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錚錚羅稷南
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小說《堂吉訶德》中主人公堂吉訶德騎的馬叫羅稷南,翻譯家陳小航怎么會用它作為自己的筆名呢?這里就不能不先介紹一下陳小航的簡歷。陳小航是云南順寧人,生于1898年。192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 。曾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抗日名將蔡廷鍇的秘書。1932年5月,在上海抗擊日軍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到福建從事反共內戰(zhàn)。1933年11月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聯(lián)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反蔣派,在福州成立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在蔣介石進攻下失敗。
陳小航在任蔡廷鍇秘書時,甚得蔡的賞識,兩人交誼深厚,陳也竭力支持蔡的積極抗日。蔡文化水平不高,凡自己起草命令,必請陳過目,并在文末寫明,“請陳秘書修理修理”,這說明蔡對陳的信任。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蔡曾派陳去蘇區(qū)談判共同抗日事宜。當時毛澤東曾設宴款待陳小航。由此可見羅稷南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同毛澤東見過面,有過交談。這些情節(jié)我都是聽羅稷南親口講的。
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后,陳小航就脫離十九路軍,在上海從事進步文化工作,曾任《讀書生活》出版社經理,并與人合辦《民主》周刊。
德國梅林的《馬克思傳》、俄國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計》等外國名著在我國流傳甚廣,讀者不 少。
而將它們翻譯介紹到中國的著名翻譯家羅稷南卻鮮為人知。羅稷南(1898?1971年),云南鳳慶人。
他原名陳強華,羅稷南 是他的筆名,來源于西班牙塞萬提斯名著《堂吉訶德》主人公堂吉訶 德的坐騎羅稷南提,去掉提音而得。 所以以此為筆名,意在要做人民 大眾的一匹馬。
羅稷南少有壯志,中學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被選送入北京大學攻 讀哲學系。在北大期間,參加了“五四”運動,接受馬列主義,傾向革 命。
1923年畢業(yè)后,回云南東陸大學任教,并在昆明一中兼職。因 宣傳馬列主義而被國民黨當局監(jiān)視,遂到廣東、福建,后任廈門大學 校長。
大革命時期,投身北伐。“九一八”事變后,任19路軍總指揮 部秘書和軍部首席代表。
1933年11月,參加19路軍組織的福建人民政府,還代表福建人民政府到江西蘇區(qū)簽訂“抗日反蔣協(xié)定”,受 到毛澤東、朱德接待。次年,19路軍失敗后到上海堅持斗爭。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與馬敘倫、鄭振鐸、周建人、許廣平等積極參加愛國進步 活動,反對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反動行徑。 1936年陳強華開始翻譯前蘇聯(lián)文學作品,使用羅稷南、尊聞的 筆名,從此走上翻譯的道路。
他一生翻譯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已 出版的有20多部,共800余萬字。其中包括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回憶錄、文藝評論等。
新中國成立后,羅稷南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他長居上海,毛澤東每到上海,總要找他 交談。
羅稷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1年在上海含恨去 世。1979年,上海文藝界舉行追悼會,為其平反昭雪。
德國梅林的《馬克思傳》、俄國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雙城計》等外國名著在我國流傳甚廣,讀者不 少。
而將它們翻譯介紹到中國的著名翻譯家羅稷南卻鮮為人知。 羅稷南(1898?1971年),云南鳳慶人。
他原名陳強華,羅稷南 是他的筆名,來源于西班牙塞萬提斯名著《堂吉訶德》主人公堂吉訶 德的坐騎羅稷南提,去掉提音而得。 所以以此為筆名,意在要做人民 大眾的一匹馬。
羅稷南少有壯志,中學畢業(yè)后,以優(yōu)異成績被選送入北京大學攻 讀哲學系。在北大期間,參加了“五四”運動,接受馬列主義,傾向革 命。
1923年畢業(yè)后,回云南東陸大學任教,并在昆明一中兼職。因 宣傳馬列主義而被國民黨當局監(jiān)視,遂到廣東、福建,后任廈門大學 校長。
大革命時期,投身北伐。“九一八”事變后,任19路軍總指揮 部秘書和軍部首席代表。
1933年11月,參加19路軍組織的福建人民政府,還代表福建人民政府到江西蘇區(qū)簽訂“抗日反蔣協(xié)定”,受 到毛澤東、朱德接待。次年,19路軍失敗后到上海堅持斗爭。
抗曰 戰(zhàn)爭勝利后,與馬敘倫、鄭振鐸、周建人、許廣平等積極參加愛國進步 活動,反對蔣介石發(fā)動內戰(zhàn)的反動行徑。 1936年陳強華開始翻譯前蘇聯(lián)文學作品,使用羅稷南、尊聞的 筆名,從此走上翻譯的道路。
他一生翻譯了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已 出版的有20多部,共800余萬字。其中包括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回憶錄、文藝評論等。
新中國成立后,羅稷南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 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等職。 他長居上海,毛澤東每到上海,總要找他 交談。
羅稷南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71年在上海含恨去 世。1979年,上海文藝界舉行追悼會,為其平反昭雪。
《想起魯迅》 2011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去世七十五周年。
1946年,魯迅逝世10周年的時候,作家范泉在他主編的《文藝春秋》月刊10月號上推出了一個紀念特輯,以“要是魯迅先生還活著”為題,邀請15位知識分子筆談。茅盾、田漢、施蟄存、臧克家、蕭乾等紛紛提筆,所答均緊扣當年6月內戰(zhàn)全面引爆之時局,好幾位作家談到李公仆、聞一多的遇刺,郭沫若、馬敘倫的挨打,認為魯迅如果活著,也難逃厄運。
當然,先生生活在那個時代也無疑是幸運的。 我在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窺到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1957年7月,毛在上海接見各界代表人士。
席間羅稷南(民進學者,翻譯家)問了毛一個問題,“如果魯迅今天還活著,他會怎么樣?”毛回答:“要么被關在牢里繼續(xù)寫他的,要么一句話也不說。” 由此可見,每過一個階段,每隔幾個時代,人們都熱衷于把魯迅先生搬出來,問上一卦,先生對這個時代怎么看?貌似也只有魯迅能夠比中國人更看得清中國,貌似也只有魯迅先生才是與時俱進的。
( 文章閱讀網: ) 我沒有時間去魯迅公園。 但我清晰的記得,在公園魯迅紀念館安靜的展廳里,由照片和實物凝結的先生的一生。
展廳的最后一個主題是魯迅生命的最后時刻——從魯迅逝世前13天和青年木刻家的溫馨合影;到去世前3天仍在續(xù)寫的遺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再到辭世前一天,病體難支,寫給好友內山完造,拜托他請醫(yī)生的珍貴遺墨;之后是那張令人不忍正視,取掉了全副假牙,臉頰塌陷的遺容照片;最后,是那面曾經覆蓋在魯迅遺體上,繡著沈鈞儒手書的“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色大旗。 在觀眾留言簿上,《有聲的中國》和《野草題辭》中的兩段話常被引用: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
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 …… 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如果有一天,我去魯迅紀念館瞻仰先生,我想把下面這段話寫在留言簿上: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最早將狄更斯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譯者是林紓,這個不懂英文卻"譯"過不少作品的人曾譯過《快肉余生述》(《大衛(wèi)·科波菲爾》,商務印書館1908年首版)等5部狄氏小說,都被認為是不錯的譯本,對其在中國的影響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雙城記》雖不在其中,但作為狄氏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自然不會被遺漏,也很快有了中譯本———1928年,常年和林紓合作的魏易譯成該書,取名為《雙城故事》,但只作為自刊書出版。
1949年前,《雙城記》先后被奚識之、"海上室主"、許天虹、羅稷南等人翻譯過,最知名的要算羅譯本,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還有三聯(lián)書店、上海文藝和上海譯文等幾家出版社將它重版,其中譯文社1983年的那一版受到很多讀者的推崇。
《雙城記》見證了法國大革命期間英法兩國的一段歷史,結構緊湊、細節(jié)豐富、內容深刻、文字考究,翻譯起來不容易。雖然在"文革"以后,它的中譯本出現了幾十個,但除去簡寫和改寫本外,在讀者中較有影響的只有三種:
一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張玲、張揚譯本,據了解出版社本打算約請譯者張玲的父親、著名翻譯家張谷若擔綱,只是老先生騰不出時間,譯者便自告奮勇應承下來,和其夫用時三年完成譯本,后來譯文社在1998、2003年又分別將其重版;
二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的宋兆霖、姚暨榮譯本(2000年重版);
三是譯林出版社1996年版的孫法理譯本(1999年重版)。
外貌: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
其他: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
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fā)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白話小說:《狂人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
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孫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于紹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日記》、小說:《故鄉(xiāng)》,散文詩集、雜文集:<<野草》《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出生地:生于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正值魯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親自教誨,他講授的《苦悶的象征》等課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
他提出“藝術的出路是為大眾服務;創(chuàng)作要擔負起社會責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 魯迅為筆名。 與周作人和周建人成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