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709~788),唐代禪僧,南岳懷讓禪師法嗣。提到中國禪宗歷史,我們首先都會想到初祖達摩、六祖惠能,兩位祖師對中國禪宗影響最深遠。但有一位禪師所作貢獻絕不亞于兩位祖師,這位禪師就是馬祖道一!馬祖道一禪師創(chuàng)叢林、建道場,門下龍象輩出,包括百丈懷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三大高徒(其中百丈懷海親自制定《百丈清規(guī)》,影響最為深遠)。今天這則故事主要講述馬祖道一禪師悟道因緣,在禪宗史上也赫赫有名。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南岳懷讓禪師法嗣,俗家姓馬,漢州會邡縣(今四川什邡縣)人。道一禪師自幼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少年時即游步恬曠,厭視塵廛,脫落愛取,不樂世務,后來依資州(今四川資中北)唐和尚落發(fā),受具足戒于渝州(今重慶市)圓律師。跟從懷讓禪師學道之前,道一禪師曾師從成都凈眾寺無相禪師學習禪定,后來聽說六祖法嗣懷讓禪師在南岳觀音臺傳法,于是前往南岳跟隨懷讓禪師學禪悟道。
關(guān)于道一禪師開悟因緣,禪宗燈錄中有如下記載:
唐代開元年間,道一禪師來到南岳山中,經(jīng)常修習禪定。懷讓禪師知道他是一個法器,于是前往他打坐之地點化他。
懷讓禪師問道:“大德,你在此地坐禪圖個什么?”
道一禪師答道:“我圖作佛?!?/p>
懷讓禪師于是拿來一塊磚頭,在庵前一塊石頭上使勁地磨。
道一禪師問道:“磨磚頭做什么?”
懷讓禪師答道:“我想磨成一面鏡子?!?/p>
道一禪師非常好奇,質(zhì)問:“磨磚豈得成鏡?”
懷讓禪師反問:“既然磨磚難以成為鏡子,坐禪難道就能讓你成佛?”
道一禪師又問:“那么怎樣做才可能成佛?”
懷讓禪師設問:“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道一禪師一時無言以對。
懷讓禪師接著開示:“你是在學坐禪,還是在學坐佛?如果是學坐禪,可是禪與坐臥沒有關(guān)系;如果是學坐佛,可是諸佛無形無相卻能現(xiàn)一切相,并不只是禪定之相。諸法性空本無可住,于無住法不應該有取舍之心。你想通過坐禪成佛,這實際上是在殺佛。如果你執(zhí)著于禪定之相,你不可能通達實相之理(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zhí)坐相,非達其理)!”
道一禪師聽完懷讓禪師這段開示,猶如醍醐灌頂,于是從禪座上下來,頂禮懷讓禪師,并問禪師:“怎樣用心才能符合無相三昧(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懷讓禪師答道:“你發(fā)心要學習心地法門,如同播下種子;我今為你宣說修行法要,如同天降甘霖。你因為有內(nèi)外因緣和合,所以應當見道(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道一禪師又問:“道既然非色又無相,如何才能看見(道非色相,云何能見)?”
懷讓禪師答道:“心地法眼才能見道,而不適用肉眼。無相三昧也是如此,應該用法眼去修習(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
道一禪師又道:“道有成有壞嗎(有成壞否)?”
懷讓禪師答道:“如果用成住壞空等生滅心去見道,認為道也存在成住壞空,所見之道并非真正之道,因為道不生不滅且超越生滅二邊(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
道一禪師聽完懷讓禪師這番開示,當下心開意解,見到自己本來面目。開悟之后,道一禪師繼續(xù)留在懷讓禪師身邊,侍奉十個春秋,修證境界日趨玄奧。
道一禪師約在開元十年(722)前后離開南岳,后來在洪州開元寺大弘南宗禪法,四方學人爭相歸依,一是座下法將如林,禪宗史上稱之為“洪州禪”或“洪州宗”,與石頭希遷禪師“石頭禪”齊名于世,并為唐代禪宗兩大派系,下開臨濟、溈仰二宗。道一禪師入寂于唐德宗貞元四年(788),世壽八十,謚曰大寂禪師。
道一禪師另有一樁神奇公案,堪與六祖大師媲美。南岳懷讓禪師初次參見六祖大師,機鋒互對,獲得印刻,六祖大師告訴懷讓禪師:“印度般若多羅曾有預言:你門下將出生一匹馬駒,縱橫天下,人莫敢當。這預言你務必默記在心,不要太早說出!”又有史籍記載,六祖告訴懷讓禪師:“向后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這匹馬駒,就是馬祖道一。
土崩瓦解
【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
【解 釋】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制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成語典故
出 處
《淮南子·泰族訓》 :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師起容關(guān),至蒲水;士億有余萬,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戰(zhàn)。武王左操黃鉞,右執(zhí)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p>
詞語辨析
【用 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近義詞】分崩離析、四分五裂
【反義詞】堅如磐石、安如泰山、固若金湯
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yè)犧牲,不愿喪失氣節(jié),茍且偷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比喻寧愿保持高尚的氣節(jié)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著。這個成語來源于《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xiàn)了日食。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么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后,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只?,生怕什么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qū)幙勺鲇衿鞅淮蛩?,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jié),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三個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解釋: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yè)犧牲,不愿喪失氣節(jié),茍且偷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完整保全。
比喻寧愿保持高尚的氣節(jié)死去,而不愿屈辱地活著。這個成語來源于《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p>
公元550年,北朝東魏的孝靜帝被迫將帝位讓給專橫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從此,北齊代替了東魏。
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靜帝及其三個兒子,來個斬草除根。 高洋當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現(xiàn)了日食。
他擔心這是一個不祥之兆: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么后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回來?”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么道理,隨便回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
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開了殺戒: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
消息傳開后,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只?,生怕什么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
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
他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qū)幙勺鲇衿鞅淮蛩?,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jié),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
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三個月后,高洋因病死去。
再過18年,北齊王朝也壽終正寢了。
土崩瓦解【拼音】 tǔ bēng wǎ jiě【解 釋】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制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
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
比喻徹底垮臺。成語典故出 處《淮南子·泰族訓》 :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師起容關(guān),至蒲水;士億有余萬,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戰(zhàn)。
武王左操黃鉞,右執(zhí)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p>
詞語辨析【用 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近義詞】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反義詞】堅如磐石、安如泰山、固若金湯。
秦磚漢瓦
中國建筑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開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創(chuàng)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代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結(jié)束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各地區(qū)、各民族得到了廣泛交流,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到了漢代,社會生產(chǎn)力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手工業(yè)的進步突飛猛進。所以秦漢時期制陶業(yè)的生產(chǎn)規(guī)模、燒造技術(shù)、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秦漢時期建筑用陶在制陶業(yè)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為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的瓦當,素有“秦磚漢瓦”之稱。
在秦都咸陽宮殿建筑遺址,以及陜西臨潼,風翔等地發(fā)現(xiàn)眾多的秦代畫像磚和鋪地青磚,除鋪地青磚為素面外,大多數(shù)磚面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面或模印幾何形花紋,或陰線刻劃龍紋、鳳紋,也有模射獵、宴客等場面的。最了不起的是秦代對萬里長城的修筑工程,《史記·蒙恬傳》載:“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將三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至陽山,透蛇而北?!痹诟呱骄X之頂端筑起雄偉浩邁、氣壯山河的萬里長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磚之多,舉世罕見。
空心磚,是戰(zhàn)國時代中原地區(qū)勞動人民的一項創(chuàng)造,被用作宮殿、官署或陵園建筑。到西漢時期,空心磚的制作又有了新的發(fā)展,磚面上的紋飾圖案,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構(gòu)圖簡練、形象生動、線條勁健。它不單是作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來建造畫像磚墓。這種空心畫像磚,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qū),畫像內(nèi)容十分豐富,包括闕門建筑、各種人物、樂舞、車馬、狩獵、馴獸、擊刺、禽獸、神話故事等有四十多種。這些富有藝術(shù)價值的陶質(zhì)工藝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面貌及繪畫藝術(shù)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到東漢初期,畫像空心磚的應用從中原地區(qū)擴展到四川一帶,中原地區(qū)空心畫像磚墓到東漢后期為小磚所替代,而四川則延續(xù)到蜀漢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磚內(nèi)容更為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chǎn)活動的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探礦、桑園等;有描寫社會風俗的市集、宴樂、游戲、舞蹈、雜技、貴族家庭生活等;還有車騎出行、闕觀及神話故事等等。這些畫像磚是當時社會生活、生產(chǎn)的現(xiàn)實寫照,在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及藝術(shù)上有著重大價值。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兩種,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條盤筑成類似陶水管的圓筒形坯,再切割成兩半,成為兩個半圓形簡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簡瓦前端再按上園形或半圓形瓦當。這種簡瓦和板瓦的燒造大約起源于西周時期,在陜西扶風、岐山一帶的西周宮殿建筑遺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開創(chuàng)了瓦頂房屋建筑的先河。
瓦當即筒瓦之頭,主要起保護屋檐,不被風雨侵蝕的作用。同時又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筑更加絢麗輝煌。瓦當有著強烈的不同時代的藝術(shù)風格。秦代瓦當,絕大多數(shù)為圓形帶紋飾,紋樣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和云紋三種。動物紋中有奔鹿、立鳥、豹紋和昆蟲等;植物紋中有葉紋、蓮瓣紋和葵花紋。云紋瓦當圖案結(jié)構(gòu),基本 上是邊輪范圍內(nèi),用弦紋把瓦當正回分為兩圈,外圓間四等分內(nèi)填以各種云紋,內(nèi)圈則飾方格紋、網(wǎng)紋、點紋、四葉紋或樹葉紋等。這種云紋瓦當漢代沿用,但漢代的紋樣較秦代粗一些。秦瓦當,有文字的絕少。漢代瓦當紋飾更為精美,畫面儀態(tài)生動,王莽時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形神兼?zhèn)?,姿態(tài)雄偉,是這 一時期的代表作。漢代瓦當,除常見的云紋瓦當外,大量的則是文字瓦當,許多反映當時統(tǒng)治者的意識和愿望,如“干秋萬歲”、“漢并天下”、“萬壽無疆”、“長樂未央”、“大吉樣富貴宜侯王”等。這些文字瓦當,字體有小篆、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質(zhì)樸醇厚,表現(xiàn)出獨特的中國文字之美。 秦漢瓦的斷代和分期:秦至西漢初期帶圓形瓦當?shù)耐餐?,制造方法是,先從瓦筒上橫切到一半,再向下縱切成瓦筒。半瓦當從中央連瓦筒一起切開。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顯切痕。到西漢中期,瓦的制法采用一次范成,瓦筒則僅做半筒,瓦背沒有刀切之痕跡。此外,秦代帶紋飾的圓形瓦當,中央無大圓柱,而漢代的則必有圓柱。秦瓦當邊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勻,漢瓦當?shù)倪呡喺R。秦瓦面積不大,漢瓦面積小者也較秦瓦略大。
根據(jù)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筑用瓦就出現(xiàn)了。
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筑上。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業(yè)進一步發(fā)展,陶窯室容量擴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窯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熱勻,再加上封窯嚴實與最后階段采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鐵質(zhì)還原,制成比紅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與黑而光亮的蛋殼陶。
這種制陶技術(shù)為后來磚、瓦、陶水管的出現(xiàn),準備了條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縣臺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中發(fā)現(xiàn)用夯土和土坯混筑的墻。
土坯是以后燒磚出現(xiàn)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陜西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連續(xù)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當。
從而以豐富的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筑用瓦就出現(xiàn)了。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進步。
不過瓦的使用到春秋時代才逐漸普遍。 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筑物上。
陜西省寶雞市文物普查隊在陜西岐山縣趙家臺曾發(fā)現(xiàn)一批西周時期的空心磚和條磚,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磚??招拇u呈長方形,中空,外面拍印細繩紋,制作規(guī)范方正,長1米,寬0.32米,厚0.21米,壁厚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
經(jīng)考古學家現(xiàn)場勘察鑒定,確認出土空心磚的灰坑為西周時期標準灰坑。 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磚數(shù)量不多,其類型有空心磚、鋪地磚、小條磚等。
在秦早期都城雍、棟陽、咸陽以及燕下都等戰(zhàn)國遺址曾出土了一些鋪地磚、大型空心磚等??招拇u中最長的可達1.5米,這么長的磚只有制成空心才能燒透,同時使重量減輕,便于搬動。
在秦都咸陽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多種磚,質(zhì)地堅硬,顏色多為青灰,制法一般為模壓成型,并模印紋飾。根據(jù)出土文物看,當時的制坯方法主要有“片作”法和一次成型法。
"片作"法是將坯泥拍打成片,鋪在與磚坯同大的刻有紋飾的模板上拍打而成。以四塊泥片合成一個方筒,再用小塊泥片堵住一端,接縫處用軟泥抹合。
一次成型制胚法,磚壁殼較厚,是用坯泥堆摔壘疊而成。磚角無接縫,磚面的紋飾是坯成之后再刻劃上去的。
戰(zhàn)國晚期,我國出現(xiàn)了一種空心磚槨墓。1988年,在陜西臨潼東陵發(fā)現(xiàn)了兩座戰(zhàn)國晚期磚室墓,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磚室墓。
兩座墓一個由475塊磚平砌構(gòu)筑,另一個由155塊磚立砌而成。磚的規(guī)格約長42厘米,寬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磚已較多地用于建筑,在秦始皇陵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三種條形鋪地磚和一種曲尺磚。秦代的磚主要由官營手工業(yè)生產(chǎn)。
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帶有"左司顯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條磚。左司為左司空的簡稱,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磚瓦。
西漢前期空心磚比較流行,在地面建筑中用來鋪建階沿或踏步,在地下用來砌造墓室,??招拇u墓的結(jié)構(gòu)可分為平頂箱子式和兩坡頂式。
所用磚少則十幾塊,多則一百余塊,有長方形磚、柱形磚、三角形磚等式樣??招拇u的形狀和尺寸按每塊磚所在的部位分別設計,制坯時還需刻劃編號,以免組裝時發(fā)生錯亂,這可能是最早的裝配式建筑。
空心磚一般都是素面的或拍印有簡單的幾何圖案。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磚上模印有畫像,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如樂舞、騎射、車馬、田獵、門闕、神話故事等。
如1970年9月,在鄭州新通橋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漢代畫像空心磚墓。整個墓室用133塊各種不同形制的空心磚筑成。
全幕所用空心磚,除封門磚和鋪地磚為素面外,墓頂和四壁的磚都印有精美的畫像。 西漢時期,制磚業(yè)除官營手工業(yè)外,民間生產(chǎn)也有發(fā)展。
在遼寧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發(fā)現(xiàn)了7座磚窯,每窯約能容18000磚左右,窯旁多有水井。 由于空心磚制作復雜,不宜大量生產(chǎn),而小條磚具有制作容易,承重性強,砌筑方便,應用靈活等優(yōu)點,至東漢時期,小條磚逐漸代替了空心磚。
漢代小條磚尺寸逐漸規(guī)范化,長、寬、厚的比例約為4:2:1,使其在砌墻時可以靈活搭配。為配合條磚的使用,還創(chuàng)造了多種異型磚,如榫卯磚、企口磚、楔型磚、曲面磚等。
魏晉以后,小條磚的應用更為廣泛,產(chǎn)量也增加了。唐代,鋪地磚的使用比較普遍,在唐長安城大明宮龍尾道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面和蓮花紋方磚。
據(jù)專家推測,在龍尾道平級鋪素面方磚,在坡道則鋪蓮花紋磚。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
1976年,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發(fā)現(xiàn)了一組大型建筑基址,其年代,根據(jù)對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測定,結(jié)果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頂堆積中發(fā)現(xiàn)少量的瓦,推測當時只用于屋頂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
同時,在陜西扶風召陳村也發(fā)現(xiàn)了大型西周建筑基址群,從出土陶器判斷,上層建筑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很多類型的板瓦、筒瓦、還有半瓦當。
(板瓦是仰鋪在房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瓦上都有瓦釘和瓦環(huán),用來固定瓦的位置。
在陜西灃西客省莊發(fā)現(xiàn)一塊瓦殘片,斷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于屋脊上的脊瓦;還發(fā)現(xiàn)有尚未燒制的瓦坯,推測這里有專門燒制瓦的手工業(yè)作坊。在河南洛陽王灣、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處也發(fā)現(xiàn)了西周晚期的瓦。
據(jù)此推測西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