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煉字的故事:1、僧敲月下門。
有一次,賈島騎蹇驢訪李款幽居,于驢背上得詩句“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但又覺得“僧敲月下門”似乎比“僧推月下門”更能襯托環(huán)境的幽靜。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在驢背上邊吟詩邊舉手作推敲之狀,反復品味,結(jié)果又無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
于是乎賈島便被眾衛(wèi)士擁至韓愈跟前,賈島具實稟報事情原委后,韓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議他改“僧推月下門”為“僧敲月下門”。于是二人又并轡而行,共論詩道,結(jié)為布衣之交。
2、王勃一字千金。相傳,初唐詩人王勃于公元667年從京都來到南昌。
當時,詩人的生活比較窮困,所迫無奈,常為生計而奔波。這年重陽節(jié),南昌都督閻伯輿在滕王閣大擺宴席,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賓客。
在宴會中,王勃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接下來寫了序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詩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閻伯輿,便起身告辭。閻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發(fā)表溢美之辭,卻發(fā)現(xiàn)后句詩空了一個字,便覺奇怪。
旁觀的文人學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對此發(fā)表各自的高見,這個說,一定是“水”字;那個說,應該是“獨”字。閻大人聽了都覺得不能讓人滿意,怪他們?nèi)诤?,非作者原意?/p>
于是,命人快馬追趕王勃,請他把落了的字補上來。待來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隨從說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
望閻大人海涵?!?來人返回將此話轉(zhuǎn)告了閻伯輿,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詐本官,可氣!”又一轉(zhuǎn)念:“怎么說也不能讓一個字空著,不如隨他的愿,這樣本官也落個禮賢下士的好名聲?!?/p>
于是便命人備好紋銀千兩,親自率眾文人學士,趕到王勃住處。王勃接過銀子故作驚訝:“何勞大人下問,晚生豈敢空字?”大家聽了只覺得不知其意,有人問道:“那所空之處該當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大家聽后一致稱妙,閻大人也意味深長地說:“一字千金,不愧為當今奇才。”
3、蘇小妹一字生輝。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
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4、王安石煉字。
王安石覺得“春風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
“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tài),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
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5、昨夜一枝開。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庇米蛛m然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
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耙恢﹂_”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于鄭谷,詩的第二聯(lián)原為“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编嵐茸x后說;“‘數(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shù)枝”改為“一枝”,并稱鄭谷為“一字師”。
1、王羲之天臺山拜師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臺山,被天臺山的美景吸引,便在山頂住了下來。
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云濤霧海,同時不停地練字,不停的洗筆洗硯,竟然把一個澄澈青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練字到深夜,他逐個字逐個字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的字還是不甚滿意,他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云飄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鶴發(fā)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
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p>
王羲之心里納悶,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jīng),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后自有作用?!?/p>
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后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闭f罷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臺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于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jié)構(gòu)的訣竅,都體現(xiàn)在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后,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jīng)》,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后人就叫它“黃經(jīng)洞”。
2、柳公權(quán)發(fā)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quán)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quán)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p>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p>
第二天,小公權(quán)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
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小公權(quán)“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quán)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quán)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quán)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
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quán)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3、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wèi)夫人習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jīng)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
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
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餃子有什么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王羲之走進店內(nèi)一瞧,見店內(nèi)有四口開水大鐵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nèi)。
餃子店內(nèi)的伙計,則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shù):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薄岸栧伣锇搿!?/p>
“三號鍋9兩……?!?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
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
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飽餐之后,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毙闹邪迪耄褐皇情T口那副對聯(lián)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后?!?/p>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fā)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
賈島推敲王安石改詩(春風又綠江南岸)1 唐代有個名叫李相的官員,十分好學,一有空閑就捧起《春秋》來讀。
他經(jīng)常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吹”字音。長期在他身邊的一個侍從,老是聽他把這個字讀錯,便很不滿意,但對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說,只有憋在心里。
后來,侍從的不滿情緒還是被李相覺察到了,李相就問這個侍從:“我每次讀到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滿的情緒,這是什么原因呢?”侍從怕直說了于己不利??刹徽f又不行,正在這為難之際,他忽然靈機一動,便婉轉(zhuǎn)地答道:“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xiàn)在聽您讀‘婼’字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所以對自己不滿意?!?/p>
李相一聽,知道是自己讀音有誤,忙說:“哦,那一定是我讀錯了!我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而你是有老師教過的,你肯定是對的?!苯?jīng)過核查,發(fā)現(xiàn)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
李相連忙站起來,把侍從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從為“一字之師”。 2 楊萬里,字亭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詩人。
楊萬里的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人稱南宋四大家。其詩善為“楊誠齋體”,不堆砌典故,構(gòu)思新巧,語言平易自然,自成風格,有《誠齋集》傳世。
傳說有一天,楊萬里在館中與人閑聊,談到晉朝間,就說起有個文學家兼史學家叫于寶的怎么怎么,旁邊有個小吏插話說:“是干寶,不是于寶?!睏钊f里感到很奇怪,便問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寶?”小吏找到韻書,遞給楊萬里看。
果然韻書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晉有干寶”。楊萬里一見大喜,非常感激地對這個小吏說:“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呀!” ——此二者為有一字誤讀而經(jīng)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為有一字運用欠妥而經(jīng)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
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后認為梅花數(shù)枝開不能算早,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shù)枝”改為“一枝”,突出其獨在百花之先綻開。齊己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鄭谷是“一字之師”。
4 高適,字達夫,德州蓨(今河北景縣)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詩人。早年久留邊疆,熟悉軍事生活,所作多邊塞詩。
其詩大多意境雄渾,情調(diào)蒼涼,間有清麗俊秀的詠景佳作。一天,高適赴外地視察,路經(jīng)杭州清風嶺,觀月賞景,詩興大發(fā),就在僧房里寫了一首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寫完他就繼續(xù)趕路。途經(jīng)錢塘江時正值月落,高適細看江潮,發(fā)現(xiàn)月落時,江潮隨風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來描寫月夜之時的江潮,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便在視察歸來時,專門去僧房改詩??墒?,一踏進房門,便看見這句詩已被人改過來了。
高適感到很納悶,忙問是誰改的。僧人告訴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員從此路過,偶然看見了這首詩,連聲贊嘆,但惋惜詩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準確,便不待作者回來相商,徑直給它改了。
高適暗暗稱奇,心想:“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后來他多方打聽,才得知那位改詩的官員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駱賓王。 5 元代蒙古族詩人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雁門(今山西代縣)人,詩作風格清婉,多寫自然景物,間或?qū)懨耖g疾苦,著有《雁門集》。
有一次,薩都剌寫了一聯(lián)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币髋对偃H為自得。
有個老人看見這聯(lián)詩后,連連搖頭,不以為然。薩都剌一見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見,便虛心向他討教。
老人說:“這一聯(lián)詩,寫得的確不凡,摹景狀物,別有意境。只是上半聯(lián)已有一個‘聞’字,下半聯(lián)又用一個‘聽’字,字雖有異,卻皆隱‘耳’意。
恰犯詩家大忌。” 薩都剌豁然大悟,忙問:“依您之見,改什么字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詩中不是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佳句嗎?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來一用?!?/p>
薩都剌試著把“聞”雨改為“看”雨,仔細玩味,覺得果然更好。上半聯(lián)的“看”字隱“眼”意,下半聯(lián)的“聽”字隱“耳”意,不僅更符合詩的“工對”,而且愈發(fā)顯得情景交融,有聲有色。
薩都剌急忙上前施禮,稱老人為“一字之師”。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謙虛好學的人,隨處可得“一字師”。
這種事古代有,近現(xiàn)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澤東讓袁水拍約臧克家去他那里談談。
席間,談及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臧克家問毛澤東,“原馳臘象”的“臘”字應該怎么講,并說現(xiàn)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澤東聽了,謙虛而又有點疑問地征詢他的意見:“你看應該怎么樣?” 臧克家答道,“臘”字不好講,改成“蠟”字就好了,“蠟象”與上面的“銀蛇”正好相對。
毛澤東欣然接受:“那你就給我改過來吧?!?7 吳玉章在1942年曾寫了一首《和朱總司令游南泥灣》的詩。
詩中用“縱橫百余里,‘回亂’成荒地”兩句描述了當時的南泥灣的狀況和歷史。句中的“回亂”指清朝年間,南泥灣一帶回民起義,遭。
顏真卿,唐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顏真卿創(chuàng)立“顏體”楷書,為4大書法家之首。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后來又拜在張旭門下。
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
但拜師以后,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
有的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后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轉(zhuǎn)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里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fā)。
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愿傳授秘訣,又向前1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么訣竅?!?/p>
故事,最后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p>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fā),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4大書法家之首。
柳公權(quán),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柳公權(quán)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并稱“楷書4大家”。
有一天,柳公權(quán)和幾個小伙伴舉行“書會”。這時,1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quán)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p>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1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p>
第二天,小公權(quán)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
他擠進人群,只見1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lián),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小公權(quán)“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愿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quán)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么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quán)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p>
柳公權(quán)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fā)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
經(jīng)過苦練,柳公權(quán)終于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wèi)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shù)匦∮忻麣饬?,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p>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wèi)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fā)現(xiàn)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fā)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p>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
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媽媽來勸他吃飯。媽媽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
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jié)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媽媽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聽到媽媽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 蓖豸酥畧猿謹?shù)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鐘繇(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一作許昌人。
三國曹魏時大臣,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唐張懷《書斷》),開創(chuàng)了由隸入楷的新體,對我國書法的發(fā)展貢獻很大,當時的名將曹操也曾向他討教過書法。
鐘繇從小聰明好學,十一、二歲時,曾不辭辛勞跟著。
傳說中,蘇東坡有個聰明的妹妹蘇小妹,其詩才在東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題考哥哥,要大哥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前句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辈涣咸K小妹不屑,譏之曰“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再來兩句:“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雖好,但仍不屬上品?!睎|坡啞然。蘇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睎|坡吟誦玩味之后,不禁叫絕。 “輕風”徐徐,若有若無,“細柳”動態(tài)不顯,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地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tài),與“輕”、“細”相宜,和諧自然。“扶”字又把風人格化了,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東坡的“搖”、“舞”當與“狂風”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無朦朧之美,“隱”也欠貼切。既然恬靜的月亮已經(jīng)輝滿大地,梅花自然就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著此字,滿句生輝。
我國古代詩人對煉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稱“新詩改罷自長吟”,孟郊感慨“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鶴自詡“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盧延讓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賈島更是激動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跋s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噪”襯“靜”,以“鳴”襯“幽”,使“靜”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鮮明。“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以動態(tài)寫靜態(tài),表現(xiàn)出春天的勃勃生機,給人以美好享受?!拔L燕子斜”,一“斜”字,化動為靜,刻畫出一種悠然的情態(tài)。
古人寫詩作詞非常注重煉字。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下面我們僅舉幾個宋代的例子來看一下古人煉字的工夫?!按猴L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jīng)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后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
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霸破圃聛砘ㄅ啊保ㄋ?張先?《天仙子》)。
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霸啤⒃?、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xù)的動態(tài):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tài)。
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gòu)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帮L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
我們的古人慣于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tài)種種,時日漫漫,到后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
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jīng)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墻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后還是在雨里豐肥。
寫出了動態(tài),寫出了形態(tài),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最后,我們再來講一個宋人煉字的故事。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
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p>
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
“輕風”徐來,“細柳”動態(tài)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并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tài),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
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jīng)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么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詩人為了一個字而反復推敲,千錘百煉,這種一絲不茍的寫作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是不言而明了吧。
煉字,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妨把它看作寫作后的修改。我們同學寫作文時不注意修改,總是喜歡“一氣呵成”,然后萬事大吉。
這不是一種好的作文習慣。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
我們真的應該向古人學學這方面的工夫。當然,我們大可不必“捻斷數(shù)莖須”,但是文章寫成后必要的修改還是很有必要的。
賈島第一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
一天他在驢背抄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遍_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這事沒決定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看到的人都很驚訝。
襲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bai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忽然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
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詩句的事,用“推”字du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得出神了,忘記了要回避。zhi韓愈停下馬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好。”
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馬和驢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滯留了數(shù)日談論作詩)好幾天不舍得離dao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jié)為了好朋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