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絕對是這個,我看過警世通言 我看過原書的,是這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個我看過多次,不然也不能把詩給記下來 自己看原文吧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如鬼,湖??諔乙黄?。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
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
后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
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
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
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話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也。
那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于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
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xiāng)里,一舉兩得。當時從陸路至于郢都,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
楚王設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
然雖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
楚王贈以黃金采緞,高車駟馬。伯牙離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要打從水路大寬轉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揖,以便醫(yī)藥。”
楚王準奏,命水師撥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仆從行李。
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至江頭而別。
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
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
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云開,現(xiàn)出一輪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nèi),“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蓖臃傧懔T,捧琴囊置于案間。
伯牙開囊取琴,調(diào)弦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末終,指下“刮刺”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
伯牙大驚,叫童子去問船頭:“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處?”船頭答道:“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并無人家。”伯牙驚訝,想道:“是荒山了。
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異。這荒山下,那得有聽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p>
叫左右:“與我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左右領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上崖。
忽聽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于并非*盜之流,乃憔夫也。
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p>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zhèn)?,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p>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T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辈酪娝鲅圆凰祝蛘哒媸莻€聽琴的,亦未可知。
止住左右不要羅唣,走近艙門,回嗔作喜的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
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鬃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斷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萬古揚。
’” 伯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遙遠,難以問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請那位先生登舟細講。”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憔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么言語,小心答應。
官尊著哩!”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背硕敷?,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
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躧去泥水,重復穿上,步入艙來。
官艙內(nèi)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禮了?!?/p>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兩接的布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苯型涌醋?。
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于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p>
你我之稱,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時,怪而問之:“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辈赖溃?。
宋代文學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特殊地位,它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即處在中國文學從“雅”到“俗”的轉變時期。所謂“雅”,指主要流傳于社會中上層的文人文學,指詩、文、詞;所謂“俗”,指主要流傳于社會下層的小說、戲曲。
宋代小說和戲曲為元明清小說、戲曲的大發(fā)展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宋代的小說主要是“話本”,它原是說話人說書的底本,實即白話短篇小說?,F(xiàn)存宋話本約三四十篇,散見于《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三言”等書。宋話本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市民文學的色彩。話本是當時“瓦舍技藝”的一種,是城市人民表現(xiàn)自己、教育和娛樂自己的文藝。下層市民人物,第一次作為正面人物成批地在話本中涌現(xiàn),如《碾玉觀音》中的碾玉匠崔寧、《志誠張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張勝、《錯斬崔寧》中的賣絲村民崔寧,尤其是璩秀秀、周勝仙、小夫人、李翠蓮等一群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層婦女形象。小說的社會性、現(xiàn)實性都得到加強,為以后小說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二是白話文學的特點。話本的語言是白話,比之文言小說(如唐傳奇)描寫更細致生動、曲折有致,更富生活氣息。特別是人物對話的個性化,取得很大的進展。后世雖仍有文言小說,但比起白話小說來,不得不退居第二位。至于長篇的“講史”話本也為以后長篇歷史小說提供故事的素材。
宋代的民間戲曲還處在戲曲的萌芽階段。如傀儡戲、影戲、歌舞戲等,前兩種不是由人來扮演的,后一種由人扮演,但還是敘事體而非代言體。然而這些都已具備戲曲的一些條件。北宋雜劇、南宋戲文,今天雖無劇本流傳(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張協(xié)狀元》是宋人作品),但它們已是相當完整的戲曲,具備中國戲曲藝術的基本特征,是以后戲曲發(fā)展的基礎和出發(fā)點。
總之,由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向文學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學本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國古典詩、詞和散文逐漸度過了它的黃金時代,失去支配文壇的地位,小說戲曲等文學樣式正在醞釀著更大的文學高潮,進而成為文壇的重心。宋代文學正是處在這樣一個過渡的轉變階段。
警世通言 【明】馮夢龍著 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諔乙黄?。
古來論文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
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后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
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嗜,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
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
正是,“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話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猢廣荊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于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
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下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xiāng)里,一舉兩得。
當時從陸路至于郢都,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楚王設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
然雖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
楚王贈以黃金采緞,高車駟馬。伯牙離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要打從水路大寬轉而回。
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揖,以便醫(yī)藥。”
楚王準奏,命水師撥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仆從行李。
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至江頭而別。
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
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
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于山崖之下。
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云開,現(xiàn)出一輪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
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nèi),“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蓖臃傧懔T,捧琴囊置于案間。
伯牙開囊取琴,調(diào)弦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刮刺”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
伯牙大驚,叫童子去問船頭:“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處?”船頭答道:“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并無人家。”伯牙驚訝,想道:“是荒山了。
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異。這荒山下,那得有聽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
叫左右:“與我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左右領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上崖。
忽聽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并非奸盜之流,乃樵夫也。
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zhèn)危乙膊挥嬢^了。左右的,叫他去罷。”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
止住左右不要羅唣,走近艙門,回嗔作喜的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下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
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斷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萬古揚。
’”怕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遙遠,難以問答?!泵笥遥骸罢铺捶鍪郑埬俏幌壬侵奂氈v。”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么言語,小心答應。
官尊著哩!”樵大卻是個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
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驪去泥水,重復穿上,步入艙來。
官艙內(nèi)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禮了?!?/p>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兩接的布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苯型涌醋?。
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于下席。怕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p>
你我之稱,怠慢可知。那樵大亦不謙讓,儼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時,怪而問之:“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
伯牙道:“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正問之時,船頭來稟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p>
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
尊師重教的故事有:
一、安車蒲輪
涼王為了拜尋良師,特意制造了安車。這是一種很舒適的廂式車,扶欄雕刻精美,寶蓋綴以金玉,四周用明黃色的帛環(huán)圍。國家有規(guī)定,涼國貴族包括王室不許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師才配乘坐。涼王用安車到處招聘良師,一年四季不輟。宋纖就是涼王用安車載到武威城的。
張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晉書》上說他:“明究群籍,特善史書”,涼王很尊敬他,派安車把他請到武威,做太子張?zhí)偷睦蠋煛?/p>
幾年后,郭荷年老體衰,想回張掖南山去。涼王怕他一路車輛顛簸,特把安車改造成了蒲輪車。蒲輪,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車輪,起減震的作用。安車蒲輪,載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爭觀,驚慕不已。
二、先拜師后拜王
有位叫劉昞的學者,在酒泉教書為生,館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遜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劉昞恭請到了武威,拜為秘書郎。為了讓他發(fā)揮教學專長,特意在涼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陸觀”,辟為劉昞講學之所。
沉陸?zhàn)^是涼國著名建筑物,殿堂華美,有臺、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涼王所居的寢臺還要繁奢、富麗。劉昞在沉陸?zhàn)^講學時,北涼王常常去旁聽,執(zhí)禮甚恭,劉昞所用一應物器,親自送去?!段簳份d:劉昞在武威教學時,“學徒數(shù)百,月致羊酒”,北涼王則“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p>
沮渠蒙遜死后,其子牧犍繼位,尊受業(yè)師劉昞為國師。沮渠牧犍喜愛文學,尤其喜歡與群臣在殿堂之上討論學問。遇到節(jié)慶日,沮渠牧犍總是恭敬地請老師劉昞到朝堂來向群臣講學,他自己則從王座上下來,同群臣一道先向劉昞行跪拜禮。
然后把老師請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聽劉昞的講述。《魏書》載:“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yè)焉”。這種“先拜師,后拜王”的尊師規(guī)矩,在北涼朝廷延續(xù)了好多年。
三、堂前為官 堂下為師
1358年,余闕孤守安慶,率三千羸兵屢次擊退陳友諒大軍的進攻。在戰(zhàn)斗間歇時,余闕仍不忘請來郡國學館老師,招集諸儒,在帥堂論學,還命令將士們聚在堂口,一起聽課。他的這種臨危不亂的豪邁氣概,受到了后世人們的崇敬和贊揚。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個重教好學的地方官。乾隆年間,他在山東當知縣,大辦學校,革科場陋習,《武威縣志》上說:“化南好學,至老而不厭。做官時,每天早起批閱公文,午間處理公事。
下午則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學習,讀經(jīng)史,談典故。晚上回去讀書,書聲瑯瑯達于署外?!焙髞?,他辭官回鄉(xiāng),主講武威書院,培養(yǎng)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子。
四、程門立雪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jīng)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
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五、漢明帝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nèi)安定團結。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杜十娘是個妓女,后來遇到一個有家世的(父親當大官的)李甲李公子,李公子愛上她,沉迷妓院,后來錢花光了,老鴇敢他走,他就帶杜十娘贖身,卻沒有錢,只好借,但是沒人借給他,杜十娘就把自己的積蓄通過他朋友偷偷借給他,幫自己贖身.
李公子的父親不同意兒子取一個妓女,于是李公子帶十娘去江南,打算過一陣父親火氣消了在回,在江上時候,一個有錢人孫富看中了杜十娘,就想搶過來,于是就對李甲說,你把錢用光了,還取個妓女回家,你老爹不高興,不必為了一個妓女搞的父子不合,我把杜十娘買過來,這樣你有了錢,不算太大損失,你老爹火氣小了,你們還能和好.李甲就動搖了,最后答應了.杜十娘知道之后非常傷心,就在船頭把自己隨身的百寶箱打開,把里面價值連城的寶物一件件沉到江底~比孫富給李甲的錢不知道多了多少倍,所有人都看呆了,不知道原來她這么有錢.然后杜十娘自己跳到江里去咯~
等。
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逝世。
被追謚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 故事版本一: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于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lián)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lián)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并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fā)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jù)地。
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么主意呢?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lián)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yè),才被曹操撿了便宜。
現(xiàn)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后,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fā)難,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
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zhàn)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
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于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
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故事版本二:《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來說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戰(zhàn)的前奏,曹操集團的百萬雄師資金雄厚,欲與孫權“會獵江東”.獵的是劉備,實意在江東。劉備是典型的創(chuàng)業(yè)家,剛剛得到諸葛亮,有了很好的團隊,本應大有一番作為的。
但是他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搞得無容身之地,連老婆都賠上了。要不是劉表的兒子劉琦收留他,還能暫時經(jīng)營,否則恐怕早就宣布破產(chǎn)了。
如今又被曹操集團窮追猛打,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小企業(yè)芨芨可危。曹操集團則破袁紹,收劉琮,據(jù)荊州,得襄陽,其勢正旺,孰不可擋。
東吳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yè),歷經(jīng)三代已具較大規(guī)模,孫權是一個守業(yè)型企業(yè)家。如今東吳被曹操——一個收購合并的財技高手要敵意收購。
孫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頭資本有限沒有很大的談判空間。而劉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孫權合作對抗曹操的兼并。
諸葛亮說:“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為孫氏集團的員工們各懷私心,大敵當前個個自顧,完全沒有把孫權的利益當作一回事。
所以諸葛亮與魯肅一道與孫權談判。在孔明見孫權之前,魯肅已經(jīng)對孫權分析了形勢,明確告訴孫權,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話,你以后就得給曹操打工,頂多是一個高級的打工仔而已,無甚作為。
而你現(xiàn)在怎么說也是老板一個,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員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現(xiàn)在一樣的工作,生活素質并沒有改變。
所以他們才對抗曹十分不積極。肅曰:“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shù)人,豈得南面稱孤哉!”這一番話深深打動了孫權。
為了增加勝算,孫權也知道要和劉備合作。為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下諸葛亮的馬威,孫權特地安排了孫氏集團的一班談判人員和諸葛亮展開了一番交鋒。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由此拉開帷幕。一開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在談判的“勢”上盡占上風。
張昭有意難為諸葛亮,盡挖諸葛亮的痛腳,把諸葛亮數(shù)落得一文不值。張昭是孫權的頭號顧問,如果不駁倒他,諸葛亮此番難達目的。
但見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劉皇叔的萬里志向焉是你張昭能明白了的?“蓋國家大計,社稷安。
此文出自元末明初高明所著的《琵琶記》
原文:每日間親隨車駕,只聽鳴鞭。去螭頭上拜跪,隨著豹尾盤旋。朝朝宿衛(wèi),早早隨班。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锗祰@,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
白話釋義:披著鐵甲的將軍夜里度過關口,上朝的臣子在嚴寒的五更天起早,他們?yōu)榱斯γ鹪缵s黑,實在辛苦。而紅日高照,不圖功名的山寺僧人還酣睡未起,享受著無限的清閑之樂,由此可見,追求名利還不如求閑。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書生發(fā)跡變泰后負心棄妻的現(xiàn)象,與宋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科舉制度規(guī)定,不論門第出身,只要考試中式,即可為官。這為寒士發(fā)跡提供了一條捷徑?!俺癁樘锷崂桑旱翘熳犹谩?,便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書生初入仕途,需要尋找靠山,權門豪貴也需要拉攏新進以擴充勢力。聯(lián)姻便成了他們利益結合的手段。而當書生攀上高枝,拋棄糟糠之妻時,便與原來的家庭以及市民階層報恩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沖突,導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劇。
市民大眾厭惡書生這種薄幸的行為,不惜口誅筆伐,這就是宋代民間伎藝產(chǎn)生大量譴責婚變作品的原因。
宋代婚變故事一般都把矛頭指向書生,是因為當時他們不僅有著優(yōu)渥的社會地位,而且作為知書達禮的道德傳承者,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地位和行為的反差,自然使他們成為人民大眾特別是市民階層譴責的主要目標。
在元代,社會情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書生的處境,從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舉一度中斷達七十余年,終元之世,考試制度時興時輟。這使許多士人失去進身之階,社會地位急劇下降,以致出現(xiàn)“九儒十丐”的說法。
與此相聯(lián)系,譴責書生負心婚變的悲劇作品,逐漸失去了現(xiàn)實的針對性。地位低下的書生,反成了同情的對象。所以元代戲曲里的書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闊拘謹,盡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為被鞭撻的對象。
到元代后期,人們對地位得不到改善的書生愈加憐惜,正面歌頌書生志誠的作品漸漸成為戲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記》,以同情寬恕的態(tài)度,刻劃蔡伯喈的形象,正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情態(tài)。
《琵琶記》總體上看,作者主觀希望“為文人立心”,宣傳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內(nèi)容比較復雜:表明封建社會忠孝難以兩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時又有一定批判。
在宣傳封建道德時,對于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如牛丞相的專橫,地方官的腐敗。一方面要宣傳封建道德,一方面要把戲寫的動人。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
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是太原王氏(或瑯琊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占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shù)的40%左右。
三槐堂的由來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后及漢、周,北宋建國后,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jiān)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
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王祜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jié)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祜權知大名府。
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錦還鄉(xiāng),許以“便宜”行事,并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 開封府題名碑上有多位三槐堂族人姓名訪,卻查無實據(jù),數(shù)月無聞。
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祜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
太祖聽后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祜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
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nèi),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
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祜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后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xiàn)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后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佑,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開封東郊大邊村王旦墓佑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
后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
至后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jiān)察御史,后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
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zhàn)亂,歷事后晉、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
佑公宦居于汴梁城東時,筑室于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來王佑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子孫散布于海內(nèi)外。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