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時,有一位:吟詩作賦般般會,打諢猜謎件件精。
不是仲尼重出世,定是顏子再投生。 此人就是家喻戶曉的蘇東坡。
他天資聰明,過目成誦,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風流,曹子建之敏捷。他一舉成名,官拜翰林學士。
蘇東坡自恃聰明,常常譏誚宰相王安石。 一日,王安石在書房正寫一首《詠菊》詩。
剛寫了兩句,忽聞家人來說,外任剛回的蘇東坡前來拜訪。王安石聞言,知道蘇東坡恃傲難改,有意留下后兩句囑咐了家人,就躲進內帳。
蘇東坡來到書房,家人告訴他讓他在此等候。家人去給蘇東坡倒水。
蘇東坡感到自己在書房無聊,就在房里掃了一眼,見書桌上放著未干的墨毫,還有一首未寫完的“詠菊”詩。這兩句詩: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暗自說道,寫了些什么,胡說八道。一年四季之花,黃花即菊花,開在深秋,性屬火,唯敢和秋霜鏖戰(zhàn),最能耐久,怎么能說吹落黃花滿地金?真是錯誤。
由詩興所發(fā),不能控制,舉筆續(xù)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東坡也寫完了,也懊悔了,上次被放任就是: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
欲把此稿丟掉吧,又怕宰相前來找。正在這時,王安石從屏風后邊出來。
互相寒暄,互相落座。 王安石見書稿被人續(xù)完,喚家人問說是蘇東坡所續(xù)。
王安石心想不知天高地厚,恃才無忌。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奏過皇帝將蘇東坡發(fā)放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明知又惹著了宰相王安石,被發(fā)放,無奈。臨走時,王安石還特別囑咐蘇東坡,任滿回時,務必給老夫取三峽之中峽之水,用于熬藥。
蘇東坡到了黃州,只不過是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秋毫無涉。光陰迅速,將及一載,又到深秋。
一日風急過后,蘇東坡于去后院觀賞自己栽培的黃金菊。蘇東坡拉上好友陳季常一起去觀賞。
他們來到后院一看,唬得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沒說出話,只見滿地鋪金菊花片。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王安石為什么要放任他到黃州,就因不懂裝懂,胡亂續(xù)詩而為。
蘇東坡任滿回京,途徑三峽,囑咐掌船人,到中峽泊船取水。因一路連日賞景構思詩意,不覺有些困乏睡去。
等蘇東坡醒來,船已到下峽。他疾呼泊船蹬岸,問及一老漢,上中下峽水有何不同?當?shù)乩蠞h說上中下水一流而過沒什么區(qū)別。
蘇東坡放心了,就取下峽水,看你如何識別? 蘇東坡回京后先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問蘇東坡取中峽水來嗎?蘇東坡讓人將封閉好的下峽水抬上來。
王安石命人先燒水沏茶。一會,家人端上茶。
許久王安石見茶色方變。就問蘇東坡,此水是哪兒之水?蘇東坡不忙道說是中峽水。
王安石笑了,此乃下峽水。并說出理由:上峽水太急,下峽水太緩,唯有中峽水急緩相宜。
蘇東坡唬得面如土色,不得不承認是下峽水。王安石又問在黃州,見到什么了?蘇東坡丟的無地自容。
王安石道:“老夫有點不自量,要考考東坡。我的書架上的書隨你取一本,隨你翻開,你讀出上句,我接下句。
我若接不上,就算我老夫無才?!?蘇東坡謙虛一番,心想,你這書房上萬卷書,不信你全通,也不過是擺設。
隨手拿了一本年久塵灰積厚的書。心想到,哼,這是你一本久違的書,大概你也忘了。
隨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樂否?”王安石接口道:“竊已啖之矣。”蘇東坡愕然:“正是?!?/p>
王安石取過書來:“這句怎么講?”蘇東坡暗想,人們譏笑武則天稱薛敖曹為如意君。但“竊已啖之矣”對不上茬,所以就沉默了。
王安石道:“這又不是什么秘書,如何就不曉得?”蘇東坡羞得滿臉緋紅。 王安石道:“這是一個小故事。
長沙郡武岡山后有一狐穴,深入數(shù)丈。內有九尾狐兩頭。
日久年深皆能變化,時常變成美婦人,遇到男子誘入穴中行樂。小不如意,分而食之。
后有一劉璽進山采藥,被二妖所得。夜晚求歡,枕席之間,二狐快樂,稱為如意君。
一日,大狐出山打食,小狐在穴,求其云雨,不果其欲。小狐大怒生啖劉璽于腹中。
大狐回穴問及如意君安樂否?小狐答竊已啖之矣。二狐相爭,滿山嚎叫。
樵夫竊聽,隨得其詳,記于漢末全書?!?王安石又命書童拿來紙筆說道:“今年閏八月,就以閏月我出一對你對。”
王安石寫道:“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東坡雖是妙才,這對出得蹊蹺,一是尋不出對。
羞顏可掬,面皮通紅了。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
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xiāng)縣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烏臺詩案 大約是蘇東坡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在他被貶謫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見烏齋臺桌上擺著一首只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臥花心?!?/p>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么會在花心上臥呢?以為不妥。于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臥花蔭。”
王安石回來后,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
”蘇東坡出于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么,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
又問小孩說這是什么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 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么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
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但后人評價說,王安石身為宰相,氣量心胸也太狹小,他雖懂得地方上的風俗人情,也不應該因蘇軾錯改了他的兩句詩,而立“烏臺詩案”,置蘇下獄,進而又隨便發(fā)配人家。
這樣做,與搞“文字獄”何別。其實,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東坡,錯改兩句詩不過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實質上主要原因,則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
因此之故,蘇軾先后幾次被貶.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
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御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yǎng)小民”一句。
當時朝中政敵章敦、蔡確等人借此指責蘇軾以“謝表”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fā)泄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jù),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jiān)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
總之,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于是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
此時,沈括還出來告密,說蘇軾詩作有譏諷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蘇軾的詩作為證據(jù)(令蘇拭倒霉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边@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
一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一百多首詩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下獄后未卜生死,一日數(shù)驚。在等待最后判決的時候,其子蘇邁每天去監(jiān)獄給他送飯。
由于父子不能見面,所以早在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消息,就改送魚,以便心里早做準備。一日,蘇邁因銀錢用盡,需出京去借,便將為蘇軾送飯一事委托朋友代勞,卻忘記告訴朋友暗中約定之事。
偏巧那個朋友那天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熏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便以極度悲傷之心,為弟蘇轍寫下訣別詩兩首,其一:“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逼涠骸鞍嘏_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xiāng)應在浙江西?!?詩作完成后,獄吏按照規(guī)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被就欣賞蘇軾的才華,并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蘇軾的銳氣。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余,也不禁為如此才華所折服。
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圣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fā)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
尋求生花筆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游,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xiāng)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后來名聞天下。于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p>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
王安石的歷史故事:1、拗相公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
王安石告老還鄉(xiāng)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zhí)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2、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tài)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清廉樸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
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沒準備。
蕭公子心里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后,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4、不邇聲色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
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
結果,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5、千錘百煉王安石作詩《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后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后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后才確定為“綠”字,即“春風又綠江南岸”。
擴展資料:王安石從小就學習優(yōu)秀,會讀書愛讀書更是有所成就。在科舉考試中很輕易的就考取了進士,四處為官的經(jīng)歷讓滿腹理論知識和書本的王安石又豐富了許多經(jīng)驗和親身經(jīng)歷。
這對于他的仕途是很有利的,所以在后來的官途中,他憑借著自己很好的政績和優(yōu)秀的才華逐步上升,官至宰相。王安石在有年少時候跟隨父親四處宦游的經(jīng)歷后,自小思想就成熟了不少。
再后來自己做官的經(jīng)歷,就產(chǎn)生了改革變法的想法。但是要知道打破常規(guī)舊制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所以王安石在這過程中經(jīng)歷了很多的挫折和打擊。
守舊派的強烈反抗讓王安石很難著手改革,王安石不得已甚至罷了宰相的官位。這只是開始,后來王安石還罷了一次相。
經(jīng)歷上一次罷相之后,王安石又被任用。但是好景不長,王安石的變法派并沒能夠占據(jù)大勢。
數(shù)年后,改革派徹底被守舊派打倒,一切所定下的新法全部被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生涯也就此結束了。王安石在主持變法時與皇帝大臣高談闊論,通曉古今的他侃侃而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安石故事。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
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
結果,人們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臟,須發(fā)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
蘇洵曾經(jīng)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歷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
王安石經(jīng)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
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后來韓琦才發(fā)現(xiàn)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話說23歲的王安石一年赴京趕考,途經(jīng)馬家鎮(zhèn),當時天色已晚,便決定留在鎮(zhèn)上歇息。
飯后閑來無事,他遂上街閑逛,卻見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院外面掛著一盞走馬燈,燈光閃爍,分外耀眼。王安石走近細看,只見燈上分明寫著“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的半幅對子,顯然是在等人對出下聯(lián)。
王安石見上聯(lián)不由拍手連稱“好對!好對!”他的意思是說這上聯(lián)出句妙,站在一旁的管家卻誤以為他是說對下聯(lián)容易,便馬上進去稟告宅院的主人馬員外,但待出來時,已不見了王安石。 第二天,王安石進了考場,答題時一揮而就,交了頭卷。
主考官見他聰明機敏,便傳來面試??脊僦钢鴱d前的飛虎旗曰:“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p>
王安石腦中立刻浮現(xiàn)出馬員外家走馬燈上的那半幅對子,不假思索地答道:“走馬燈,燈馬走,燈息馬停步。”他對得又快又好,令主考官贊嘆不已。
考試結束,王安石回到馬家鎮(zhèn),想起走馬燈對他的幫助,又特意走到馬員外家觀燈,已企盼多時的管家立即認出他就是前幾日稱贊聯(lián)語的那位相公,執(zhí)意請他進了宅院??床杪渥?,性急的馬員外便敦請王安石對走馬燈上的對子,王安石再次移花接木,隨手寫道:“飛虎旗,旗虎飛,旗卷虎藏身?!?/p>
員外見他對得又巧妙又工整,馬上把女兒許配給他,并主動提出擇吉日在馬府完婚。原來,走馬燈上的對子,乃是馬小姐為選婿而出的。
結婚那天,馬府上上下下喜氣洋洋。正當新郎新娘拜天地時,有報子來報:“王大人金榜題名,明日請赴瓊林宴!”真是喜上加喜,馬員外大喜過望,當即重開酒宴。
面對雙喜臨門,王安石帶著三分醉意,揮毫在紅紙上寫了一個大“囍”字,讓人貼在門上,并隨口吟道:“巧對聯(lián)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 從此,“囍”字便被傳開了,其后,“囍”字和結婚時貼紅雙喜,在我國民間開始流行。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一--尋求生花筆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游,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xiāng)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
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后來名聞天下。
于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于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杜子野摸著胡須,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
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
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泄氣,于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 杜子野沒有說什么,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舍”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涌,行筆如云,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
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xiāng)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后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后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二--智勝廚師 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的鹽埠嶺,離他家不遠的街口有一家面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面館門前經(jīng)過,并經(jīng)常在這里吃早點,久而久之,和面館的老板伙計都相識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這家面館吃面。進門后,揀了個座位坐下,老板、伙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
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后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伙計:“師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計答道:“就來?!辈淮笠粫海灰娕芴玫幕镉嬍种心弥浑p筷子交給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師傅說要自己去端。”
王安石也不計效,徑直來到廚房,只見灶墩上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面,滾燙的面湯快要溢流碗外,大師傅笑瞇瞇地對王安石說:“伢仔,這碗面是我特意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別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潑了一滴湯,算你白吃,不要錢?!蓖醢彩瘑枺骸按嗽挳斦??”大師傅說:“偌大的一個面館,還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個王安石,主意還真不少,只見他用筷子輕輕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條挑了起來,碗內自然只剩一半碗湯了。
就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著筷子挑起面,順順當當?shù)匕岩煌霛M滿的熱面條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面館里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贊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 少年王安石故事之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從小聰明伶俐,鄰居們都夸他心眼多,腦瓜靈。
他爹聽了,自然喜上眉梢,甜進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著毛毛細雨,他爹穿著單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說:“安石啊,大家都說你聰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聰明。”王安石知道父親在考自己,就笑著說:“爹,落雨天當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說:“哪你不算聰明?!?/p>
王安石接著說:“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請到屋里來,你信不信?”他爹連聲說著“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來回走著,就是不喊爹進屋來,讓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實在不耐煩了,催問他為什么還不開始?王安石說:“爹,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嗎?”他爹這才恍然大悟,笑著說:“還真有兩下子。”王安石說:“爹,快回屋里來,要不淋雨受涼會生病的?!?/p>
他爹立即回來了,王安石又說:“爹,又‘把你請到屋里來’了?!闭f完,兩人都哈哈大笑。
1、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的七言絕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這首詩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鎮(zhèn)江對岸的瓜洲時所作,寫好后很快就流傳開來,不少人為這首短小精悍、生動形象的詩擊節(jié)賞嘆。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綠”字,將形容詞用作動詞,把春天來到時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機極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畫出來,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極其傳神、富有動感的圖畫,把人們帶進了美妙的藝術境界。
后來見此首詩的草稿,發(fā)現(xiàn)總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處進行過修改,其中那個最為人稱道的“綠”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來在一旁寫了“不好”兩字,又改“到”為“過”。 大概是覺得“過”仍嫌死板,復又改為“入”字,但“入”字顯然也不稱心,又再次被改為“滿”字,“滿”字當然沒有“綠”字好,最后還是被改掉了。
可以想見,在這張涂得亂七八糟的詩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 2、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并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
“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 后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tài)度。
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點金成鐵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
詩人以“噪”襯“靜”,益顯其靜,用“鳴”托“幽”,逾顯其幽,這兩句詩把靜景寫活了。 但王安石看后,卻不以為然,大筆一揮,改為“一蟬不噪林逾靜,一鳥不鳴山更幽?!?/p>
王安石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把詩句改得韻味全無,無怪乎當時的詩人黃庭堅訕笑他“點金成鐵”。 4、亂改明月詩 廣東有個秀才寫的詩:“彩蝶雙起舞,蟬蟲樹上鳴。
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點頭稱贊;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來:“明月”怎么會叫,“黃犬”豈能臥于花心,必然是少年學子亂彈琴。
于是,進屋把這兩句改成“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自以為改得好,既用了原韻又切合實際,同時詩味又比較濃。
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迫辭去宰相職務。真是無官一身輕,王安石到各地去游玩。
一天,他來到潮州,偶然同當?shù)氐囊晃焕闲悴耪勂疬@件事。老秀才捻須笑笑說:“大人有所不知,在我們這一帶,有種小鳥叫明月鳥,常在夜晚鳴叫。
又有一種小蟲,色黃,形體依稀若犬,民眾習慣稱它叫黃犬蟲,夜晚喜歡蜷息在花心里?!闭f得安石面紅耳赤。
王安石感到內疚,想起幾年前亂改那位秀才寫的“明月詩”,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知而鑄成的失誤。后來,王安石還專程拜訪了那位秀才,并當面表示了歉意。
5、王、蘇書童斗詩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軾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軾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軾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蘇軾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游泰山?” 王安石見是蘇軾,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軾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佑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
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
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軾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軾前傾??!”蘇軾“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軾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