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開在冬季,早開了在枝頭很顯眼。
關羽大意失荊州
關羽失荊州的故事來自于《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當時孫權欲奪荊州,叫陸遜“速為孤圖之”。陸遜聞荊州軍馬整素,無奈裝病。陸遜對呂蒙獻計:“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與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标P公聞聽陸口守將呂蒙病危,換了陸遜,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果然撤荊州大半兵赴樊城,致使荊州失守。
王羲之寫字入木三分的由來
唐代張懷的《書斷》中記載:晉帝時祭北郊,更祝板,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所謂“祝板”,是古時的祭祝文字,都寫在木板上,所以叫做“祝板”。后來改用紙寫,但按習慣仍叫“祝板”。王羲之曾寫過“祝板”,是寫在木板上的。由于他筆力強健,落筆有勁,因此字跡滲透入木,竟達三分之深,這就叫“入木三分”。
還有一個故事這樣記錄: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蓜e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天,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
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
周瑜打黃蓋的故事出自于《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周瑜手下老將黃蓋為周瑜獻計,欲用火攻曹營。并且黃蓋愿意詐降曹操,行周瑜之詐降計。周瑜依計借故把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黃蓋寫信給曹操詐降,曹操中計,火攻成功。
后語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 雨打黃梅頭—倒霉。(倒梅) 半兩棉花——免談。
(免彈) 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無發(fā)無天) 矮子過渡——安心。
(淹心)。 馬店買豬——沒那事。
(沒那市)。 臘月天氣——動手動腳。
(凍手凍腳)。 父親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
(豈有此禮)。 公共廁所扔石頭——引起公憤。
(引起公糞)。 反穿皮襖——裝佯。
(裝羊)。 孔夫子搬家——凈是輸。
(凈是書)。 孕婦走獨木橋——鋌而走險。
(鋌而走險)。 外婆死了兒子——無救。
(無舅)。 老公拍扇——凄涼。
(妻涼)。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無人。
(木中無人)。 王八中解元----------規(guī)矩。
(龜舉)。 六月里戴手套--------保守。
(保手)。 生花生--------------非吵不可。
(非炒不可)。 皮匠不帶錐子--------真行。
(針行)。 何家姑娘嫁給鄭家----正合適。
(鄭何氏)。 和尚的房子----------廟。
(妙)。 河邊洗黃蓮----------何苦。
(河苦)。 盲人戴眼鏡----------假聰明。
(假充明)。 做夢變蝴蝶----------想入非非。
(想入飛飛)。 猴子學走路----------假惺惺。
(假猩猩)。 精裝茅臺------------好久。
(好酒)。 蜘蛛拉網------------自私。
(自絲)。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
(盲上加盲)。 萬歲爺流鼻血--------正紅。
(朕紅)。 打破沙鍋------------問到底。
(紋到底)。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
(左右逢圓)。 脫了舊鞋換新鞋------改邪歸正。
(改鞋歸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
(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歷歷在目。
(粒粒在目)。 賣布不帶尺----------存心不良。
(存心不量)。 窮木匠開張----------只有一句。
(只有一鋸)。 磚窯里失火----------謠言。
(窯煙)。 燈盞無油------------枉費心。
(枉費芯)。 鐘馗嫁妹------------鬼混。
(鬼婚) 糞船過江------------裝死。(裝屎)。
黏窩窩摻黃蓮--------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藥鋪里開抽屜--------找玩。(找丸)。
癩蝦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戲的騎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醬油------有言在先。(有鹽在先)。
吃餃子不吃餡--------調皮。(挑皮)。
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南上加南)。
打燈籠搬石頭--------照辦。(照搬)。
大水沖走土地廟------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輩。(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筋斗--------顛倒是非。(顛倒試飛)。
耗子掉到水缸里------時髦。(濕毛)。
老和尚住山洞--------沒事。(沒寺)。
貨輪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燒旗桿------------長嘆。(長炭)。
黃鼠狼鉆雞籠--------投機。(偷雞)。
醬缸里泡石頭--------一言難盡。(一鹽難進)。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有圓音)。
老母雞抱空窩--------不簡單。(不見蛋)。
吃人參----------候補。(后補)。
皮皇帝的媽媽--------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實人。(老石人)。
牽著羊進照相館------出洋相。(出羊相)。
墻上栽菜------------無緣。(無園)。
扇著扇子說話--------瘋言瘋語。(風言風語)。
十兩紋銀------------一定。(一錠)。
守著廁所睡覺--------離死不遠。(離屎不遠)。
唐僧的書------------一本正經。(一本真經)。
小碗兒吃飯----------靠天。(靠添)。
肉鍋丟進河----------昏昏沉沉。(葷葷沉沉)。
一分錢的醬---難燴(會) 一元錢買擔菜---兩籃(難) 一餐吃個大胖子---談何易 一面官司---不好打 一塊硬骨頭---不好啃 一碗水潑在地上---難收拾 一腳踩在橋眼里---上下兩難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大海里撈針---不知從何下手 才學理發(fā)就碰上個大胡子---難理(提) 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下雨天擔稻草---越擔越重 馬高蹬短---上下兩難 小孩子上樓梯---步步都是坎子 小孩子喝燒灑---夠嗆 小雞吃黃豆---夠嗆 無米之炊---難做 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從手插進染缸里---左藍(難)右也藍(難) 水中撈月---無處尋 火燒嶺上撿田螺---難得尋 烏龜摔在靛殼里---殼藍(可難) 火鉗子修表---沒處下手 火燒辣椒---嗆死人 烏龜爬泥潭---越爬越深 烏龜爬在門坎上---進退都要跌一跤 烏龜墊床腳---硬撐 水煮石頭---難熬 生鐵鑄土地爺---硬神(撐) 鳥入籠中---有翅難飛 絲線打結巴---難解 羊頭插在籬笆上---伸首(手)容易縮首(手)難 老母豬鉆籬笆---進退兩難 老鼠鉆牛角---步步緊 老鼠碰見貓---難逃 西山出太陽---難得 百歲養(yǎng)兒子---難得 地獄里活命---難見天日 竹山里試犁---寸步難行 冷鍋煮雪---難溶 沙灘上行船---進退兩難 兩手提籃---左籃(難)右也籃(難) 蘇州的蛤蟆---南蟾(難纏) 針尖上落芝麻---難頂 泥塘里滾碓臼---越滾越深 土地廟里的菩薩— 沒有見過大香火 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見簸箕大的一塊天 從門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坐井看天---見識太少 眉毛上吊鑰匙---開眼 螞蟻爬槐夸大國---小見識 背著八面找九面---沒見過十(世)面 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見自己的一堆屎 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螺螄殼里趕場---地方太狹小了 上午栽樹,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王八肚子上插雞毛---龜(歸)心似箭 手榴彈的脾氣---一拉就火 牛踩瓦泥---團團轉 火燒。
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百川歸?!髣菟叞儇洿髽琴u西裝——一套一套的百貨店里賣鞋襪——各有尺碼百斤擔子加鐵砣——重任在肩;肩負重任百斤面蒸壽桃——廢物點心百斤重擔能上肩,一兩筆桿提不動——大老粗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單單百里奚認妻——位高不忘舊情百里奚飼牛拜相——人不可貌相百靈戲牡丹——鳥語花香百米賽跑——分秒必爭;爭分奪秒;急起直追;奮起直追百年松樹,五月芭蕉——粗枝大葉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歲公公吹火——老氣百萬雄師下江南——興師動眾百丈高竿掛紅燈——紅到頂了柏木椽子——寧折不彎柏油燙豬頭——連根拔敗家子回頭——金不換敗將收殘兵——重整旗鼓拜把子兄弟開繭店——結黨營私(絲)拜年的嘴巴——盡說好話拜旨走進呂祖廟——走錯門了;找錯了門扳不倒騎兔子——不穩(wěn)當;不穩(wěn)扳不倒坐到燒餅上——面上人扳倒碓窩嚇婆婆——潑婦扳倒葫蘆灑了油——一不做,二不休扳著爐子烤頭發(fā)——了(燎)不得扳著指頭算帳——有數(shù)班房里的衙役——聽差的斑鳩抱窩——懸蛋斑馬的腦袋——頭頭是道斑鴆打架——賣弄風流搬菩薩洗澡——越弄越糟;白費神;空勞神搬起石磙砸碾盤——實(石)打實(石)搬石頭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辦不到;夠不著板凳倒立——四腳朝天板凳上放雞蛋——好險;冒險;危險;靠不??;不可靠板凳上擱蒺藜——坐不穩(wěn);坐不住板凳上睡覺——難翻身;翻不了身板凳上玩麻將——扒拉不開;打不開場面板凳上鉆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板斧劈柴——一面砍板門上貼門神——一個向東,一個向西板上的泥鰍——無地容身;無處藏身板上釘釘子——實實在在;沒跑;跑不了;變不了;沒法變板上敲釘子——穩(wěn)扎穩(wěn)打半邊羊頭——獨角半邊豬頭——獨眼半道上撿個喇叭——有吹的了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半個銅錢——不成方圓半截磚頭——甩了半斤對八兩——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碼事;彼此一樣;誰也不吃虧半斤放在四兩上——翹得高半空的云彩——變化多端半空中打把式——栽個大跟頭半空中的火把——高明半空中的氣球——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著哩半空中放爆竹——想(響)得高半空中蓋房子——沒處落腳;落不得腳半空中趕牲口——露馬腳半空中掛蒺藜——諷(風)刺半空中掛剪刀——高才(裁)半空中騎馬——騰云駕霧半空中數(shù)指頭——算得高半拉瓜子——不算個人(仁)半籃子喜鵲——唧唧喳喳半路開小差——有始無終半路上的新聞——道聽途說半路上丟算盤——失算了半路上留客——口上熱鬧;嘴上熱情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來半瓶子醋——亂晃蕩半山崖的觀音——老實(石)人半山腰倒惡水(滑水〕——下流半天云里踩鋼絲——提心吊膽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半天云里吹嗩吶——想(響)得高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氣候;不成氣候半天云里吊口袋——裝瘋(風)半天云里翻帳簿——算得高半天云里看廝殺——袖手旁觀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談半天云里飄氣球——高高在上;沒著落半天云里騎仙鶴——遠走高飛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半夜吃黃瓜——摸不著頭尾半夜吃燒雞——思思想想(撕撕響響)半夜彈琴——暗中作樂半夜雞叫——不曉;亂了時辰半夜叫大姑娘的門——來者不善半夜里的被窩——正在熱乎勁上半夜里的寡婦——難過半夜里和面——瞎鼓搗半夜里掄大斧——瞎侃(砍)一通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著半夜聊天——瞎說半夜起來穿衣服——為時過早半夜敲門心不驚——問心無愧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半夜做惡夢——虛驚一場;一場虛驚半夜做夢啃豬蹄——盡想好事;想得倒美半夜做夢娶新娘——盡想好事;想得倒美扮秦檜的沒卸裝——誰沒見過那二花臉扮豬吃老虎——大智若愚絆倒趴在糞池邊——離死(屎)不遠膀子一甩——不干了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棒槌吹火——一竅不通棒槌打缸——四分五裂棒槌當針——粗細不分棒槌改蠟燭——粗心棒槌進城——成精作怪棒槌里插針——粗中有細棒槌敲竹筒——空想(響)棒槌上天——總有一天落地棒打鴨子——刮刮(呱呱)叫棒打鴛鴦——難分開;兩分離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經材料棒子面煮葫蘆——糊糊涂涂;糊里糊涂棒子面煮雞子兒——糊涂蛋包辦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包單布洗臉——大方包公的尚方寶劍——先斬后奏包公的鍘刀——不認人包公斷案——認理不認人包公放糧——為窮人著想包公殺親侄——先治其內,后治其外包公審案子——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包公鍘皇親——法不容人包腳布上飛機——一步(布)登天包腳布上生蟣子——好角(腳)色(虱)包腳布做鞭子——文(聞)不能文(聞),武(舞)不能武(舞)包腳布做夾扣子——又臭又硬;臭硬包腳布做圍脖——臭一圈兒包元宵的做烙餅——多面手包子吃到豆沙邊——嘗到甜頭包子咧嘴——美出餡了包子熟了不揭鍋——窩氣包子張嘴——露餡苞谷棒子生蟲——專(鉆)心苞谷面糊——沒多大油水;油水不大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桿司令 寶囊里取物——手到擒來寶塔頂上的寶葫蘆——尖上拔。
一、庵秋嬸打女婢——剛剛好就好 (1)故事:解放前,秋嬸出生于書香門第,知書識禮,性格爽朗,思想開放,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鄉(xiāng)里人尊稱她庵秋嬸。
庵秋嬸認為家里的女婢做了錯事,必須進行鞭笞責罰,但責罰要有度。若打輕了,不會痛,她不能記取教訓;若打狠了,打傷了還得給她治療,甚至耽誤了做工。
因此,剛剛好就好。這事很快就流傳開了,后來成為人們勸說那些待人處事太過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語:“庵秋嬸打女婢(喳某簡)———剛剛好就好。”
(2)釋義: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過度。二、張三爺?shù)牟琛肼坊馗?(1)故事:一富有者,人稱張三爺。
凡窮人來借貸,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飲后便問:“我的茶好嗎?”凡說“三爺?shù)牟枋巧系群貌琛闭?,皆可獲借貸。反之,不管怎樣苦求,皆不借不貸。
有一窮人,不知三爺這一脾性,登門求借時,直說三爺之茶實為劣等粗茶,結果無論怎樣哀求,都未獲借貸,只好怏怏離開三爺家。他一路走一路想:“為什么他人去三爺處可獲借貸,惟獨自己不能?!”想來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說他茶不好之故。
因此決定復去三爺處弄個究竟。于是,當他重到三爺家門時,便大聲呼叫:“三爺呀三爺,你快出來!”三爺聞聲而出,問:“你又來何事?”窮人忙說:“三爺,我是窮人見識短,早先到你家飲了你一杯茶,不覺得怎樣,所以錯說是劣茶。
哪知你的茶喝進肚里,特別不同,我從你家出來后,走一步肚里濃甘茶味就涌現(xiàn)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腦,全身清爽?。∷晕姨氐鼗貋?,告訴你,三爺?shù)牟枋鞘篱g最好的上等茶??!”三爺一聽飄飄然,終于答應借貸。(2)釋義:這一歇后語寓意兩層:一喻三爺為人虛偽,被人一拍馬屁,便飄飄然。
二是喻凡辦事碰上挫折時,宜多思,找出癥結,改變策略,往往能把事情辦成。三、快刀斬亂麻—— 一刀兩斷 (1)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剛滿24歲的小伙子吳東勝準備去街上買二斤白菜。
突然,看見了一個人群擁擠的地方。他看見人群內部似乎有一個擂臺。
于是,他使用輕功飛過人們的頭頂,落在了擂臺的最前方。原來,臺上正站著一位美麗的少女正在與一個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結。
兩個人各拿了一個復雜的用麻繩捆的結。粗一看去沒什么奇怪,細一看就不得了了,這個大結上至少有90個小結。
小姑娘和大漢開始比賽誰先解開結了。吳東勝明白了,這不是比武招親,也不是比文招親,而是比巧招親呢!沒過5分鐘,少女就已經把所有的結解開了。
而那位中年漢子卻才解30多個結。于是,那位少女對大漢說道:“對不起,失敗了?!?/p>
中年漢子只好垂頭喪氣地走出了擂場。接著,少女又對大家說道:“現(xiàn)在只剩兩個結了,如果也失敗的話,今天就到此結束了!” 吳東勝早就想好了:這位少女有著一對水靈靈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膚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條。
吳東勝又想到:我也要到結婚的時候了,老母親也還沒有看見過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飛上了擂臺。底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吳東勝上臺就問:“有沒有規(guī)則?”“有,誰先弄開誰就勝!”聽了規(guī)則后,吳東勝和少女的比賽正式開始。吳東勝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結給砍斷了。
因此也贏了這場比賽。(2)釋義:比喻做事果斷,能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很快解決復雜的問題。
四、慶仔丟失牛仔——去遠了 (1)故事:慶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歡看戲,簡直是個戲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牽到山坡上,將牛繩往樹頭一拴,就自己玩去了。
有一天,鄰村做佛生日,唱戲酬神,香煙繚繞,鑼鼓喧天,十分熱鬧。慶仔將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戲。
直到太陽沉西,天色昏暗,慶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驚,牛仔不見了。慶仔急忙沿著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問:“見到我的牛仔沒有?”對方反問:“幾時丟的?”答道:“大半天了?!?/p>
對方搖搖頭感嘆地說:“去遠了,沒望啦”。結果牛仔沒有找著,消息卻傳遍三鄉(xiāng)五里。
這就是歇后語“慶仔丟失牛仔———去遠了,沒望啦”的由來。(2)釋義:形容事情很久了才來處理,本來是可以預見并且采取措施避免的,帶有貶義。
五、貓糾打電話———受了一次驚 (1)故事:在晉江安海一帶,人們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驚嚇,就風趣地說:“貓糾打電話———受了一次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解放初期,只有少數(shù)政府機關有電話,私家有安電話的,實為鳳毛麟趾。
人們有急事需要打電話,都要到郵電局去打。貓糾是個開小店做小買賣的老實厚道的商人。
因為生意興隆,貨物突然脫銷,急需盡快進貨,于是貓糾興致勃勃地跑去郵電局打電話。由于當時設備較差,貓糾又缺乏使用電話的經驗,結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話也沒有跟對方說清楚。
然而電話費是以通話時間長短來計算的,郵電局開出的電話費數(shù)目之大,使貓糾嚇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后來便濃縮成為幽默生動的歇后語。
(2)釋義:該詞常用來形容沒有見過什么世面而鬧出洋相,常帶有調侃之意。
1.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釋義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
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也寫作“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出處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過海,獨自顯神通?!? 示例 我如今與舍弟分開,這弟兄們是~。
我叫舍弟看看我的過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八回) 近義詞 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八仙過海的傳說 相傳,一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游。
眾仙齊聲附合,并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 漢鐘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
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后,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游向東海。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言語間與八仙發(fā)生沖突,引起爭斗。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
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廝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住,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
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zhàn)。 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
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后,安然無恙。
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zhàn)。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并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zhàn)。
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游而去。 民間傳說中道家的八位仙人,歷來說法不一。
明代昊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里,確定為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人。傳說他們過海時,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 作為歇后語也行,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也作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2.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p>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后,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
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正好。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p>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xù)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
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么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后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jié)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
名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zhàn)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备嬖V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弄砸。
3.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婆,其實是個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我愛你,人們就送他個外號——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西夏(現(xiàn)新疆甘肅一帶),種瓜為生。那一帶中的瓜叫胡瓜,就是現(xiàn)今的哈密瓜。
那時,宋朝邊境經常發(fā)生戰(zhàn)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xiāng)下,種起胡瓜來。 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盡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很著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的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嘗。起初沒有人敢吃,后來有個膽大的上來咬了一口,只覺蜜一樣的甜,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只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回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皇上心想什么瓜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只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夸自己的瓜好。
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嘗嘗他的胡瓜。 皇上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贊,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么好,為什么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夏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p>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夸則垮,像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4.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傳說 ,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
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
歇后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
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
漢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
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
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 舉幾個例子如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出自 明·無名氏《八仙過?!?。半斤對八兩——兩個差不多意思是說兩個人的水平都很一般,而且相當,有貶義。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體現(xiàn)了包公智慧過人、謀略超群的鮮明個性,以及愛民如子、不畏權貴的高尚品德。楚霸王被困垓下——四面楚歌項羽軍被包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zhèn)東北),陷于一籌莫展的境地。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里,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莊王猜謎語——一鳴驚人一鳴驚人的成語出自《韓非子·喻老》。
此地無銀三百兩——自欺欺人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要把事情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想通過欺騙自己的方式進而來欺騙別人。
曹劌論戰(zhàn)——一鼓作氣《曹劌論戰(zhàn)》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zhàn)中對此次戰(zhàn)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zhàn)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曹操下宛城——大敗而逃宛城之戰(zhàn),又稱“淯水之戰(zhàn)”,是197年漢末三國之前軍閥曹操和張繡之間的一場戰(zhàn)斗。張繡取勝,曹操敗逃。
曹操損失慘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等都被張繡所殺。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現(xiàn)代漢語詞語,出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p>
(食之無肉,棄之不舍)。得隴望蜀——貪心不足得隴望蜀,原意是指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
比喻貪得無厭。常用以形容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東施效顰——愚蠢可笑東施效顰,成語,效:效仿;顰:同矉,皺眉頭的意思。東施:越國的丑女,代指丑婦。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反而顯得愚蠢可笑。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東吳招親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四回,孫劉聯(lián)合在赤壁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曹操后,劉備借東吳荊州暫駐。周瑜設計賺備入吳招親,欲以之為人質索回荊州。
不料吳國太(孫權母)見備英姿出眾,曰"真吾婿也",遂將其小女(權妹)嫁給劉備,是為孫夫人因以"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比喻有違初衷,弄巧成拙。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