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
【臥冰】參見動物部·鱗介“王樣鯉”。來梅堯臣《胡夫人挽歌》:“誰復向寒月,臥冰求鯉魚?”
冰鯉
【冰鯉】參見動物部·鱗介“王祥鯉”。唐柳宗元《弘農(nóng)公以碩德偉材屈于誣枉左官三歲復為大債……謹獻詩五十韻以畢微志》:“淵龍過許劭,冰鯉吊王祥。”
過庭
【過庭】參見器用部·宮室“鯉庭”。唐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公》:“過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王祥鯉
【王祥鯉】晉干寶《搜神記》卷一一:“(王祥)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監(jiān)指孝事父母,或詠魚。明吳廷翰《刪:“百年夢寐王祥鯉,千里風情張翰鱸。”另參見地理部·水流“臥冰”、倫類部·親眷“冰鯉”。
雙鯉
【雙鯉】參見文明部·文章“魚書”。明張煌言《重經(jīng)南日吊沈彤庵相國》:“渭曲摸隨雙鯉逝,延津劍化一龍吟?!?/p>
琴高赤鯉魚
【琴高赤鯉魚】參見九流部·神仙“乘鯉'”。唐貫休《激江秋居作》:“面前小沼清如鏡,終養(yǎng)琴高赤鯉魚。”
乘鯉
【乘鯉】漢劉向《列仙傳》卷上:“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琢郡之間二百余年。后辭入琢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曰:‘皆潔齋待于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旦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余,復入水去?!監(jiān)指成仙升天。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羽化如乘鯉,樓居舊冠鱉。”另參見動物部·鱗介“琴高赤鯉魚”。
鯉庭
【鯉庭】《論語·季氏》:“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幫硕鴮W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薄疧喻指晚輩受師長教育。唐劉禹錫《酬鄭州權舍人見寄》:“鯉庭傳事業(yè),雞樹遂翱翔?!绷韰⒁妭愵惒俊びH眷“過庭”、倫類部·親眷“趨庭戀”、倫類部·師友“過庭交分”、人事部·行止“過庭聞禮”。
渭曲璜
【渭曲璜】參見人物部·圣賢“釣璜”。明張煌言《重經(jīng)南日吊沈彤庵相國》:“渭曲璜隨雙鯉逝,延津劍化一龍吟。”
魚書
【魚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監(jiān)喻指書信。宋晏殊《無題》:“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绷韰⒁妱游锊俊[介“雙鯉”。
過庭聞禮
【過庭聞禮】參見器用部·宮室“鯉庭”。唐薛奇童《和李起居秋夜之作》:“過庭聞禮日,趨侍記言回。”
魚書
【魚書】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監(jiān)喻指書信。宋晏殊《無題》:“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绷韰⒁妱游锊俊[介“雙鯉”。
鯉魚躍龍門: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河南孟津的黃河里出發(fā),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
“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澳敲锤撸趺刺。俊薄疤缓脮に赖?!”,伙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p>
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帶動著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xù)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伙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
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墒浅藗€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shù)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
擴展資料
由生物學角度解釋鯉魚躍龍門的原因:
鯉魚躍龍門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于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fā)生前夕,地球磁場發(fā)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chǎn)生的本能反應。
另一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nèi)就產(chǎn)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經(jīng)的東西,使它處于興奮狀態(tài)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鱘魚到龍門不是為“騰躍成龍”,而是為了繁衍后代。
四川省長江水產(chǎn)資源調(diào)查組著的《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一書稱:鱘魚產(chǎn)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溫較低,流速較大,流態(tài)復雜,河道寬窄相間并具石礫底質(zhì)的急灘地帶”。而山、陜兩省交界處的龍門一帶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征,因而成為鱘魚云集產(chǎn)卵的一個理想場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鯉魚跳龍門
鯉魚焙面 開放分類: 美食、飲食、特色食品、烹飪、菜譜 目錄 ? 簡介 ? 歷史及由來 ? 選料及制作 ? 特色 簡介 [編輯本段] 豫菜經(jīng)典名菜。
鯉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tǒng)名菜,它是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制而成。 歷史及由來 [編輯本段] 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逃避八國聯(lián)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
開封府衙著名廚備膳,貢奉“糖醋熘魚”,光緒和慈禧太后食后,連聲稱贊。光緒稱之“古都一佳肴“;慈禧高興地說:“膳后忘返“。
隨身太監(jiān)手書一聯(lián):“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賜給開封府以示表彰。 1930年前后,開封名師最早將用油炸過的“龍須面“,蓋在做好的“糖醋熘魚“上面,創(chuàng)作了“糖醋熘魚帶焙面“名菜,深為顧客歡迎。
將二者合而為一,既可食魚,又可以面蘸汁,故別有風味。其后,該菜逐漸傳開。
后來,拉面?zhèn)鏖_封,人們又用不零不亂,細如發(fā)絲的拉面油炸后和熘魚搭配起來,使其更為錦上添花?!疤谴嘴拄~“味道之鮮美,妙在一道菜肴,兩種食趣。
有“先食龍肉,后食龍須"之美譽,成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改革開放中,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加,鯉魚焙面被越來越多的來汴客人所贊賞。
選料及制作 [編輯本段] 鯉魚焙面選料嚴格,制作精細。它是用開封黑崗口至蘭考東頭這段黃河出產(chǎn)的鯉魚(重一斤左右)。
這種魚肉味純正,鮮美肥嫩。鯉魚經(jīng)過初步加工后,兩側(cè)剞成瓦楞花紋,下入熱油鍋內(nèi)炸透;再加以白糖、醋、姜汁、蔥花。
“糖醋熘魚”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以過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后以適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鹽等調(diào)料,對入開水,勾加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
“焙面”以稱“龍須面”。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稱“焙面”。
特色 [編輯本段] "開封溜魚焙面"是開封的傳統(tǒng)依然佳肴之一,久負盛名。焙面也稱龍須面。
據(jù)《如夢錄》記載:當時制作"龍須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
故稱為"焙面"。 “糖醋熘魚”歷史悠久,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東京市場上巳流行。
其特點是色澤棗紅,軟嫩鮮香。 “焙面”細如發(fā)絲,蓬松酥脆。
其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據(jù)《如夢錄》載:明代開封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所謂“龍?zhí)ь^“之日,"筵客吃龍須面,節(jié)禮送面",為呈吉祥,官府、民間都以細面相贈,稱之為“龍須面“。
起初面用水煮食,后來,不斷改進,過油炸焦,使其蓬松酥脆,吸汁后,配菜肴同食,故稱“焙面”。
鯉魚跳龍門
【介紹】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钝拧め?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范·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后燒其尾,則化為龍?!焙笠浴磅庺~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后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fā)向上。
【出處】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p>
【典故】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里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一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里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孟津的黃河里出發(fā),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拔矣袀€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一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澳敲锤?,怎么跳?。俊薄疤缓脮に赖?!”,伙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線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一試。”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帶動著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后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xù)朝前飛躍,終于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被嚇得縮在一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一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你們的伙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你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一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shù)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后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一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p>
在很早以前,龍溪河畔的鄉(xiāng)民,男耕女織,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美滿生活。一年,不知從哪兒飛來一條大黃孽龍,作惡多端。它不是呼風喚雨破壞莊稼,就是吞云吐霧殘害生靈,把整個峽谷搞得烏煙瘴氣,不得安寧。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這天,更是強迫人們獻上一對童男童女和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豬、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發(fā)怒作惡,張開血盆大口,竄上村莊吞噬人畜,破壞田園,害得寧河黎民怨聲載道,叫苦連天。
峽口龍溪鎮(zhèn)上,有一位聰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決心,非除掉這條惡龍不可。有幾次,她登上云臺觀去找云臺仙子求救,都未找著。她仍不灰心,繼續(xù)去找。這天清晨,她登上云臺觀,仙子被玉姑心誠志堅的精神感動了,就出現(xiàn)在她眼前,向她指點說:“離這兒千里之外有個鯉魚洞,你可前去會見一位鯉魚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p>
玉姑辭別云臺仙子,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鯉魚洞中,找到鯉魚仙子,說明來意。鯉魚仙子對玉姑說:“你想為民除害,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須犧牲你自己啊!你能這樣做嗎?”玉姑毫不猶豫地說:“只要是為鄉(xiāng)親們除害,消滅那惡龍,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鯉魚仙子見玉姑這樣誠懇堅決,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朝玉姑噴了三口白泉,她頓時變成了一條美麗剛勁的紅鯉魚。
小紅鯉逆江而上,經(jīng)過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鄉(xiāng)。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搖身變還原貌,見鄉(xiāng)親們已準備就緒:一對童男童女,十頭大黃牛,一百頭肥羊肥豬。人們敲鑼打鼓,宛如一條長龍向祭黃龍的峽口走來,前面那一對身著紅衣紅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淚人了。
黃龍見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張開大口。就在這千釣一發(fā)之時,玉姑搶先上前,攔住父老鄉(xiāng)親們說道:“大家在此暫停等著,讓我前去收拾這個害人精。”話剛說完,只見玉姑縱身跳下水中,霎時變成一條大紅鯉魚,騰空飛躍,直朝惡龍口中沖去,一下竄進它的肚中,東刺西戳,把龍的五臟六腑搗得稀爛,惡龍拼命掙扎,渾身翻滾,但無濟于事,終于被玉姑殺死了??墒牵窆米约阂苍嵘碓邳S龍腹中。
從此,寧河人民又過著安居樂業(yè)的日子。人們?yōu)榱司拺延窆脼槊癯Γ趰{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鯉魚廟。至今在寧河一帶,還廣為流傳著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鯉魚傳書”的故事,發(fā)生在漢朝。
有一首漢樂府詩是這樣寫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币馑际钦f,有遠方來客,送給詩人一對鯉魚,叫兒子剖開鯉魚烹食,卻發(fā)現(xiàn)魚腹中有一尺長的帛書。
書信上講的是勸他多加餐飯,同時表達了長久思念之情。這就是“鯉魚傳書”的典故。
其實,這故事的源流還更久遠。我國古代神話中說,早在商朝末年,當姜太公在渭水邊垂釣的時候,他就曾捕獲一條鯉魚,魚肚里有一封信,預告他以后被封在某地。
后來他輔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1.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出處《老子》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2.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攸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魚羊為鮮 “魚羊為鮮”這典故,據(jù)傳還是我國廚師鼻祖彭祖所創(chuàng)。
烹調(diào)方法是將適量的羊肉(帶骨)和魚肉(魚頭也可)切成段(塊)合熬,既可無羊肉的膻味,又具助陽補精血之功效。 4.關于雙鯉魚。
. 漢以前,“雙鯉魚”就是古代的信封。 這種信封和現(xiàn)在用紙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兩塊魚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間夾著書信。
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p>
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昂魞号膈庺~”,即解繩開函,“中有尺素書”即開函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
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制。 漢代文書以簡牘為主,簡牘由竹木制成,長度大約為漢尺l尺。
為防散亂、泄密,將簡兩塊對合,文字向里,外面結(jié)繩處加上封泥。 到漢末,個別書信已有用紙的。
后來,信封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現(xiàn)代的信封大體相同,但寫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寫字,而且由于寫信的對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寫法。
5.水至清則無魚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伙伴?,F(xiàn)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說“水清無魚”。 【出處】《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后漢書·班固傳》:“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宣蕩佚簡易?!?6.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語出《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意思是:魚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義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話,我寧愿失去生命,以全大義。 孟子的話在告誡人們要重義,寧可舍生取義,但是人們往往忘記了這本來的意思,卻津津樂道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雖然,這也是一個真理。 人不能太貪心,事情不可能讓一個人占盡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次要的而顧著重要的。
糖醋鯉魚是山東濟南的傳統(tǒng)名菜。濟南北臨黃河,黃河鯉魚不僅肥嫩鮮美,而且用它烹制的糖醋鯉魚極有特色:造型為魚頭魚尾高翹,顯跳躍之勢,這是寓“鯉魚躍龍門”之意。且糖醋汁酸甜可口,十分開胃。
其他魚饌還有“紅燒鯉魚”、“瓦塊魚”及“棒子魚”等,皆取黃河岸邊的洛口鎮(zhèn)的鮮魚,并選用黃河水制的三伏老醋,再將鮮活黃河鯉魚烹燒。 《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
據(jù)說“糖醋鯉魚最早始于黃河重鎮(zhèn)——洛口鎮(zhèn)。當初這里的飯館用活鯉魚制作此菜,很受食者歡迎,在當?shù)匦∮忻麣?,后來傳到濟南?/p>
在制法上更加完美,先經(jīng)油鍋炸熟,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香味撲鼻,外脆里嫩帶酸,不久它便成為一款名菜。 黃河鯉魚鮮美肥嫩,營養(yǎng)極為豐富,故有“黃河之鯉,肥美甲天下”之美名。
《食療本草》稱:“將鯉魚煮湯食,最有補益而利水?!敝两顸S河兩岸廣大地區(qū),宴席必以鯉魚為珍肴,足見其名貴了。
1、糖醋鯉魚與范蠡:我國最早飼養(yǎng)鯉魚的,傳說是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的范蠡。勾踐打敗吳王之后,范蠡大夫謝絕了越王重用他的好意,不愿當權臣輔宰,卻要過平民生活。他攜西施泛舟五湖,離吳之后到了齊國。因他善于經(jīng)營,又得齊威王重禮相聘,從事養(yǎng)漁業(yè)。
他認為“養(yǎng)鯉魚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笨梢婈P于“黃河鯉魚”由來,范蠡貢獻很大呢。
2、糖醋鯉魚與孔子:有趣的是,早在春秋時代,孔子生了兒子后,魯昭公以鯉相送,表示祝賀??鬃舆€給兒子取名“孔鯉”。那時山東的鯉魚不僅是美味佳肴,而且還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這種觀念是從更早的“詩經(jīng)”時代繼承下來,有詩“豈共食魚,必河之鯉”為證。
3、糖醋鯉魚與陪面: 河南傳統(tǒng)名肴系由糖醋鯉魚和陪面兩種風味組成。據(jù)《東就夢華錄》記載,北寧時期的汴梁,此菜已很普遍,宮廷、民間均有此風味,只是沒有聯(lián)面。
1800年7月,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避八國聯(lián)軍之難后,從西安取道開封回北京時,曾在開封吃過糖醋鯉魚,光緒稱之為“古都一佳肴”,慈禧則曰“膳后忘返”,隨身侍從則即書“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一聯(lián)。
此菜的“陪面”,即將龍須面油炸后蓋在魚上,食完魚可以魚汁佐面食,頗有特色。其他魚饌還有“紅燒鯉魚”、“瓦塊魚”及“棒子魚”等,皆取黃河岸邊的洛口鎮(zhèn)的鮮魚,并選用黃河水制的三伏老醋,再將鮮活黃河鯉魚烹燒。
《濟南府志》上早有“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jù)說“糖醋鯉魚最早始于黃河重鎮(zhèn)——洛口鎮(zhèn)。當初這里的飯館用活鯉魚制作此菜,很受食者歡迎,在當?shù)匦∮忻麣猓髞韨鞯綕稀?/p>
在制法上更加完美,先經(jīng)油鍋炸熟,再用著名的洛口老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澆在魚身上,香味撲鼻,外脆里嫩帶酸,不久它便成為一款名菜。黃河鯉魚鮮美肥嫩,營養(yǎng)極為豐富,故有“黃河之鯉,肥美甲天下”之美名。
《食療本草》稱:“將鯉魚煮湯食,最有補益而利水?!敝两顸S河兩岸廣大地區(qū),宴席必以鯉魚為珍肴,足見其名貴了。 糖醋鯉魚與范蠡:我國最早飼養(yǎng)鯉魚的,傳說是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的范蠡。
勾踐打敗吳王之后,范蠡大夫謝絕了越王重用他的好意,不愿當權臣輔宰,卻要過平民生活。他攜西施泛舟五湖,離吳之后到了齊國。因他善于經(jīng)營,又得齊威王重禮相聘,從事養(yǎng)漁業(yè)。他認為“養(yǎng)鯉魚者,鯉不相食,易長,又貴也。”
可見關于“黃河鯉魚”由來,范蠡貢獻很大呢。
4、糖醋鯉魚與孔子:有趣的是,早在春秋時代,孔子生了兒子后,魯昭公以鯉相送,表示祝賀。孔子還給兒子取名“孔鯉”。那時山東的鯉魚不僅是美味佳肴,而且還被人們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這種觀念是從更早的“詩經(jīng)”時代繼承下來,有詩“豈共食魚,必河之鯉”為證。
5、糖醋鯉魚與陪面:河南傳統(tǒng)名肴系由糖醋鯉魚和陪面兩種風味組成。據(jù)《東就夢華錄》記載,北寧時期的汴梁,此菜已很普遍,宮廷、民間均有此風味,只是沒有聯(lián)面。
1800年7月,清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避八國聯(lián)軍之難后,從西安取道開封回北京時,曾在開封吃過糖醋鯉魚,光緒稱之為“古都一佳肴”,慈禧則曰“膳后忘返”,隨身侍從則即書“熘魚出何處,中原古汴梁”一聯(lián)。
此菜的“陪面”,即將龍須面油炸后蓋在魚上,食完魚可以魚汁佐面食,頗有特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