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典故。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zhàn)敗以后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國君。
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對失敗不甘心,抓緊操練兵馬,發(fā)誓要與晉國決一雌雄。
他首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并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了過去。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發(fā)憤大干的時候,突然得暴病死了。
他的兒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晉國見楚國忙于辦喪事,晉國又重新會盟諸侯,訂了盟約,隨即將楚國拉過去的陳、鄭等國又收回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
這一下,楚國的大臣們?nèi)绷?,要與晉國決戰(zhàn)。但是,楚莊王仍無動于衷。
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這一天,大夫伍舉(一說申無畏)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
他瞇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背f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么謎語,這么難猜?你說說?!?/p>
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
這究竟是只什么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烏。
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p>
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秦穆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超越其他國家,稱霸天下,但苦于身旁沒有賢才良臣來輔佐他。
為此,他很苦惱。有一天,秦穆公召見了善于相馬的伯樂,對他說:“您的年紀大了,您的子侄中間有沒有可以派去尋找好馬的呢?”伯樂回答說:“一般的良馬是可以從外形容貌筋骨上觀察出來的。
天下難得的好馬,是恍恍惚惚,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這樣的馬跑起來像飛一樣地快,而且塵土不揚,不留足跡。
我的子侄們都是些才智低下的人,可以告訴他們識別一般的良馬的方法,不能告訴他們識別天下難得的好馬的方法。有個曾經(jīng)和我一起擔柴挑菜的叫九方皋的人,他觀察識別天下難得的好馬的本領絕不在我以下,請您接見他?!?/p>
秦穆公接見了九方皋,派他去尋找好馬。過了三個月,九方皋回來報告說:“我已經(jīng)在沙丘找到好馬了?!?/p>
秦穆公問道:“是匹什么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說:“是匹黃色的母馬?!鼻啬鹿扇巳グ涯瞧ヱR牽來,一看,卻是匹純黑色的公馬。
秦穆公很不高興,把伯樂找來對他說:“壞了!您所推薦的那個找好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馬,什么不是好馬呢?” 伯樂長嘆了一聲,說道:“九方皋相馬竟然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嗎?這正是他勝過我千萬倍乃至無數(shù)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觀察的是馬的天賦的內(nèi)在素質(zhì),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記了它的粗糙之處;明悉它的內(nèi)部,而忘記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見所需要看見的,看不見他所不需要看見的;只視察他所需要視察的,而遺漏了他所不需要觀察的。
像九方皋這樣的相馬,包含著比相馬本身價值更高的道理哩!” 等到把那匹馬牽回馴養(yǎng)使用,事實證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難得的好馬。秦穆公從這件事上得到了啟發(fā),他派人到各處去廣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來。
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縶到晉國代自己去求婚。當年晉獻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
百里奚是虞國的亡國大夫,很有才能。晉獻公本想重用他,但百里奚卻寧死不從。
這次,有個大臣對晉獻公說:“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讓他做個陪嫁的奴仆吧。”公子縶帶著百里奚等回國時,半道上百里奚卻偷偷逃走了。
秦穆公和晉獻公的大女兒結(jié)婚后,在陪嫁奴仆的名單中發(fā)現(xiàn)少了百里奚。就追問公子縶。
公子縶說:“一個奴仆逃走了,沒什么了不起?!背杏袀€從晉國投奔過來的武士叫公孫枝,把百里奚介紹了一番,認為他是個了不起的賢才。
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再說百里奚慌亂中逃到了楚國的邊境線上,被楚兵當作奸細抓了起來。
百里奚說:“我是虞國人,有錢人家看牛的,國家滅亡了,只好出來逃難。”楚兵見這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子一副老實相,不像個奸細,就把他留下來看牛。
他還是有一套牧牛的本領,把牛養(yǎng)得都很肥壯,大家給他送了個雅號——“放牛大王”。楚國的君主楚成王知道后,就叫他到南海去放馬。
后來秦穆公總算打聽到百里奚的下落,就備了一份厚禮,想派人去請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國來。公孫枝說:“這可萬萬使不得。
楚國讓百里奚看馬,是因為不知他是個賢能之士。如果您用這么貴重的禮物去換他回來,不就等于告訴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嗎?那楚王還肯放他走嗎?”秦穆公問:“那你說說怎樣弄他回來?”公孫枝答道:“應該按照現(xiàn)在一般奴仆的價錢,花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來?!?/p>
一位使者奉命去見楚王,說:“我們有個奴隸叫百里奚,他犯了法,躲到貴國來了,請讓我們把他贖回去辦罪?!闭f著獻上五張黑色的上等羊皮。
楚成王想都沒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裝上囚車,讓秦國使者帶回去。秦穆公親自召見百里奚,一看,原來是個七十歲的老頭,不覺脫口而出道:“可惜啊,年紀太大了?!?/p>
百里奚說:“大王,如果您讓我追逐天上的飛鳥,或者去捕捉猛獸,臣確實太老了;但如果和大王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臣還不算老呢?!鼻啬鹿宦?,不由肅然起敬道:“我想讓秦國超過其他的國家,您有什么辦法嗎?”百里奚說:“秦國雖在邊陲地區(qū),但地勢險要,兵馬強悍,進可以攻,退利于守,我們要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條件,乘機而進?!?/p>
穆公聽了,覺得百里奚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為上卿,治理國事。誰知百里奚連連擺手說:“大王,臣有個朋友叫蹇叔,他的才能遠遠勝過我,請大王封他為上卿吧。”
秦穆公一聽還有比百里奚更能干的人,連忙派使者帶著重金,到蹇叔隱居的地方請他出山。蹇叔為了讓自己的好友百里奚能安心地留在秦國佐政,便隨著使者來到了秦國。
秦穆公高興極了,他對蹇叔說:“百里奚多次對我說到你的才能,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卞渴逭f:“秦國之所以不能立于強國之中,主要是威德不夠?!?/p>
秦穆公說:“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呢?”蹇叔說:“治法要嚴,別的國家就不敢欺負您;對百姓要寬容,人民就會擁護您。要想國家強盛,必須教民禮節(jié),貴賤分明,賞罰公正,不能貪心,也不能急躁。
我看今日許多強國,霸業(yè)已經(jīng)衰退,秦國一步一步富強起來,稱霸的日子就不遠了?!鼻啬鹿诲渴宓囊环捳f得心服口服,心花怒放,于是封百里奚為左庶長,蹇叔為右庶長,稱為“二相”。
由于百。
退避三舍拼音是tuì bì sān shè是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文公即位以后,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lián)合了一些大臣,向敵國借兵,奪了王位。
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fā)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
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愿意發(fā)兵打敵人。有人對周襄王說:“現(xiàn)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敵人,別人恐怕不中用?!?/p>
襄王才打發(fā)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fā)兵往東打過去,把敵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yè),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wèi)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楚成王本來并不想同晉文公交戰(zhàn),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p>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wèi)、曹兩國國君。
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wèi)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
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彼⒓聪铝?,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扎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tǒng)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
當初楚王曾經(jīng)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zhàn),晉國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個諾言啊。
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么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p>
晉軍一口氣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后撤,想停止進攻。
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zhàn)書,措詞十分傲慢。
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F(xiàn)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么只好在戰(zhàn)場上比個高低啦?!?/p>
大戰(zhàn)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后敗退。
他們還在戰(zhàn)車后面拖著伐下的樹枝,戰(zhàn)車后退時,地下?lián)P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里。
他不顧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沖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
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后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
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晉軍占領了楚國營地。
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回國。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為晉文公立了大功。
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
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霸主。這就是“城濮之戰(zhàn)”。
秦國打敗晉國以后,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墒悄戏降某鴧s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quán)。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么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里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干什么?”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墒且煌H?,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心里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jīng)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后,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于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制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里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么樣。九鼎是象征周王室權(quán)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quán)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于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后,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后,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chǎn)。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辟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后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nèi)亂,終于和中原霸主晉國沖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fā)生了一次大戰(zhàn)。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么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么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后,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宋襄公和楚國軍隊在泓水之濱交戰(zhàn)。
宋兵已經(jīng)安排好陣勢,楚軍還沒有渡河。右司馬向宋襄公獻計道:“楚軍多而宋軍少,趁他們正在過河尚未列隊時發(fā)動突然攻擊,那么他們必敗無疑。”
宋襄公說:“我聽得君子講:‘雙方交戰(zhàn)。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擒捉頭發(fā)斑白的老兵,人處險地,不推他跌下深淵,人處困境,不逼他走投無路,不進攻尚未列成陣勢的隊伍。
’現(xiàn)在楚軍還未完全渡河,我們發(fā)動攻擊,這是不道德的。還是讓他們?nèi)慷珊訑[好陣勢后,再擊鼓進攻吧?!?/p>
右司馬說:“您不愛護我國的人民,讓國家受到損害,難道這就講道德了嗎?” 等到楚軍已渡過河來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軍,結(jié)果宋兵大敗, 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傷,3天后就死了。 宋襄公 仁義之師——宋襄公(?—前637)春秋時宋國國君(前650—前637) 宋襄公是個資質(zhì)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成為霸主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齊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公子昭。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讓諸侯派兵相助,以壯聲勢。大部分諸侯一見是宋襄公出面號召,沒幾個人理會,只有衛(wèi)、曹、邾幾個比宋國還小的國家派了一些人馬來了。
宋襄公統(tǒng)領四國聯(lián)軍殺向齊國,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無虧釉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在邊界上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后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
宋襄公為齊孝公復位出了力,自認為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的時候了,便想會盟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于是,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持。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季,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
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fā)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他事先末征求齊國。
楚國的意見,自作主張擬了一份秋季在宋國會合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時間定在當年秋季。楚成王和齊孝公兩人對宋襄公的這種做法很不滿意,心里卻不痛快。
但礙于情面,還是簽了字。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只有齊孝公和魯國國君沒到。
在開會時,宋襄公首先說:"諸侯都來了,我們會合于此,是仿效齊桓公的做法,訂立盟約,共同協(xié)助王室,停止相互間的戰(zhàn)爭,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認為如何?"楚成王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這囂主是誰來擔任擴宋襄公說;"這事好辦,有功的論功,無功的論爵,這里誰爵位高就讓誰當盟主吧。"話音剛落,楚成王便說: "楚國早就稱王,宋國雖說是公爵,但比王還低一等,所以盟主的這把交椅自然該我來坐。
"說罷并不謙讓,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不禁大怒,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誰不承認?可你那個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
有什么資格做盟主?”楚成王說:"你說我這個正是假的,你把我請來干什么?”宋襄公再想爭辯,只覓楚國大臣成得臣脫去長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鎧甲,手舉一面小紅旗,只一揮動,那些隨楚成王而來、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紛紛脫去外衣,原來個個都是內(nèi)穿鎧甲。手持刺刃胸兵士。
他們往臺上沖來,嚇得諸侯四散而逃,宋襄公被成得臣一把抓住,把他拖到楚國的車上,帶他回楚國去了。后來,楚成王覺得抓了宋襄公也沒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從那時起,宋襄公對楚國懷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國兵強馬壯,也沒什么辦法出氣。后來。
宋襄公聽說鄭國最積極支持楚國為盟主,就想討伐力薄國小的鄭國,出出胸中惡氣。過了不久。
鄭文公去楚國拜會楚成王。宋襄公認為是個機會,不顧公子目夷與大司馬公孫固的反對,出兵伐鄭。
鄭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應來救援鄭國。 楚成王沒直接去救鄭國,卻統(tǒng)領大隊人馬直接殺向宋國。
宋襄公這下慌了手腳,顧不上攻打鄭國,帶領宋軍星夜往國內(nèi)趕。待宋軍在漲水邊扎好營盤,楚國的兵馬也來到了對岸。
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軍到此只是為救鄭國。咱們已經(jīng)從鄭國撤軍。
他們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咱們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與楚國講和算了”,宋襄公卻說:"楚國雖然人強馬壯。
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
卻是仁義之師。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繡有 "仁義"二字。
要用 "仁義"來戰(zhàn)勝楚國的刀槍。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軍開始過河。
公孫固向宋襄公說:"楚軍白日渡河。明明是小看我們。
等他們過到一半,我們殺過去,定能取勝。"宋襄公卻指著戰(zhàn)車上的 "仁義"之旗說:"人家連河都沒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義之師?”等到楚軍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陣時。
公孫固又勸宋襄公說:"趁楚軍還亂哄哄地布陣,我們發(fā)動沖鋒,尚可取勝。"宋襄公聽到此話不由罵道:"你怎么凈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
重耳逃亡的典故 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發(fā)生的一則故事: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杰,到處物產(chǎn)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
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后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zhàn)來,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zhàn)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于是以禮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國。
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雖然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時的真實情況是:晉國對于楚國的行軍迅速不及準備戰(zhàn)陣,為了避免失敗,晉軍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計,等于是退了三舍。
鑒于有些軍吏表示異議,晉大夫狐偃對晉軍說: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后世多信以為真,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沖突。
重耳
典 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