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師,天下的許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為師。有一天,孔子收了一個新的學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驚,因為孔子看起來是一個普通的老頭子,論相貌,并不英俊瀟灑;論身材,也不壯碩;論談吐或聰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師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師,可是看來并沒有什么特異之處呀!會不會是傳言太過頭呢?”子夏又反觀自己的同學,個個幾乎都是人中的龍鳳,有許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師英武得多,還有一些談吐和聰明也不輸給老師。
子夏想著:“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些人既已比老師優(yōu)秀,又何必從各個國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地來追隨老師呢?”
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師,問個明白。他跪在老師的身邊,急切地提出問題。
子夏問孔子:“老師呀!您覺得顏回的為人怎么樣?”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說:“顏回的仁義比我好。”
子夏:“那么,你覺得子貢為人怎么樣?”
孔子說:“子貢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路的勇敢遠遠的勝過我呀!”
子夏:那么,子張的為人又如何呢?”
孔子說:子張的為人莊重是我萬萬不及的呀!
子夏本來是跪著的,這時吃驚的跳起來,說:“老師!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比您好,為什么他們要拜在你的門下學習呢?”
孔子笑了起來,說:“來,你不用跪著,也不用站著,坐下來,讓我告訴你。顏回的仁義心很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子貢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夠謙虛;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讓;子張為人莊重,但是和人合不來。
這些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發(fā)掘他們的優(yōu)點,改善他們的缺點。他們雖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卻并不是完善的,這是他們一直跟著我,不愿離開我的原因?。 ?/p>
不只是師生之間是這樣,父母與子女、上司與下屬不也是這樣嗎?天下沒有完美的學生,也沒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屬。如何激發(fā)潛能,使優(yōu)點長處得以發(fā)揮,并改進缺點,彌補短處,才是教導者的責任。
但凡孩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yīng)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yǎng)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尊師重教的經(jīng)典例子,歡迎閱讀。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范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jīng)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杰出弟子。后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長逝??鬃铀篮?,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jié)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后世便以“楷?!币辉~來紀念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zhàn)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jù)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fā)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報國的忠心。
4、漢明帝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nèi)安定團結(jié)。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fā)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后,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yīng)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睆拇?,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是有個規(guī)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后,他卻空著雙手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怎麼空手回來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的時候,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但是,我繼續(xù)走的時候,看到的麥穗,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麼都沒有摘到。。。
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
又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jié)實的樹回來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誕樹,但是有個規(guī)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后,他帶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壯卻也不算賴的樹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怎麼只砍了這樣一棵樹回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樹林的時候,看到過幾棵非常好的樹,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麥穗的教訓,看到這棵樹還不錯,就選它了,我怕我不選它,就又會錯過了砍樹的機會而空手而歸,盡管它并不是我碰見的最棒的一棵。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guī)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后,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后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后,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找了兩小時,發(fā)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采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
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后發(fā)現(xiàn)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扎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嗎?!?
蘇格拉底問:“為什么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jīng)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你已經(jīng)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但凡孩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yīng)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
須知父母養(yǎng)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尊師重教的經(jīng)典例子,歡迎閱讀。 1、理學家楊時:程門立雪尊師典范 “程門立雪”這一成語家喻戶曉。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將樂縣人,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
他十五歲時攻讀經(jīng)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
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yǎng)神。
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2、儒商始祖子貢:尊師至誠孝道楷模 子貢,孔子杰出弟子。
后棄官從商,成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歷來公認他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長逝。
孔子死后,眾弟子皆服喪三年,相訣而去,獨有子貢結(jié)廬墓旁,守墓六年,足見師徒情深,尊師之誠,實屬中華尊師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因子貢為孔墓所植為楷樹,后世便以“楷模”一詞來紀念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謚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zhàn)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jù)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fā)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報國的忠心。
4、漢明帝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nèi)安定團結(jié)。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笜s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師傳為佳話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國家要興望發(fā)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
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后,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yīng)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1,一個人想知道天堂與地獄究竟有什么不同。有一回,他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趟過了九十九條大河,慕名專程拜訪一位道行高深的智者,苦苦哀求其能指點迷津。智者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終于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于是,智者用手一指,在他的左右兩邊出現(xiàn)了兩座門窗緊閉的青磚瓦房。書生推開了左邊寫有“地獄”字樣的大門,里面是一個罕見的大廳,廳的中央擺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巨型鍋子,鍋子里盛滿了散發(fā)著誘人香味的精美食物。鍋子周圍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一大圈面黃肌瘦的人,每個人手里拿著一把奇長無比的勺子,兩眼發(fā)直地盯著鍋里的食物,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拼命地爭搶著。由于勺柄太長,互相碰撞,誰也無法把食物送入自己口中,于是吵鬧聲、怪叫聲不絕于耳,整個屋子嘈雜得象炸開了鍋。 接著書生推開了右邊寫有“天堂”字樣的大門,里面同樣是一個大廳,廳的中央同樣擺著一口巨型的鍋子,鍋子里同樣是精美的食物,鍋子的周圍同樣密密麻麻地擠著一圈人,每個人手里同樣拿著一把奇長無比的勺子。但分明可以看到每個人都踮起腳尖,伸長手臂,把勺子里的食物小心地送到對面的人的口中,每人酒醉飯飽、紅光滿面。
書生若有所悟,原來天堂和地獄……
2村東頭的大河每到春夏就會有大量的魚蝦出沒,爺爺常去布網(wǎng),在河中攔截水鮮,從位落空過。
一天,我和表弟趁爺爺不在,拿魚網(wǎng)在河里布陣,將河流攔腰切斷,不留一個缺口,可是第二天驚訝的發(fā)現(xiàn):網(wǎng)被水草和木頭沖垮了,魚蝦只要稍一躍身,即可順利通過“天檻”。
爺爺說:想一網(wǎng)打盡,整個河道都攔住了,就算水草木頭擠不垮網(wǎng),那些魚蝦也會沖垮它,我布網(wǎng)從來都是分片,分段,哪能那么“周密”?
有時,人們對于周密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缺陷。
3,曾經(jīng)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墒沁@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于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zhì)。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看見院墻邊有一張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guī)翻墻出去了。
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個時辰,果真聽到墻外一陣響動。
少頃,一位小和尚翻墻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fā)覺剛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jié)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師傅的責備和處罰。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很平靜的語調(diào)說: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9秒