束不了上層人群。在現(xiàn)在這個經(jīng)濟時代,“利令智昏”這一詞就更加凸現(xiàn)出來了。
文化層次決定文明程度,決定理智,決定他的法律意識和秩序。這話可能沒錯。我們承認販毒、殺人越貨、鋌而走險,這大多是一些文化淺層次的人所為,他們見利忘義,利令智昏。而我們在現(xiàn)實中看到的恰恰又是高文化層次人群見利忘義,很多是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
小便宜(利)令(令)一個人頭腦(智)發(fā)昏(昏),而做出蠢事 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
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 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么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 《呂氏春秋·去宥》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 原文: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
吏搏而柬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利令智昏的成語故事:平原君趙勝,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國君趙惠文王的弟弟。
趙勝最初封 于平原(趙國東境邑名,在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故稱平原君。趙勝是戰(zhàn)國時候好 客的四位著名的公子之一,以養(yǎng)士而負盛名,所以司馬遷在《平原君虞卿列傳》這 篇合傳里寫趙勝,主要講他跟士的關系,總共講了四件事:一件是說平原家臨近民 家,有個跛子拐著去打水,平原君家美人看見了大笑不止。
這個跛子要平原君斬那 個美人的頭。平原君沒在意,不肯殺。
后來,他的門客便悄悄地離去過半。這下, 平原君著了急,就真的斬了那個美人的頭去向跛子謝罪;第二件是為解邯鄲之圍, 帶二十位門客人楚求救;第三件是楚國與魏國救兵未到,趙國京城形勢十分危急, 平原君聽了李同的勸告,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來供給戰(zhàn)士吃,把物資拿出來造兵器, 把家屬編到隊伍中去,組成三千敢死隊,在李同率領下,挫敗了秦軍的兇焰;第四 件是邯鄲解圍之后,公孫龍勸平原君不要請求封爵。
從這四件事中,可以看出,第一件說明了趙勝的無主見和軟弱無能,斬美人謝 罪是十分荒唐的;第二件事表現(xiàn)趙勝不善于識人;第三、四件事說明平原君還能接 受一些好的勸告,在當時的貴族中還算較好的。所以,司馬遷說:“平原君,翩翩 濁世之佳公子也。
” 當然縱觀平原君的一生,他的缺點遠不止此。就拿趙軍長平失利、邯鄲之圍, 也都與趙勝不識大體、庸碌無能有關。
那是在公元前262年(趙孝成王四年),秦 韓交兵,秦軍攻下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韓國上黨(今山西上黨)的通路被 截斷,韓上黨守將馮亭把地獻給趙國。 平原君貪利失去理智,親往受地。
從而激怒 了強秦,集中全力來進攻趙國。然而,平原君一方面貪利而招來戰(zhàn)禍,一方面又毫 無抵御強秦的措施,結(jié)果使得趙國的四十多萬大軍在長平全部被殲,邯鄲被圍,趙 國差點被滅亡。
所以,司馬遷在為趙勝寫了傳記之后,評論說:“鄙語日:‘利令智 昏’。 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萬眾,邯鄲幾亡?!?/p>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利令智昏:原意是見利在前,就使 得神志不清。
后引申為成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