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圖索驥【拼音】: àn tú suǒ jì【解釋】: 索:找;驥:良馬。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guī)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出處】: 《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dāng)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變已明矣?!薄九e例造句】: 每見一班按圖索驥者,多失于驪黃牝牡。
【典故】:《后南柯·訪舊》:南之裸將,刻舟求劍,按圖索驥,是求材必視乎門蔭,用人必限以資格,千古銓政之壞,人才不興,大都由此!”另一說法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dāng)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不分軒輊【拼音】: bù fēn xuān zhì【解釋】: 不分高下、輕重。
比喻對待二者的態(tài)度或看法差不多?!境鎏帯浚?《后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后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p>
【舉例造句】: 但先入之言,容易見聽,如果有兩個人在慈禧太后心目中不分軒輊,那時想起溥倫的話,關(guān)系出入就太大了。 【典故】:《后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后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p>
3.峨冠博帶【拼音】: é guān bó dài【解釋】: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
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境鎏帯浚?元·關(guān)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士大夫?!?/p>
【舉例造句】: 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道貌非常,特來相探?!薄镜涔省浚翰懿俪S腥∏G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將呂曠、呂翔等領(lǐng)兵三萬,屯樊城,虎視荊州、襄陽。
呂翔對曹仁說,今劉備屯兵新野,招兵買馬,應(yīng)早除去。曹仁覺得此話有理,便派二呂前去攻取新野。
在戰(zhàn)斗中,呂曠、呂翔分別被趙云,張飛刺死,其余眾軍士多被擒獲。曹仁得報后大怒,遂起本部兵馬,意欲踏平新野報仇消恨。
曹仁在與蜀兵作戰(zhàn)中,慘遭失敗,不但未能踏平新野,自家的樊城反而被劉備占領(lǐng)了。曹仁折了好些人馬,無奈,只得星夜投奔許昌。
他在路上打聽到劉備軍中因有單福作軍師,為他設(shè)謀定計,才得以連戰(zhàn)連勝。4. 白衣卿相【拼音】: bái yī qīng xiàng【解釋】: 古時指進士。
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境鎏帯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進士》:“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p>
【舉例造句】: 小生不才殺者波,也是國家白衣卿相?!镜涔省浚何宕ね醵ū!短妻浴ぞ硪弧ど⑿蜻M士》:“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p>
宋.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未遂風(fēng)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5.白衣秀士【拼音】: bái yī xiù shì【解釋】: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境鎏帯浚?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至如呂巖,當(dāng)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p>
【舉例造句】: 寡人扮作白衣秀士,私行徑投丞相府里,商量下江南收川廣之策?!镜涔省浚涸ゑR致遠《岳陽樓》第二折:“休道他至如呂巖,當(dāng)初是個白衣秀士、未遇書生,上朝求官,在 邯鄲道王化店,遇著鐘離師父,再三點化,才得成仙了道?!?/p>
送別》唐:賈島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彈復(fù)彈,會有知音知。
【浣溪沙】宋:張孝祥
玉節(jié)珠幢出翰林。詩書謀帥眷方深。威聲虎嘯復(fù)龍吟。 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典故:
莫逆之交、莫逆于心:《莊子·大宗師》:“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蹦妫簺]有抵觸,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誼。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唬骸圃?,洋洋兮若江河?!贝呵飼r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鐘子期,兩人談?wù)撉俾珊芡稒C。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鐘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jié)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鐘子期,得知鐘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患難之交: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浦肫夫患難之交,今日年兄為我們看他,異日我們也代年兄看他?!碧瞥谠既∵M士后經(jīng)王叔文推薦,升為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改革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司馬。后來轉(zhuǎn)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劉禹錫遷擂州刺史,擂州是蠻夷作亂的地方,為了讓劉禹錫照顧家庭,就上書申請與劉禹錫換位。
這種算么???
推舉人才,在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在內(nèi),不避開自己的親人。
這來自于一個典故。說的是晉平公在位時,一次,南陽縣缺少個縣令。
于是,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合適。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p>
平公聽了很驚訝,說:“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你怎么推薦仇人呢?”祁黃羊答道:“您是問我誰擔(dān)任縣令這一職務(wù)合適,并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庇谑?,平公派解狐去任職。
果然不出祁黃羊所料,解狐任職后為民眾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南陽民眾的擁護。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軍中尉,于是平公又請祁黃羊推薦。
祁黃羊說:“祁午合適?!逼焦唤麊柕溃骸捌钗缡悄愕膬鹤樱y道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薦軍中尉的合適人選,而沒有問我兒子是誰。”
平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派祁午擔(dān)任軍中尉的職務(wù)。結(jié)果祁午不負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聽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nèi)又不回避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 ?。
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xué)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xué)習(xí)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dāng)上太子少傅。
總結(jié):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總結(jié): 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dān)心他荒廢學(xué)業(yè)就把 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xué)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xué)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xué)習(xí)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總結(jié):環(huán)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總結(ji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總結(jié):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yù)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dāng)時機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偨Y(jié):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nèi)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jié)起來、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敵。
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jié)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總結(jié):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照劜荒艹蔀楝F(xiàn)實 東施效顰: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xué)西施也皺起眉頭,結(jié)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偨Y(jié):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jié)果自然再無所獲!總結(jié):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jié)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口糧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總結(jié):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精衛(wèi)填海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杜鵑啼血 沉香救母 后羿射日燭鄒亡鳥六龍回日 開天辟地的傳說 開天辟地這則成語表示有史以來或比喻創(chuàng)立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yè)。
以下就是在中國神話中關(guān)于開天辟地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還不存在天地,世界乃是一片混沌。天地?zé)o邊無沿,沒有上下左右、東南西北之分,樣子就像一個渾圓的雞蛋,其中沉睡著人類的祖先——盤古。
過了一萬八千年,盤古蘇醒了,他用斧子劈開了這混沌的圓東西。隨著一聲巨響,圓東西里輕而清的陽氣上升,變成了藍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沉,變成了大地。
從此,宇宙間才有了天與地之分。而盤古自己也變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像一根柱子一樣支撐著天地,使他們不再混沌不分。
盤古開天辟地后,他的情緒變化直接影響著天地的變化。他高興的時候,天空就晴朗;他哭泣的時候,天空就下雨,雨滴落到地上匯成江河湖海……盤古死后,他的頭部隆起,變成泰山;他的腳朝天,變成華山。
至于他的頭發(fā)和汗毛,則全部變成了樹木和花草。后來,才有了傳說中的遠古皇帝——三皇,即天皇、地皇和人皇。
神話中盤古開天辟地這一宏偉壯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幾乎無人不曉,后來成為了創(chuàng)業(yè)者的一種精神力量。神話故事百鳥朝鳳 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
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么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fā)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
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干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guān)。
旱災(zāi)過后,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并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后,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枯枝牡丹”的傳說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將軍率部途經(jīng)洛陽,時令正值隆冬季節(jié),滿眼百草枯黃,千樹凋零的凄涼景象。 將軍急欲催馬征程,馬鞭折斷,便順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馬向東而去。
幾經(jīng)轉(zhuǎn)戰(zhàn),一天他率部來到江蘇頭像省鹽城的便倉鎮(zhèn),己是人困馬乏,亟待休整。將軍下馬,環(huán)顧四周,將權(quán)作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營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葉,隨著谷雨過后,又神奇地開出了鮮艷美麗的花朵。
當(dāng)?shù)匕傩章劦么耸?,從方圓百里紛紛趕來觀花燒香。經(jīng)藥農(nóng)辨認,方知是一株牡丹。
人們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辈⒋四档しQ為“枯枝牡丹”。
后來,當(dāng)?shù)厝司杩钪_,興建了“枯枝牡丹園”,將此牡丹供奉其中。精衛(wèi)填海的成語故事 精衛(wèi)填海可以比意志堅強,不畏艱苦;也可比喻徒勞無益。
古今用法大體一致。與“愚公移山”近義。
以下是關(guān)于“精衛(wèi)填海的成語故事”:傳說在上古時代,發(fā)鳩山上有許多柘樹(即桑樹)。樹上經(jīng)常有一只可愛的小鳥,它的形狀和鳥鴉非常相似,頭上有好著的花紋,嘴巴是白色的,腳爪是紅色的。
它的啼叫聲像“精衛(wèi)!精衛(wèi)!”所以人們便把它稱作“精衛(wèi)”。精衛(wèi)鳥本來是炎帝(即神農(nóng)氏,傳說中我國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學(xué)的始祖)的小女兒,名叫女娃。
女娃非常喜歡游泳。有一天.她在東海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無情的海水吞沒了。
女娃死后便化成了精衛(wèi)鳥。它下定決心要把東海填平,以免別人落得和自己一樣的命運。
于是,精衛(wèi)鳥一刻也不閑著,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然后再將它們投下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一直如此…… “精衛(wèi)填?!钡墓适拢从沉松险紩r代人類與大自然艱難的斗爭。
由于當(dāng)時人們抵御大自然的能力不強,大海經(jīng)常吞沒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于是人們產(chǎn)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衛(wèi)鳥便成為人們征服大海決心的象征。
神話成語故事-玉兔搗藥"玉兔搗藥",道教掌故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
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至于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xié)調(diào)。
八仙過海 八位神仙途經(jīng)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xùn)|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
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八仙過?!备鶕?jù)這個傳說而來。
又叫。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世說新語·文學(xué)》:“鄭玄在馬融門下”劉孝標注引《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
欲玄必醉,會者三百馀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度玄飲三百馀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瘪R融和他的學(xué)生鄭玄都是漢末大儒,但馬融氣量小。
鄭玄被袁紹征召時,馬融怕學(xué)生的成就超過自己,請殺手在半路殺鄭玄。送別鄭玄時,叫學(xué)生們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鄭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
不料鄭玄酒量很大,從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沒醉。后謂痛飲為一飲三百杯。
《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內(nèi)容多寫宴飲游樂。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dāng)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
但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取得出色的藝術(shù)成就。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xiàn)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shù)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nèi)容更為深沉,藝術(shù)表現(xiàn)更為成熟。
《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diào),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
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dāng)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
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保?。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詩篇發(fā)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fēng)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fù)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保┧鶝]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fā)”,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tài)宛如畫出。
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diào),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chuàng)造性。
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dāng)縱情歡樂。
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zhuǎn),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詩情漸趨狂放。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yīng)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diào)。
“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xiàn)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xiàn)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nèi)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zhì)內(nèi)容來。
正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為什么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qū)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
故此句深蘊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dāng),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lǐng)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lǐng)兵8萬前去抵抗。
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
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
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yōu)勢扭轉(zhuǎn)戰(zhàn)局。
這時晉軍將領(lǐng)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zhàn)。苻堅暗笑晉軍將領(lǐng)不懂作戰(zhàn)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zhàn)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里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
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p>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河伯固執(zhí)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
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決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呆呆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故事見于《莊子·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抱薪救火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占領(lǐng)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
大臣們由于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shù)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說:“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著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
" 說到這里,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著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著柴草救火嗎?” 盡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
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于被秦國滅掉了。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
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jié)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不寒而栗 漢武帝時,有一個人名叫義縱,因為受到太后的恩寵,做了上黨郡某縣令。
上任以后,公務(wù)辦得很出色,案子處理上敢作敢為,不論是有錢有勢的豪紳,還是平民,只要犯了法,義縱秉公審辦,皇上很贊賞他,調(diào)他做河內(nèi)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禍害一方的豪門大族滿門抄斬,一時間,河內(nèi)郡的治安和社會風(fēng)氣大有好轉(zhuǎn),有人不慎把東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沒有人搶走據(jù)為已有。
義縱調(diào)到南陽任太守時,一個做惡多端的豪強地主寧成,正在南陽居住。寧成為了討好義縱,每次迎送都裝出謙恭的樣子。
但是,義縱對他的惡行早有所聞,到南陽后立即展開調(diào)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關(guān)押起來。 后來,漢武帝又任命義縱做定襄太。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