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鬼城與名山景區(qū) “豐都是一本懲惡揚善、練達人情、幽香襲人的古版線裝書,不可只“閱”不“讀”矣! 名山景區(qū)林木蒼翠,建筑精美,磐鼓晨鐘,江山一脈;朝霞夕照,風光醉人,廟宇殿堂神像森羅,樓臺亭閣依山而立;名人騷客流墨遺雅,碑刻詩聯(lián)韻味雋永。
主要景點有全國最大的民俗文化動態(tài)人文景觀鬼國神宮,“陰曹地府”塑像群分別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jiān)獄、酷刑等,構思奇特,神態(tài)逼真。山上還有蘇軾、陸游、范成大等歷代名人的碑刻題詠。
雙桂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名山。 鬼城仿陽間司法體系,營造了一個等級森嚴,融逮 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
懲治生前作奸犯科者。雖閻王判官小鬼只傳說虛妄, 但其懲惡揚善的社會教化功用又為人所稱道。
自唐以來,這里建起了幾十座規(guī)模宏大的廟宇,根據(jù)迷信傳說,雕塑了許許多多離奇古怪的鬼神像。盡管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極少有人會被迷信傳說所愚弄,但卻不能不為這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塑像及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而傾倒。
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鬼城廟會”,車船爆滿,游人如織:“陰天子娶親”、“城隍出巡”、“鐘馗嫁妹”、“鬼國樂舞”等民俗民風游行表演,驚奇諧趣,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鬼城的由來 關于鬼城的形成原因,說法非常的多,但總的說起來,一共有四點: 一是道教之說。
在東漢末年,張道陵創(chuàng)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成為后來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孫子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這里遂成為了道教的傳教中心。
后來,道教又杜撰出一個“羅豐山”,說它是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這位北陰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級中心神,專管地獄。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稱豐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說:當人類社會還處在上古時代的時候,由于科學不發(fā)達,在遇到一 些大自然現(xiàn)象的時候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認為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為主,兩個部落。
東周時,豐都曾為巴子別都,隨著巴蜀兩族的不斷交往,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習俗相互滲透,于是產(chǎn)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豐都還留有“幽都”遺跡。
三是佛教“閻羅王”之說?!伴惲_王”本是梵文的音譯,愿為古印度神話里管理陰間之王。
佛教沿用此說法,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傳說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獄。
據(jù)《一切經(jīng)音義》稱,“閻羅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陰、王成仙之說,這是豐都最廣為流傳的說法。
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晉人葛洪在其《神仙傳》中就有關陰、王成仙的說法。傳說在漢朝時候,有兩位方士,一位叫陰長生,是劉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
他們因不滿社會現(xiàn)狀,雙雙先后來豐都修煉,于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后來到了唐朝,他們二人被人訛傳成了“陰王”,即陰間之王。
后來加上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不斷刻意渲染,歷代文人、官吏通過小說、詩詞、游記和碑文的描述,如《西游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西洋記》等等。因此一個比較全面的鬼城就在豐都形成了。
它從虛幻到實物,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將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以及中國鬼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結合起來;將民間神話傳說想象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將建筑、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才形成今天天下聞名的“鬼城文化”。 鐘馗斬鬼 傳說宋朝包公包拯死后,陰王見他在陽間兩袖清風,斷案如神,就召他到陰曹地府的一個重要關口--陰陽界任職。
這天,包公隨風到陰司赴任。走過一些地界,發(fā)現(xiàn)前面迷霧茫茫,陰風慘慘,滿目荒涼。
包公舉目四顧,正不知來到何方,忽聽有人在痛哭。包公低頭一看,見前面不遠的山洼中,有一所茅棚,房頂經(jīng)日曬雨淋,已長出一些雜草。
包公走進屋去,見一個白胡子老頭,淚流滿面,正跪在家神嵌捶胸頓足地大哭,哭聲很凄慘,很是傷心。包公想:莫非他家遇上啥傷心事了嗎?上前問道:“老者,你在哭啥呀?” 老頭聽見有人喊,回過頭看了一眼,越是哭得傷心了。
"你家是死了人,還是受了災,為啥這樣傷心?" 老頭哭著一個勁地搖頭,說不出話。 包公耐心勸導,老頭才慢慢止了哭泣。
拉過一條板凳請包公坐下,說:“前年子,豐都城來了個縣官,無惡不做,搜刮民財,搶奪民家子女,還下了一道命令:每年八月十五都要向老百姓抽一對未滿十二歲地童男童女去祭‘天心眼’。只要被抽去,連尸首也看不見了。
我有一個孫女,今天被抽中了?!闭f罷,又老淚縱橫,大哭不止。
包公聽罷,早已怒火中燒,問:“你家就你一個人嗎?” 老頭擦了擦淚說:“我兒子、媳婦抱著女兒不放,也被拉去下到大牢里了?!卑参苛死项^幾句,又給了他一些銀子,叫他不必傷心。
出了茅棚,直奔豐都城來。見前面陰深深一座城市,煙火沖天,幾十里外不見人影。
包公走了很久很久,天都黑了,還看不見城門。他覺得奇怪,這鬼城真難進哪!于是,喚出土地菩薩,問是怎么回事。
土地菩薩早聞。
九頭鳥的傳說,實脫胎于《楚辭》和《山海經(jīng)》中的一些古老的漢族神話。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極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鳥身,名曰九鳳。”
這九頭鳳就是九頭鳥的最早說法。也可以說九頭鳥就起源於《山海經(jīng)》中的九鳳。
鳳本是中國漢族神話中的神鳥,九頭鳳就更加神奇了?!渡胶=?jīng)》中不僅有九首之鳳,還有九首或九尾之狐、羊、虎等等,而且在講究陰陽和合的中國,九是陽數(shù),寓吉祥神圣意味,所以九頭鳥最初是楚地的神明。
關于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北方神話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戰(zhàn)國時期周人和楚人的戰(zhàn)爭開始,正如蚩尤是少數(shù)民族的神明卻是華夏族的鬼怪一樣。鬼車在北方的漢族神話體系逐漸變成害人的怪物。
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余九首”開始的,后來的《荊楚歲時記》、《酋陽雜俎》、《齊東野語》誅書的記述渲染而廣為人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fā)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鹠。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余血下點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兇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
……”這里講,對九頭鳥的仇視,是從春秋時曾被楚人戰(zhàn)敗的周公開始的。后來此鳥被天狗咬去一頭一尾后,斷頭處血流不止,人們以為被血滴玷污即屬不祥,於是九頭鳥就成妖邪之物了。
但歐陽修不信此說,而是主張“兇吉在人不在物”。由此可見妖由人生,同九頭鳥的形態(tài)習性其實并無多大關系。
以九頭鳥象征人事,介凡先生從歷史上舉出兩例。一是同明代湖北人張居正為相有關。
這里又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張居正為相時,大權在握,整頓吏治,聲譽日增。患病時,各地官紳紛紛為之建醮,跡近鋪張,事為九大御史前后參奏,而張之地位并未動搖,九大御史反為張居正一一整肅,因此當日民間便生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謠,以為九頭鳥再厲害,也敵不過一個湖北佬。
在這個說法里九頭鳥乃指九御史,并非湖北人。其二是說張居正在整頓朝政時,保薦了九位御史,這九人都是他的湖北老鄉(xiāng),對貪官污吏嚴厲制裁,革新政風大有成效,那些受到整頓的貪官污吏,心懷不滿,因而咒罵“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
由此可以看出,這九頭鳥的謠傳,原是當日政敵散布出來以攻擊張居正的。另一說是這句諺語出於清初滿人對湖北人的詛恨。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鄂之圻黃地區(qū),曾據(jù)山巖拼死抗清。大局既定后,那些難忘故國的遺民,又拒絕同清廷合作,如有受清廷籠絡所利用的,眾所共棄;乃使?jié)M人為官湖北者,莫不惱恨交加。
在無可奈何之下,因荊楚向有九頭鳥傳說,於是編造了這句諺語。后來武昌辛亥首義的成功,再次證實了這句諺語的活力。
因而在臺灣出版的《湖北文獻》上刊出的詩作,高唱:“武昌一夕鳥飛鳴,滿族政權難自保,九頭徽號稱鄂鳥,鄂人聽了不煩惱?!?至于在民間,這句九頭鳥的俗諺還有另一層意味。
介凡先生認為這同武漢作為一個南北水陸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外鄉(xiāng)人同武漢本地人之間的隔閡有關。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民眾的知識開發(fā)較早,在社會生活中競爭較多,在彼此交往中狡詐較多。
武漢三鎮(zhèn)以外的各省人往往討厭他們,見而生畏。武漢又是湖北的代表,本來是“天上九頭鳥,地下武漢佬”,因武漢二字早期比較生疏,后來就變成湖北佬了。
從這位深諳湖北風土人情的臺灣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九頭鳥本是從楚人所崇拜的鳳凰形象脫胎而來的,在中古時期才染上妖邪色彩進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后,才把它和湖北人聯(lián)絡起來。
但它并沒有明確而穩(wěn)定的含義,有時用以象徵湖北人的豐富智慧和對邪惡強暴勢力的強有力抗爭,有時則用以嘲諷在人際交往中的狡詐。這些含義和用法都是歷史形成的。
既然如此,我們在今天也就沒有必要就九頭鳥本身確定一個或正或反的固定解釋。隨著湖北人地方性格及其歷史地位的豐富發(fā)展,九頭鳥這句俗諺自然也會具有新的內涵。
楚人的九鳳神九頭鳥形象的出現(xiàn),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zhàn)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jīng)》,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柜。海水北注焉。
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范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于此。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痹摃逗葨|經(jīng)》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wèi)之?!?/p>
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tǒng)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p>
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于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
發(fā)冢再生
同室轉生
冥怨
劾鬼魅
鬼牒
僵尸
鬼解肢
鬼食
尸媚
常
翁怪
羅剎
雷鬼
隱鬼
略剩使
布火使者
停殯女
五奇鬼
失魂 還魂
魂歸故里
魂奔
勾魂囊
藏魂壇
走無常
攝魂
符篆
地棺
梓棺
大人見
棺鬼
佛家: 六道 修羅道 餓鬼道 等
生報 后報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
傳說他是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huán)眼,鐵面虬鬢,相貌奇丑;然而他卻是一個才華橫溢、滿腹經(jīng)綸的風流人物。他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
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長安應試,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使鐘馗落選。
鐘馗一怒之下,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德宗下昭封鐘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斬妖驅邪”;并用狀元官職殯葬。
傳說唐明皇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而奔,這時有一大鬼捉住小鬼并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丑無比,頭戴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自稱是終南山落第進士,因科舉不中,撞死于階前。
他對唐明皇說:“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碧泼黧@醒后得病。
病愈后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鐘馗捉鬼圖》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
【漢字】魘
【筆畫數(shù)】15
【筆順】131344325113554
【漢語拼音】yǎn
【拼音編碼】 yan3
【五筆編碼】 ddr ddrc
【繁體字】魘
【GBK編碼】F7CA
【鄭碼】GGSN
【注音符號】ㄧㄢˇ
【廣東話】jim2
【漢字編碼位置】(詳細)
◆〖內碼〗國標內碼GBK;GB2312;
◆〖可用〗DOS,Windows系統(tǒng)及其他中文系統(tǒng)均可用;
◆〖用法〗直接粘貼即可.
【簡單釋義--來源于金山詞霸】魘 yǎn 夢中驚叫,或覺得有什么東西壓住不能動彈:夢~。~住了。 迷惑:“被妖術~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 ===================== 【詳細釋義--來源于漢語大詞典】
魘1 [yǎn ㄧㄢˇ]
“ 魘1 ”的簡化字。
魘
魘
yǎn
<;動>
(形聲。從鬼,厭聲。本義:夢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驚叫)
同本義 [have a nightmare]
猶疑在波濤,怵惕夢成魘?!n愈《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
又如:魘魔(夢魘);魘夢(惡夢);魘語(講夢話)
迷糊;迷惑 [delude;confuse]
原來那師父被妖術魘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只是口眼難開?!段饔斡洝?/p>
又如:魘魔法(魘魅);魘鎮(zhèn)(用咒語和法術鎮(zhèn)壓降伏邪祟的一種巫術);魘樣(以前把“魔術”、“妖法”、“預言”等都稱為“魘樣法”,即使用法術以幻象迷惑人);魘?。ㄋ瘔糁懈械缴聿荒軇?,口不能言,常發(fā)生驚叫現(xiàn)象);魘祟(用妖術使人迷亂)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