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的起因在于趙國和中山國的宿怨,趙武靈王和中山國打仗,由于在鄗城(邢臺柏鄉(xiāng))幾乎戰(zhàn)敗,所以為了雪恥而開始胡服騎射,用趙武靈王自己的話說就:“我們趙國,東有齊王國和中山王國,北有燕王國和東胡部落,西有樓煩部落和秦王國及韓王國的邊界。
我們的邊防部隊,仍使用傳統(tǒng)武器,缺乏現(xiàn)代化裝備,一旦敵人發(fā)動攻擊,如何防御得???從前,中山王國仗恃后臺老板齊王國撐腰,侵略我們土地,捕捉我們?nèi)嗣?,決河水灌鄗城(邢臺市柏鄉(xiāng)縣北),如果沒有上帝保佑,鄗城(邢臺柏鄉(xiāng))可能失守,先祖?zhèn)冋J為是最大的羞辱。我之所以改變服裝,更新戰(zhàn)備,只不過為了準備四境應變,報中山王國之仇。
叔父大人卻堅決維持固有傳統(tǒng),忘了鄗城(邢臺)丟丑,大出我的意料?!壁w成(趙武靈王叔叔)聽了這番話后,不再阻止改革,悚然接受。
第二天,趙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趙雍下令全國人民拋棄長袍寬袖,改著胡服;淘汰戰(zhàn)車,改習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原文—司馬光趙武靈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
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王使人請之曰:“家聽于親,國聽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jīng),令行為上。
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愿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惫映稍侔莼自唬骸俺悸勚袊?,圣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
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圖之也!”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
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
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惫映陕犆速n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騎射焉。 當楚國正在遭到秦國欺負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倒在發(fā)奮圖強。
趙國的國君武靈王,眼光遠,膽子大,想方設法要把國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
我們要不發(fā)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fā)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
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么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趙武靈王說:“對?。≡蹅兇蛘倘坎奖?,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
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边@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
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么辦?!狈柿x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
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钡诙焐铣臅r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
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愿這樣辦。
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干脆裝病不上朝。
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復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
公子成終于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
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后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
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jīng)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nèi)的事交給兒子管。
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nèi)的事安排好以后,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后,覺得那個“使臣”的態(tài)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里有點犯疑。
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fā)現(xiàn)那個“使臣”已經(jīng)不告而別了。客館里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
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
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jīng)出關三天了。
面對天下大亂,各國無暇干涉趙國內(nèi)政的天賜良機,趙武靈王向全國發(fā)布實行胡服騎射的法令。
同時,大舉進攻中山國。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胡服騎射之前,趙武靈王已經(jīng)在趙國的北部搞過試點。
全面游牧化的趙國騎兵,取胡人機動性強的優(yōu)勢,棄其紀律性差的缺點,在與北方胡人的軍事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趙國在軍事上使用騎兵、采用適應騎射的胡服在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但那時只是戰(zhàn)士們一種自發(fā)的行為。
這不是某個人的創(chuàng)造,而是根據(jù)軍事斗爭的實際需要,很自然地采用了更容易獲勝的斗爭手段而已??梢哉f,游牧民族在與中原接觸后不久,中國就出現(xiàn)了最早的騎兵,只是在數(shù)量、質(zhì)量、戰(zhàn)術使用上都很原始,起不了左右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作用。
騎兵在中國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兵種,進而成為一個主要兵種,經(jīng)過很長的時間。胡人的游牧生活和軍事訓練一體化,在與中原農(nóng)耕文明國家的作戰(zhàn)中,由于騎兵的機動性和沖擊性都很強,經(jīng)常能夠取勝。
趙國與秦國、燕國這些與游牧民族國家接壤的國家,在幾次敗給胡人后,便采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zhàn)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雇傭騎兵很不可靠,而且很難指揮,華夏族的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愿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
趙武靈王通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yǎng)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除了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外,胡服騎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趙國是一個游牧文明重于農(nóng)耕文明的國家,是華夏系統(tǒng)中與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國家,公室與戎狄的通婚程度也遠遠高于秦國和燕國。秦國和燕國公室的通婚對象主要指向中原各王國。
趙國的文化如同他們國君的血統(tǒng)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樣,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體,趙國的戎狄化比秦國更嚴重。趙武靈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樓煩的樓緩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親的托孤重臣肥義,趙國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趙武靈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
趙國雖然也采用此前一直施用的大臣異地就任制,即有戎狄背景的大臣到農(nóng)耕文明的中心邯鄲,華夏族大臣則到游牧文明重鎮(zhèn)代郡為官,以期達到加強兩種文化的交流和國君控制兩派大臣的目的。但這種辦法顯然功效不大,代郡與邯鄲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成為了趙國政變的兩個牢固據(jù)點。
而且,代郡的勢力不斷滲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個重鎮(zhèn)太原郡,邯鄲則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黨郡,趙國的南北分裂局勢在擴大。趙國的兩種文化、兩大政治勢力處于不斷的爭斗狀態(tài),而且越離越遠,這需要趙武靈王鐵腕整合,明確各自的地位,將其整合為一個依賴重于排斥的整體。
趙國的內(nèi)政與其它中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中原國家的內(nèi)政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宗室貴族與多為地主、自耕農(nóng)出身的軍功貴族之間的矛盾,而趙國的內(nèi)政矛盾則體現(xiàn)為華夏族大臣與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之間的矛盾。
兩派之間的矛盾往往都是由于華夏族的大臣蔑視、排擠戎狄族大臣而引起的。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曾發(fā)生多起爭立國君的政變,其頻繁程度為當時各國之最。
在爭立國君的兩派中往往一派由有戎狄背景的大臣支持、以代郡為根據(jù)地,一派由華夏族大臣支持、以邯鄲為根據(jù)地。邯鄲與代郡分居趙國的南北,分別是趙國進軍中原的基地和制約戎狄的據(jù)點。
邯鄲與代郡之間隔著中山國,邯鄲要與代郡交往就得繞很大的圈子,需要經(jīng)過太行山西側的上黨郡和太原郡才能進入本來處于邯鄲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邯鄲與代郡的聯(lián)系遠不如與它們臨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間的交流緊密。
兩個重鎮(zhèn)本來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異,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這種差別。邯鄲對代郡的控制本來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戎狄國家軍事斗爭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權力,邯鄲與代郡實際上是趙國執(zhí)行南北不同攻略的兩個國都。
趙國有很多貴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有了向趙國中央政府挑戰(zhàn)的實力。趙國國君喜歡用沒有復雜背景、出身于戎狄的大臣,他們能力出眾而易于控制,遠較能力平平卻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員為強。
趙國與林胡、樓煩、東胡、義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國家接壤,國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文化在趙國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趙國的游牧文明占上風,趙武靈王適應客觀情況,大力提倡胡化是符合實際的。
為了提高國民對在全國實行胡服騎射政策的信心,趙武靈王用他有限的騎兵在對中山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在聲勢上為胡服騎射的好處做了現(xiàn)實、有力的宣傳。趙武靈王率領他的人數(shù)不多但卻十分精銳的騎兵向北進攻中山國,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到達趙國的代郡,如入無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趙國國民的信心。
趙武靈王又到達趙國與樓煩邊境的重鎮(zhèn)無窮之門(今河北張北南),繼而穿過樓煩和林胡的勢力范圍,向西折向黃河。趙武靈王渡過黃河,登上了黃河西側、林胡人長期活動的黃華地帶。
此。
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大兵經(jīng)房子,抵達代地,再向北直至數(shù)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與國相肥義商議讓百姓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
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會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于是改穿胡服。
國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稱有病,不來上朝。趙王派人前去說服他:“家事聽從父母,國政服從國君,現(xiàn)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
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為根本;處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則,要以施行政令為重。宣傳道德要先讓百姓議論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
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yè)?!惫觾砂葜x罪道:“我聽說,中原地區(qū)在圣賢之人教化下,采用禮樂儀制,是遠方國家前來游觀,讓周邊地區(qū)學習效法的地方。
現(xiàn)在君王您舍此不顧,去仿效外族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慎重考慮。”使者回報趙王。
趙王便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今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憑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依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幾乎就失守了。
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穿胡服,學習騎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國之仇。
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忘記了鄗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從命,趙武靈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
于是,趙武靈王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請采納,謝謝。
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即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戰(zhàn)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政治家、改革家[1]。生于趙國都城邯鄲,15歲繼位。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國力不強,受中原大國欺侮。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也不時騷擾,鄰境較小的中山國也時常進犯。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zhàn)方法,趙國因而國勢大盛。趙雍率將士攻擊匈奴,占領今內(nèi)蒙古南部黃河兩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兩郡,又在陰山筑趙長城以抵御胡人。前296年吞并中山國。前314年,燕國發(fā)生子之之亂,國都被齊國、中山國攻破,趙武靈王扶植燕昭王回國即位。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雖然他們和趙國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但常常到趙國進行一些小的掠奪。
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zhàn)騎在馬上,動作十分靈活方便。開弓射箭,運用自如,往來奔跑,迅速敏捷。
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為步兵和兵車混合編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長袍,甲胄笨重,騎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戰(zhàn)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邯鄲謀士樓緩說:“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寬袖口,干活打仗,都不太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子,行動方便靈活。
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怎么樣?”謀士樓緩聽后很贊成趙武靈王的話。 由于胡服騎射不單是一個軍事改革措施,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移風易俗的改革,是一次對傳統(tǒng)觀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除了百姓接受有困難外,朝廷內(nèi)的抵觸情緒也很大。
以公子成、趙文、趙造、周紹等人為代表的貴族官僚,抱著“循法無過,修禮無邪”的傳統(tǒng)觀念,拒絕胡服騎射。 有一個頑固派老臣,名叫趙成,是趙武靈王的叔父,帶頭反對服裝改革。
他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守舊,十分頑固。他不但反對,而且在家裝病不上朝了。
趙武靈王很明白,要推行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攔。武靈王為了說服趙成,親自到趙成家做工作,終于使他同意胡服。
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指責武靈王說:“衣服習俗,古之理法,變更古法,是一種罪過。”
武靈王批駁他們說:“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襲的,有什么禮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據(jù)時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規(guī),根據(jù)不同的情況而制定禮儀。禮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p>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我國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郭沫若1961年秋游邯鄲叢臺時曾賦詩一首,詩中說到“騎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史績,這段事實見諸于《史記,趙世家》。
如今,“胡服騎射”已經(jīng)成為了改革的同義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