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是三晉母親河,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發(fā)源于寧武縣東寨鎮(zhèn)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周圍的龍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jīng)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guān)、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后,流經(jīng)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yǎng)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jù)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jīng)十分豐富,戰(zhàn)國時有奏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jīng)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里,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四周九山匯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臺樓榭,風光旖旎,自古以來,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渡胶=?jīng)》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黃河)。”《水經(jīng)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有史以來,汾源和汾水為三晉悠久燦爛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汾源堿晉文明的搖籃和發(fā)祥地,是三晉人民飲水思源,尋根感恩之處,其水之純凈甘醇、景之優(yōu)美別致,自古享有三晉第一勝境之美譽?,F(xiàn)汾源旅游景點有汾源靈沼、雷鳴寺、樓子山等,為省級旅游風景名勝區(qū),是三晉兒女依戀、崇敬、向往之地,是全省人民民心凝聚、眾志成城的象征。
中國的名酒典故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產(chǎn)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侗饼R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jīng)》記載?!疤茣r汾州產(chǎn)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宋代以后,由于煉丹技術(shù)的進步,在我國首次發(fā)明了蒸餾設(shè)備。一九七五年從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金代蒸酒的鋼制燒鍋,可證明至少在宋代我國已有蒸餾酒。
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yōu)白酒在內(nèi),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fā)展起來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發(fā)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chǎn),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并蜚聲于世。杏花村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純正,綿甜清爽,余味爽凈的清香風格而獨樹一幟,成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孝女曹娥救父的故事 曹娥(公元130年-143年),女,會稽曹家堡人,父親在舜江中迎潮神時為水所淹,年僅14歲的曹娥,為尋其父投水而亡;后人為紀念孝女,改舜江為曹娥江。
曹娥是會稽上虞梁湖曹家堡人,從小沒了母親,父女相依為命,她是一個十分聽話懂事的孩子,敬老愛幼,勤勞淳樸,小小年紀就學會了當家,深得鄰里的喜愛。父親曹盱是一位巫師,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在迎潮神的活動中,不幸落入水中。
這天風急浪高,滔滔江水一下把他吞沒了。曹娥得知消息后,趕到江邊,哭著呼喊自己的父親。
但父親不見蹤影,回答她的只有嗚嗚的風聲,嘩嘩的浪潮聲。之后,她快步跑回家去,一會兒,提了一籃香瓜飛快地回到江邊。
曹娥向一位打魚的鄰居借了一條船,把瓜籃拎到船上,鄰居們著急,問她要到哪里去?曹娥說:“我有救爹的辦法了,我爹喜歡吃香瓜,只要我把瓜拋到江里,如果瓜沉下去了,那一定是我爹在下面,這樣,我可以把爹救上來了?!编従觽兌紕袼?,風浪那么大,這樣太危險了,可不管鄰居們怎么勸阻,曹娥下定了決心,劃船駛進了風雨彌漫的江心。
曹娥把香瓜拋到江里,瓜浮著,順著江水向下游漂去。小船跟在后面,曹娥邊劃船,邊大聲地喊:“爹爹,女兒給你送瓜來了,你快來吃瓜呀!”。
但瓜始終沒有沉,浪峰之間只有曹娥的哭喊聲。曹娥的小船已經(jīng)漂得很遠了,她沒有了力氣,喊聲慢慢地低了下去,可她仍嘶啞地喊著:“爹爹,你女兒……”這樣尋到了第7天,她突然感到漂浮的香瓜沉下去了。
“沉了”她撲到船頭,睜大了眼睛,望著江面。只見香瓜在水里若沉若浮,恍惚間,似乎也若隱若現(xiàn)地閃著父親的身影,曹娥高喊一聲“爹爹”就撲進了江中。
3天后,人們在江面上發(fā)現(xiàn)了曹盱父女的尸體。陽光下,曹娥的面容很安詳,她終于找到了父親。
鄰里們非常痛惜,含淚安葬了曹娥父女。 后人十分崇敬曹娥,把那條舜江改名曹娥江,還在江邊修起了孝女曹娥廟,以供后人紀念這位年僅14歲的孝女。
“緹縈救父”的故事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y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yī)術(shù),曾經(jīng)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yī)。
因為個性剛直,行醫(y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quán)勢的人,導(dǎo)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隨父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
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yī)時施仁濟世,現(xiàn)在確實是遭人誣害,她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故事“二十四孝”之一,人們?yōu)榱速潛P緹縈做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
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了。
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堯帝禪讓、禹鑿孟門等等。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wèi)填?!薄ⅰ芭畫z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fā)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zhàn)亂,災(zāi)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jīng)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qū).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nèi),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杜牧有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關(guān)于詩中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毋庸置疑,盛產(chǎn)汾酒的杏花村只有一個——位于呂梁山東部的子夏山腳下,山西汾陽縣東北15公里處的杏花村。 杏花村被稱為中國酒界的“常青樹”、“活化石”。
杏花村的酒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是15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當時,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朝野內(nèi)外,不滿現(xiàn)實,借酒澆愁,飲酒成風。
杏花村的酒清香純正、甘醇爽口,被列為貢酒,大量出現(xiàn)在宮廷的宴會中,成為王公貴族杯中的佳釀。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
到了唐朝,經(jīng)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發(fā)展,酒業(yè)更為發(fā)達,這里更以“杏花村里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成為酒文化的古都。山西是李淵舉事之地,是太原通往皇城西安的途經(jīng)要驛?文武百官、武舉詩人、平常百姓,凡經(jīng)此地都聞香下馬,一飲為快。
大詩人李白、杜甫都曾來過汾陽。 李白曾與友人元演一起在太原游歷了一年,他聽說汾陽有一塊石碑碑文典雅雋美,就決定親自去校讀,并暢飲一香杏花村酒。
清代的《汾陽縣志》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這件事:“瓊酥玉液漫夸奇,似此無慚姑射肌。太白何曾攜客飲,醉中細校郭君碑。”
歷史上,贊譽杏花村的詩詞不少,圍繞杏花村的傳說、故事也很多,像醉仙居的故事、八仙的傳說、馬刨神泉的傳說,反映了杏花村早期的釀酒情況。 關(guān)于杏花村汾酒的來歷,也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子夏山(因孔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學而得名)上有一片杏樹林,山下有一個杏花村。村里有個叫石狄的年輕人,常年以打獵為生。
一個初夏的傍晚,狩獵歸來的石狄隱隱約約聽到一絲低微的抽泣聲從杏林深處傳來。 心地善良的石狄忙循聲過去,發(fā)現(xiàn)一個柔弱女子依樹而泣,很是悲凄。
問緣由,得知姑娘因家遭災(zāi),父母遇難,孤身投親,誰知親戚亦亡,已無處安身。石狄領(lǐng)其回村,后來倆人結(jié)為夫妻。
婚后,夫唱妻隨,日子過得很甜美。 “麥黃一時,杏黃一宿”,正當滿枝的青杏即將成熟時,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陰雨。
雨過天晴,被雨淋得裂了口子的黃杏“吧嗒、吧嗒”地落在地上,沒一天工夫,滿筐的黃杏發(fā)熱發(fā)酵,眼看就要爛掉,鄉(xiāng)親們只能干著急。 夜幕降臨,忽然有一股異香在村中幽幽飄蕩。
既非花香,又不似果香。石狄聞著異香推開家門,只見妻子笑吟吟地_了一碗水送到丈夫面前,石狄聞了聞,正是這水發(fā)出的香味。
他好奇地喝一口,頓覺一股甘美的汁液直透心脾。這時賢惠的妻子解釋道:“這叫酒,是用發(fā)酵的杏子釀出來的,快請鄉(xiāng)親們嘗嘗?!?/p>
眾人一嘗,都連聲叫好,紛紛打聽做法,爭相仿效。從此,杏花村開起了酒坊,清香甘醇的杏花美酒也遠近聞名。
原來,姑娘是王母娘娘瑤池的杏花仙子,因不滿于天庭的冷清,才偷至凡塵以享人世的溫情。 見鄉(xiāng)親們遇到困難,故用發(fā)酵的杏子釀出美酒,解了眾人之急。
由于她釀造的美酒香飄天庭,王母垂涎欲滴,便將她重又帶回天庭,為上界神仙們釀酒。 此后杏花仙子釀酒的傳說在這里家喻戶曉。
每年到杏花幵放時節(jié),村里總要下一場瀟瀟春雨,仿佛杏花仙子思念親人的淚水。 。
“有酒惟澆趙州土”。原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惟澆趙州土?!逼皆磻?zhàn)國時代趙國的公子趙勝,此人平生喜歡結(jié)納賓客。李賀寫這兩句詩,對那些能夠賞識賢士的人表示懷念。他舉起酒杯,澆向趙州,覺得茫茫宇內(nèi),惟獨平原君值得景仰。納蘭性德徑用李詩入詞,同樣是表示對愛惜人才者的敬佩。當然,他和李賀的心情不盡相同。李賀懷才不遇,攀附無門;納蘭性德生長名門,青云有路。但是,他從顧貞觀、吳兆騫等人的遭遇里,深深感到社會的不平,感到人才總是無法逃脫遭受排擠的厄運,因而憂思重重,滿懷悲憤。他也知道,他的心境,很難得到世人的理解,他呼喊:“誰會成生此意”,透露出孤獨落寞的悲哀??傊?,他的失望、彷徨、牢騷之情,統(tǒng)統(tǒng)包含在反詰的口吻之中。
接下去是寫知己相逢的情景?!扒嘌鄹吒杈阄蠢?,向尊前,拭盡英雄淚?!鼻嘌凼歉吲d的眼色,據(jù)說晉代阮籍能為青白眼,遇見意氣相投的人,便露出青色的眼珠。杜甫《短歌行》有句云:“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我老矣?!奔{蘭性德翻用其意,說他們相遇時彼此正當盛年,都還未老,于是青眼相向,慷慨高歌。不過,在舉杯痛飲之余,又不禁涕淚滂沱。英雄失路,惺惺相惜,得友的喜悅、落拓的悲哀,一齊涌上心頭。辛稼軒曾有句云:“倩何人,喚取翠袖紅巾,揾英雄淚?!奔{蘭性德的心情,與此相類。不過,辛詞“揾”字比較含蓄,納蘭用“拭盡”一語,卻是淋漓盡致地宣泄情感。這幾句,詩人把歌哭笑啼交錯在一起,比杜、辛的詩句顯得更鮮明更奔放。
“秦失其鹿”是關(guān)于韓信、蒯通的典故。
韓信(?-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zhàn)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后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后隨張良入關(guān)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lǐng)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后受封韓王。并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蒯通,本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zhèn))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為通。蒯通辯才無雙,善于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后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后被劉邦捉拿后釋放,后成為相國曹參的賓客。據(jù)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擴展資料
秦失其鹿,比喻失去統(tǒng)治地位。
成語故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劉項相持不下。蒯通勸當時作為劉邦大將的韓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韓信感念劉邦的恩德沒有聽取蒯通意見。劉邦滅楚之后登基為帝,以種種借口誅殺韓信。
后來聽說蒯通勸叛的事情,于是召蒯通問罪。蒯通說:秦朝失去統(tǒng)治地位,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在搶,只有才能高有能力的人得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材者得焉)。當時我的主人是韓信,我就一心一意替韓信著想。
再說了,當時想做陛下做的事情的人多了,難道要全部殺掉嗎?劉邦一聽,感覺他說的對,就把蒯通釋放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秦失其鹿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